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荫祥的个人简介
2008年4月21日凌晨1点12分,素有“食神”之誉的湘菜特级大师石荫祥先生在长沙去世,享年92岁。他的传奇
是毛主席最欣赏的厨师.
毛主席帮他起菜名
石荫祥小时候家境很苦,父亲40岁就去世了,与母亲相依为命的石荫祥卖过报,做过小生意。1933年,15岁的石荫祥经亲戚引见,去长沙当时著名的曲园酒家做学徒,跟着当时的大师傅史玉和学手艺。在石老爷子90岁高龄时,记者独家采访过他,他对当年的情形仍记忆犹新:“在教徒非常严厉的史玉和大师傅手下,我是唯一从没挨过打的徒弟。”
石老爷子在业内德高望重,几十年来,他培养了不少湘菜人才,众多“湘菜大师”都是他的徒子徒孙。他的弟子中许多都已成为中国烹饪界和湘菜领域的风云人物。
1959年3月毛泽东到湖南,由他担任主厨,主席吃了他做的菜很高兴,赞叹道,“真够味!这只有在家乡才能吃到!”
1968年毛主席回到湖南后,仍让石荫祥负责自己的饮食。最让石荫祥记忆犹新的,是毛主席亲自为他发明的一道新菜起名字。有一次石荫祥做了道自己取名“面包夹鱼片”的菜,毛主席在品尝之后觉得很好吃,但认为名字不妥,想了想便说:“湖南是鱼米之乡,又称芙蓉国,就叫芙蓉鱼排吧!”从1959年开始到1975年,毛主席每次回到湖南,都由石荫祥掌勺。石荫祥还对本报记者回忆道,毛主席最后一次离开长沙时,他比其他人早得到消息,赶紧去菜园扯了一大把新鲜的小白菜给毛主席带走了……
在70多年的烹饪生涯中,无论胡耀邦的浏阳口味,还是江泽民喜爱的“粉蒸肉”,石荫祥都能游刃有余地完成任务。石荫祥成为第一个被湖南省政府授予“湘菜大师”并享有“中国烹饪大师”荣誉称号的湘厨。
他不吃辣
“真正湘菜应辣而不烈”
尽管是著名的烹饪大师,但石荫祥的家人也很少有口福吃到他做的菜。
他的外孙、蓉园宾馆办公室主任陈自刚先生告诉我们:“没看见外公在家里做菜,都是外婆做了”。外面很多人都知道石荫祥是湘菜名师史玉和先生的弟子,却很少有人知道史玉和就是石荫祥的岳父。出生厨师世家的妻子史秀英从小耳濡目染,手艺自然也不在话下。早些年,石荫祥家族聚会常常要做三四桌饭菜,都是史秀英一个人张罗。
90岁的石老爷子耳聪目明,牙齿齐整,只是左脚关节有些肿痛,拄起了拐杖,右手拿了一辈子菜刀,虎口因常年贴膏药而黑白分明,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就是:“这个手太辛苦了……”他的生活饮食比较简单,每餐大多为一荤一素一汤,口味适中,咸淡适宜。他说,“我不吃辣椒,要吃也只是加一丁点……我发现,现代人的口味都重了,什么菜都是一把辣椒,辣得别人叫,辣得别人跳,这并不就代表了湘菜。其实,传统的湘菜宴,一桌(20个菜)也就三四道辣椒菜……现在很多人对湘菜的理解似乎是进入了一个误区。”
对于提出的如何理解湘菜“辣”的特点这一问题,老爷子思索了半晌说:“真正的湘菜应该是辣而不烈,湖南菜要走向全国,走向世界,不能只靠辣。”
他的秘诀
好吃、好看,还要好听
“选料认真,切配精细,烹调讲究,味别多样”,这是石荫祥的烹调态度和他的“湘菜诀窍”,更像他的一种人生态度。
石荫祥的烹调风格
非常注重原汁原味、口味适中、浓淡适度。在菜品的创新上,石荫祥动足了脑筋,单冬菇的做法,他就从原蒸冬菇、冬菇蒸鸡翅等几个品种延伸至双艳冬菇、菊花冬菇等十款新品,即便是不登大雅之堂的鹌鹑蛋,经过他的开发,也首创出水晶、锅贴、麻仁香桃等多种鹌鹑蛋菜式。以往湘菜不太注重造型,为了让湘菜好吃好看,石荫祥成为了湘菜美容的“魔术师”,他的原则是,每上一道新菜,不但好吃、好看,还要好听(集思广益为新菜取个好名),真正做到色、香、味、形、器、养生的和谐统一。
石荫祥为湘菜做出的最大贡献,在于他出版了40万字的长篇巨著《湘菜集锦》,这是一本湘菜理论与实践结合的书,汇集了500多种湘菜菜品,涵盖了正宗的湖南名菜,也开创了厨师亲自写书的先河。随后,他还出版了《湘菜集锦续集》、《湘菜集锦续续集》、《湘菜集锦?豆制品集》等著作。为总结和发展湘菜作出了重要的开创性贡献。
石荫祥的外孙陈自刚先生透露说,石荫祥正在撰写的《湘菜集锦?素菜集》一书,计划包括200道湘菜素菜菜式,已完成120道,在病床上的他还念念不忘这本书的写作,如今,已成为春天里永远的遗憾了……
石荫祥先生追悼会在2008年4月23日下午三点在长沙阳明山殡仪馆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