北齐兰陵王

时间:2023-08-21 03:04:47编辑:小蔡

1,兰陵王是哪个朝代人物

兰陵王高长恭南北朝时期北齐宗室。

高长恭(541年―573年),又名高孝瓘、高肃,祖籍渤海调蓨(今河北省景县),神武帝高欢之孙,文襄帝高澄第四子,生母不详,南北朝时期北齐宗室、将领,封爵兰陵王。
高长恭貌柔心壮,音容兼美。为将躬勤细事,每得甘美,虽一瓜数果,必与将士分享。累次升任至并州刺史。突厥攻入晋阳,高长恭奋力将其击退。邙山之战,高长恭为中军,率领五百骑兵再入周军包围圈,直至金墉城下,因高长恭戴着头盔,城中的人不确定是敌军或是我军,直到高长恭把头盔脱下来城上的人才知道是高长恭,派弓箭手开始放箭保护他,之后高长恭成功替金墉解围,高长恭在此次战中威名大振,士兵们为此战而讴歌他,即后来知名的《兰陵王入阵曲》。
后历任尚书令、录尚书事、大司马、太保、太尉等。与段韶征讨柏谷,又攻打定阳。段韶患病,高长恭总领其众。前后以战功别封钜鹿、长乐、乐平、高阳等郡公。后因“国事即家事”招致北齐后主高纬记恨,于武平四年(573年)被高纬赐死。死后朝廷追赠为太尉,谥号武。

人物生平
金墉解围
乾明元年(560年)三月二十一日,高长恭受封兰陵王。后来累次升迁至并州刺史。河清二年(563年),突厥攻打北齐,攻入北齐的晋阳,高长恭奋力将突厥人击退。
河清三年(564年)十二月,邙山之战时,北周攻打洛阳,武成帝高湛派高长恭与并州刺史段韶、大将军斛律光前往洛阳救援,因为惧怕北周的兵力强大,不敢前进。段韶利用谋略打败北周军队,高长恭带领五百名骑兵冲进北周军队的包围圈,到了金墉(今河南洛阳东北故城)城下,因为高长恭戴着头盔,城中的人不确定是敌军或是我军,直到高长恭把头盔脱下来让大家看到他的面貌,城上的人才派弓箭手开始放箭保护他,之后高长恭成功替金墉解围,北周军队最后放弃营帐逃走,从邙山到谷水的三十里间的川泽之地,都是北周丢弃的兵器辎重。高长恭在此次场战役中威名大振,士兵们为此次战役而讴歌他,即后来知名的《兰陵王入阵曲》。同年十二月十五日,高长恭被任命为尚书令。

历封郡公
高长恭后来历任司州、青州、瀛州的地方长官。武平元年(570年)七月初三日,担任录尚书事。
武平二年(571年)二月二十四日,担任太尉。三月,北周齐公宇文宪从龙门渡过黄河,右丞相斛律光退守华谷,宇文宪攻取了斛律光新筑的五座城池。高长恭与太宰段韶、右丞相斛律光联合进攻跷谷,率军抵御北周的军队,进攻柏谷城,攻克后就退兵而回。
武平二年(571年)五月,北周晋公宇文护派中外府参军郭荣在姚襄城南、定阳城西修筑城池。段韶率兵攻袭北周军队,将他们打败。六月,段韶包围定阳城,由于北周的汾州刺史杨敷坚守而未能攻克。段韶加紧进攻,屠杀定阳的外城百姓。当时段韶生病,对高长恭说:“这座城池的三面都有两道河壕,无路可走;恐怕只东南有一条路,贼寇一定会从这里突围。应当挑选精兵专门防守这条道路,这样一定能够捉住他们。”高长恭便派一千多名壮士埋伏在东南涧口。城中的粮食吃尽,宇文宪集中所有的兵力去救援,但因害怕段韶,不敢前进。杨敷率领现有的士兵乘夜突围出城,被高长恭的伏兵攻击,全部俘虏。
武平三年(572年)八月,高长恭被任命为大司马。武平四年(573年)四月十三日,担任太保。高长恭前后因各项战功被封为巨鹿郡公、长乐郡公、乐平郡公、高阳郡公等。

遭帝猜忌
在邙山之战后,北齐后主高纬对高长恭说:“这样冲进敌阵之中,如果不小心发生意外怎么办?”高长恭回答说:“国事就是我们的家事,在战场上我不会想到这个。”而后主高纬因为他说的“家事”,又听到士兵们唱的《兰陵王入阵曲》,便开始猜忌高长恭。
定阳之战时,高长恭代替段韶的职务统率军队,但是常常收取贿赂,聚敛财物,他的亲信相愿问他说:“大王受到朝廷的重托,为什么要如此贪心呢?”高长恭没有回答。相愿继续说:“是不是因为邙山之战大胜,您害怕功高震主,遭受忌妒,而要作令人看不起的事情呢?”,高长恭回答说是。相愿说:“朝廷如果忌恨你,这件事情更容易被当成是罪名,这不是躲避灾祸而是招来灾祸!”高长恭哭着俯身向相愿询问解决的计策,相愿说:“您之前已经立下战功,这次依然打胜仗,声望太大,最好假托有病在家,不要再管国家的政事。”高长恭听从他的计策,但是没有办法成功隐退。等到朝廷对陈朝用兵,高长恭恐怕再次被任命将军,叹息说:“我去年脸上长痈,现在为什么不发出来!”从此有了病也不肯医治。

皇帝赐死
武平四年(573年)五月,后主高纬派遣使者徐之范送毒酒给高长恭,高长恭对他的王妃郑氏(兰陵王妃)说:“我对国家如此忠心,哪里有辜负皇帝,而要赐我毒酒?”郑氏回答说:“为什么不亲自当面去跟皇帝解释呢?”高长恭说:“皇帝怎么可能会见我?”于是就饮毒酒而死。死后朝廷追赠为太尉,谥号武。

2,兰陵王是什么朝代的人物?

北齐。高长恭(541年—573年),本名高肃,族名高孝瓘,字长恭,渤海郡蓨县(今河北省景县)人。北齐宗室名将,神武帝高欢的孙子,文襄帝高澄第四子,中国古代四大美男之一。生平一、早年天保八年(557年),高长恭以通直散骑侍郎为起家官,天保九年(558年),高长恭获封乐城县开国公,食邑八百户。天保十年(559年),高长恭被授予仪同三司,同年升上仪同三司,以本官代理肆州刺史,又升任仪同三师。乾明元年(560年),高长恭出任领左右大将军,增加食邑一千户,当年三月壬申(560年5月1日),高长恭被封为兰陵郡王。皇建元年(560年),高长恭增加食邑总计一千五百户,转任中领军,加开府仪同三司。齐武成帝高湛登基,高长恭出任使持节、都督并州诸军事、并州刺史,其余官职如故。太宁二年(562年),高长恭别封钜鹿郡开国公,食邑一千户,晋升领军将军。突厥攻入晋阳,高长恭尽力反击。二、邙山之战河清三年(564年)十一月,北周进攻洛阳,十二月,北齐派遣高长恭和大将军斛律光前往洛阳援救,齐军驻扎在邙山下,因为畏惧周军强盛,齐军不敢进军。北齐并州刺史、平原王段韶从晋阳前往战场,到达洛阳,与北齐将军们登上邙阪,观察周军形势。齐军在太和谷与周军遭遇,齐军结为战阵严阵以待,段韶统帅左军,高长恭统帅中军,斛律光统帅右军。高长恭带领五百骑兵两次冲进北周军中,于是抵达金墉城下,当时金墉城被围困非常紧急,城上守军认不出高长恭,高长恭脱下面具露出面孔,金墉城中于是派出弩兵救援高长恭,围困城池的周军撤走,从邙山到谷水,三十里中北周的军械物资塞满了山川河流,北齐取得邙山大捷。北齐武士一起唱歌称颂高长恭,就是《兰陵王入阵曲》。高长恭从邙山凯旋后,自我陈述军阵形势,兄弟们都赞叹高长恭,只有高长恭的弟弟高延宗说:“哥哥不是大丈夫,为什么不乘胜前进?如果我高延宗遇到这种形势,关西的北周怎么可能还存在!”三、任官征战河清三年十二月己巳(565年2月1日),高长恭出任尚书令。天统二年(566年)四月,高长恭出任司州牧。天统三年(567年),高长恭出任使持节、都督青州诸军事、青州刺史,天统五年(569年),转任瀛州刺史,在任内多次收受贿赂。天统五年十二月庚午(570年1月7日),开府仪同三司高长恭再度出任尚书令。武平元年七月甲寅(570年8月19日),高长恭出任录尚书事。武平二年二月壬寅(571年4月4日),高长恭出任太尉。武平二年三月,北周齐王宇文宪从龙门渡过黄河进攻北齐,北齐派遣太宰段韶、右丞相斛律光和高长恭一起前往防御。三月底,齐军抵达西部边境,进攻柏谷城,攻克后返回。武平二年五月,北周晋公宇文护派中外府参军郭荣在姚襄城南、定阳城西修筑城池。段韶率领军队袭击周军,将他们打败。六月,段韶包围定阳城,北周汾州刺史杨敷坚守而未能攻克。段韶急切进攻,屠杀定阳的外城。当时段韶生病,他对高长恭说:“这座城的三面都有两道水沟,都没有可走的路。只担心恐怕东南一条路,贼寇一定会从这里出来。应当挑选精兵专门防守此路,这样一定能捉住他们。”高长恭就派一千多名壮士埋伏在东南涧口。定阳城中的粮食耗尽,齐公宇文宪统帅所有部队去救援,因为忌惮段韶不敢前进。杨敷率领士兵乘夜突围,高长恭的伏兵攻击后将他们全部俘虏。六月乙巳(571年8月5日),北齐夺取了北周的汾州和姚襄城,只有郭荣所筑的城得以保全。高长恭因为前后战功另外受封长乐、乐平、高阳等郡公。武平三年八月庚寅(572年9月13日),高长恭出任大司马。武平四年四月戊午(573年6月8日),高长恭出任太保。四、去世邙山大捷后,齐后主高纬对高长恭说:“冲入敌阵太深,失利后悔就来不及了。”高长恭回答说:“家事关系密切,不自觉就这样了。”齐后主嫌弃高长恭自称是家事,于是猜忌他。等到高长恭代替段韶都督各路军队进攻定阳,高长恭很是收受贿赂,他的下属尉相愿说:“王既然受到朝廷的委托,为什么变得如此贪婪残忍?”高长恭没有回答。尉相愿说:“难道不是因为邙山大捷,您担心权势压力受到猜忌,想要自我玷污?”高长恭说:“是的。”尉相愿说:“朝廷如果猜忌您,就会用这贪污受贿的事情来定罪惩罚,您想求福反而会加速祸患的到来。”高长恭哭泣留下眼泪,屈膝向前请求尉相愿给以保全性命的办法。尉相愿说:“王先前有功,现在又报告打胜仗,声威很大,应该托病在家,不要参与政事。”高长恭认为尉相愿说的有理,但没能离开职守。等到长江淮河一带受到侵犯,高长恭担心再度担任将领,叹息说:“我去年脸肿,今年病情为什么不发作?”高长恭从此有病也不治疗。武平四年(573年)五月,齐后主派遣徐之范送给高长恭毒药让他喝下去。高长恭对王妃郑氏说:“我忠心侍奉皇上,何尝辜负苍天,却遭受鸩毒。”郑妃说:“为何不请求见皇上。”高长恭说:“皇上怎么能够见到。”高长恭于是喝下毒药死去,北齐追赠假黄钺、使持节并青瀛□定□五州诸军事、录尚书事、太师、太尉公、并州刺史,谥号忠武。武平五年五月十二日(574年6月16日)葬于邺城西北十五里。扩展资料:主要成就高长恭在军事上的成就在于他参与了北齐后期与北周的历次大战, 并数次击退北周进攻。河清二年(563年),北周大将杨忠联合突厥自恒州而下攻打北齐,突入晋阳(今山西太原),晋阳为北齐北方军事重镇,高长恭亲自参与了击退北周和突厥军队的作战,奋力将北周大将杨忠击退。次年十二月,邙山之战时,北周攻打洛阳,武成帝高湛派兰陵王高长恭与并州刺史段韶、大将军斛律光前往洛阳救援;高长恭带领五百名骑兵冲进北周军队的包围圈,到了金墉(今河南洛阳东北故城)城下,高长恭成功替金墉解围,北周军队最后放弃营帐逃走,从邙山到谷水的三十里间的川泽之地,都是北周丢弃的兵器辎重。 根据《北齐书》的记载,这次战役后,高长恭开始声名远扬,士兵们为此作曲讴歌他,即后来知名的《兰陵王入阵曲》。参考资料:百度百科-高长恭

3,兰陵王是哪个朝代的,兰陵王是历史上那个时期

兰陵王生活在南北朝的北齐。兰陵王——高长恭(541年―573年),又名高孝瓘、高肃,祖籍渤海调蓨(今河北省景县),神武帝高欢之孙,文襄帝高澄第四子,生母不详,南北朝时期北齐宗室、将领,封爵兰陵郡王。高长恭貌柔心壮,音容兼美。为将躬勤细事,每得甘美,虽一瓜数果,必与将士分享。累次升任至并州刺史。突厥攻入晋阳,高长恭奋力将其击退。邙山之战,高长恭为中军,率领五百骑兵再入周军包围圈,直至金墉城下,因高长恭戴着头盔,城中的人不确定是敌军或是我军,直到高长恭把头盔脱下来城上的人才知道是高长恭,派弓箭手开始放箭保护他,之后高长恭成功替金墉解围,高长恭在此次战中威名大振,士兵们为此战而讴歌他,即后来知名的《兰陵王入阵曲》。后历任尚书令、录尚书事、大司马、太保、太尉等。与段韶征讨柏谷,又攻打定阳。段韶患病,高长恭总领其众。前后以战功别封钜鹿、长乐、乐平、高阳等郡公。后因“国事即家事”招致北齐后主高纬记恨,于武平四年(573年)被高纬赐死。死后朝廷追赠为太尉,谥号武。

4,历史上的兰陵王是怎样的一个人?

高长恭(541~573),一名孝瓘,是北齐世宗文襄帝的第四子,东魏大权臣北齐奠基人大丞相高欢之孙,封为兰陵王。长恭貌柔心壮,音容兼美。为将躬勤细事,每得甘美,虽一瓜数果,必与将士共之。一、暧昧不明的身世兰陵王的父亲是北齐高祖神武皇帝高欢的长子文襄皇帝高澄,而母亲却连个姓氏也没有,这使得他的身世变得扑朔迷离。《北齐书》中载:“兰陵武王长恭,一名孝瓘,文襄第四子也。”又载文襄六男中:“文敬元皇后生河间王孝琬,宋氏生河南王孝瑜,王氏生广宁王孝珩,兰陵王长恭不得母氏姓,陈氏生安德王延宗,燕氏生渔阳王绍信。”兄弟六个中,史书载老五安德王的母亲陈氏为“广阳王妓也”,但尚知明确姓氏,唯有兰陵王的母亲没有姓氏,不知是谁。由此,人们推断,兰陵王母亲的身份和地位,恐怕连官妓都不如,很可能只是宫中一个地位卑贱、不知姓名的宫女。这样,在讲究血统门弟的士族时代,兰陵王虽然贵为帝胄皇孙,处境却十分尴尬。他“莫名”的身份给他带来了巨大压力,每天忍受别人鄙视的目光,低声下气地生活,可能就是他小时候的人生境遇。 二、柔美的容貌与狰狞的面具《北齐书》、《北史》中说他“貌柔心壮,音容兼美”;《兰陵忠武王碑》中说他“风调开爽,器彩韶澈”;《旧唐书·音乐志》中说他“才武而面美”;《隋唐嘉话》中说他是“白类美妇人”。可见,兰陵王的美确是不容置移、超凡脱俗的,他有着一般男子所不具备的俊美容貌。后人猜想,他的美也许正是来自于他那出身卑微的母亲。如果不是母亲的容貌异常惊艳,又怎能引来地位相差悬殊、贵为帝胄的父亲的垂幸呢。 但是,兰陵王的美却给他带来了极大苦恼。在那个地方割据、连年战乱的岁月里,作为王公将相家的子弟,时刻都要接受战争的考验。因为相貌俊美柔善,在战场上对阵时,他经常会受到敌手的轻蔑。为此,他不得不命人制作了一些面目狰狞的“大面”,每逢出战时,都戴在脸上,以此达到威慑敌手的目的。《旧唐书·音乐志》云:“代面出于北齐。北齐兰陵王长恭,才武而面美,常着假面以对敌。尝击周师金墉城下,勇冠三军,齐人壮之,为此舞以效其指挥击刺之容,谓之《兰陵王入阵曲》。”《乐府杂录》鼓架部条云:“有代面,始自北齐。神武弟,有胆勇,善战斗,以其颜貌无威,每入阵即着面具,后乃百战百胜。戏者,衣紫腰金执鞭也。”唐朝崔令钦的《教坊记》说:“大面,出北齐。兰陵王长恭,性胆勇,而貌妇人,自嫌不足以威敌,乃刻为假面,临阵着之,因为此戏,亦入歌曲。”由此可见,兰陵王经常着狰狞假面出征并非道听途说、无籍之谈。后来,京剧中出现的“脸谱”,也许与兰陵王的面具及舞曲《兰陵王入阵曲》的影响不无关系。 三、骁勇善战及威名美誉史载,兰陵王是北朝时期文武兼备、智勇双全的名将。有的说他“有胆勇,善战斗”,有的说他“勇冠三军,百战百胜”。这表明,他的英勇善战绝不仅是因为戴着狰狞的面具。光靠威吓,肯定是吓不退敌人的,关键还是他自身有超越常人的战斗本领。狰狞的面具,只是为他的神勇无敌增添了一抹传奇的光环。兰陵王一生参加了大大小小无数次战役。其中广为传颂的一次就是历史上著名的“邙山大战”。公元564年,北方草原的突厥和黄土高原的北周对北齐发动进攻,北齐重镇洛阳被北周十万大军团团围困,北齐武成皇帝急忙调集军队前去解围。在洛阳城外,北齐援军发动了一次次进攻,都被北周军队击溃,眼看就要面临全军覆灭的境地。这时,受命为中军将的兰陵王戴着“大面”,身穿铠甲,手握利刃,率领五百精骑,奋勇杀入周军重围,势如破竹,一直杀到洛阳城下。守城的北齐军队被困多日,不敢贸然开门,兰陵王摘下面具,城上的北齐军立即欢呼起来,打开城门,与城外大军合兵一处,奋勇杀向周军,周军大败。《北齐书》书载:“芒山之败,长恭为中军,率五百骑再入周军,遂至金墉之下,被围甚急,城上人弗识,长恭免胄示之面,乃下弩手救之,于是大捷。武士共歌谣之,为《兰陵王入阵曲》是也。”又有史书记载:周军“丢弃营寨,自邙山至谷水,三十里中,军资器械,弥满川泽。”正是这次大捷,使得兰陵王威名远扬,北齐皇帝加封他为尚书令。 兰陵王不仅骁勇善战、屡建战功,而且忠以事上,和以待下,在士兵和当时社会中广有威名。北齐书记载:他“为将躬勤细事,每得甘美,虽一瓜数果,必与将士共之”。作为那个混乱王朝的皇亲国戚,能够做到没有架子、与将士同甘共苦确实难得。即使是对自己的“政敌”,他也能够做到宽厚以待。史载,当初长恭在瀛州时,行参军阳士深上表告发他贪赃枉法,长恭因此被免官。等到高长恭东山再起,引兵进攻定阳时,阳士深刚好在高长恭营中听命,因此非常害怕高长恭会借机报复杀害自己。为此,高长恭安慰他说:“吾本无此意。”可阳士深心中仍不踏实,非要央求惩罚。高长恭只好找了一个小过失,打了阳士深二十板子,好让他安下心来。《北齐书》还记载了他一个非常“平民化”的动人细节。说一次他上朝时,跟随他的“仆从尽散,唯有一人,长恭独还”,事后高长恭竟不以为意,“无所谴罚”。由此可见,他平常对待下人,是非常宽厚仁慈的。在北齐那样“不把人当人”、动辄砍头杀人的疯狂时代,他宽厚仁和的一面独具风范,焕发着温暖的人性光辉,不由得让人心生敬佩。 四、最后悲惨的命运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功高盖主,祸必降之。人生辉煌的顶点,往往可能是悲剧开始的起点。对兰陵王而言,最大的悲哀就是出生在一个疯狂得近乎变态的帝王家族。北朝自建国以来,短短二十八年间,就换了六代皇帝,叔侄之间彼此折磨,兄弟之间相互惨杀,一个比一个短命,一个比一个疯狂。尽管兰陵王容貌柔美、军功显赫,终其一生小心翼翼,想尽一切办法避祸自保,可依然无法改变他的悲剧式宿命。 《北齐书》载:长恭“历司州牧、青瀛二州,颇受财货。”门口常有行贿的人进进出出,搞得老百姓说三道四。但贪人钱财的目的是什么,不得而知。据他自己讲,是为了自污其名,免遭朝廷忌恨。邙山大捷后,武成赏其功,为他买来美妾二十人,可他“唯受其一”,就是害怕太过张扬,遭人嫉妒。又载:长恭“有千金责券,临死日,尽燔之。”也就是说在他临死前,烧掉了别人所有欠他债的借据。从他待人处事、宽厚仁义的性格特征来看,不象是一个贪财好色的人。不少史家认为高长恭是故意贪财自污,以求避祸之。 《北齐书》载:及在定阳,其属尉相愿谓曰:“王既受朝寄,何得如此贪残?”长恭未答。相愿曰:“岂不由芒山大捷,恐以威武见忌,欲自秽乎?”长恭曰:“然。”相愿曰:“朝廷若忌王,于此犯便当行罚,求福反以速祸。”长恭泣下,前膝请以安身术。相愿曰:“王威名太重,最好在家养病,别干预政事了。”生活在这样恐怖的帝王家庭,不紧张也不行。从此,长恭每遇战事,便称病不出。故意“有疾不疗”,以求借此避祸。一次,江淮寇扰,兵事告急,他害怕再次拜将,竟埋怨自己:“我去年面肿,今何不发。”真是恨不得自己把自己的脸打肿冒充病人。 北齐后主高纬性格懦弱,与他的列祖列宗相比,荒淫有余,残暴稍次之,不过杀起自己的亲人来,却毫不手软。公元565年的一天,高纬在与兰陵王谈及邙山之捷时,颇有人情味地说道“入阵太深,失利悔无所及。”兰陵王听到自己的皇弟如此心疼自己,内心不免激动、热乎,深情地回了一句“家事亲切,不觉遂然。”正是这句表亲近、表忠心的话为他招致了杀身之祸。史载:“帝嫌其称家事,遂忌之。”因为在小心眼的后主高纬看来,家事是我高纬的,不是你高肃可以随便说的。开始猜忌拥有兵权的兰陵王是否想取而代之,想把“国事”变成“家事”。 兰陵王说错话后,深感大难将至,整日惶恐不安,尽管一再低调行事,刻意淡化自己,但终是躲不过“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的悲剧宿命。武平四年(公元573年)五月的一天,后主高纬派使者看望皇兄高肃,送来的礼物竟是一杯毒酒。兰陵王悲愤至极,对自己的爱妃郑氏说:“我忠以事上,何辜于天,而遭鸩也!”郑妃劝他说:“何不求见天颜?”天真的郑妃以为可能只是兄弟之间的一场误会,只要高肃向皇帝求情,就可能讨回性命。而兰陵王自己心里明白,向后主高纬讨个说法根本没有用。一年前,和自己一起出生入死的重臣老将斛律光,不也是无辜被引诱入宫、用弓弦残忍勒死的吗。万念俱灰的兰陵王,扔下一句“天颜何由可见”,遂将鸩酒一饮而尽,毅然决然地离开了这个乱糟糟的世界。死前烧掉所有债券.其时,兰陵王仅30岁,死后被安葬在都城邺(今邯郸临漳县境内)以西。重要军事统领兰陵王的遇害,预示着北齐王朝的行将终结。四年后,失去了军事支柱的北齐王朝被北周皇帝宇文邕灭掉,高氏子孙几乎全遭屠戮

5,兰陵王是谁?历史上是否却有其人?

真正的兰陵王名高长恭,又名高孝瓘,是东魏大权臣北齐奠基人白手起家大英雄风流大丞相高欢之孙。高欢长子高澄在父亲死后当上东魏第二任权臣。高澄政治上精明强干,却于29岁死在奴隶手里,丢下六个嗷嗷待乳的儿子,老四就是成为千古传说的兰陵王。值得一提的是,正史里忠实记录了另外五兄弟的母亲出处,就长恭例外在5个兄弟中,其中一个的母亲还是妓女。不知道是书史的遗漏,还是花花公子高澄自有隐情。高澄一死,其弟高洋继任,干脆一脚踢走皇帝,自己称帝,北齐建立。这是个出了名的野兽世家,群交乱性,酗酒暴虐,以杀人为乐。高长恭生在其中,人品算很不错的,只留下一桩八卦:皇帝赏他20个侍妾,他只收下一个。这个人很聪明,要是一概不收,皇帝没面子;要是全盘接收,人家会当他是好色之徒,所以他有着洁身自好的高洁品性。
高长恭骁勇善战,据说因为面相太柔美,不足威赫敌人,每每打仗都要带上狰狞的面具。最著名的一次是救援洛阳,他带领五百骑士,冲过周军重重包围,突入洛阳城下,城上齐兵认不出谁来了,怀疑是敌人的计谋。兰陵王摘下盔胄(注意,这里是个把脸遮了很大部分的头盔,而不是面具。"兰陵王面具”的典故只是后来的编舞者编出来的,其目的是为了增强故事的戏剧性。),示之以面容,城上军心大振,掉下弓弩手数百名,前来接应。很快周军被迫撤走。为庆祝胜利,武士们编了《兰陵王入阵曲》,戴着面具边跳边歌。他也被称作是"面具后的悲情王子".
史载:“长恭貌柔心壮,音容兼美。为将躬勤细事,每得甘美,虽一瓜数果,必与将士共之。”木兰从军最后是投到兰陵王帐下。女儿家惊艳,为面具摘下瞬间的绝世风华,然后跟他一人一半分个红苹果。噢,心都醉了!
老天造人,总不愿造得太完美,高长恭染了个大毛病:贪财。门口常有行贿的进进出出。搞得老百姓都说三道四。属下尉相愿问他:“王既然俸禄那么高,何必如此贪?”长恭答不上来。相愿说:“您是不是因为怕功劳高,被主上忌讳,故意给自己抹点污垢?”嘿嘿,什么理由?这位老兄说话技巧一流!长恭见有台阶下了,才开口:“是的。”相愿说:“朝廷如果猜忌王,这正好给他留了一条辫子抓。想求福反而招祸。”长恭泪下,跪膝,请他给个安身的法子。相愿说:“王威名太重,最好在家养病,别干预政事了。” 长恭听了劝告,便偶尔装装病。完全隐退,又不甘心。正处盛年的男子,谁愿意退休?何况高长恭不是当隐士的个性。
北齐末代皇帝高纬一天听了《兰陵王入阵曲》,对高长恭说:“入阵太深,毕竟危险,一旦失利,追悔莫及。” 长恭无心快语:“家事亲切,不觉遂然。” 高纬一听“家事”这两个字,心生警觉。叫人给他送去毒药一杯。皇帝杀人,连理由都没扯。这就是乱世的悲哀.高长恭死时的年龄没有记载,估计才三十出头。留下个悲痛欲绝的遗孀郑妃,守着佛门孤灯,度此残生。四年后,失去了支柱的北齐就为北周皇帝宇文邕所灭,高氏子孙几乎全遭屠戮。
洛阳之战
北周保定四年(北齐河清三年,564年)九月至十二月,北周遣柱国尉迟迥等进攻北齐,于洛阳(今河南洛阳)被击败的作战。

是年九月,北齐帝高湛为改善与北周的关系,曾派人将住在晋阳(今山西太原)的北周权臣宇文护之母送往长安(今陕西西安西北)。不久,突厥在塞北集合兵力,遣使告诉北周,约定再次联兵攻齐。宇文护感念高湛送母之恩,不想再讨北齐,但又怕违背了和突厥的约定而更生边患,不得已,乃征内外诸军20万人东进。十月,宇文护军至潼关(今陕西潼关东北),派尉迟迥率精兵10万为前锋直指洛阳;大将军权景宣率荆襄之兵前往悬瓠(今河南汝阳);少师杨铡进攻轵关(今河南济源西)。十一月,宇文护进驻弘农(今河南灵宝西),尉迟迥军包围洛阳,雍州牧宇文宪与同州刺史达奚武、泾州总管王雄等屯军邙山(今河南洛阳北)。杨劂自恃以往与北齐作战未曾失利,出轵关后轻敌深入,结果被北齐太尉娄睿袭破后降北齐。权景宣部围攻悬瓠。北齐豫、永二州刺史举州投降,权景宣遂占领二州。十二月,北周军乘胜进攻洛阳,三旬未克,宇文护分兵切断河阳(今河南孟县)道路,以阻遏北齐援兵。诸将轻敌,以为北齐军必不敢出,因而戒备不严,仅派少量侦察人员作例行侦察。北齐派兰陵王长恭、大将军斛律光救援洛阳、二将畏惧周军兵力强盛,不敢前进。高湛无奈,决定与并州都督段韶一起自晋阳南下,亲督诸军解救洛阳。段韶到洛阳后,即与诸将登邙阪(今洛阳东北)观察北周军形势。至太和谷(今河南洛阳东)与北周将遭遇,即传令诸营结阵以待。以段韶部为左军,长恭部为中军,斛律光部为右军,周军不意齐军突至,军心不稳,仓卒上山迎战,段韶且战且退诱敌深入;俟其疲惫发起反击,大败北周军。周军全线溃退,达奚武、宇文宪、王雄等被迫撤军。权景宣闻洛阳兵败,亦放弃豫州退还。

6,兰陵王 生平事迹 以及家人

兰陵武王高肃,南北朝北齐王室,一名孝瓘,字长恭。兰陵王的父亲是北齐高祖神武皇帝高欢的长子文襄皇帝高澄,而母亲却连个姓氏也没有,这使得他的身世变得扑朔迷离。
《北齐书》、《北史》中说他“貌柔心壮,音容兼美”;《兰陵忠武王碑》中说他“风调开爽,器彩韶澈”;《旧唐书·音乐志》中说他“才武而面美”;《隋唐嘉话》中说他是“白类美妇人”。可见,兰陵王的美确是不容置移、超凡脱俗的,他有着一般男子所不具备的俊美容貌。
但是,兰陵王的美却给他带来了极大苦恼。在那个地方割据、连年战乱的岁月里,作为王公将相家的子弟,时刻都要接受战争的考验。因为相貌俊美柔善,在战场上对阵时,他经常会受到敌手的轻蔑。为此,他不得不命人制作了一些面目狰狞的“大面”,每逢出战时,都戴在脸上,以此达到威慑敌手的目的。
兰陵王生平最有名的战役便是“邙山大捷”:
河清三年(公元564)冬天,北周武帝派遣柱国大司马尉迟迥、雍州牧宇文宪等率领十万精兵,围攻洛阳,雍州牧宇文宪、同州刺史达奚武、泾洲总管王雄在邙山驻扎。洛阳告急,北齐派兰陵王高长恭、大将军斛律光等援救洛阳,并让并州刺史段韶率领一千名精锐的骑兵南下。各路援军在邙山的太和谷同北周军队遭遇,段韶率领左军,高长恭率领中军,斛律光率领右军。段韶指挥骑兵把敌人打得支持不住,纷纷溃退,许多官兵坠落到山谷里摔死。
北齐军队的一员将军,率领了五百士兵冲向千军万马的北周军队。这位将军身穿铠甲,手握利刃,在人群中格外醒目,然而最吸引人的是他的脸部,他的脸上带了一个面目狰狞的面具,看到叫人不寒而栗。
这位将军骁勇异常,加上他脸上的狰狞面具给敌人心理上的震撼,北周的军队竟然拦不住他。他率领五百士兵在北周军队中杀出一条血路,冲到洛阳城下。
此时的城内守军已成惊弓之鸟,疑心有诈,不敢贸然打开城门。他们要求这位将军摘下面具,亮出他的本来面目。将军答应了,当他摘下面具以后,城内的守军顿时欢声四起,因为这位戴面具的将军不是别人,正是北齐一代名将,兰陵王高肃。
当守城的士兵们知道戴面具的将军是兰陵王以后,打开城门和兰陵王的军队一起杀向北周军队,北周军队大败。这一场大战被史称“邙山之战”。史书这样记载北周军队惨败的样子:“丢营弃寨,自邙山至谷水,三十里中,军资器械,弥满川泽”。
正是这次大捷,使得兰陵王威名远扬,北齐皇帝加封他为尚书令。北齐武士们持假面歌舞庆祝胜利,诞生了广为流传的《兰陵王入阵曲》。后该曲定格为着假面指挥击刺的男子独舞。曲调悲壮浑厚,气势不凡,古朴悠扬,描写了当时的壮烈场面和激越情感。
北齐后主高纬性格懦弱,与他的列祖列宗相比,荒淫有余,残暴稍次之,不过杀起自己的亲人来,却毫不手软。公元565年的一天,高纬在与兰陵王谈及邙山之捷时,颇有人情味地说道“入阵太深,失利悔无所及。”兰陵王听到自己的皇弟如此心疼自己,内心不免激动、热乎,深情地回了一句“家事亲切,不觉遂然。”正是这句表亲近、表忠心的话为他招致了杀身之祸。史载:“帝嫌其称家事,遂忌之。”因为在小心眼的后主高纬看来,家事是我高纬的,不是你高肃可以随便说的。开始猜忌拥有兵权的兰陵王是否想取而代之,想把“国事”变成“家事”。
兰陵王说错话后,深感大难将至,整日惶恐不安,尽管一再低调行事,刻意淡化自己,但终是躲不过“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的悲剧宿命。武平四年(公元573年)五月的一天,后主高纬派使者看望皇兄高肃,送来的礼物竟是一杯毒酒。兰陵王悲愤至极,对自己的爱妃郑氏说:“我忠以事上,何辜于天,而遭鸩也!”郑妃劝他说:“何不求见天颜?”天真的郑妃以为可能只是兄弟之间的一场误会,只要高肃向皇帝求情,就可能讨回性命。而兰陵王自己心里明白,向后主高纬讨个说法根本没有用。一年前,和自己一起出生入死的重臣老将斛律光,不也是无辜被引诱入宫、用弓弦残忍勒死的吗。万念俱灰的兰陵王,扔下一句“天颜何由可见”,遂将鸩酒一饮而尽,毅然决然地离开了这个乱糟糟的世界。死前烧掉所有债券。其时,兰陵王仅33岁,死后被安葬在都城邺(今邯郸临漳县境内)以西。重要军事统领兰陵王的遇害,预示着北齐王朝的行将终结。四年后,失去了军事支柱的北齐王朝被北周皇帝宇文邕灭掉,高氏子孙几乎全遭屠戮。
高澄长子、河南康舒王高孝瑜(公元537年—563年)母宋氏
高澄次子、广宁王高孝珩(公元539/540年—577年)母王氏
高澄三子、河间王高孝琬(公元541年—566年)母静德皇后元仲华
高澄四子、兰陵忠武王高孝瓘(又名高肃,字长恭)(公元541年—573年)

高澄五子、安德王高延宗(公元545年—578年)母陈氏
高澄六子、渔阳王高绍信(公元 ?年—578年)母燕氏
嫡女乐安公主 母静德皇后元仲华嫁崔暹子崔达孥
嫡女(封号不详)母静德皇后元仲华
公主 母蠕蠕公主郁久闾氏

7,北齐兰陵王高长恭一生的事迹?

高长恭,又名高孝瓘(-573年),北齐大将,世称兰陵王[1]。是北齐高祖高欢之孙,北齐文襄帝高澄之第四子[2],母亲姓氏不详(但是无论是《北史》或是《北齐书》皆对其余五王之母有所记载,独长恭“不得母姓”)。据说相貌柔美,为了在战场上能够威吓敌人,故戴面具上阵。其五弟安德王高延宗后来曾在576年称帝。


军事

高长恭曾经担任赠州刺史。当突厥攻入晋阳时,他尽力击退敌人。河清三年(564年)12月芒山之战时,北周攻击洛阳一带地区,围城却没有攻下。段韶、斛律光与高长恭奉命前往救援。段韶利用谋略打败北周军队,高长恭带了500名骑兵冲进北周的军队,到达被围的金墉(现今河南洛阳东北故城)城下,因为高长恭戴着面具,城中的人不确定是敌军或是我军,直到高长恭把面具脱下来让大家看到他的面貌,城中的人才开始放箭保护他,之后高长恭成功替金墉解围,北周军队最后放弃营帐撤退。这场战役是高长恭最受注目的战役。根据《北齐书》的记载,士兵们为了这场战役而歌诵他,后来就变成知名的《兰陵王入阵曲》[3]。564年12月,他被任命为尚书令。

他后来历任司州、青州与瀛州的地方首长。武平一年(570年)7月,被任命为为录尚书事。武平二年(571年)2月担任太尉。571年3月,与太宰段韶、右丞相斛律光联合进攻跷谷[4],抵御北周宇文宪的攻击。5月,段韶包围定阳城,而北周汾州刺史杨敷坚守住城池,段韶久攻不下。段韶病倒之后[5],由高长恭接替统领全军,他成功的利用伏兵击败了从城中撤退的杨敷军队[6]。武平三年(572年)8月,他被任命为大司马,武平四年(573年)4月担任太保[7]。

他前后因各项战功被封为巨鹿郡、长乐郡、乐平郡、高阳郡等郡公。

死亡

在芒山之战后,北齐后主高纬曾问高长恭说,“这样冲进敌阵之中,如果不小心发生意外怎么办?”,高长恭回答说,“国事就是我们的家事[8],在战场上我不会想到这个”,而后主因为他说的“家事”,又听到士兵们唱的《兰陵王入阵曲》,开始猜忌他会谋反。

定阳之战时,高长恭代替段韶的职务统率军队,但是常常收取贿赂,累积财富,属下尉相愿问他,“您既然受到国家的委托,为什么要如此贪心呢?”高长恭没有回答,尉相愿继续问说,“是不是因为芒山之战大胜,您害怕功高震主,遭受忌妒,而要作令人看不起的事情呢?”,高长恭说是的。尉相愿说,“如果朝廷真的对您有所妒忌,这件事情更容易被当成是罪名,不能避祸反而更快招来祸害。”高长恭流泪屈膝问尉相愿解决的方法,尉相愿说,“您之前已经立下战功,这次依然打胜仗,声望太大,最好之后都装病在家,别再管国家的政事。”高长恭同意他的说法,可惜没有办法成功退出。

573年(武平四年)5月,北齐后主高纬派遣使者徐之范送毒酒给高长恭,高长恭跟妻子郑氏说,“我对国家如此忠心,哪里有辜负皇帝,而要赐我毒酒?”,妻子回说,“为什么不亲自当面去跟皇帝解释呢?”,高长恭说,“皇帝怎么可能会见我”,之后就饮酒而死[9] 。妻子郑氏则进入佛门。

事绩

* 据说高长恭带兵时,事必躬亲,得到什么美食都会于士兵分享。
* 高长恭在瀛州时,属下阳士深因为列出高长恭收贿的证据而被免官。当定阳之战时,阳士深也在军队服务,害怕被怀恨报复。高长恭听到之后说,“我本来没有这样想”,于是故意找了一个小过失打了阳士深二十杖,让他之后不再担心。
* 有一次北齐武成帝高湛为了奖赏他的战功,命令贾护帮他买了20个女人送他,他只接受一个。
* 他死前将所有欠他钱的借据全部烧掉,据说总金额有千两黄金。




百度百科的版本是:
高长恭,一名孝瓘,是北齐世宗文襄帝的第四子,东魏大权臣北齐奠基人大丞相高欢之孙,封为兰陵王。
高欢长子高澄在父亲死后当上东魏第二任权臣。高澄政治上精明强干,却于29岁死在奴隶手里,丢下六个嗷嗷待乳的儿子,四子就是成为千古传说的兰陵王。值得一提的是,正史里忠实记录了另外五兄弟的母亲出处,就长恭例外:“兰陵王长恭不得母氏姓”。不知道是书史的遗漏,还是花花公子高澄自有隐情。高澄一死,其弟高洋继任,干脆一脚踢走皇帝,自己称帝,北齐建立。这是个出了名的野兽世家,群交乱性,酗酒暴虐,以杀人为乐。高长恭生在其中,人算很不错的,只留下一桩八卦:皇帝赏他20个侍妾,他只收下一个。原因是起原本就并非好色之徒,但若拒绝皇帝则会使皇帝有失颜面,遂只挑选了一个。
据《北齐书》讲,他“貌柔心壮,音容兼美。”应是有英雄气概之美男。
突厥入侵晋阳,他尽力反击。武成帝河清四年,北周军大举进攻,包围洛阳,高长恭为齐军中军统帅,他率五百骑冲入周军,直至金墉城(洛阳附近屯兵之城)下,城被周军包围甚急。城上人不识,高长恭免胄示之面,乃得进城,解除包围。大捷之后。武士共歌《兰陵王入阵曲》。后为太尉,讨柏谷,攻定阳,立不少战功。
以他多次战役所取得的战绩大体上可以推论,高长恭的智商应该是不错的。说他“音容兼美”,大约他也能以优美的声音高歌。武士们唱《兰陵王入阵曲》,他也可能是参加者之一。
高长恭骁勇善战,据说因为面相太柔美,不足威赫敌人,每每打仗都要带上狰狞的面具。最著名的一次是救援洛阳,他带领五百骑士,冲过周军重重包围,突入洛阳城下,城上齐兵认不出谁来了,怀疑是敌人的计谋。兰陵王摘下盔胄(注意,这里是个把脸遮了很大部分的头盔,而不是面具。兰陵王面具”的典故只是后来的编舞者编出来的,其目的是为了增强故事的戏剧性。),示之以面容,城上军心大振,掉下弓弩手数百名,前来接应。很快周军被迫撤走。为庆祝胜利,武士们编了《兰陵王入阵曲》,戴着面具边跳边歌。
功高遭忌,后主武平四年,皇帝派人送来毒药,
由于高长恭的功劳很大,且威望很高,担心被皇帝猜忌。所以故意给自己弄些污点出来,在高长恭担任司州牧、青瀛州牧的时候,收受了很多财物。这一点被他门客相愿看了出来。相愿问他:“王既然俸禄那么高,何必如此贪?”长恭不答。相愿说:“朝廷如果猜忌王,这正好给他留了一条辫子抓。想求福反而招祸。”长恭泪下,跪膝,请他给个安身的法子。相愿说:“王威名太重,最好在家养病,别干预政事了。” 长恭听了劝告,便偶尔装装病。完全隐退,又不甘心。正处盛年的男子,谁愿意退休?何况高长恭不是当隐士的个性。高长恭死之前有一个举动,“有千金责券,临死日,尽燔之”,把所有的价值千金的金券都烧了。在那个奢侈成风的时代,以他王子的身份“千金券”也实在“贪”得太少了点,想那严监生死前念念不忘多用了一根灯芯,而长恭却将那“千金券”都烧了,可知他的确不是一个贪财的人。
北齐末代皇帝高纬一天听了《兰陵王入阵曲》,对高长恭说:“入阵太深,毕竟危险,一旦失利,追悔莫及。” 长恭无心快语:“家事亲切,不觉遂然。” 高纬一听“家事”这两个字,心生警觉。叫人给他送去毒药一杯。皇帝杀人,连理由都没扯。高长恭对自己的妃子说:“我忠以事上,何辜于天而遭鸩也?”但也没有要求见皇帝申述,就饮药自尽了。
高长恭死时的年龄没有记载,估计才三十出头。留下个悲痛欲绝的遗孀郑妃,守着佛门孤灯,度此残生。四年后,失去了支柱的北齐就为宇文氏所灭,高氏子孙几乎全遭屠戮。
编辑本段正史记载
兰陵武王长恭,一名孝瓘,文襄第四子也。累迁并州刺史。突厥入晋阳,长恭尽力击之。芒山之败,长恭为中军,率五百骑再入周军,遂至金墉之下,被围甚急,城上人弗识,长恭免胄示之面,乃下弩手救之,于是大捷。武士共歌谣之,为《兰
陵王入阵曲》是也。历司州牧、青瀛二州,颇受财货。后为太尉,与段韶讨栢谷,又攻定阳。韶病,长恭总其众。前后以战功别封巨鹿、长乐、乐平、高阳等郡公。芒山之捷,后主谓长恭曰:“入阵太深,失利悔无所及。”对曰:“家事亲切,不觉遂然。”帝嫌其称家事,遂忌之。及在定阳,其属尉相愿谓曰:“王既受朝寄,何得如此贪残?”长恭未答。相愿曰:“岂不由芒山大捷,恐以威武见忌,欲自秽乎?”长恭曰:“然。”相愿曰:“朝廷若忌王,于此犯便当行罚,求福反以速祸。” 长恭泣下,前膝请以安身术。相愿曰:“王前既有勋,今复告捷,威声太重,宜属疾在家,勿预事。”长恭然其言,未能退。及江淮寇扰,恐复为将,叹曰:“我去年面肿,今何不发。”自是有疾不疗。武平四年五月,帝使徐之范饮以毒药。长恭
谓妃郑氏曰:“我忠以事上,何辜于天,而遭鸩也!”妃曰:“何不求见天颜?”长恭曰:“天颜何由可见。”遂饮药薨。赠太尉。长恭貌柔心壮,音容兼美。为将躬勤细事,每得甘美,虽一瓜数果,必与将士共之。初在瀛州,行参军阳士深表列其赃,免官。及讨定阳,士深在军,恐祸及。长恭闻之曰:“吾本无此意。”乃求小失,杖士深二十以安之。尝入朝而仆从尽散,唯有一人,长恭独还,无所谴罚,武成赏其功,命贾护为买妾二十人,唯受其一。有千金责券,临死日,尽燔之。
安德王延宗,文襄第五子也。母陈氏,广阳王妓也。延宗幼为文宣所养,年十二,犹骑置腹上,令溺己脐中,抱之曰:“可怜止有此一个。”问欲作何王,对曰:“欲作冲天王。”文宣问杨愔,愔曰:“天下无此郡名,愿使安于德。”于是封安
德焉。为定州刺史,于楼上大便,使人在下张口承之。以蒸猪糁和人粪以饲左右,有难色者鞭之。孝昭帝闻之,使赵道德就州杖之一百。道德以延宗受杖不谨,又加三十。又以囚试刀,验其利钝。骄纵多不法。武成使挞之,杀其昵近九人,从是深
自改悔。兰陵王芒山凯捷,自陈兵势,诸兄弟咸壮之。延宗独曰:“四兄非大丈夫,何不乘胜径入?使延宗当此势,关西岂得复存!”及兰陵死,妃郑氏以颈珠施佛。广宁王使赎之。延宗手书以谏,而泪满纸。河间死,延宗哭之泪亦甚。又为草人以
像武成,鞭而讯之曰:“何故杀我兄!”奴告之,武成覆卧延宗于地,马鞭挝之二百,几死。后历司徒、太尉。

8,兰陵王简介及生平?

一、暧昧不明的身世
兰陵王的父亲是北齐高祖神武皇帝高欢的长子文襄皇帝高澄,而母亲却连个姓氏也没有,这使得他的身世变得扑朔迷离。《北齐书》中载:“兰陵武王长恭,一名孝瓘,文襄第四子也。”又载文襄六男中:“文敬元皇后生河间王孝琬,宋氏生河南王孝瑜,王氏生广宁王孝珩,兰陵王长恭不得母氏姓,陈氏生安德王延宗,燕氏生渔阳王绍信。”兄弟六个中,史书载老五安德王的母亲陈氏为“广阳王妓也”,但尚知明确姓氏,唯有兰陵王的母亲没有姓氏,不知是谁。由此,人们推断,兰陵王母亲的身份和地位,恐怕连官妓都不如,很可能只是宫中一个地位卑贱、不知姓名的宫女。这样,在讲究血统门弟的士族时代,兰陵王虽然贵为帝胃皇孙,处境却十分尴尬。他“莫名”的身份给他带来了巨大压力,每天忍受别人鄙视的目光,低声下气地生活,可能就是他小时候的人生境遇。
二、柔美的容貌与狰狞的面具
《北齐书》、《北史》中说他“貌柔心壮,音容兼美”;《兰陵忠武王碑》中说他“风调开爽,器彩韶澈”;《旧唐书·音乐志》中说他“才武而面美”;《隋唐嘉话》中说他是“白类美妇人”。可见,兰陵王的美确是不容置移、超凡脱俗的,他有着一般男子所不具备的俊美容貌。后人猜想,他的美也许正是来自于他那出身卑微的母亲。如果不是母亲的容貌异常惊艳,又怎能引来地位相差悬殊、贵为帝胃的父亲的垂幸呢。
但是,兰陵王的美却给他带来了极大苦恼。在那个地方割据、连年战乱的岁月里,作为王公将相家的子弟,时刻都要接受战争的考验。因为相貌俊美柔善,在战场上对阵时,他经常会受到敌手的轻蔑。为此,他不得不命人制作了一些面目狰狞的“大面”,每逢出战时,都戴在脸上,以此达到威慑敌手的目的。《旧唐书·音乐志》云:“代面出于北齐。北齐兰陵王长恭,才武而面美,常着假面以对敌。尝击周师金墉城下,勇冠三军,齐人壮之,为此舞以效其指挥击刺之容,谓之《兰陵王入阵曲》。”《乐府杂录》鼓架部条云:“有代面,始自北齐。神武弟,有胆勇,善战斗,以其颜貌无威,每入阵即着面具,后乃百战百胜。戏者,衣紫腰金执鞭也。”唐朝崔令钦的《教坊记》说:“大面,出北齐。兰陵王长恭,性胆勇,而貌妇人,自嫌不足以威敌,乃刻为假面,临阵着之,因为此戏,亦入歌曲。”由此可见,兰陵王经常着狰狞假面出征并非道听途说、无籍之谈。后来,京剧中出现的“脸谱”,也许与兰陵王的面具及舞曲《兰陵王入阵曲》的影响不无关系。
三、骁勇善战及威名美誉
史载,兰陵王是北朝时期文武兼备、智勇双全的名将。有的说他“有胆勇,善战斗”,有的说他“勇冠三军,百战百胜”。这表明,他的英勇善战绝不仅是因为戴着狰狞的面具。光靠威吓,肯定是吓不退敌人的,关键还是他自身有超越常人的战斗本领。狰狞的面具,只是为他的神勇无敌增添了一抹传奇的光环。兰陵王一生参加了大大小小无数次战役。其中广为传颂的一次就是历史上著名的“邙山大战”。公元564年,北方草原的突厥和黄土高原的北周对北齐发动进攻,北齐重镇洛阳被北周十万大军团团围困,北齐武成皇帝急忙调集军队前去解围。在洛阳城外,北齐援军发动了一次次进攻,都被北周军队击溃,眼看就要面临全军覆灭的境地。这时,受命为中军将的兰陵王戴着“大面”,身穿铠甲,手握利刃,率领五百精骑,奋勇杀入周军重围,势如破竹,一直杀到洛阳城下。守城的北齐军队被困多日,不敢贸然开门,兰陵王摘下面具,城上的北齐军立即欢呼起来,打开城门,与城外大军合兵一处,奋勇杀向周军,周军大败。《北齐书》书载:“芒山之败,长恭为中军,率五百骑再入周军,遂至金墉之下,被围甚急,城上人弗识,长恭免胄示之面,乃下弩手救之,于是大捷。武士共歌谣之,为《兰陵王入阵曲》是也。”又有史书记载:周军“丢弃营寨,自邙山至谷水,三十里中,军资器械,弥满川泽。”正是这次大捷,使得兰陵王威名远扬,北齐皇帝加封他为尚书令。
兰陵王不仅骁勇善战、屡建战功,而且忠以事上,和以待下,在士兵和当时社会中广有威名。北齐书记载:他“为将躬勤细事,每得甘美,虽一瓜数果,必与将士共之”。作为那个混乱王朝的皇亲国戚,能够做到没有架子、与将士同甘共苦确实难得。即使是对自己的“政敌”,他也能够做到宽厚以待。史载,当初长恭在瀛州时,行参军阳士深上表告发他贪赃枉法,长恭因此被免官。等到高长恭东山再起,引兵进攻定阳时,阳士深刚好在高长恭营中听命,因此非常害怕高长恭会借机报复杀害自己。为此,高长恭安慰他说:“吾本无此意。”可阳士深心中仍不踏实,非要央求惩罚。高长恭只好找了一个小过失,打了阳士深二十板子,好让他安下心来。《北齐书》还记载了他一个非常“平民化”的动人细节。说一次他上朝时,跟随他的“仆从尽散,唯有一人,长恭独还”,事后高长恭竟不以为意,“无所谴罚”。由此可见,他平常对待下人,是非常宽厚仁慈的。在北齐那样“不把人当人”、动辄砍头杀人的疯狂时代,他宽厚仁和的一面独具风范,焕发着温暖的人性光辉,不由得让人心生敬佩。
四、最后悲惨的命运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功高盖主,祸必降之。人生辉煌的顶点,往往可能是悲剧开始的起点。对兰陵王而言,最大的悲哀就是出生在一个疯狂得近乎变态的帝王家族。北朝自建国以来,短短二十八年间,就换了六代皇帝,叔侄之间彼此折磨,兄弟之间相互惨杀,一个比一个短命,一个比一个疯狂。尽管兰陵王容貌柔美、军功显赫,终其一生小心翼翼,想尽一切办法避祸自保,可依然无法改变他的悲剧式宿命。
《北齐书》载:长恭“历司州牧、青瀛二州,颇受财货。”门口常有行贿的人进进出出,搞得老百姓说三道四。但贪人钱财的目的是什么,不得而知。据他自己讲,是为了自污其名,免遭朝廷忌恨。邙山大捷后,武成赏其功,为他买来美妾二十人,可他“唯受其一”,就是害怕太过张扬,遭人嫉妒。又载:长恭“有千金责券,临死日,尽燔之。”也就是说在他临死前,烧掉了别人所有欠他债的借据。从他待人处事、宽厚仁义的性格特征来看,不象是一个贪财好色的人。不少史家认为高长恭是故意贪财自污,以求避祸。
《北齐书》载:及在定阳,其属尉相愿谓曰:“王既受朝寄,何得如此贪残?”长恭未答。相愿曰:“岂不由芒山大捷,恐以威武见忌,欲自秽乎?”长恭曰:“然。”相愿曰:“朝廷若忌王,于此犯便当行罚,求福反以速祸。”长恭泣下,前膝请以安身术。相愿曰:“王威名太重,最好在家养病,别干预政事了。”生活在这样恐怖的帝王家庭,不紧张也不行。从此,长恭每遇战事,便称病不出。故意“有疾不疗”,以求借此避祸。一次,江淮寇扰,兵事告急,他害怕再次拜将,竟埋怨自己:“我去年面肿,今何不发。”真是恨不得自己把自己的脸打肿冒充病人。
北齐后主高纬性格懦弱,与他的列祖列宗相比,荒淫有余,残暴稍次之,不过杀起自己的亲人来,却毫不手软。公元565年的一天,高纬在与兰陵王谈及邙山之捷时,颇有人情味地说道“入阵太深,失利悔无所及。”兰陵王听到自己的皇弟如此心疼自己,内心不免激动、热乎,深情地回了一句“家事亲切,不觉遂然。”正是这句表亲近、表忠心的话为他招致了杀身之祸。史载:“帝嫌其称家事,遂忌之。”因为在小心眼的后主高纬看来,家事是我高纬的,不是你高肃可以随便说的。开始猜忌拥有兵权的兰陵王是否想取而代之,想把“国事”变成“家事”。
兰陵王说错话后,深感大难将至,整日惶恐不安,尽管一再低调行事,刻意淡化自己,但终是躲不过“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的悲剧宿命。武平四年(公元573年)五月的一天,后主高纬派使者看望皇兄高肃,送来的礼物竟是一杯毒酒。兰陵王悲愤至极,对自己的爱妃郑氏说:“我忠以事上,何辜于天,而遭鸩也!”郑妃劝他说:“何不求见天颜?”天真的郑妃以为可能只是兄弟之间的一场误会,只要高肃向皇帝求情,就可能讨回性命。而兰陵王自己心里明白,向后主高纬讨个说法根本没有用。一年前,和自己一起出生入死的重臣老将斛律光,不也是无辜被引诱入宫、用弓弦残忍勒死的吗。万念俱灰的兰陵王,扔下一句“天颜何由可见”,遂将鸩酒一饮而尽,毅然决然地离开了这个乱糟糟的世界。其时,兰陵王仅30岁,死后被安葬在都城邺(今邯郸临漳县境内)以西。重要军事统领兰陵王的遇害,预示着北齐王朝的行将终结。四年后,失去了军事支柱的北齐王朝被北周皇帝宇文觉灭掉,高氏子孙几乎全遭屠戮。

9,历史上的兰陵王

历史上的兰陵王

高长恭,又名高孝瓘,北齐大将,世称兰陵王。是北齐高祖高欢之孙,北齐文襄帝高澄之第四子,母亲姓氏不详。他相貌柔美,为了在战场上能够威吓敌人,故戴面具上阵。

高长恭曾经担任赠州刺史。当突厥攻入晋阳时,他尽力击退敌人。564年(河清三年)12月芒山之战时,北周攻击洛阳一带地区,围城却没有攻下。段韶、斛律光与高长恭奉命前往救援。段韶利用谋略打败北周军队,高长恭带了500名骑兵冲进北周的军队,到达被围的金墉(现今河南洛阳东北故城)城下,因为高长恭戴着面具,城中的人不确定是敌军或是我军,直到高长恭把面具脱下来让大家看到他的面貌,城中的人才开始放箭保护他,之后高长恭成功替金墉解围,北周军队最后放弃营帐撤退,这场战役是高长恭最受注目的战役。士兵们为了这场战役而歌诵他,后来就变成知名的《兰陵王入阵曲》。564年12月,他被任命为尚书令。

他后来历任司州、青州与瀛州的地方首长。570年(武平元年)7月,被任命为为录尚书事。571年(武平二年)2月担任太尉。571年3月,与太宰段韶、右丞相斛律光联合进攻跷谷,抵御北周宇文宪的攻击。5月,段韶包围定阳城,而北周汾州刺史杨敷坚守住城池,段韶久攻不下。段韶病倒之后,由高长恭接替统领全军,他成功的利用伏兵击败了从城中撤退的杨敷军队。572年(武平三年)8月,他被任命为大司马,573年(武平四年)4月担任太保。

高长恭在瀛州时,属下阳士深因为列出高长恭收贿的证据而被免官。当定阳之战时,阳士深也在军队服务,害怕被怀恨报复。高长恭听到之后说,“我本来没有这样想”,于是故意找了一个小过失打了阳士深二十杖,让他之后不再担心。

有一次北齐武成帝高湛为了奖赏他的战功,命令贾护帮他买了20个女人送他,他只接受一个。
他前后因各项战功被封为巨鹿郡、长乐郡、乐平郡、高阳郡等郡公。芒山之战后,北齐后主高纬曾问高长恭说,“这样冲进敌阵之中,如果不小心发生意外怎么办?”,高长恭回答说,“国事就是我们的家事,在战场上我不会想到这个”,而后主因为他说的“家事”,又听到士兵们唱的《兰陵王入阵曲》,开始猜忌他会谋反。

定阳之战时,高长恭代替段韶的职务统率军队,但是常常收取贿赂,累积财富,属下尉相愿问他,“您既然受到国家的委托,为什么要如此贪心呢?”高长恭没有回答,尉相愿继续问说,“是不是因为芒山之战大胜,您害怕功高震主,遭受忌妒,而要作令人看不起的事情呢?”,高长恭说是的。尉相愿说,“如果朝廷真的对您有所妒忌,这件事情更容易被当成是罪名,不能避祸反而更快招来祸害。”高长恭流泪屈膝问尉相愿解决的方法,尉相愿说,“您之前已经立下战功,这次依然打胜仗,声望太大,最好之后都装病在家,别再管国家的政事。”高长恭同意他的说法,可惜没有办法成功退出。

573年(武平四年)5月,北齐后主高纬派遣使者徐之范送毒酒给高长恭,高长恭跟妻子郑氏说,“我对国家如此忠心,哪里有辜负皇帝,而要赐我毒酒?”,妻子回说,“为什么不亲自当面去跟皇帝解释呢?”,高长恭说,“皇帝怎么可能会见我”,他死前将所有欠他钱的总金额有千两黄金借据全部烧掉,之后就饮酒而死。妻子郑氏则进入佛门。

齐主闻长恭自尽,很是喜慰,但表面上还想掩饰,追赠长恭为太尉。

参考资料:http://www.tgljw.com/StaticPages/20074.htm

望采纳~

10,历史上真实的兰陵王到底是怎么死的呢?

历史上的兰陵王是北齐这个禽兽王朝中的一股清流,特别是一曲《兰陵王破阵曲》,令兰陵王名垂千古,成为无数人心中神秘的大英雄。那么,历史上真实的兰陵王到底是怎么样的,他为何要戴面具,还有就是兰陵王到底是怎么死的呢?历史上兰陵王的名字是高长恭,他是北齐神武帝高欢的孙子。兰陵王貌柔心壮,音容兼美。他到底有多美,当他第一次出战的时候,他面如桃花,目若秋波,连敌军都看愣了,以为他是个女子,不忍心伤害他,让他回去,找一个爷们来战。此事之后,兰陵王高长恭就戴上了样狰狞,张牙舞爪的面具,如猛鬼一般冲入敌营,令敌人闻风丧胆。公元564年,邙山之战,北周率大军围住了洛阳,洛阳城岌岌可危。就在这时,兰陵王高长恭带领五百名骑兵冲进北周军队的包围圈,与北周军队血战,最终北周军队被击退,兰陵王成功替金墉解围。此战之后,兰陵王威名大振,士兵们为其讴歌,后世闻名遐迩的《兰陵王入阵曲》应运而生。在后来的作战中,兰陵王屡立职战功。但兰陵王功高盖主,北齐后主高纬早对其心生猜忌。一日高纬假装关心地问高长恭:“你这样冲进敌阵之中,如果不小心发生意外怎么办?”高长恭随口回答说:“国事就是我们的家事,在战场上我不会想到这个。”高纬一听国事就是家事,认为兰陵王高长恭早晚有谋反之心,再加上士兵高唱《兰陵王入阵曲》,这让高纬甚是担心。于是,不久之后,高纬就派遣使者徐之范送毒酒给高长恭。高长恭对天长啸:“我对国家如此忠心,哪里有辜负皇帝,而要赐我毒酒?”他的妻子劝他找高纬解释一下,但他自知高纬不会见他的。于是,他放声大笑后,将毒酒一饮而下。那一年,兰陵王年仅33岁,这是兰陵王的悲哀,亦是北齐的悲哀!北齐自毁长城,四年之后,北齐被北周所灭,北齐王室成员包括后主高纬几乎全部被屠杀。天作孽犹可恕,自作孽不可活!

11,历史上真实的兰陵王是怎样的?

据《北齐书》所载:“兰陵武王长恭,一名孝瓘,文襄第四子也。”这里的“文襄”,指的是北齐高祖神武皇帝高欢的长子文襄皇帝高澄,兰陵王高长恭为其第四子。奇怪的是,高澄六个儿子中,唯独兰陵王的母亲语焉不详,甚至连姓氏都没有,其身世扑朔迷离。据推测,史书不载的原因应是其母地位卑贱。由此,在最讲究血统门弟的两晋南北朝时期,兰陵王虽贵为帝胄皇孙,但其“莫名”的身份也给他带来了巨大的压力。除身世外,兰陵王还有一个“弱点”,那就是长得太漂亮。《北齐书》、《北史》中都说他“貌柔心壮,音容兼美”,后人猜想,兰陵王的俊美或许是源于他那位出身卑微的母亲———如果不是其母容貌异常惊艳,又如何能引来地位相差悬殊而贵为帝胄的皇帝垂幸呢?不过,在兵戈四起的南北朝时期,像兰陵王这样既不魁伟又不雄毅的“小白脸”,在他们这个崇军尚武的皇族家庭里肯定不受欢迎。毕竟,兰陵王所处的时代及他所在的位置都不允许他柔弱,否则人生苦难,前途堪忧。以当时的北齐政权而论,除在中原与南陈、北周形成三足鼎立之势外,西部、北部还有突厥、契丹、柔然等强悍的游牧民族不时骚扰边界。因此,在这样一个崇尚武力、以军功起家的家族集团中,身为高氏皇族的兰陵王要想脱颖而出,唯一的办法就是建立军功。连年战乱的岁月里当然不难找到征战的机会,看似柔弱的兰陵王同样拥有一颗“奔腾”的心。或许因为其长相缺乏一种必要的“英武之气”,兰陵王每逢出征时都命人制作一些面目狰狞的面具,沙场厮杀时全军戴上,以在心理上威慑敌手。在其指挥的大大小小战役中,最出名的莫过于“邙山之战”。公元564年,北周联合突厥围攻北齐重镇洛阳,在即将破城的危急时刻,兰陵王率援军及时赶到。冲开敌军外围后,兰陵王亲率五百精骑,只见他头戴狰狞“大面”,身穿耀目铠甲,手握利刃,奋勇杀入重围,令敌军阵脚大乱。待冲到洛阳城下,兰陵王摘下面具,城上的北齐守军大声欢呼,之后立即打开城门,城内外齐军合兵一处,将北周军队彻底击溃。这次大捷之后,兰陵王威名远扬,并被加封为尚书令。光有面具是远远不够的。兰陵王对手下兵卒爱护有加,与将士同甘共苦,《北齐书》中说他“为将躬勤细事,每得甘美,虽一瓜数果,必与将士共之”。另外,《北齐书》还记载了这样一个细节,说他某次上朝时,“仆从尽散,唯有一人,长恭独还”。事后,兰陵王不以为意,“无所谴罚”。在北齐那样动辄滥杀滥罚的疯狂时代,兰陵王宽厚仁和的风范应该算是难得的异数了。兰陵王无端遭鸠杀古话说得好,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功高震主,祸必随之。就在“邙山之战”的第二年,北齐后主高纬某次与兰陵王谈起这场战事时,颇有人情味地说了句:“入阵太深,失利悔无所及。”兰陵王听到皇弟如此关心自己的安危,激动之余便回了句:“家事亲切,不觉遂然。”意思是,都是自家兄弟,为了家族大业,奋不顾身也是应该。熟悉历史的人都知道,北齐皇帝们是出了奇的荒淫狠毒。兰陵王的话原本是表亲近、表忠心,孰料因言获忌,给自己招来了杀身之祸。原来,在心胸狭窄的后主看来,家事即国事,北齐是我高纬的,兰陵王手握兵权,建有大功,对“家事”过于热心,是否有“取我而代之”的意图?由此,史书上记了这么一笔:“帝嫌其称家事,遂忌之。”事后,兰陵王也感到了后主高纬的不快,在逃无可逃的情况下,他想到了一个办法:贪财去祸,以此显示自己并无大志。据《北齐书》记载:兰陵王为官定阳时大肆收取贿赂,部属相愿问他:“王既受朝寄,何得如此贪残?”兰陵王避而不答。相愿说:“难道是因为邙山大捷,害怕自己功高盖主而被皇上猜忌,想以此自污吗?”兰陵王郝然答道:“然。”相愿大笑:“朝廷若忌王,贪污受贿岂能坐视不管,这不但避不了祸,反而是速祸之道。”兰陵王听后大恐,毕恭毕敬地请教有何办法。相愿说:“王之前建有功勋,如今又有大捷,威名远扬,要想避祸,只能称病在家,不再参预国事。”听了相愿的话后,兰陵王称病不出,有时甚至故意“有疾不疗”,以求借此避祸。数年后,江淮寇扰,兵事告急,他害怕再次拜将,竟埋怨说:“去年面肿,今何不发?”言外之意,恨不能打肿脸去冒充病人。是福不是祸,是祸躲不过。武平四年(公元573年)五月的一天,后主高纬派人前来看望皇兄,同时送来一瓶毒酒。兰陵王见后悲愤已极,他对爱妃郑氏说:“我忠以事上,何辜于天,而遭鸩也!”郑妃亦大恐慌,说:“会不会是一场误会,能不能去求见皇上一次?”兰陵王叹息一声,自知无用:一年前,曾与自己一道出生入死的重臣老将斛律光同样无辜被诱入宫,后被弓弦残忍勒死。万念俱灰之下,兰陵王将鸩酒一饮而尽,并对郑妃惨笑道:“天颜何由可见!”兰陵王死前,命烧掉所有债券,这似乎说明他并非真正贪财,而不过以此去祸。作为北齐末期重要的军事将领,兰陵王的遇害也预示着北齐王朝的行将结束。4年后,北周灭齐,高氏子孙几乎全遭屠戮。《入阵曲》流传至今据《旧唐书》记载:“北齐兰陵王长恭,才武而面美,常着假面以对敌。尝击周师金墉城下,勇冠三军,齐人壮之,为此舞以效其指挥击刺之容,谓之《兰陵王入阵曲》。”作为新剧《兰陵王》的一个亮点,其片头曲即五月天乐团演唱的《入阵曲》。不过,此《入阵曲》非兰陵王时的《入阵曲》。《兰陵王入阵曲》诞生于“邙山大捷”之后,作为军队武乐,此曲风格悲壮浑厚,古朴悠扬,并伴有吟唱和简单戏剧表演,是中古文艺代表性作品之一。《兰陵王入阵曲》诞生后,在民间流传很快,隋朝时被列入宫庭舞曲。入唐后,唐玄宗李隆基以为“非正声”,下诏禁演。之后,《兰陵王入阵曲》渐褪去武曲本色而演变为“软舞”,南宋时又变为乐府曲牌名,称《兰陵王慢》,有越调和大石调之分。用越调演唱时,分三段二十四拍,毛开在《樵隐笔录》中称其“至末段,声犹激越”,尚有“遗声”可寻;大石调则分前后段,十六拍,按王灼《碧鸡漫志》中的说法,已“殊非旧曲”矣。随着时间的推移,《兰陵王入阵曲》在中土日渐失传。所幸的是,唐朝时日本遣唐使将此曲传入日本,日人将其视为正统雅乐,格外珍视,对其保留和传承有着一套十分严格的“袭名”与“秘传”制度。日本举行赛马节会、相扑节会、射箭大赛甚至宫中重大活动包括天皇即位在内,都会表演此曲。日本奈良“春日大社”举行一年一度的日本古典乐舞表演时,《兰陵王入阵曲》即为第一个节目表演独舞。1992年9月,在邯郸市文管人员的组织下,日本奈良大学雅乐团在磁县兰陵王墓前演出此曲,这也是《兰陵王入阵曲》问世1428年后首度回归故里。千年之后,中国民众有幸再度欣赏到原汁原味、壮怀激烈的兰陵舞曲,这无疑是一件文化幸事。

精华总结

雨露,是万物生长的灵丹妙药,它能让万物欣欣向荣,给人带来希望和欢乐。起名,是给孩子取名最重要的一步,因为名字,在某种程度上就是一种文化。一个好的名字,可以让孩子从小拥有一个好的起点。那么,旸字取名呢,有着什么样的寓意及含义?

1、旸是五行金之字,五行属水,寓意孩子聪明机智,有大智慧,富有爱心。

根据五行属性来取名,金能克水,就像是金被水淹没了,所以会出现水变少,阳气不充足的情况。而旸字五行属水,表示有希望的样子,寓意孩子聪明机智,有大智慧,富有爱心,有爱心之义,对人非常友好,人缘非常好。由于在起名时需要注意五行八字,所以名字要避开太多不利因素。例如孩子取名为旸这个名字时,可选择五行属金且与水相冲或水火相济或金水相济等字面寓意相搭。

2、旸字是木之金之字,五行属木,为金之态,寓意孩子金木水火土五行协调,和谐发展。

雨露的滋润,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都让人感到无比满足。旸,字音shèng,寓意着孩子有一颗包容和感恩之心。这与“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有异曲同工之妙……旸给人带来欢乐、吉祥的同时,也寓意着孩子金木水火土协调发展……

3、旸是一种很有灵性的字,可形容孩子生机勃勃,乐观向上。

【旸】有光明、温暖、明朗的意思,可用作名字。【阳凯是太阳之意。【阳阳阳】阳代表明亮,阳代表光明及温暖。用阳代表光明的事物,表示孩子生机勃勃,乐观向上。【阳欣可表示欣欣向荣之意。【阳和】可表示温暖的意思。

4、旸字取名,寓意孩子乐观向上,对生活充满希望。

旸字寓意孩子乐观向上,对生活充满希望,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有助于提高孩子的自信心。另外旸字取名还有着积极向上、乐观开朗、吉祥幸福、生活美满、幸福美满等美好祝愿,其寓意吉祥。而且旸在中国汉字里是非常多见的一个字,我们可以将这个字用在名字中来表达。旸字取名代表着孩子未来很美好而充满希望。如果将其用于起名中,则代表着孩子未来会有很多希望。同时也象征着孩子将来会有所成就。

5、旸作为名字有吉祥富贵之意。

旸这个名字,在很早的时候就被赋予了吉祥富贵的寓意,因为它在名字中的意思很多。所以有很高的吉祥富贵之意。这个名字将孩子命名为【旸】具有美好的寓意。

上一篇:人类对地球的破坏

下一篇:海底有什么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