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亨建

时间:2024-01-18 21:27:45编辑:小蔡

蒲亨建的个人简介

蒲亨建,男,现为华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与硕士研究生导师广东省高级职称评定委员会专家组成员。1988年毕业于武汉音乐学院民族音乐理论专业,获硕士学位。主要研究方向:乐律学、民族音乐学、音乐史学。

迄今在《音乐研究》、《中国音乐学》、《中央音乐学院学报》等核心期刊及省级以上学术刊物发表论文90余篇。有关乐律学、民族音乐学的论文在学术界引起重大反响与激烈争论。

人物简介

蒲亨建,男,1956年生于重庆,1985年毕业于云南艺术学院音乐系,获艺术学士学位;1988年毕业于武汉音乐学院民族音乐理论专业,获文学硕士学位。同年到西南师大音乐学院任教。1992年破格晋升副教授;1998年晋升教授。

主要研究方向:乐律学、民族音乐学、音乐史学。

人物成就

迄今在《音乐研究》、《中国音乐学》、《中央音乐学院学报》等核心期刊及省级以上学术刊物发表论文90余篇。有关乐律学、民族音乐学的论文在学术界引起重大反响与激烈争论。1990年发表的《传统七声音阶三分说证伪》一文(《音乐艺术》4期)所引发的“同均三宫”问题的学术争鸣,已持续近二十个年头,“其所涉及问题的深度和广度以及所产生的学术影响,为当代中国音乐史所仅见”(《音乐研究》2003年4期编者按);其提出疑点并与海外音乐人类学者杨沐的交锋,“对于音乐人类学在中国音乐学界近20年来的发展状况各抒己见,提出了一系列观点明确、论点尖锐、可谓针锋相对,但却值得每一位相关学人深省的问题”(《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06年2期编者按)。

学术成果

学术论文类

(加黑字体为学科级或核心刊物):

1、《论通用腔》载《四川戏剧》1988年创刊号,《人大》资料中心1988年5期全文转载。

2、《区域音列控制与整体风格规范》载《四川戏剧》1988年4期。

3、《高腔系通用腔研究》载《黄钟》1988年2期。

4、《武当山青城山道教音乐之比较研究》载《交响》1988年4期。

5、《武当山青城山道教音乐之比较研究补》载《交响》1989年2期。

6、《宫调情感说辨义》载《中国音乐学》1989年3期。

7、《昆腔入川年代初考》载《四川戏剧》1989年2期。

8、《音乐起源论》(译文)载《交响》1990年2期。

9、《戏曲音乐体制发展的历史趋势》载《乐府新声》1990年1期。

10、《传统七声音阶三分说证伪问题的提出》载《音乐艺术》1990年4期。

11、《论音列色彩》载《交响》1991年1期。

12、《答〈通用腔置疑〉》载〈四川戏剧〉1991年3期。

13、《论我国民族音乐的三种节奏模式》载《交响》1991年4期。

14、《武当山道教韵腔特异风格的型态学研究》载《第二届国际道教科仪音乐研会论文集》(1991年香港)《音乐研究》编辑,人民音乐出版社1991年12月出版

15、《论场音列》载《星海音乐学院学报》1991年1期。

16、《琵琶十二平均律推证》载《中国音乐学》1991年4期。

17、《道教与声曲折谱式》载《国际道教文化研讨会文集》湖南教育版社1991年3月出版。

18、《音乐的刺激与感知》载《星海音乐学院学报》1992年1期。

19、《词情与曲情的形义同构关系》载《黄钟》1992年3期。

20、《玉音法事曲线谱源流初探》载《中国音乐学》1992年3期。

21、《十二平均律是非自然律制吗?》载《中国音乐学》1993年2期。

22、《宫音音主观念的乐律学悖论》载《交响》1993年3期。

23、《简化川剧高腔曲牌之我见》载《音乐探索》1993年3期。

24、《我国民族音乐形态学理论研究近况简介》载《西南师范大学学报》1993年4期。

25、《五度相生律的内在过程与结构本质新探》载《音乐学习与研究》1994年1期。

26、《我国民族音乐形态特征的重要支点》载《交响》1994年1期。

27、《↑Fa↓Si在音阶结构逻辑中的本质判断》载《艺苑》1994年1期。

28、《乐律学关系中的一个疑问》载《中国音乐学》1994年3期

29、《〈读后〉的读后感》载《交响》1994年4期。

30、《平均律之谐和观及定律法求证》载《黄钟》1996年1期。

31、《音主新证》载《星海音乐学院学报》1996年1期。

32、《论五度相生“均”、“调”关系的弹性机制》载《艺术探索》1996年1期。

33、《论音感层次》载《星海音乐学院学报》1996年4期。

34、《关于同均三宫的两个问题》载《乐府新声》1996年4期。

35、《乐律学基础理论的回归与重建》载《星海音乐学院学报》1997年1期。

36、〈对音分标记法普适性的质疑〉载《乐府新声》1998年2期。

37、《音腔之疑》载《中国音乐》1998年3期。

38、《中国传统七声音阶说否证》载《中国音乐学》1998年4期。

39、《泰国的传统音乐与音乐教育》(译文)载《西南师范大学学报》1998年增

40、《中国“音阶”说三疑》载《云南艺术学院学报》1999年2期。

41、《宫角大三度思辩》载《云南艺术学院学报》1999年4期。

42、《音体系定量标记法的设计原则》载《黄钟》1999年4期。

43、《音乐民族特色之成因断想》载《云南艺术学院学报》2000年1期。

44、《音体系定量标记法新解与释疑》载《乐府新声》2000年1期。

45、《中国传统七声音阶真伪辨》载《华南师范大学学报》2000年2期。

46、《红译谱正误的形态学研究》载《音乐艺术》2000年4期。

47、《同均三宫再辨》载《黄钟》2001年1期。《人大》2001年5期全文转载

48、《对〈乐理〉一书的几点异议》载《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01年4期。

49、《原理与应用――中西方音乐形态学比较研究之一》载《华南师范大学学报》2002年2期。

50、《中西音乐比较研究的若干思考》载《中国音乐》2002年4期。

51、《音级概念与音结构逻辑的内在联系》载《黄钟》2002年4期。

52、《聂耳歌曲创作成功之道初探》载《中国音乐学》2003年3期。

53、《乐律学的数理特征与功能价值认证》载《中国音乐》2003年3期。

54、《同均三宫思考的新角度》载《交响》2003年4期。

55、《我对同均三宫的思考进程》载《音乐研究》2003年4期

56、《同均三宫假说的学科能量》载《音乐艺术》2004年3期。

57、《音乐理论中的音程概念与认识方法问题》载《艺苑》2004年4期。

58、《聂耳歌曲创作成功之道续探》载《华南师范大学学报》2005年2期。

59、《也谈乐理应该教什么》载《中国音乐》2005年4期。

60、《对我国音乐文化学研究现状的初步思考》载《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05年4期。

61、《穿越概念纠葛,直面事像本质》载《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06年2期。

62、《主观思考中的客观真实》载《中国音乐》2006年3期。

63、《中国道教音乐巡礼》(一)(二)(三)(四)(五)载《音乐爱好者》1994年1期。1994年2期。1994年3期。1994年4期。1994年5期。

64、《琳琅振响古韵幽》载《国际音乐交流》1995年2期,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主办。

65、《“循声说”――音乐起源新论》《华南师大学报》2007年5期

66、《重拾音乐起源问题》《人民音乐》2008年4期

67、《重复论证怎可自诩独创》音乐评论网2008年

68、《音乐学术论文新分类纲要》学术批评网2008年学术批评栏目

69、《音乐二要素地位新识》《华南师大学报》2008年2期

70、《对我国高校教学多媒体热的一点异议》《音乐创作》2008年1期

71、《“任意律”新解》《中国音乐》2008年1期

72、《一种新的定量――定性音调图示描述、分析方法》《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08年1期

73、《传统、现代的完美结合与逻辑延伸》《音乐研究》2009、3期

74、《音乐人类学本事初论》《黄钟》2009年3期

75、《曾侯乙编钟律制归属问题研究中的逻辑思维问题》《星海》2009年2期

76、《活虎巨象钝龟――科研成果三种类型特性概说》《人民音乐》2010年2期

77、《乐学与律学中“数理”关联的几个问题》《星海》2010年3期

78、《广州酒吧音乐及其历史文化背景调查研究(上)》《音乐艺术》2010年4期

79、《广州酒吧音乐及其历史文化背景调查研究(下)》《音乐艺术》2011年4期

80、《“乱云飞”中二黄主腔与柯湘主题之关系再研究》《中国音乐》2010年3期

81、《音乐评论多元化与音乐评论家的社会责任问题》《人民音乐》2011年2期

82、《音乐研究中的静音操作论》《中国音乐》2011年2期。

83、《另辟蹊径独出机杼》《黄钟》2011年3期。

84《刘正维“我国民族音乐发展u2018三起三伏u2019”论述评》《中国音乐》2012年1期

85《依字行腔表义功能质疑》《华南师大学报》2012年4期

86《对两篇文章相似之处的比较分析》《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13年3期

87《关于艺术学硕士研究生培养问题的思考》《中国音乐》2014年4期

专编著与课题类

1、《中国古典名曲鉴赏大观》(编著)(台湾)文津出版社1998年出版。

2、《音体系原理与中国音乐理论》(专著)广东省1999年社会科学规划项目(独立承担),已结题(24万字)。

3、2007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道藏所载音乐资料辑研》,07BZJ012(合作)

4、《中国音乐形态与文化生态关系研究》(专著)2007年广东省社会科学共建项目(独立承担)

5、《探赜索隐――中国音乐形态学新论》(专著)巴蜀书社2009年12月出版

6、《民族音乐研究的视野、方法与案例》蒲亨建主编暨南大学出版社2012年1月

学术领域影响

(以国家权威性量化统计信息为限):

在由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中心负责编辑的《中国社会科学研究计量指标――论文、引文与期刊引用统计》(1998年)中,蒲亨建的论文被引用八次,在全国艺术类学科中排名第四。

上一篇:叁布·拉诺日布

下一篇:索静·来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