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家珍的个人简介
彭家珍(1888.04-1912.01),男,汉族,辛亥革命烈士。字席儒,四川金堂(今青白江区城厢镇)人。年青时即受文天祥、黄宗羲等人的思想影响,具有强烈的民族主义观念。1906年毕业于四川武备学堂,后赴日本考察军事,又入四川高等军事研究所。1911年秋任天津兵站司令部副官,加入同盟会,任同盟会京、津、保支部军事部长。武昌起义後,以良弼为首的满洲贵族组织宗社党,誓与人民为敌,顽抗到底。为扫清革命障碍,他即于1912年1月26日暗藏炸弹,炸死良弼。彭家珍不幸被一弹片飞伤1后脑,1912年1月27日凌晨(农历1911年12月9日)牺牲。
走向革命
其父彭世勋为清末秀才,以塾师为业,醉心于维新,主张实业救国。8岁后,其父即授以西方近代科学,对他有重要启蒙作用。由于其父结识了宋育仁、吴之英、廖平等新派人物,1902年被推荐到成都尊经书院任教。其时他年14,随往读书。在省城,视野日益扩大,直接感受到国家的衰败、官府的贪枉、人民的痛苦。对改良道路渐渐产生了怀疑,思想日趋激进。同年其父娶妾,遭到他的激烈反对。从此父子分途,其父思想停止于维新,而他则步步走向革命。
1903年,他考入成都武备学堂,以期用军事振兴国家民族。他在习武以外,还阅读了邹容、陈天华等人的革命著作,思考国家前途。
参加同盟会
1906年他以最优等成绩被派赴日本考察军事,与同乡武备生多人同时在日本秘密参加同盟会。他接受孙中山布置的任务并携带一批革命书刊于同年返川。初在四川高等军事研究所实习,旋被派到清新军第三十三协六十六标一营左队任排长,驻成都外北凤凰山。
1907年,同盟会在川的骨干分子集于成都密谋起义。部置就绪后,被奸细告密。当日军阀赵尔丰下令全城戒严,并调新军入城搜捕革命党人。他趁入城之机,立即设法通知革命党人,并掩护他们转移。事后,他被当局列入怀疑对象,但被他机智沉着地应付过去。1909年4月,他反调回原标任左队队官(连长)。
1909年夏,原武备学堂老师、他未婚妻的舅父张蓬山在云南升任协统,函邀他去工作。他考虑有此亲戚依托,或可在云南更好进行革命活动,乃于6月去昆明。初任第十九镇随营学堂管带(营级)兼教官,旋升提调。时仅半年,张失势、随营学校亦撤销。他随之失业,筹思去向。闻东北民气可用,乃毅然直去沈阳。
辛亥风云
1910年5月初抵沈阳,无业可就,路费用尽,困居旅馆。7月底,得同盟会员刘介藩介绍,任奉天讲武堂附属学兵营前队队官,他借机吸收革命党人入队,并发展学员加入同盟会。他们分工去附近驻军第二十镇等部队基层官兵中宣传革命,发展组织,筹备起义。当时东北革命形势甚佳,军、政、文教、民间武装之中,党人皆有相当力量。他所联系和指挥的人,在武昌起义以后遂成为东北起义的骨干力量。
1911年,四川保路运动兴起,他预感全国革命风暴将至,趁学兵营撤销机会,去北京了解情况。恰逢老友陈鸣谦自四川来,告以蜀中民气及沿途所见。为了更好的为全国大起义做准备,他从清廷军谘府要人处谋得八行书推荐,返回沈阳通过关系,由赵尔巽委派为天津兵站副官长,代理标统,武昌起义后几天即到职。10月下旬,清廷从欧洲购得大批军火经京奉路南运长江前线,到沈阳后,他被派为主要押运人员之一。他秘密同二十镇驻滦州军官,党人施从云、王金铭联络,促成该镇统制张绍曾下令在列车过滦州时予以截留,事后一推了事。时清军南方前线急需枪弹,此举使其统帅袁世凯及清廷大为惶恐。他还拿出大量军用车票供京津党人使用。后因筹措起义,挪出一批枪支、军马、军粮及资金而被发觉,清陆军下令通缉。他化名出走,仍来往于京、津、奉、滦、沪、宁之间,联络起义,制运炸弹。辛亥十二月下旬,在上海得孙中山接见,受到鼓励,更为意气风发。在上海曾任四川同盟会党人旅沪支部军事部副部长,积极参加筹组北伐蜀军,旋被推为蜀军副总司令;蜀军政府也邀他回川与老友张培爵共事。他皆婉谢,以自己有秘密工作经验,毅然决定回北方敌后,只领受了江苏都督程德全委派的北方招讨使名义,以便于策反。回津后,他任京津同盟会军事部部长,并对军事部加以整顿。他除召集会议筹划以三万元支持京、津、保武装,迎接北伐军外,还总结了北方起义失败的原因主要是敌人力量强大,认为诛锄其魁首至为重要。
诛锄其魁首
在1912年1月中旬初,他参与京津同盟会骨干研讨诛锄袁世凯、良弼、载泽三人的决策。锄奸决策即付诸实施。1月6日炸袁世凯未成,被捕嫌疑犯百余人,牺牲三人,袁遂闭门不出,警卫禁严,不便再刺。在清廷搜捕党人甚严时,他挺身而出,承担了刺杀良弼的任务。1月26日晚得情报,知良弼等次日将在集内庭计议军事以对付南方革命力量。夜十一时,他取炸弹及手枪返寓所,嘱咐仆人次晨即去天津,当夜自留宿友人,意在免致出事。他换上军官服,藏妥武器,出门雇车。为防敌探,并不直奔良弼宅第,却到金台旅馆,持良弼在沈阳的心腹崇恭的名片登记住宿,声称有紧要军情去见“良大人”。然后换乘金台旅馆马车到良弼红罗厂新宅,候良弼未回,驱车往耆善府,未远即逢良弼归来,乃下车先堵在良宅大门外,良弼至,即自报崇恭求见。良弼闻声伸腿下车,见来人身材不如崇恭高大,惊呼“不好”!他随手掷出炸弹一枚,把良弼炸成重伤,不幸的是,一块弹片从下马石回弹进他的后脑,当场牺牲。两天后良弼也因伤重而死。宗社党主要骨干闻讯惊骇,作鸟兽散。清宗室无人再敢坚持对抗革命政权。2月12日,清帝即下诏退位。
高度评价
大总统孙中山高度评价了他的功绩,称他的行动为“我老彭收功弹丸”,追赠他为陆军大将军,令崇祀忠烈祠。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毛泽东主席给其家属颁发“永垂不朽”的烈士光荣证。
革命先驱---彭家珍纪念馆:http://www.eelove.cn/pengjiazhen
人物故事
少年立下革命志1888年4月9日彭家珍生于金堂县姚渡石龙三堰(今金堂县杨柳乡同合村)。他的父亲彭复
恒,名仕勋,是清末秀才,以塾师为业,醉心于维新,思想激进,主张实业救国,是四川保路运动的骨干之一。彭家珍自幼禀赋聪明,从小受到家庭的影响,4岁就能背诵《孝经》《正气歌》,8岁已熟读“四书”“五经”,同时也接触西方近代科学。由于他的父亲与宋育仁、吴之英、廖平等新派人物相交甚好,1902年被推荐到成都尊经书院任教,14岁的彭家珍随往到省城读书,视野日益扩大,直接感受到国家的衰败、官府的贪枉、人民的痛苦,最后他对新派的改良道路也渐渐产生了怀疑,思想日趋激进。这年他的父亲看上了一位年轻的女子,娶之为妾,遭到他坚决反对。从此后父子思想不一,父亲停止于维新,而家珍却步步走向革命。 20世纪初,中国民贫国弱,饱受列强的欺凌,因而在进步知识分子中逐渐兴起了军国民主主义思想,他们希望通过发展军事力量,使中国逐渐强盛,摆脱列强的控制而独立。彭家珍受此影响,也主张“非武力不足以救亡”。 1903年,风雨飘摇中的清政府为了培养军事人才,开始进行军事改革。成都也建立了四川武备学堂,对外广招学生。这所按照西方军事教育体制进行教学的新式学校,除了教授军事知识外,还开设了天文、数学、物理、地理等课程。一些思想进步的教员也传播革命民主主义、民族主义的思想,使得学生中具有新思想的爱国进步青年对清王朝的暴政和黑暗腐败更为不满,他们相互间传播革命书籍,邹容的《革命军》、陈天华的《猛回头》、《警世钟》等都成为他们如饥似渴的阅读物。这年,15岁的彭家珍考入四川武备学堂,有了用军事振兴国家民族的理想。口试在楼上举行,考官问考生楼梯有多少级,只彭家珍回答无误,让在场的考官无不刮目相看。在四川武备学堂学习期间,彭家珍除精研智育、体育外,尤以德育力行。他阅读了大量的革命著作,开始思考国家前途,向往加入革命组织,参加革命活动。
投身革命不畏难1906年春,彭家珍以优等成绩毕业,随后与张思聪、陈鸣谦等7人一道,由四川总督锡良选派赴日本考察军事,并领受为新军订购军火的任务 。其时日本东京已经成为中国革命的大本营。1905年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同盟会在东京成立。在革命的门槛外彷徨、苦闷了数年的彭家珍十分兴奋,热血奔涌,于是主动与革命党人接触,并拜见了十分景仰的革命领袖孙中山,秘密加入了中国同盟会。他接受了孙中山布置的携带一批革命书刊返川秘密从事反清活动的任务,从此踏上了为振兴中华,救国救民于水火的革命征途。 彭家
彭家珍与同盟会部分会员合影
珍回川后,被分配在高等军事研究所。1907年他加入清廷新军,任排长,驻成都凤凰山。他在军队中积极宣传革命思想。当时四川同盟会一些骨干汇集成都密谋起义,因叛徒告密,革命党人遭到清吏全城搜捕。总督赵尔丰先调新军入城警卫,闭城戒严搜捕革命党人。家珍未暴露身份,奉调随军入城,得知赵的部署后,及时报信通知党人转移,使参与起义的一百多同盟会员大部幸免于难,保存了革命有生力量。 事后,彭家珍遭到怀疑,被免去职务。 这年6月,他离开成都去昆明,初任陆军第十九镇随营学堂管带兼教练官,不久升为提调。半年后,随营学堂撤销。1910年5月初他去到沈阳,7月底出任学兵营左队队官兼教练,他趁挑选学兵之机,选入同盟会会员,并发展该队队员加入同盟会,秘密从事革命活动。他所联系和指挥的人,在武昌起义以后成为东北起义的骨干力量。 家珍在秘密从事革命活动中,善于隐蔽自己,与学兵营管带崇恭(此人与清贵族关系密切)相处“甚善”。上司认为家珍“可靠”,在清廷陆军部考绩中,他被列为一等第一名,授予相当四品的正军校衔。凭此,他通过关系,1911年夏任东三省天津兵站副站长,代理标统之职。11月初,清廷从欧洲购置了5000支步枪,500万发子弹,通过西北利亚铁路转京奉线,再运武汉以镇压革命军。彭家珍负责押运,他授意革命党人商震等联络二十镇统制张绍曾,当军火列车通过滦州时截留全部军火,使清廷及前线统帅袁世凯极为震惊。彭家珍从天津兵站搞出军米800包,军马90余匹,银元10000余元,供革命党人发动武装起义之用。由于他挪出了兵站大量款项物资,被清廷通缉。他化名为朋锡三,朋嘉祯,从此转入地下活动,机智地奔走于京、津、滦、奉、沪、宁之间,在上海担任同盟会支部军事部副部长,并被选为蜀军北伐副总司令。1911年12月彭家珍返回北京,担任京津同盟会军事部长。
收功弹丸慷慨赴死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在南京成立,孙中山出任临时大总统,
位于成都青白江彭大将军专祠内的彭家珍塑像
但清王朝以良弼为首的顽固派不甘失败,组织“宗社党”拼力反抗革命。良弼为总揽文武内外事宜之全权大臣,他坚决反对与革命政府议和,强烈要求隆裕太后坚持君主政权,拟集结十万清军与革命军决一死战。 良弼是宗社党的首领,而袁世凯却握北洋重兵窥视观望,欲乘机篡夺革命政权,故而形成南北对峙局面。彭家珍等分析了形势之后,认为北方革命之所以不能很快发展,主要是敌人力量太强大,擒贼先擒王,只有去其首恶以杀其势,先诛杀阻碍革命的死敌才行。京津同盟会专设北方暗杀部,由彭家珍等领导,作出先诛除清廷内阁总理大臣袁世凯、军谘使良弼、宗社党骨干载泽三人的行刺计划,并迅速与上海方面取得了联系,谋刺所需的各种武器先后从上海运到了北京。彭家珍将军事部的工作委托给他人,与参与暗杀小组的同志每天到京西门头沟、十三陵等处荒山演习。然而刺杀行动并不顺利,几次行动均未成功。1912年1月16日炸袁世凯未成,袁世凯大惊,遂派出大批清军警在北京城内搜捕革命党人,先后被逮捕的党人达百余人,直接参与暗杀袁世凯的勇士全部被捕牺牲。袁从此闭门不出,警卫森严,不便再刺。暗杀团失利后,彭家珍认为街头狙击的办法并不好,那样投弹准确性差,且敌人易逃脱和反击。因此,最好采取堵上门或直接将敌人暗杀在室内的方法。彭家珍觉得形势危迫, 而同盟会内部又组织松散,此成败之机,他作为京津同盟会暗杀部长,自告奋勇决定舍身前往刺杀良弼。1月25日,即刺杀行动付诸实施的前一天,彭家珍在“绝命书”中写道:入同盟会以来“未见大效”,“良弼不除,共和必难成,则后生灵涂炭,何堪设想乎。今除良弼之心已决”,“共和成,虽死亦荣;共和不成,虽生亦辱,不如死得荣”。“不杀此人,共和绝望也。良弼虽力,我独当之”。 但刺良并
彭家珍诞辰120周年纪念大会会场
不那么简单,首先彭家珍不认识良弼, 炸错了怎么办?于是他辗转于良弼的朋友之间,和这些人一起赌博,一起玩耍,在客厅偷取了良弼的相片,知道了良弼的样子。知道了样子,接近良弼又成了问题。彭家珍也用了心,他发现,良弼的亲信弟子、奉天讲武堂监督崇恭与自己外表相似,可以假扮他去见良弼,于是在津沽印了一匣崇恭的名片,又购清军上等官服全套。暗杀原本要找助手的,但彭家珍想找的同盟会员王崇义、段子均均不能相助。王崇义膂力很好,可惜练习投弹时被炸伤 右眼和右手,在医院躺着。段子均又密往他处,他只有孤身前往。 行刺前的一天,彭家珍与资产阶级女革命家郑毓秀进行晤谈,郑的大姐与彭正在热恋之中,生离死别,郑姐当场晕厥。郑毓秀也是泪如雨下,欲语无声。但彭家珍却视死如归,大有“壮士一去不复返”的英雄气概。 1912年1月26日,正值农历腊八。清廷有在该日为贵胄馈赠腊八粥的习俗。宗社党魁良弼想趁此机会与贵胄们商讨进击南方革命军的事宜。为此,彭家珍计划在这一天行动。刺良前,彭家珍曾打算趁资政院各王公开会时,用炸弹把他们一锅端了!可找到资政院的入场券时,资政院已散会,没炸成。 彭家珍的口袋里有一张崇恭的名片。崇恭几天前就应良弼的要求到北京与其商议事情,彭家珍所要做的就是赶在崇恭之前到达,冒充他才有机会进入良弼的府邸行刺。 彭家珍先到军咨府和良弼旧宅看了一遍,未见良弼的马车和随从,随后便命车夫驾车驶往西城红罗厂良弼新宅。他下马车敲开良宅大门,递上崇恭名片,对守门人说有要事面见良大人。 “崇监督,我家老爷到摄政王府去了,还没有回来,您稍坐。”良府的仆人给彭家珍上了杯茶,让他等候。 这天是农历腊月二十八,正是冬天最冷的时节。呼呼的北风咆哮着,北京西四的那
位于城厢镇家珍公园内的彭家珍烈士纪念碑
个牌楼僵硬在肃杀的天气中。牌楼四周的街道没有了平常日子的繁华热闹,显得格外冷清。清廷禁卫军头领良弼乘坐四头骏马拉的大车穿过牌楼回到府邸, 刚从马车上迈下一只脚,就看见一个身着清军官服的英武青年迎上前来,递来一张名片却不开口说话。良弼并不认识眼前这个精目炯炯的小伙子,诧异之间欲转身快步回府。突然,青年从怀里扔出一枚炸弹!一声巨响,良弼应声倒地,左腿当即被炸断。一块弹片击中了青年的头部,他当场壮烈牺牲。这个青年就是彭家珍,时年23岁。 两天以后,良弼死去。同时殒命者有良弼卫兵八人,马弁一人。据传,良弼临死前哀叹:“杀我者,好英雄也,真知我也。”“我死,清廷也随之亡也。”原来彭家珍在客厅里等候了一个多时辰,心急如火,决定外出去找良弼,谁知出门就遇到良弼归来,遂发生了开头一幕。 从炸弹掷出到爆炸,瞬间历史就定格了,这就是载入史册的“红罗厂事件”。半个多月后的1912年2月12日,清宣统帝下诏宣布退位,中国几千年的封建专制制度也随之终结,从此中国的历史翻开了新的一页。孙中山称赞彭家珍为“我老彭收功弹丸”,并授予他“陆军大将军”头衔。 “共和成,虽死亦荣;共和不成,虽生亦辱,不如死得荣。”英雄彭家珍应该死而无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