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色骑士,宇宙中的“黑色骑士”是怎么回事?

时间:2023-08-26 13:33:23编辑:小蔡

1,宇宙中的“黑色骑士”是怎么回事?

在太阳系中存在着来自地球之外的人造天体,这已不是什么奇闻了。


1961年,在巴黎天文观测台工作的法国学者雅克·瓦莱发现了一颗运行方向与其他卫星相反的地球卫星,这颗来历不明的卫星被命名为“黑色骑士”。随后,世界上有许多天文学家按瓦莱提供的精确数据,也发现了这颗环绕地球逆向旋转的独特卫星。1981年苏联的一家天文台也证实了“黑色骑士”的存在,具体特征如下:它在地球高空的轨道上,循着极大的椭圆轨道运行,体积甚小,十分耀眼,像是个金属球体。


法国学者亚历山大·洛吉尔认为:“黑色骑士”可以用与众不同的方式绕地球运行,表明它能够改变重力的影响,而这只有作为外星来客的UFO(不明飞行物体)才能做到,因此这颗被称作“黑色骑士”的奇特卫星可能与UFO具有联系。


1983年1~11月间,美国发射的一颗红外天文卫星在北部天空扫描时,在猎户座方向两次发现一个神秘天体。两次观测这个天体时隔6个月,这表明它在空中有稳定的轨道。


1988年12月,前苏联科学家通过地面卫星站发现有一颗神秘的巨大卫星出现在地球轨道上,他们当时以为这是美国“星球大战”中的卫星。稍后前苏联方面才知道,美国的科学家也在同一时间发现那颗神秘的卫星,而美国人则以为它是属于前苏联的。


经过美苏两国高层官员通过外交途径接触和讨论,双方明白那颗卫星是出自第三者。以后的一系列调查表明,法国、西德、日本或地球上任何有能力发射卫星的国家都没有发射它。


根据前苏联的卫星和地面站的跟踪显示,这颗卫星体积异常巨大,具有钻石般的外形,而外围有强磁场保护,内部装有十分先进的探测仪器。它似乎有能力扫描和分析地球上每一样东西,包括所有生物在内,同时还装有强大的发报设备,可将搜集到的资料传送到遥远的外空中去。


1989年,在瑞士日内瓦召开的一次记者招待会上,前苏联的宇航专家莫斯·耶诺华博士公开了此事。他强调说:“这枚卫星是1989年底出现在我们地球轨道上的。它肯定不是来自我们这个地球。”他表示,前苏联将会“出动火箭去调查,希望尽量找出真相”。


此事被披露之后,至今世界上已有200多位科学家表示愿意协助美苏去研究这颗可能是来自外太空某一个星球的人造天体。法国天文学家佐治·米拉博士说:“很明显,这颗卫星飞行了很长的途径才来到地球,事实上它的设计也是这祥。虽然只是初步估计,但我敢说它至少已制成5万年之久!”


运行在地球轨道上的不仅有完好的外来的人造卫星,而且有爆炸后的外星太空船残骸,前苏联科学家在60年代初期,首次发现一个离地球达2000千米的特殊太空残骸。经多年研究后,他们才确信那是一艘由于内部爆炸而变成10块碎片的外星太空船的残骸,并向报界宣布了这个消息,引起了世界上的关注。


莫斯科大学的天体物理学家玻希克教授说,他们使用精密的电脑追踪这10片破损的残骸的轨道,发现它们原先是一个整体。据推算它们最早是在同一天——1955年12月18日——从同一个地点分离,显然这是一次强力爆炸所致。他说:“我们确信这些物体不是从地球上发射的,因为前苏联在大约2年之后——1957年10月——才将第一枚人造卫星射入太空。”


著名的前苏联天体物理研究者克萨耶夫说:“其中两个最大片的残骸直径约为30米,人们可以假定这艘太空船至少长60米、宽30米;从残骸上看,它外面有一些小型圆顶,装设望远镜,碟形无线以供通信之用,此外,它还有舷窗供探视使用。”这位研究者补充说:“太空船的体积显示它有好几层,可能有5层。”


另一位前苏联物理学家埃兹赫查强调说:“我们多年搜集到的所有证据显示出,那是一艘机件故障的太空船发生爆炸。”他还说:“在太空船上极可能还有外星乘员的遗骸。”


前苏联科学家的发现已使美国同行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美国核物理学家与宇航专家斯丹顿·费德曼说:“如果我们到太空去收回这些残骸,相信我们可以把它们拼合起来。”


十分有趣的是,就在前苏联人宣布他们发现外太空飞船残骸的10年前,一位美国天文学家约翰·巴哥贝曾在国内一份著名的科学杂志上发表了一篇文章,其中提到有10块不明残片像10个小月亮似地围绕地球运行;这位天文学家认为,它们来自一个分裂的庞大母体,而这个不明物体分裂的时间就是1955年12月18日。这正好与前苏联科学家的研究结果不谋而合;同时巴哥贝也驳斥了炸裂物体的存在只是一种自然现象的可能性。


是对,是错?这一切,直到2l世纪的曙光降临,我们的科学家对此还一无所知,这颗5万年前被发射升空的人造卫星,它的主人到底是谁?他们发射该卫星的目的何在?

2,宇宙中的“黑色骑士”是指什么?

在太阳系中存在着来自地球之外的人造天体,这已不是什么奇闻了。
1961年,在巴黎天文观测台工作的法国学者雅克?瓦莱发现了一颗运行方向与其他卫星相反的地球卫星,这颗来历不明的卫星被命名为“黑色骑士”。随后,世界上有许多天文学家按瓦莱提供的精确数据,也发现了这颗环绕地球逆向旋转的独特卫星。1981年苏联的一家天文台也证实了“黑色骑士”的存在,具体特征如下:它在地球高空的轨道上,循着极大的椭圆轨道运行,体积甚小,十分耀眼,像是个金属球体。
法国学者亚历山大?洛吉尔认为:“黑色骑士”可以用与众不同的方式绕地球运行,表明它能够改变重力的影响,而这只有作为外星来客的UFO(不明飞行物体)才能做到,因此这颗被称作“黑色骑士”的奇特卫星可能与UFO具有联系。
1983年1~11月间,美国发射的一颗红外天文卫星在北部天空扫描时,在猎户座方向两次发现一个神秘天体。两次观测这个天体时隔6个月,这表明它在空中有稳定的轨道。
1988年12月,前苏联科学家通过地面卫星站发现有一颗神秘的巨大卫星出现在地球轨道上,他们当时以为这是美国“星球大战”中的卫星。稍后前苏联方面才知道,美国的科学家也在同一时间发现那颗神秘的卫星,而美国人则以为它是属于前苏联的。
经过美苏两国高层官员通过外交途径接触和讨论,双方明白那颗卫星是出自第三者。以后的一系列调查表明,法国、西德、日本或地球上任何有能力发射卫星的国家都没有发射它。
根据前苏联的卫星和地面站的跟踪显示,这颗卫星体积异常巨大,具有钻石般的外形,而外围有强磁场保护,内部装有十分先进的探测仪器。它似乎有能力扫描和分析地球上每一样东西,包括所有生物在内,同时还装有强大的发报设备,可将搜集到的资料传送到遥远的外空中去。
1989年,在瑞士日内瓦召开的一次记者招待会上,前苏联的宇航专家莫斯?耶诺华博士公开了此事。他强调说:“这枚卫星是1989年底出现在我们地球轨道上的。它肯定不是来自我们这个地球。”他表示,前苏联将会“出动火箭去调查,希望尽量找出真相”。
此事被披露之后,至今世界上已有200多位科学家表示愿意协助美苏去研究这颗可能是来自外太空某一个星球的人造天体。法国天文学家佐治?米拉博士说:“很明显,这颗卫星飞行了很长的途径才来到地球,事实上它的设计也是这祥。虽然只是初步估计,但我敢说它至少已制成5万年之久!”
运行在地球轨道上的不仅有完好的外来的人造卫星,而且有爆炸后的外星太空船残骸,前苏联科学家在60年代初期,首次发现一个离地球达2000千米的特殊太空残骸。经多年研究后,他们才确信那是一艘由于内部爆炸而变成10块碎片的外星太空船的残骸,并向报界宣布了这个消息,引起了世界上的关注。
莫斯科大学的天体物理学家玻希克教授说,他们使用精密的电脑追踪这10片破损的残骸的轨道,发现它们原先是一个整体。据推算它们最早是在同一天——1955年12月18日——从同一个地点分离,显然这是一次强力爆炸所致。他说:“我们确信这些物体不是从地球上发射的,因为前苏联在大约2年之后——1957年10月——才将第一枚人造卫星射入太空。”
著名的前苏联天体物理研究者克萨耶夫说:“其中两个最大片的残骸直径约为30米,人们可以假定这艘太空船至少长60米、宽30米;从残骸上看,它外面有一些小型圆顶,装设望远镜,碟形无线以供通信之用,此外,它还有舷窗供探视使用。”这位研究者补充说:“太空船的体积显示它有好几层,可能有5层。”
另一位前苏联物理学家埃兹赫查强调说:“我们多年搜集到的所有证据显示出,那是一艘机件故障的太空船发生爆炸。”他还说:“在太空船上极可能还有外星乘员的遗骸。”
前苏联科学家的发现已使美国同行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美国核物理学家与宇航专家斯丹顿?费德曼说:“如果我们到太空去收回这些残骸,相信我们可以把它们拼合起来。”
十分有趣的是,就在前苏联人宣布他们发现外太空飞船残骸的10年前,一位美国天文学家约翰?巴哥贝曾在国内一份著名的科学杂志上发表了一篇文章,其中提到有10块不明残片像10个小月亮似地围绕地球运行;这位天文学家认为,它们来自一个分裂的庞大母体,而这个不明物体分裂的时间就是1955年12月18日。这正好与前苏联科学家的研究结果不谋而合;同时巴哥贝也驳斥了炸裂物体的存在只是一种自然现象的可能性。
是对,是错?这一切,直到2l世纪的曙光降临,我们的科学家对此还一无所知,这颗5万年前被发射升空的人造卫星,它的主人到底是谁?他们发射该卫星的目的何在?

3,宇宙中的黑色骑士指的是什么?

1961年,在巴黎天文观测台工作的法国学者雅克·瓦莱发现了一颗运行方向与其他卫星相反的地球卫星,这颗来历不明的卫星被命名为“黑色骑士”。随后,世界上有许多天文学家按瓦莱提供的精确数据,也发现了这颗环绕地球逆向旋转的独特卫星。1981年,苏联的一家天文台也证实了黑色骑士的存在。法国学者亚历山大·洛吉尔认为:黑色骑士可以用它自身与众不同的方式绕地球运行,表明它能够改变重力的影响,而这只有作为外星来客,即不明飞行物体才能做到。因此,这颗被称作黑色骑士的奇特卫星,可能与不明飞行物体有联系。

4,关于宇宙中的黑色骑士科学家们有哪些研究成果?

根据苏联的卫星和地面站跟踪显示,这颗卫星体积异常巨大,具有钻石般的外形,外围有强磁场保护,内部装有先进的探测仪器,似乎有能力扫描和分析地球上每一样东西,还装有强大发报设备,可将搜集到的资料传送到外空中去。1989年,在瑞士日内瓦召开的记者招待会上,苏联宇航专家莫斯·耶诺华博士说:“这颗卫星是1989年底出现在地球轨道上的,它肯定不是来自地球。”苏联科学家经过多年研究,确信那是一艘由于内部爆炸而变成10块碎片的外星太空船残骸。莫斯科大学的天体物理学家玻希克教授说,他们使用精密的电脑追踪这些残骸的轨道,发现它们原先是一个整体。据推算它们最早是在同一天,即1955年12月18日,从同一个地点分离,显然这是强力爆炸所致。他说:“我们确信这些物体不是从地球上发射的,因为苏联在大约两年之后,也就是1957年才将第一颗人造卫星射入太空。”在苏联宣布发现外太空飞船残骸的10年后,一位美国天文学家约翰·巴哥贝在科学杂志上发表了一篇文章,提到有10块不明残片就像10个小月亮似的围绕地球运行。他认为,它们来自一个分裂的庞大母体,而这个不明物体分裂的时间就是1955年12月18日。这与苏联科学家的研究结果不谋而合。同时,约翰·巴哥贝也驳斥了炸裂物体的存在只是一种自然现象的可能性。

5,宇宙中的“黑色骑士”指的是什么?

在太阳系中,还存在有来自地球之外的人造天体。这已不是什么奇闻的事情了。1961年,巴黎天文观测工作者雅克?瓦莱发现了一颗运行方向与其他卫星相反的地球卫星。对于这颗来历不明的卫星,人们将它命为“黑色骑士”。随后,世界上有许多天文学家按瓦莱提供的精确数据,也发现了这颗环绕地球逆向旋转的独特卫星。1981年,前苏联的一家天文台也证实了“黑色骑士”的存在。天文学家发现这个“黑色骑士”的特征如下,它在地球高空的轨道上,循着极大的椭圆轨道运行,体积很小,但十分耀眼,像一个金属球体。随后,法国学者亚历山大?洛吉尔对“黑色骑士”进行研究得知,黑色骑士可以用与众不同的方式绕地球运行,表明它能够改变重力的影响。对于这种作用,只有外星来的UFO才能做到,因此这颗被称作“黑色骑士”的奇特卫星很有可能与UFO有相联系。1983年1~11月间,美国发射的红外天文卫星在天空中扫描时,在北部天空的猎户座方向两次发现了一个神秘天体。这两次的观测时隔6个月,进而表明它在空中有稳定的轨道。1988年12月,前苏联科学家在地面卫星站观测中,他们发现有一颗神秘的巨大的卫星出现在地球轨道上。当时,前苏联科学家还认为是美国“星球大战”中的卫星。不久前苏联方面才知道,美国科学家也在同一时间发现了那颗神秘的卫星。此时,美国人人也认为,它是属于前苏联的。为了弄清此物,苏美两国高层官员通过外交途径接触和讨论,双方明白那颗卫星是出自第三者。经过一系列的调查,法国、西德、日本或地球上任何有能力发射卫星的国家都没有发射卫星。于是,前苏联通过卫星和地面站跟踪观测。结果显示,这颗卫星体积异常巨大,具有钻石般的外形,而外围有强磁场保护,内部装有十分先进的探测仪器。它似乎有能力扫描和分析地球上每一样东西,包括所有生物在内。与此同时,这颗卫星还装有强大的发报设备,可以把搜集于的资料传送到遥远的外空中去。随后,日内瓦召开了记者招待会,会议上前苏联宇航专家莫斯?耶诺华博士公开了此事。他强调说:“这枚卫星是1989年底出现在我们地球轨道上的。它肯定不是来自我们这个地球。”他表示,前苏联将会“出动火箭去调查,希望尽量找出真相”。这件事披露之后,世界上有二百多位科学家表示愿意协助美苏去研究这颗可能是来自外太空某个星球的人造天体。此外,法国天文学家佐治?米拉博士说:“很明显,这颗卫星飞行了很长的途径才来到地球,事实上它的设计也是这样。虽然只是初步估计,但我敢说它至少已制成5万年之久!”在地球轨道上,不仅运行着完好的外来人造卫星,而且还有爆炸后的外星太空船残骸。前苏联科学家在60年代初期,首次发现一个离地球太2000公里的特殊太空残骸。经多年研究后,他们才确信那是一艘由于内部爆炸而变成10块碎片的外星太空船的残骸,并向报界宣布了这个消息。这一消息宣布之后,引起了世界上人们热切的关注。后来,莫斯科大学天体物理学家玻希克教授使用精密的电脑对这10片破损的残骸追踪发现,它们原先是一个整体,据推算它们最早是在同一天——1955年12月18日从同一个地点分离,显然这是一次强大的爆炸所致。此外,玻希克教授还说:“我们确信这些物体不是从地球上发射的,因为前苏联在大约二年之后,即1957年10月才将第一枚人造卫星射入太空。”为了进一步了解这颗卫星的来历,前苏联著名的天体物理研究者克萨耶夫对它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他说:“其中两个最大片的残骸直径约为30米,人们可以假定这艘太空船至少长60米,宽30米;从残骸上看,它外面有一些小型圆顶,装设望远镜,碟形天线以供通信之用,此外,它还有舷窗供探视使用。”这位研究者又补充说:“从这艘太空船体积来看,它有好几层,可能有5层。”前苏联另一位物理学家埃兹赫强调:“经过我们多年搜集到的所有证据显示,那是一艘机件故障的太空船才发生了爆炸。”之后,他还说:“在太空船上还极可能有外星乘员的遗骸。”前苏联科学家的这一发现使得美国同行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此时,美国核物理学家及宇航专家斯丹?费德曼说:“如果我们到太空去收回这些残骸,相信我们可以把它们接合起来。”十分有趣的是,当前苏联要宣布他们发现地外太空飞船残骸的10年前,一位美国天文学家约翰?巴哥贝曾在国内一份著名的科学杂志上发表了一篇文章,文中提到就有10块不明残片像10个小月亮似的围绕地球运行。这位天文学家认为,它们来自一个分裂的庞大母体,而这个不明物体分裂的时间就是1955年12月18日。可见,这篇文章正好与前苏联科学家的研究结果不谋而合,同时巴哥贝也驳斥了炸裂物体的存在只是一种自然现象的可能性。直到21世纪的曙光降临,我们的科学家还不知道,这颗5万年前被发射升空的人造卫星,它的主人到底是谁?他们发射这颗卫星的目的是什么?但是,事实证明,除来自地球的人造卫星,宇宙中还存在其他人造天体。

6,黑色骑士团的Knightmare Frame

雷光河口湖事件中首次登场,日本解放战线运用4台格拉斯哥改造而成的机体,配置在狭窄通道的极有利地形作为炮台使用,以超电磁式留散弹重炮为武器击毁了不列颠帝国多台Knightmare机架。但仍然不敌朱雀驾驶之兰斯洛特的惊异性能而被击败。第24话中再度登场,由吉田和其他黑色骑士团驾驶,但最后又被朱雀驾驶之兰斯洛特击破。无赖型式编号:Type-10R 全高/战斗重量:4.56m/7530kg日本的反抗组织仿制格拉斯哥(Glasgow)而成的机体,特征是头部加上了尖锐的角,胸部加上了机枪,手部则加上了保护装甲板。无赖为日本解放战线与黑色骑士团的泛用机体。依日本解放战线与黑色骑士团等组织不同而有不一样的涂装,华莲机的涂装是红色,零(ZERO)搭乘的机体除了有特别的涂装外,头部还另外加上了2只长角。作战能力相当于第4代Knightmare。无赖改(ぶらい かい)型式编号:Type-1R 全高/战斗重量:4.37m/7480kg日本解放战线的藤堂与其部下四圣剑所搭乘的机体。由无赖加以改造而成,特征是头部有两只向后方垂下的触角,与及配有藤堂和四圣剑的专用日本刀。红莲贰式(ぐれん にしき)型式编号:Guren Type-02 全高/战斗重量:4.51m/7510kg京都提供给黑色骑士团的机体,之后零(ZERO)交给了华莲,成为华莲的专用机体。完全由日本独立开发的Knightmare机体(但实际上只是京都六家委托外国技术人员开发的机体),由于设计理念与不列颠帝国制Knightmare机架极不相同,导致外观也有很大差异。特征是其巨大银色像鬼爪的右手(右手部件可替换,拥有多种发展衍生型号,第一季中出现的红莲贰式装备了标准型右手部件;第二季中登场的则是装备了甲I型右手部件)及其一身鲜红的颜色。运动性能是Sutherland的1.6倍,机体等级同属于第七世代的 Knightmare,拥有极高的性能。其驾驶座的形状有如摩托车,因此驾驶员是以跨坐并向前屈的方式搭乘与操纵。在可伸缩的右手上搭载了武器“辐射波动”,这是以高周波对自然元素进行快速短周期照射,“从内部”破坏敌人的武器。破坏力之强,也令零(ZERO)感到惊讶。另外还搭载了从机体后部喷出干扰片烟雾的装置,在第17话可见到于藤堂下令后一齐喷出干扰片烟雾的壮观情景。第二季中的最新型号是红莲可翔式。红莲可翔式(ぐれん かしょうしき)型式编号:Guren Flight-enabled Version 全高/战斗重量:4.51m/7510kgR2第6话开始登场,是红莲贰式的强化型态,装备了拉克夏塔新开发的各种装备,首先是可以进行空中战斗的可翔翼。右手则换了新型的穿甲炮击右手部件(红色和黑色涂装),可进行广域或中远距离的辐射波动攻击。另外还增加了辐射障壁系统,可翔翼亦备有导弹发射器以及用来瘫痪敌方机体的葛冯网发射装置。头部也增加了2支大角。红莲圣天八极式R2第18话开始登场,被特派部俘获并经改良后,增加了红莲的空中移动能力(塞西露所开发的新技术——粒子化能量翼装备),强化了辐射障壁系统及攻击能力。月下(げっか)型式编号:Type-3F 全高/战斗重量:4.45m/7920kg京都提供给黑色骑士团的机体,由藤堂与四圣剑搭乘,藤堂专用机体的涂装为黑色,头部两侧有着发状的装饰,四圣剑用机体的涂装则为银灰色。由罗刹妲与京都六家的研究小组开发、日本原创的KnightmareFrame,具备着相当于第七世代Knightmare的极高性能。基本构造与红莲贰式几乎相同,特征是省略了辐射波动这项武器,右腕可以持用多种武器, 左腕则装备了速射炮,武器包括了战斗用日本刀(ヒノカグツチ)等。另外还搭载了从机体后部喷出干扰片烟雾的装置,在第17话可见到于藤堂下令后一齐喷出干 扰片烟雾的壮观情景。月下(先行试作型)(げっか せんこおう しさく かた)型式编号:Type-3F 全高/战斗重量:4.45m/7920kg驾驶员:莱(主角)只在PS2和PSP游戏Lost Colors中登场。京都提供给黑色骑士团的机体,在神乐耶的要求下,涂装为海蓝色。由罗刹妲与京都六家研究小组开发、日本原创的KnightmareFrame,具备着相当于第七世代Knightmare的极高性能。罗刹妲以红莲贰式为基础,在简易量产化的前提下所开发出的机体。左手配有简易版辐射波 动装备,即R2中红莲贰式所用的甲壹型腕,能力虽不及红莲贰式,但仍有一击把敌KMF消灭的能力。右手同样持有日本刀,而速射炮亦装备在右手。而其他能力基本与藤堂等人的月下相同。斩月(ざんげつ)型式编号:? 全高/战斗重量:?/?拉克夏塔为黑色骑士团开发的新型机体,本机是指挥官藤堂的专用机,具有和兰斯洛特相抗衡的实力。其武器:制动刃呐喊冲角刀、(与月下的战斗用日本刀(ヒノカグツチ)不同)(其刀背设有喷射装置,用作增强斩击力量及速度,刀柄亦藏有钩索),头部有两门可以用作防护罩的“辐射波动”发生装置。搭载飞行装置。晓 (参式样)(あかつき じきさんしよう)型式编号:未知 全高/战斗重量:?/拉克夏塔为黑色骑士团开发的新型机体,本机是小队指挥官级成员的专用机,驾驶员有朝比奈,千叶以及C.C.等。搭载可翔翼,辐射障壁系统以及辐射波动导弹。晓(あかつき)型式编号:? 全高/战斗重量:?/?拉克夏塔为黑色骑士团开发的新型机体,普通量产型号。其性能在月下之上。蜃气楼(しんきろう)型式编号:? 全高/战斗重量:?/?驾驶员为Zero拉克夏塔为黑色骑士团开发的新型机体本机是零(zero/ゼロ)专用机,搭载结合德鲁伊系统的绝对守护领域系统,因而拥有与要塞相比的防御力,可变形为潜水形,零(zero/ゼロ)专用型涂上了高文的配色(黑+金)。搭载飞行装置。操作方式包括了键盘与操纵杆。主要武器有扩散构造相阵转移炮。

7,古代欧洲军衔

古代欧洲军衔这个范围太大,因为当时罗马的军事编制比较健全,研究也必究深入,故提供罗马军制以供参考!

罗马军队编制的变迁
共和中期(公元前3世纪到公元前1世纪)――罗马市民构成的重装步兵

与古希腊的都市国家相同,共和初期到中期的罗马军制的基本原则是由市民自备装具服义务兵役。兵役对罗马市民来说,与其说是一种义务,倒不如说是一种代表荣誉的高贵权利。尤其在共和初期,军队组织几乎是直接作为政治实体(军人会)发挥作用的。

当时,17岁到46岁的公民全都有义务应征入伍,并按照年龄和所持财产多少被分为4个兵种。

首先,年少者和无力自备重装步兵所需装备者充当被称为“维利特斯”的轻步兵。他们不着甲胄,仅靠头盔和直径约1米的小圆盾护身,以数枝轻投枪和剑为进攻武器。轻步兵在实战时一般展开于战线的最前方,充分发挥其机动力进行散兵战。

拥有一定财产的青年充当“哈斯塔提”、壮年则被称为“布灵吉佩斯”,这两者构成重装步兵的主力。他们的装备完全相同,都披挂全副盔甲、手持著名的大型四角方盾“斯邱托姆”,武器为宽剑身的双刃短剑“格拉蒂斯”和两枝投枪――大型重投枪“皮鲁姆”和小型的轻投枪“皮拉”。这些投枪的构造独特,一旦刺中目标枪头就会折断,以防被敌方反掷回来,除用于投掷外,它们也能充当普通长枪使用。

最年长者以及军旅经验丰富者则属于“托力阿里”,他们的装具与哈斯塔提和布灵吉佩斯相当,但不装备投枪而改为手持一枝被称为“哈斯塔”的长枪。

此外,47至60岁的高龄市民,虽不必服野战军的兵役,但有义务随时应召参加罗马城的守备部队。

除了上述的步兵(米利特斯)外,富裕的市民往往以骑兵或是骑士身份(埃克提斯)出战。但当时罗马人的骑术实在称不上高明(他们甚至连脚蹬都没有),因此骑兵一般不用于集群突击,而主要用于侦察和牵制敌人。骑兵和重装步兵一样披挂全副盔甲,武器为盾与骑枪以及比步兵用的稍长一些的双刃剑“斯帕达”。

这些装备,都是罗马从不断扩张中接触到的埃托利亚、萨姆尼姆、开尔特、伊比利亚等诸多民族的军事文明中吸收而来的精华。

由步兵和骑兵组成的多兵种混成战斗单位,被称为军团(LEGION)。一个军团由10个营(科霍尔斯)组成,每个营由3个连(玛尼布尔斯)构成。这3个连中哈斯塔提、布灵吉佩斯和托力阿里各占一个。每个连包括有两个60至80人的排(肯托利亚)。其中,营只是管理、编制上的单位,实战中的战术单位是各兵种的连队。因此,这一时期的罗马军战术,有时被称为“玛尼布尔斯战术”。

军团中的重装步兵数最多时可达近5000人,但一般情况下多为4000余人。除重装步兵外,轻步兵和骑兵同样被列入军团的正式编制。轻步兵与重装步兵一样以连为单位编制,军团骑兵则由各包含32人的10支骑兵队(图尔玛)组成,共计约300人。

到公元前3世纪为止,罗马还时常动员支配下的同盟诸国的市民按照罗马式的编制与操典组队参战。依照惯例,在野战军中,每个“纯粹的”罗马军团搭配一个同盟国的军团协同作战。

罗马军团在战时,由身为最高政务官的2名执政官(康斯尔)和身份仅次于他们的2名法务官(普拉埃托尔)负责指挥作战。执政官有权指挥由罗马军团和同盟国军团各2个构成的总人数约为2万人的兵团,法务官则可指挥罗马军团和同盟国军团各1个构成的万人兵团。

尽管常备部队仅为2名执政官麾下的共计4万人,但随着罗马人口的增长,其战时的动员潜力一直在不断增强。例如,第二次布匿战争(公元前218年至201年)时,罗马的总人口已多达300万,即使在坎尼会战中被名将汉尼拔一举消灭了6万人,仍能迅速动员25个军团投入作战。

在野战中,各军团一般排列成正面宽200米、纵深90米的阵型。第一排配置哈斯塔提、第二排是布灵吉佩斯,第三排则是托力阿里。当前两排重装步兵投入作战时,托力阿里一般是单膝跪地、养精蓄锐;一旦战局有变(不论胜负)时,才作为预备兵力投入前线,接替那些筋疲力尽的年轻人。在战线的最前方,是由轻步兵构成的散兵线,而两翼则由军团骑兵负责防守。

军团在实战中,一般能够以连为单位在一定程度上随机应变。例如改变队形密集度、调换前后列等等……这与他们的远祖――希腊的古典型重装步兵(霍普里泰)相比,已是大有改观;但在公元前3世纪,还远远不及历经伊菲克拉提斯和亚历山大大帝的改革、已臻炉火纯青的赫雷尼斯诸邦的多兵种合成战术。并且,罗马军队是一支由市民组成的非专业的军队,指挥他们的将军们更是外行――他们的本质是政客。因此,罗马在与庇罗斯、哈米尔卡尔、汉尼拔等职业军人统帅下的军队对战时,不断遭受挫折。之所以能够最终打败这些强敌,所依靠的并不是战术的精妙,而更多仰仗于罗马在总人口上的优势、对盟邦的彻底支配以及农民出身的士兵们朴素而坚韧不拔的精神。


共和后期至帝制中期(公元前1世纪到公元3世纪)――职业型军队

罗马的军事实力,在公元前2世纪完成对东西地中海的征服时达到了顶峰,其后开始逐渐衰退。究其根本原因,还在于传统的都市国家型的政体已不再适应日积月累、不断扩大的疆土了。

将军们在南征北战中积累了巨大的财富,而与此相对,作为士兵出征的大多数人,却因为家中长期缺乏劳动力在经济上逐渐没落。为了缓和这一矛盾,军制改革已势在必行。

勇敢地对祖先遗留下来的旧军制大刀阔斧地进行改革,并从危机中挽救了罗马的是平民出身的优秀职业军人――玛里乌斯(公元前157至公元前86年)。他的想法是:不再依靠那些有能力自备装具的有产市民,转而提供武器和薪金给无产市民,并以合约的方式保障他们在退役后能够得到一定的土地。此举大大促进了罗马军队的职业化。

由于装具不再取决于私有财产,因此所有士兵们的装备与训练得以统一标准化。新一代步兵的装具与哈斯塔提和布灵吉佩斯相当,都配备有盔甲、大型方盾“斯邱托姆”、短剑“格拉蒂斯”和两枝投枪(‘皮鲁姆’或是‘皮拉’)。维利特斯这一兵种被废止,步兵中不再有轻步兵和重装步兵之分。但是骑兵的装备与职能,在玛里乌斯的改革前后并无变化。

在军团的编制上,进一步贯彻了标准化原则。一个军团由10个营构成,每个营编内有6个排,每排兵力为80人。不过,各军团的第一营均由5个160人的排构成,因此,在编制上,军团的步兵总兵力应为5120人。在实际运用中,为了保证军团步兵实战能力的均衡以及运用方便,一般情况下兵团总兵力大多为2000到3000人,最多不过4500人。

在军团编制中的骑兵,减少为4个骑兵队共计128人――这主要是因为依靠没有罗马市民权的外籍军团组成的辅助军(阿库西里亚)来提供精锐骑兵已成惯例。而投石兵、弓兵等传统上的轻装步兵,也多由辅助军充任。这些辅助军基本上以营或骑兵队为单位,配属给罗马将官充当野战军或是守备队。

内乱(公元前49年到公元前30年)结束时,胜者奥克塔维阿努斯(奥古斯特皇帝)麾下的兵力多达50万。但他在获胜后迅速裁军,将常备部队精简为由30个军团(不过,其中的3个军团在公元9年爆发的托伊特堡森林会战中被全歼)连同辅助军共计约30万人。在奥古斯特皇帝治世后期,他还组建了臭名昭著的皇家近卫队(普拉埃托利亚)。近卫队的编制单位为每营480人的步兵营和32人组成的骑兵队。

在野战时,军团一般以2至3个营的纵深进行布阵。军官和士兵全部实现职业化后的新生罗马军团纪律严明、士气高昂、战技精熟,冠绝一时。

营不再是行政管理上的单位,而是拥有高度机动性和自由度的独立战术单位。司令官得以将一至数个营作为总预备队配置在阵地后方,适时出击;或是随时从本队中分派出以营位单位的分遣队,随心所欲地排布构思中的理想阵型。这种“科霍尔斯战术”在以步兵为主力的欧洲战场上无往不利。但在亚洲平原上与机动力超绝的波斯骑兵对战时却吃了不少苦头。

玛里乌斯的军制改革,似乎成功地挽救了摇摇欲坠的共和政体下的罗马军制,但用长远观点来看,由传统型的国民军向职业军队的转变,必然带来军阀势力的扩大,而终将毁灭共和政体本身。在凄惨的内乱结束后,终于出现了打倒并吸收了全部军阀势力的唯一的最高权力者――帝国皇帝。


帝制后期至拜占庭中期(公元3世纪到公元7世纪)――机动野战军

在罗马的疆土与权威都达到巅峰的五贤帝时代(公元96至192年)之后,罗马帝国开始出现衰亡的征兆。内部爆发的社会经济矛盾日渐激化,外部又不断受到以日耳曼诸民族为首的异族入侵,内忧外患无时不在威胁着这个老大帝国的存亡。

到了俗称“公元3世纪的危机”时,昔日出尽风头的罗马军团已经大多沦为普通的国境守备队,失去了战略上的机动反应能力。为了填补战略机动兵团的不足,罗马人开始针对各个战役临时编组独立的骑兵旅(威克希拉提欧)。到了君士坦丁诺斯大帝(在位公元324年到337年)治世时,终于以这些骑兵部队为骨干,编成了皇帝直属的机动野战军(科米塔托斯)。

些筋疲力尽的年轻人。在战线的最前方,是由轻步兵构成的散兵线,而两翼则由军团骑兵负责防守。

军团在实战中,一般能够以连为单位在一定程度上随机应变。例如改变队形密集度、调换前后列等等……这与他们的远祖――希腊的古典型重装步兵(霍普里泰)相比,已是大有改观;但在公元前3世纪,还远远不及历经伊菲克拉提斯和亚历山大大帝的改革、已臻炉火纯青的赫雷尼斯诸邦的多兵种合成战术。并且,罗马军队是一支由市民组成的非专业的军队,指挥他们的将军们更是外行――他们的本质是政客。因此,罗马在与庇罗斯、哈米尔卡尔、汉尼拔等职业军人统帅下的军队对战时,不断遭受挫折。之所以能够最终打败这些强敌,所依靠的并不是战术的精妙,而更多仰仗于罗马在总人口上的优势、对盟邦的彻底支配以及农民出身的士兵们朴素而坚韧不拔的精神。


共和后期至帝制中期(公元前1世纪到公元3世纪)――职业型军队

罗马的军事实力,在公元前2世纪完成对东西地中海的征服时达到了顶峰,其后开始逐渐衰退。究其根本原因,还在于传*被骑兵夺去“陆战之王”桂冠的步兵们身上,再也见不到2个世纪前的风光了。为了节约预算装备骑兵,步兵的的装具不得不大大简化。甲胄被换成简便而廉价的式样,罗马军团的象征――方盾、重投枪和短剑都被废止,改为装备椭圆形盾牌、骑兵用双刃剑斯帕达、更轻的投枪“斯皮库鲁姆”(再后改用长枪‘朗克尔’)。

而传统上表示外籍军团的“辅助军”一词,在全帝国自由民都已获得同等市民权之后,改为泛指轻装步兵部队。

骑兵中存在有诸多兵种,其中的主力毫无疑问当属重装骑兵。罗马的重装骑兵的装备与战术基本上模仿自敌对的波斯人,其中最精锐的装甲骑兵“库里巴那利”人马皆被甲,兵士左手挂圆盾、右手携长达4米的骑枪。此外,马匹不被甲的重装骑兵一般被称为重骑兵“卡塔弗拉库提”。到了拜占庭时代,重骑兵比装甲骑兵更受青睐,甚至还有人专门生造了著名的“拜占庭重骑兵”(拜占庭・卡塔弗拉库托斯)一词。

帝制后期的罗马骑兵的另一特色――弓骑兵(萨吉塔利),同样是总结了对波斯作战的经验而诞生的。在波斯帝国的骑兵战术中,重装骑兵的强大冲击力和弓骑兵的密集火力原本就是密不可分的……

君士坦丁诺斯大帝麾下的机动野战军,是由5个近卫骑兵旅(威克希拉提欧・帕拉提那)、5个近卫步兵军团(雷吉欧・帕拉提那)以及10个近卫辅助军团(阿库西里乌姆・帕拉提那)为主编成的混成部队。之后,随着帝国周边形式的不断恶化,这支部队的规模也随之不断扩大。

在骑兵旅和步兵军团中,都开始以新的营(奥尔德)为战术单位进行编组。每个骑兵旅由3个营构成,兵力约为1000人左右。每个步兵军团由6个营编成,总兵力介于1000到2000人之间。

除机动野战军之外,原有的步兵军团纷纷缩编,被正式改编为国境守备队(利密塔内)。而从这些国境守备队和辅助军中抽调、被用于加强机动野战军实力的兵员,则被称作准机动野战军(普塞多・科米塔托斯)。

身为驻扎在首都罗马的唯一武装部队,滥用特权多次介入皇室继位之争的皇家近卫队,在公元312年的米尔维乌斯桥会战中被君士坦丁诺斯大帝亲率大军击溃,从此消亡。大帝又组建了新的近卫骑兵队(斯科拉埃・帕拉提那)作为自己的护卫部队。其编制单位为团(斯科拉),大致相当于野战军中的旅,在帝国的东、西部各驻扎着5个近卫骑兵团。

据考证,君士坦丁诺斯大帝治世时,罗马帝国的总兵力高达帝制初期的3倍,约有100万人。而其中骑兵所占比例更是帝制初期所不可比拟的,有鉴于此,总军费绝不止翻了三番。这真是一个巨大的讽刺――本该用来保卫帝国的军队反倒成了帝国沉重的包袱,正在一点一点压垮帝国本身。

除上述诸兵种外,到了帝制末期,为了缓解兵力不足,皇帝们甚至不得不经常倚赖移住到帝国境内的对帝国友好的异族军队了。尽管这些同盟军(弗埃德拉提)从未得到真正的信任,但他们还是不停地渗透到帝国军队中来。在帝国的西半部分,不单是普通士兵,就连将官的位置也在被他们不断蚕食,最终导致整个帝国沉沦于异民族世界的汪洋大海之中。

从帝制后期到拜占庭初期,也就是尤斯提尼阿努斯大帝(在位公元527年至565年)再征服的时代,帝国军队逐渐变得更加精悍且昂贵;在另一方面,军队本身的专业化程度也进一步提高。

鉴于战斗的主角已由步兵转移到了骑兵,这一时期步兵的任务只是结成方阵、维持战线。并且由于兵种和装备的多样、复杂化,帝制初期的那些严格而标准化的操典与战术不复存在。

尤力阿诺斯大帝(在位公元361年到363年)以及贝利萨里乌斯、纳尔塞斯等第一线的指挥官们善于根据实际情况配置步、骑混成部队,并且在预备队的布置和灵活运用地形方面大显身手。

大多数情况下,罗马骑兵展开于步兵方阵的两翼及后方。弓骑兵以部队为单位列成横排进行射击,而重装骑兵则被统一集中运用,依靠集群突击战术在战役中发挥决定性的作用。

但是当拜占庭初期,帝国军队和东方的游牧民族交手之后,立刻发现这一战术对后者收效甚微。从那以后,重装骑兵亦开始讲求如弓骑兵一般柔软自如的运用了。

拜占庭中期(公元7世纪到11世纪)――“特玛”(军区)制度

赫拉库雷奥斯大帝(在位公元610到641年)在位时期是罗马帝国的历史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大帝的统治始于对宿敌波斯帝国的赫赫战功,终于对信奉伊斯兰教的阿拉伯人的惨败。大约就在他的治下,帝国完成了由使用拉丁文的古罗马到以希腊语为国语的中世纪国家“拜占庭”的转变。在赫拉库雷奥斯死后约一个世纪的时间里,帝国上下以自身的生死存亡为赌注奋战不息,终于挡住了来自阿拉伯世界的强大攻势并幸存下来。在这个危机四伏的时代和其后全力重建帝国的“黑暗时代”,帝国军队不得不再次进行根本性的改革。这次改革的结果,导致了“特玛”(军区)制度的诞生。

在这一制度下,除军史坦丁堡以外的帝国全部领土,都被分割成数十个“特玛”(军区)。特玛一词的本意是军队的驻扎地,但在对阿拉伯人的防卫作战中,逐渐变成了地方部队动员和管理的基本单位。属于各个军区的士兵平时作为在国家提供的土地上耕作的农民,战时则应征入伍,本质上就是所谓的屯田兵。

特玛制度,集合了国民军和职业军两者的优点。只要屯田兵们的生活有所保障,战时的动员和统帅都会十分容易;并且,为保卫家园而战的士兵们普遍士气高昂,而国家对他们薪饷的负担也可以减少至最低限度。

这些分属各军区的地方部队基本上是防御性部队,而驻扎在帝国首都附近的机动野战军的直系后裔――中央军(塔格玛塔),则是负责攻击的机动打击部队。

自拜占庭中期开始,帝国军队开始大量采用锁子甲。公元10世纪左右的帝国重装步兵(斯邱塔托)一般装备有锁子甲或胸甲与头盔,手持大型圆盾护身,武器为长达4米的长枪和剑。至于轻装步兵的装备情况却鲜有情报流传至今。只知道存在有一种披挂比斯邱塔托更轻的防具,装备小型盾牌和投枪的名为“小盾兵”(佩尔塔斯泰)的兵种。这种小盾兵正是公元前4世纪,伊菲克拉提斯军事改革中诞生的同名兵种(佩尔塔斯泰)的复活,这一兵种介于重装步兵与轻步兵之间。

骑兵依旧是军队的主力。在中央军中,重装骑兵和弓骑兵的装备逐步同化,这同时也意味着弓骑兵的衰退。重骑兵披挂鳞片甲或是锁子甲、戴头盔,手持圆盾或是西欧型的方盾,武器是剑和长约4米的骑枪(康托斯)或是弓箭及投枪。在与阿拉伯人的战斗中,弓骑兵在部队中所占比例逐渐减少,到了公元8世纪,终于从正规军的编制中消失了。而中央军中的一部分重骑兵,又开始给坐骑附加护甲,恢复了昔日的装甲骑兵这一兵种。

与中央军相比,地方部队多为轻骑兵。他们披挂廉价的皮甲,装备有小型盾牌,以剑或长矛为主要武器。

在公元10世纪前叶,拜占庭帝国分为31个军区;到了11世纪初期,军区数增加到46个。各军区一般都能提供2到3个军团(托尔玛)的兵力,总兵力介于3000到15000之间。每个军团由2到5个营(多伦加洛斯)组成,每营包含有5个连(班顿),每连的定额是步兵256人,骑兵300人,但在实际配属时的人数往往要比定额少得多。

中央军则由3至4个近卫军团(梅洛斯)组成,其战术上的基本单位,与地方军同为连队(班顿),每个军团由10个近卫连构成。此外,有时还会由3至5个近卫连组成近卫营(莫伊拉)加以运用。除正规军外,帝国还常常凭借手中的财富,驱使异族的同盟军或是雇佣军为己而战。

其中表现最突出的,无疑当属10世纪末,由俄罗斯出身的维京人编成的“维京近卫队”。在规模最大时,其总兵力曾达到一个完整的军团数千人之众。据说诺曼底大公威廉征服英格兰(1066年)后,许多被逐出本土的盎格鲁・萨克逊人也曾加入该部队。这些身材高大,手持巨斧的战士以其忠勇义烈闻名于世。

在曼奇科尔特会战(1071年)中罗马诺斯四世被俘后,帝国的命运急转直下。屯田兵的主力――中小农民再也无力承担长期的出征和诸多苛捐杂税,开始日渐没落。一千年前共和制罗马衰败的场景,在东方再一次上演。中小农阶层的没落意味着特玛制度的动摇以及将军们的贵族化,同时推动了整个社会的进一步封建化,招致皇权统治下的国家运营日渐困难。

伴随着地方军的衰弱,帝国不得不更多地依靠盟国和雇佣兵们为己而战。众所周知的第一次十字军(公元1096至1099年),正是西欧各国应拜占庭皇帝阿雷克西奥斯一世(在位1081到1118年)之邀,派遣雇佣军对抗“异教徒”而引发的。

拜占庭中期的帝国军队不但善于进行正规战,为了对应几乎从未间断的异族入侵,在非正规作战方面也很有心得。他们通过周密的情报收集活动,充分发挥严明的纪律和良好的统帅力,经常通过奇袭侧击行进中的敌军而取胜。

从公元7、8世纪的“黑暗时代”到10世纪帝国最繁盛的时期,拜占庭与其敌国很少发生正规军之间的大规模冲突。但军队中最受重视的依旧是具有强大冲击力、破坏力的重骑兵集群,这一点自拜占庭初期起始终没有改变。

大多数情况下,重骑兵总是配置于步兵阵线的后方,一旦战机成熟,就立刻通过步兵队列中的间隙前出至最前沿,挺枪齐头、并肩冲击。而轻骑兵则负责掩护步兵阵列的两翼,并随机应变地支援重骑兵的运动。

公元11世纪以后,随着军区制度的崩溃,帝国军队中雇佣军所占比例不断增加,而硕果仅存的正规军也日渐沦为封建贵族的私人武装。各部队的规模日渐缩小,再也无法进行统一的训练与指挥调度了。

这时的皇帝们,在苦虑战略战术、排兵布阵之前,又多了一样烦恼――那就是还必须尽心竭力地去维系麾下的贵族与雇佣兵们那原本并不可靠的忠诚心了。


。在这个危机四伏的时代和其后全力重建帝国的“黑暗时代”,帝国军队不得不再次进行根本性的改革。这次改革的结果,导致了“特玛”(军区)制度的诞生。

在这一制度下,除军史坦丁堡以外的帝国全部领土,都被分割成数十个“特玛”(军区)。


评论:早期与中期的罗马人以其独特的治军思想创建了许多军事奇迹.其善于吸收新鲜血液的作战方法让其在欧洲纵横驰骋,可惜的是晚期的罗马帝国由于人民生育能力的低下以及皇帝们荒淫无道,以至于不得不雇佣外籍士兵充做战斗主力甚至是皇帝护卫.终于无力应对潮水般的蛮族入侵.最终导致了一个辉煌一时的大帝国轰然倒塌,只引来后人无尽的叹息。

8,欧洲中世纪军队的官职是什么?

不是的,欧洲中世纪的军队体系是模仿基督神职体系建立的。

军事等级分为--圣殿骑士,圣约翰骑士,条顿骑士。
之后不同的剑带与靴刺又再次区分“圣殿骑士,圣约翰骑士,条顿骑士”中的阶级。

中世纪没有你说的那种军衔,军衔最早出现在 15—16世纪资本主义萌芽和职业军队建立的时期


我帮你转点网上的资料你看慢慢研究吧 哈哈
PS:
军衔产生于15—16世纪资本主义萌芽和职业军队建立的时期,军衔一词最早出现于1578年的法文当中,意为“等级的台阶,不同头衔的阶梯或职衔的等级”。我国古代从春秋时期就陆续出现了元帅、将军、校尉的称号,这比西欧国家早了十几个世纪。中国古代军队的武官阶品体制,与西欧军衔体制职能一致,但形式不同,各自独立,两者没有承袭关系。1894年,清朝==决定依照西欧国家军队编练新军。到1904年建立了新军的阶位、品级,中国人民解放军从1955实行军衔制,1966年被取消。六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通过的新兵役法规定,恢复实行军衔制。1988年7月1曰,七届人大常委会第二次会议批准通过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官军衔条例》,中断了23年之后,我军又开始实行新的军衔制度。现在,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的军队都实行军衔制。各国对军衔等级的设置,大都采用西欧式军衔体制。

大元帅 大元帅源于拉丁文“最大的”、“最主要的”。最早大元帅是作为荣誉称号授予本国或盟国武装部队总司令,有时也授予皇家成员和国务活动家。 1569年,法国国王查理九世将大元帅称号授予其弟昂茹公爵。以后,世界各国被授予大元帅军衔的共约30人。1719年俄国陆军条令正式规定:大元帅为俄军最高军衔。苏联卫国战争胜利后,1945年6月22曰,最高苏维埃主席团决定设苏联大元帅军衔,次曰将这一军衔授予斯大林。

元帅 元帅一词源自上古德意志文“马”和“仆人”。据说,最早的时候,元帅是宫廷里管理皇帝马厩的官。在中世纪的法国和其他国家,它是职务名称,负责军队的行军队形和作战队形,监督警卫勤务的执行,管理军队的庶务以及指挥前卫、选择营地等。到16世纪,元帅一词在法国表示最高军衔,在16世纪下半叶先后授于立有卓著战功的18名将领以元帅军衔。现在,元帅衔仍是一些国家的最高军衔。

将军 将军源于拉丁文“总的”、“主要的”。将军作为军衔,最先出现在 16世纪的法国。在德国,15世纪人们就用该词称呼骑士集团的首领,到16世纪才作为军衔使用。随着战争规模和军队编制的扩大,将军遂分为若干等,以指挥不同规模的军队。准将一般指挥旅,少将指挥师,中将指挥军,上将指挥集团军。现在,除少、中、上将衔为世界多数国家所设以外,西方国家一般还设有准将衔。俄罗斯和东欧一些国家还设有大将衔。美国在战时还设有五星上将衔。此衔前苏联认为相当于大将,而西方国家则将其同别国的元帅划为一级。

大校 大校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出现的一级衔称,始设于朝鲜==义人民共和国。20世纪50年代中国实行军衔制时亦设此衔。还有的国家称上校为大校,如现在越南和旧曰军的校官,均分为3等,第一等称大校,实际是上校。现在世界上设大校衔的只有朝鲜==义人民共和国和中国。

上校 上校一词源于意大利“(军队之)纵队”。在法国古代的步兵部队中,上校是团长的代名词,18世纪末法国人往往把团长和上校混为一谈。在俄国,上校一词首先见于16世纪,当时人们称呼指挥团队的军官为上校。目前,世界各国的军衔中一般均设有上校衔。除朝鲜和中国外,上校是校官中最高的一级衔称,一般是团长的编制军衔。

中校 在17世纪的俄国,中校最初为副团长的职称,后来成为副团长的衔称。1713年开始,彼得一世在俄国海军中设海军中校衔,对应的职务为二级军舰舰长。1935年前苏联红军实行军衔制时,校官只设上校和少校两级,到1939年才补充设置中校衔。现在世界各国的军衔中多数均设此衔,一般为副团长或营长的编制军衔。

少校 少校一词源于拉丁文“职位较高的”、“年长的”。400年以前,西班牙军队最先把少校作为军衔使用。16世纪少校这一术语传入德国,开始只作为一定职务的称呼。德国在建立常备军时,少校便用于军衔称谓。18世纪至19世纪,俄国军队一度将少校分为一级少校和二级少校两个衔级。现在各国军衔中均设有少校衔,一般为营长的编制军衔。

大尉 大尉源于拉丁文“首领”一词派生出的“军事长官”。这个称号最早出现于中世纪的法国,是独立军区长官的头衔,当时一度高于元帅。后来,大尉一词逐渐失去了原来的意义。从1558年起,连长开始称为大尉,军区长官则称总大尉。目前世界上设有大尉军衔的有10来个国家。旧曰军尉官中的最高一级衔亦称大尉,但它不设上尉,故作为上尉看待。现在西方国家亦将前苏联等国的大尉译为上尉,在军衔对照表里,同西方的上尉列入一格。

上尉 上尉一词源于拉丁文“首领”。早期的连由一个上尉指挥,在德文中,至今上尉和连长是同一词。该词由“头”和“人”两词组成,即表示一个地位显赫的人。这在过去一般是首领和司令官的称呼。现在世界各国军衔中均有此衔,一般作为连长的编制军衔。

中尉 中尉一词源于法文“代理人”、“副职”。中尉作为军队的职务名称,最早出现在法国。1444年,法军将担任副队长的人称为中尉。到15世纪末,中尉成为副连长的代称。从17世纪下半叶起,中尉成为法国等国的陆海空军军衔。现在世界各国军衔中均设有此衔,一般与副连长职务相对应,也有的国家将中尉规定为排长的编制军衔。

少尉 在古代,法国称步兵和骑兵部队中掌权的军官为少尉。从1789年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爆发起,少尉被定为法军最低一级军官的军衔。在德国,少尉一词是1500年前后由法语“代表”一词演变而来。开始,人们用该词称呼某军事长官的代表和其他公务人员,约18世纪以后,则称军队中最低一级的军官为少尉。现在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的军衔体系中均设有少尉这一衔级,但也有少数国家例外。如波兰尉官的最低军衔是中尉;罗马尼亚的少尉衔是专为女军官所设,男军官的尉官最低一级军衔为中尉。

准尉 准尉源自古斯拉夫文“旗”。1649年,俄军首次将“旗手”称为准尉。旗手通常是从最勇敢、健壮,并经过战斗考验的军人中任命。彼得一世建立正规军时,于1712年正式设准尉军衔。目前世界绝大多数军队都设有准尉军衔,多数作为军士与军官之间的过渡,但也有少数国家将准尉列入军官或军士范围。中国于1909年在清军中设置此衔,时称“额外军官”。现在许多国家都很重视准尉的作用,将其分为若干等,最多的达6等,以解决他们合理报酬和待遇问题。

军士 军士一词源自拉丁语“职员”,常用于军事人员。法国首先于15世纪把军士作为军衔,授于业务熟练的有经验的士兵。后来这一衔称传入德国。1716 年彼得一世将其移植到俄军,其地位介于班长和司务长之间,使用70多年后,于 1789年废除。

上士 上士是由德文“野战”和“差役”两词组合而成。“差役”一词是由动词“不停地运动”演变而来,表示那些为主人跑腿的人。在雇佣军中,差役是中队最高长官上尉和士兵的中间人,负责沟通上下联系。差役分为野战差役和普通差役两种。野战差役由上级指定,而普通差役每月从士兵中推选。

中士 中士源于拉丁语“服务者”。它作为军衔称谓,最初于15世纪在法军中设置,后来在德国和英国军队中出现。1716年俄国正规军中开始增设此衔。以后中士被许多国家的军队所采用,成为军队初级指挥人员的一级衔称。

下士 下士来源于意大利语“班长”。在俄国1647年的军队条令《步兵习武概则与谋略》中,首次提到下士这个称号,1722年列入《官级表》的第17级。下士在德文中由“旗帜”和“贵族子弟”两词组合而成。过去贵族为把自己的子弟培养为军官,从小就将他们送入军队。由于他们出生豪门,在军队中被赋予一种特殊的权利,即掌旗,因此被称为“掌旗的贵族子弟”。1806年普军被拿破仑打败后废除了这一称呼。1899年威廉二世重新把它定为军衔中的一级称号。

上等兵 上等兵一词源于法语。法军曾规定,骑士如在战斗中失去马匹,则暂归步兵指挥,执行步兵勤务,但仍保留他们的骑士称号和薪饷,并免于干粗活。后来把这些免于干粗活的骑士叫上等兵。17世纪初,德国将上等兵作为一级军衔设置于连队。上等兵从有经验而可靠的士兵中选出,负责执行哨兵派班、押解俘虏等较重的任务,有时班长缺勤时,还可代理班长。

二等兵 二等兵一词是由德语“自由”和“解脱”两词演变而来,即“被解脱者”之意。在17世纪的雇佣军中,一些年纪较大的可靠士兵被免除低级、繁重的勤务,二等兵便是对这些略享优待的士兵的称呼。1859年,在普鲁士炮兵中还曾出现过一等兵的衔称,位于上等兵与二等兵之间。在二战中,德国士兵的服役年限长达12年之久,因此,士兵中便需要增加等级层次,于是又增设了三等兵衔,使士兵的军衔增加到了4等。

列兵 1722午1月24曰彼得一世颁布的《官级表》在俄军中首次设置此衔。前苏联红军1935年实行军衔制时,始设“红军战士”衔,1940年11月2曰改设列兵军衔,为士兵衔中的最低一等。20世纪50年代中国军队实行军衔制时亦设有此衔。

上一篇:青岛五月的风,青岛五月风包装制品有限公司怎么样?

下一篇:seeyoutomorro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