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洪泉的个人简介
汤洪泉,教授、硕士生导师,江苏理工学院刘海粟艺术学院院长,刘海粟研究院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水墨画学会理事,江苏省水晶文化研究会副会长。
教育经历
1984年,本科毕业于安徽师范大学;
1987―1988年,在中央美术学院研究生班研修;
1994年,在中央工艺美术学院访问学者;
2013年,去德国考察学习;
2014,在中国国家画院高研班学习;
2016年,赴台湾考察交流。
个人成就
江苏省重点学科带头人、江苏省重点专业带头人。
主持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江苏省教学改革项目、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金项目、常州市社科联研究项目、本院科研教研项目20多项;
参加全国、省级美术作品展获奖20余次;
出版书籍8本,30余篇论文在核心期刊或其他期刊发表,并获刘海粟大师赛金奖、江苏省精品教材奖、江苏省社科应用研究精品工程奖、江苏省高等教育科学研究成果奖、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界学术大会论文奖、中国民族文化创新成果奖、常州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等等。
参展记录
2016年
汤洪泉水墨山水作品巡回展,台湾;
弘扬传统文化奉献关爱之心---书画艺术广西东兴公益行展览,广西;
中国国家画院龙瑞、卢禹舜、范扬工作室画家作品展,北京;
2015年
四方水墨――中国画名家小品八人展,常州;
醉丹青---“金玉山”杯全国中国画名家邀请展,山东;
中国国家画院作品展,北京;
当代书画名家学术邀请展,沈阳;
2014年
《山水系列》, “大美墨韵”汤洪泉教授国画作品展,阜阳市,阜阳市博物馆;
中国梦全省中青年美术作品展,江苏;
2013年
心境,运河5号;
2012年
心像,运河5号;
纪念延安文艺座谈会60周年全国美展,北京;
2001年
新徽派版画历程展,合肥;
1999年
建国50周年省美展,北京;
1998年
第七届全国书票大展,北京;
1996年
欢庆香港回归祖国安徽版画精品展,安徽;
全国书展,北京;
全国彩色剪纸展,北京;
1995年
安徽版画新作展,安徽;
1994年
建国45周年全国名人书画大展,南京;
1992年
92两岸美术观摩作品展,南京;
1991年
中国当代版画新作展,美国、日本;
1990年
第三届全国书票展,北京;
1989年
建国40周年美展,北京;
全国第七届美展,北京;
1988年
安徽青年艺术节美展 ,安徽;
全国小版画大展 ,南京;
1986年
建军65周年省美展,北京;
1985年
安徽青年版画展,安徽;
1984年
建国35周年省美展,北京;
1983年
首届安徽水彩?水粉画展,安徽。
获奖经历?
2015年
刘海粟大师赛,金奖;
2014年
中国梦全省中青年美术作品展,优秀奖;
1995年
安徽版画新作展,二等奖;
1994年
建国45周年全国名人书画大展,一等奖;
1989年
全国第七届美展,省展二等奖;
1988年
首届“太行杯”全国书展,获优秀奖。
出版著作?
《大美墨韵--汤洪泉国画集》,刘海粟研究院,2014年10月;?
《艺术追踪》,央视数字频道艺术追踪,2015年8月;?
《素描》,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8年。
艺术评论
青山看不厌 流水趣何长――汤洪泉山水画作品蠡测
文/胡军生
老实坦白,我为人写评论已经不下N次了;扪心交代,我为人写评论敷衍塞责的时候也已经有M次了。可是,这一次,我决定一改以前M次的做法,继续以前少数几次(即N次减去M次的那几次)的认真了。不刊之论,非曰能之;诛心之言,差可拟也。
为什么这次这么一本正经呢?是因为作者是个画坛牛人吗?是,也不是。说是呢,是因为此君是中国美协会员、中国水墨画学会理事、江苏理工学院刘海粟艺术学院院长、教授,随便哪一个头衔都能把人吓一哆嗦。虽说呢,文艺文艺,文在艺前,有人甚至说文学是艺术之母,可是,如今这年头儿,文艺早就倒挂了,作家评论家写篇1万字文章的稿费只够买五袋苹果,书法家写4个字的润笔就可以买个“苹果五代”,一脸菜色的碰上油光满面的,想心里不打鼓儿都难。说不是呢,是因为广告不等于疗效,红得尿血的艺坛牛人也有不少浪得虚名的西贝货色,而我脾气又有些倔,是个典型的“偶有文章娱小我,独无心情见大人”的家伙,如果我肯不吝笔墨不惜懿言,那就肯定是因为对方手上的把式真的是属于“处于牛A和牛C之间”的。
黑白之间穷造化,古来迷煞多少人:国画的魅力,至矣尽矣,蔑以加矣!万万千千道不尽,不如推背去归休:国画的奥妙,决非言语所能形容其万一。伏羲画卦,书画之先领;仓颉造字,文字之雏形;新石器时代,陶彩逐鱼跃鹿;青铜器时代,礼仪水陆战情;六朝诸体初萌,唐宋众体兼备;元明以降,迄于当代,皆堪风流千古,古来多少豪杰。那么,千百年来,国画最重要的讲究是什么呢?窃以为,说一千道一万,线条水墨、风韵神采、气象格局,永远是识别国画作品优劣的最重要的几大因素。就以其中的山水画而言,其为远景画面也,则有远山如黛,湖水苍茫,天穹高阔,无涯无际;其为中景画面也,则有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源清流洁,本盛木荣;其为近景画面也,则有小桥前横,山人沽酒,乡林野店,酒幌招摇;其为技法要求也,则有构图考究,迹断气连,深浅相间,疏密适宜;其为创作主体,则有外师造化,中得心源,从无笔墨处求法度,从有笔墨处参神理,心手相应,气力相合。尺幅之内,恣意纵横、笔走龙蛇,笔墨氤氲、浓淡兼施、师法高古、水墨淋漓,于气、韵、笔、墨、景、思之中,迁得妙想、戛戛独造,既不囿于古人藩篱,亦不趋于世俗审美。
当今画坛,乱象丛生,时遇癫狂柳絮,每逢无主桃花;限于篇幅,出于忌讳,须知封嘴大吉,这里不提也罢。笔锋调转一下,还是弘扬真善美传播正能量吧;全中国或江苏范围的画坛我不好说,就单说说常州吧:常武地区之美术界,其入室者数以十计,其登堂者数以百计,其初窥门径者数以千计,其爱而好之者数以万计,其不识汤洪泉并从与之游者几希。这位汤老兄,从自幼学画到进科班学习到目前执教于江苏理工学院,浸淫其间已经30年了,幼爱斯文,长而弥笃,有学有问,有顿有悟。观汤洪泉的山水画作,我觉得有四个突出的特点:
一是理顺了古和今这一对范畴之间的纵向关系,做到了推陈出新。继承是创新的前提,创新是最好的继承。
登岸始可弃船,得鱼方可忘筌。师古方有名分,不然至多是“野狐禅”,笔墨上终不能入画道之正途。倘若一味师古而不出新,则易步四王泥古之后尘,最终难有大气象。但是,汤作就很好地处理了继承和创新之间的纵向关系,不薄今人甚爱古人,既进得去又出得来,深谙白石老人“学我者生,似我者死”的个中三昧。比如,从他的画作中看得出王蒙、唐寅、沈周的影子,却又跟三位先贤在线条、布局、着墨上似是而非。
二是兼顾了不同画种之间的横向关系,做到了触类旁通。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汤洪泉是学版画出身,就很巧妙地把版画的技巧有机地嫁接到了国画的创作中,在其国画的传统表现中,又注入了其版画制作的技艺形式及审美意趣。通常两种绘画语言的相糅合,都会产生很多矛盾,但汤作中的两种绘画语言的融合,则显得十分自然和贴切,丝毫不损其国画的理法和情调。
三是并重了学和才之间的相辅关系,做到了以学补才。才和学是两个东西,才是创造性,学是知识。就文艺创作而言,似乎才比学更重要些,即以作诗为例,一方面,诗可能是所有文艺体裁中最难登峰造极的,比如唐朝诗人杜荀鹤就说过:“辞赋文章能者稀,难中难者莫过诗。”清朝诗人赵翼也说过:“到老始知非力取,三分人事七分天。”那么,是不是学就不重要了呢?当然不是,比如,诸葛亮就说过:“学须静也,才兮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而明朝的杨慎也说过:“读书未必皆奇才,奇才未尝不读书。”当代文坛大家王蒙也说过:“希望创作家多一些学问,希望学问家多一些灵气。”而恰恰当今画坛的一个弊端就是,多数画家没有较深的学术修养。其实,文艺是相通的,画是有形诗,诗是无形画,没有一定的国学功底和文学修养作为学术支撑,是出不了境界和神韵的。而恰恰是在这一点上,作为教授的汤洪泉,要比当今百分之九十九的画家要做得好。
四是处理好了共性和个性的关系,做到了“有我”二字。一娘生九子,连娘十个样。艺术必须做到个性化,人无我要有,人有我要优,人优我要特,一定要异质化发展差别化竞争,否则,你懂的。
滚滚红尘落定后,一片孤心对月圆;长将不尽还天地,别有无穷待古今:汤洪泉,年纪还轻,五十岁小余,今后的艺术之路还很远。我坚信,假以时日,在不久的将来,他一定会走出自己的一番广阔的新天地的!
作者:中国作协会员、江苏作协理事、常州作协主席
“跨界”的滋养 ――汤洪泉教授中国画作品评述
文/顾平(华东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
当代中国画可谓精彩纷呈:既有亦步亦趋紧贴传统的;也有直接嫁接西画而标榜所谓“现代”的;更有实验水墨,秉持“观念”,走后现代之路的。今天,我们确实很难用一种标准去评判中国画了。因此,写画评也多依据作品本身,站在文化与审美的角度,见仁见智地进行着个性化评述。
既然从作品出发,就更应关注“形式”本身,作为视觉艺术的绘画,其形式也承载着所有,既有纯粹视觉的图形,同时形式背后更有文化意蕴,它包含着作者的情感诉求。对形式的评判是评述绘画作品的立足点与根本。
汤洪泉教授,原从事版画创作,后因工作需要也曾担任过设计学科的教学,这看起来有点“杂”的专业素养,让他对“形式”的认知有了更为宽广的视域。在运用“形式美”法则时,可以更自如地依据材料与画种的限定构置图像,或抽象如“平面构成”,或具象如写实“铜版画”,或写意如“中国画”。这种能力,没有“跨界”的经历与实践难以为之。我们看汤洪泉教授的中国画作品,其形式是其最重要的生命力!固然,其构图方式多传统中国画因素,基本都由近、中、远三层组合,或高远,或深远,或平远,但在细节处理上,形式的魅力便凸显出来:或以黑白灰构筑形式节律,或以虚实形成对比,或以冷暖色调营造互补,点、线之长短宽窄,墨之浓淡干湿,笔之皴擦点染……一切为了经营画面之形式,形成视觉节奏,书写一种情绪。
汤洪泉教授的中国画形式没有逾越画种的界域,他仍恪守着传统中国画的工具与材料,并遵循着中国画创作理念,完全不同于当代很多“转行”的画家,这一点十分可贵!中国画作为画种的指称既基于对材料与工具的规定,更有创作理念上的坚守。我曾有过专论,中国画工具材料可以有部分置换,但总体上必须保持其恒定性,否则就难以再名之曰“中国画”了。比如在高丽纸上用丙烯作画,或全用特技通篇制造肌理,我个人认为这些均应逐出中国画的大家庭!至于中国画创作理念,更应好好理解这一“非遗”构成的核心因素,那些远离“目识心记”、“物像之源”、“游观”、“以大观小”等造型理念的绘画,已经不是我们所说的中国画了。要么你已经放大了中国画的内涵与外延!汤洪泉教授仍然用传统的笔墨材料,用传统的造型手法,在构筑形式,并因为“跨界”而拓展了对形式的理解与再造。
汤洪泉教授中国画形式背后同样蕴含着他的真情与实感:或来自对古典的翻唱,感染于古人的情怀与思虑;或倾情自然的写照,一草一木的感触与流连;际会于天人之间,追逐终极之无形大道。我们期望正处于创作鼎盛期的汤洪泉教授,有更多精彩的中国画作品问世。
从笔墨精神到格物致知――汤洪泉教授山水画识读
文/卢禹舜
抗战期间,黄宾虹与裘柱书的信中,论及品画旨要,恰切中笔墨精神之宏旨,兹辑录如下:
画有初见之令人惊叹,以其技能之精工,谛审而无天趣者,为下品;初见为佳,久视亦不觉其可厌,是为中品;初视不甚佳,或正不见佳,谛观而其佳处为人所不能到,且与人以不易知,此画事之重在用笔。用笔天趣,非深明其旨者,视若无睹,如文字之美,先在造句炼字,以至成篇,无不尽美,此为上品。
这位20世纪山水画巨匠无疑对文人趣味的绘画进行了等级界定,对常人“初视”的感性判断和深明其旨者的专业审视进行了甄别,在当下画事繁杂的价值背景下,当有警世的意义。
一甲子之后,黄宾虹的同籍后继者汤洪泉教授从安徽走出,来到了常州,同青少时代的黄宾虹彼年由徽州奔赴扬州或上海一样,带着皖地山川的养分和徽文化的精神,择一城落地生根,进行文化的交融与传递,进而构筑新的绘画情操,确立一种格物的修持和对笔墨精神的求索之路。艺术精神的升华和笔墨的承变必然是亦步亦趋地演绎着成长于斯而收获于彼岸的某种定律,宾翁如此,汤教授亦难例外。
若借黄宾虹先生的观点,汤洪泉教授的山水画没有凸显其过分精湛的技巧,乍看之下,亦无甚普适的趣味。但细细读过一遍,逐渐可以体悟到其画里云烟山岚能与笔墨相容相敬,透射出其颇为雅致的文人气格,其作品相较于五彩斑斓或笔精墨妙的流行之画,雅俗之境立显。正所谓“与人以不易知”,“非深明其旨者,视若无睹”。在这个意义上,汤洪泉教授的水墨山水当可定格于上品之列,有开画界地域新风之潜质。
对普适的趣味和精湛技巧的苛求,是凸显绘画格调的旨要,这并非界定艺术高低的绝对准则。汤洪泉教授的多数作品是超越技巧和趣味的,但仍不失对技巧和趣味的孜孜以求。在这个求索的过程中可以看出,画家的探讨精神往往超出传统山水画格物价值的恪守,而进入到一个更加细微的层面。在汤洪泉一幅名为《古树新枝》的小品中,可以看出画家对笔墨趣味的经营与抒发,传统水墨“焦、浓、重、淡、青”的层次有序地呈现于画面,水与墨的渗化和交融同树木的远近浓淡相映成辉,完美地呈现了水墨的视觉维度,远处的渔船和渔人点缀并强化了画面的视觉关系,画面中点、线、面所形成的虚实、浓淡、曲直、疏密等关系清晰可见,显示出画家深厚的传统功力和强烈的现代意识。更为难得的是,这幅水墨作品在立意的择取上,彰显了生命的意义和对古物新知的启示,同传统文化在现代化背景下的生存处境一样,中国画所面临的现代化冲击在每个行业每一天都重复上演,而如何释解和消解这种尴尬,同一棵古树在新的土壤和气候下的蜕变与再生一样,它需要面对现实和自己,选择长出新的枝桠和叶子。1981年,叶正昌创作了油画《枯木逢春》,在对“文革”的反思背景下,预示了新时代的到来,吻合了当时“伤痕美术”的视觉的叙事性,而水墨除了人物画以外,山水画很少有视觉的叙事感和准确的寓意性特征。可以预测,汤洪泉教授的《古树新枝》在今天的社会背景下为山水画的走向提供了一种可能。
汤洪泉教授早年毕业于安徽师范大学,进修于中央美术学院、清华大学,又经年成长于徽文化区域,应受到赖少奇先生影响,先从事版画创作,后又间接参与环境艺术设计,最后回归到自己最为痴迷的水墨领域。因而,在他的山水画中可以隐隐看出版画的纵横刀锋和现代设计的形式美感,这种经历嫁接了多种艺术的优秀形式,具有不可复制性。所以,汤洪泉教授的山水画兼具了版画式的凝重和现代艺术“有意味的形式”(克莱夫贝尔),同时,在对传统笔墨的探索和对现代生活的体悟中,形成别具一格的水墨语言,这种语言是传统绘画在当下生存现状下的必然结果。在汤洪泉教授的《黄山云雾》、《泉落青山出白云》、《山江云起》等作品中,均可看到他的艺术轨迹与艺术追求,同时,能看到他对山川云海,一草一木的感情。
当然,将汤洪泉教授定格于主流之外并不合适,因为我们分明在他的简历中看到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江苏理工学院刘海粟艺术学院院长、教授,中国水墨画协会理事等头衔。出于工作的需要和教书育人的操守,汤洪泉依然活跃于国内的艺术教育界,也受到行业专家的肯定和鼓励,从而与主流绘画界保持了若即若离的关系,“即”为参与,是对中国当代美术和高等教育事业的推进需求;而“离”则是恪守独立的思考与自由创作的前提,这种状态正是汤洪泉教授的真实状态,也是一个恪守教师本分的画家的最好状态,我们在他勤奋而睿智的创作中可以看出这种状态,同时,从“大美墨韵――汤洪泉山水画作品展”看到了他对这种状态恪守的某种成绩。
时下,在社会物质的极度繁荣的同时,绘画作为文化精神的承载体担当了特殊的使命,一方面它被寄予拯救人类灵魂的高尚期待,另一方面它的“物质”属性又成为人们逐利的对象和媒介。作为绘画作品的缔造者,画家在这种“正反旋风”的交替催促下,难以确立十足的独立品格和艺术操守,汤洪泉教授显然具有“两栖”生存能力,他在繁复的社会工作中寻求淡泊,在静谧的绘画中体悟山川物华的存在,这是对水墨精神的恪守,也是对“格物致知”的视觉诠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