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谋甲的个人简介
1933年生,15岁时因华北天花防疫上的突出贡献,被评为劳动模范。1952年,参加抗美援朝反细菌战,荣获朝鲜功劳勋章。1956年在青霉素的工业生产方面做出突出贡献。文革后期得到提升,出任国家医药管理局局长。对中国医药业做出巨大贡献。1994年卸任。齐谋甲 - 简介
齐谋甲,1933年生,河北高阳人。曾任晋察冀军区新华制药厂、华北军区防疫处技术员。1951年起,先后入卫生部生物制品人员训练班、北京大学医学院生物化学进修班学习。195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54年赴苏联莫斯科制药厂实习。1956年后,历任华北制药厂车间主任、总工程师、副厂长,燃料化学工业部、石油化学工业部、化学工业部医药局负责人,国家医药管理总局副局长,国家医药管理局局长。中共十三大代表。
齐谋甲 - 学习
1933年3月1日,齐谋甲出生于河北省高阳县庞家左村一户贫寒的农民家庭。不久,日军入侵。父亲参加了八路军,他随母亲艰难度日。直到11岁,齐谋甲才上了八路军办的抗日小学。他白天在野外上课,晚上把书藏起来,行军、转移。尽管如此,只用两年时间就学完了初小和高小的全部课程。不久,晋察冀抗日根据地一所培养干部的中学招生,这给齐谋甲的成长带来了契机,但考生必须年满16岁。只有13岁的齐谋甲在两千多名考生中脱颖而出,名列第18名,被破格录取为该校甲等公费生。半年后,齐谋甲转入聂荣臻领导的部队,随后又进入晋察冀军区白求恩医科大学。从白求恩医科大学调剂班毕业的他,一心只想上前线打仗。但由于年岁小、个子矮,而被分配到军区的新华制药厂。以后,他又成为华北军区卫生材料厂、军区防疫处的技术员。
齐谋甲 - 立功
1948年冬,一场大面积的天花传播于华北。上级指示齐谋甲所在的华北军区防疫处火速赶制大批牛痘疫苗。当时,制牛痘苗没有技术问题,关键是把疫苗人工封装到毛细玻璃管里速度慢,最快每人每天只能封装600支,远远不能满足消灭大范围疫情的急需。疫情紧迫,刻不容缓。军区防疫处的少年技术员齐谋甲琢磨出一个主意:如果用抽气机将玻璃管抽成真空,然后靠空气压力封装疫苗。唯一的一台抽气机找来了,但又锈又破,是台报废的旧机器,机械修理的门外汉齐谋甲和一位木匠师傅负责改装这架抽气机。找不到有关机器构造的书,他就在抽气机面前走来走去,端详这个怪物。经过15天65次的拆卸、加工、调试,硬是用土方法让抽气机起死回生。一经试验,只用5个人便可2小时封装16000支,大批大批的疫苗按期赶送到了疫区,疫情很快被扑灭了。当时的人民日报以《一架破抽气机的复活》对齐谋甲的事迹进行了报道。由于贡献突出,齐谋甲被评为劳动模范和人民功臣。这一年他刚15岁。
1949年秋,齐谋甲随部队调入北京,来到卫生部生物制品研究所。年仅16岁的他,既是军代表,又是抗菌素技术员。一个难题摆在他面前:每年夏天,青霉素生产因空气炎热潮湿而出现大量染菌,连续四五个月要停产,所里一些高级技术人员对此束手无策,并声称,中国短时间内根本不可能解决染菌难题。在实验了书中所有办法遭到失败后,苦思冥想中想到:石棉板既然能除去液体中的细菌,是否也能清除空气中的细菌。他的设想被视为荒谬。齐谋甲不惧压力,夜以继日,反复进行实验,终于成功地创造出“石棉板过滤空气法”。齐谋甲这一创造发明,使他成为北京市劳动模范,并作为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代表,荣登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的讲台。当时,《中国青年》杂志刊登了著名作家袁鹰撰写的文章《一个十四岁的小兵怎样成长为科技工作者》,赞誉齐谋甲。1952年,齐谋甲参加了抗美援朝反细菌战,并荣获一枚朝鲜功劳勋章。
齐谋甲 - 建厂
解放后,齐谋甲来到北京生物制品研究所,从事青霉素研制工作,当时青霉素年产量只有几百克。1951年,上海建成了能生产抗生素的上药三厂,当时年产量也只有几十公斤,远远不能满足人民医疗和抗美援朝战争的需要,而进口渠道又被美帝国封锁。因此,“一五”期间,国家把发展抗生素生产列为医药战略重点,作为国家156项重点建设项目之一,投资7000余万元的华北制药厂,就在1953年开始筹建了。
1954年,齐谋甲调来华药筹备处不久后赴苏学习。1956年回国后以专家身份投入华北制药厂的创建工作,并任101车间主任。他潜心熟悉设备安装,钻研工艺流程,为后来指挥生产打下了基础。1958年6月3日,青霉素率先投产了。当时的动力供应还不正常,曾出现停电、停气的情况,但工人们坚守岗位,认真操作,排除故障,保证了投产的顺利进行。为了事业,齐谋甲整天吃住在车间,尽管与生活区相距不过百米,但他一周也难得回几次家。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投产成功后,发酵单位大大超过了设计指标。这一成绩,得到了苏联专家的赞赏。
齐谋甲 - 文革
1958年前后,在华北制药厂担任101车间主任的齐谋甲,提出“民主选举,轮流坐庄”的班组长民主选举方式,齐谋甲把它付诸实践,大大激发了职工工作热情,提高了生产效率。其他车间和兄弟单位纷纷学习、仿效,在当地引起强烈震动。当时,正值反“右倾”运动,厂里来了位思想极左的领导,对齐谋甲的这一超前而又先进的管理模式极端不满,说他违背党管(选拔)干部的原则,给他扣上“右倾”的帽子,齐谋甲第一次被撤销了党内外一切职务,但由于他在技术上的无可替代性,也第一次成为没有主任头衔的“车间主任”,依然领导101车间。
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发。时任华北制药厂副厂长兼总工程师的齐谋甲被党中央派往“清华工作组”。不久毛泽东的《我的一张大字报》发表,学校工作组被撤销,齐谋甲回到华北制药厂重新担任副厂长。当时,厂内“两派”斗争激烈。为稳定形势,发展生产,齐谋甲凭自己的威望,在调解“两派”斗争中作了不少努力。随着“文化大革命”事态的升级,“文攻武卫”被中央“文革”领导小组且肯定,极力反对“武斗”的齐谋甲终于被打成反动学术权威,再次蒙冤受难。后来由于国内形势的变化,造反派迫于压力,终于给齐谋甲“平反”,将他安排到厂内第七生产小组担任副组长。1972年,为了发扬国际主义精神支持越南的抗美斗争。中国政府向越南提供了多项援助,其中包括一座抗菌素生产厂,并决定向越南派出抗菌素专家组。齐谋甲担此重任,出任专家组组长。
齐谋甲 - 重任
1973年,从越南归国的齐谋甲被调到了国家燃化部炼化组工作。不久齐谋甲被任命为燃化部医药局局长。1978年,国家医药管理总局成立,齐谋甲被任命为国家医药管理总局党组副书记、副局长。1982年底至1983年初,继杨寿山、胡昭衡之后,出任国家医药管理局局长,直至1994年卸任。
齐谋甲上任伊始,中国医药行业生产落后,缺医少药。青霉素在当时的农村也很少见到,即便是大、中城市也经常缺货,不能保证正常供应。齐谋甲抓住改革这一历史机遇,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对全国的医药生产经营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调整,以倡导科技、更新产品、改造生产技术为突破口,使中国的药品生产经营走上了高速发展的轨道。他一直强调按医药特殊性办事,基于这个认识,齐谋甲提出建立医药责任市场的观点,力主实行医药专营,从生产、商业批发、使用三个环节层层把关,形成一个“责任链”,实行“闭环式”封闭性管理,把假劣药品堵在外面,使其不能进入市场,无法销售。同时,他很早提出,中国也应对药品实行处方和非处方用药的分类管理,处方用药不能滥做广告、随便出售。
齐谋甲 - 家庭
夫人谢明澄,江苏人,长期从事医药工作。他们是当年在苏联学习期间相识的,归国后,又一起到华北制药厂,结合在一起。所不同的,齐谋甲从事青霉素的生产与研究,而谢明澄则主攻链霉素。 当年厂里为他们几对新人举行的简单但很热闹的集体婚礼,唯一的一张结婚照还是苏联专家给拍的,婚礼服就是工作服,仪式过后就上了班。
齐谋甲和夫人都是高级工程师。长子毕业于空军工程学院,是北京某医疗器械研究所的工程师;次子毕业于北京医科大学,在父亲曾工作过的北京生物制品研究所任工程师;而从中国药科大学毕业的小女儿,也是北京某制药工业研究所的工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