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竟德的个人简介
裴竟德:著名野生动物摄影师、环保志愿者、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 从05年开始裴竟德作为环保志愿者,每年深入可可西里腹地拍摄野生动物和自然生态主题。希望通过影像的传播使更多的人能关注可可西里的环境和生态问题。裴竟德倾其所有,克服各种严酷的自然环境,险象环生。拍摄了数十多万张精彩图片和大量视频素材,有包括藏羚羊在内的可可西里野生动物,也有当地的纪实和风光影像。《可可西里生态影像志》是他的一个长期拍摄计划,他说“影像本身不会改变自然,但优秀的自然影像会引起公众的广泛关注,而关注是改善的第一步”。
生平
结缘摄影裴竟德15岁那年,家在一所政法学院住,邻居是位教刑侦的老师,有一次带他去学校的暗房玩,当看着暗绿色灯下胶片上一点点浮现出影像,由灰蒙蒙的一片慢慢变成通透美丽的风景时,裴竟德兴奋得心咚咚直跳。从此家里的厕所被改成暗房,印相、放大,搞得像模像样。没过多久缠着父母买了一台相机,天津产的东方4S,一百多块,花了父亲两个月工资。
裴竟德说“如果三十年前,您在西安的街头看到一个少年,脖子上挎个相机,屁颠屁颠的穿行在大街小巷,那八成就是我了,那时我唯一的梦想就是长大当个摄影师”。
工作以后心爱的相机被冷落了,2002年已过而立近不惑的裴竟德,少年时期的梦想被重新点燃。”。
2003年在秦岭深处碰到的一场大洪灾让裴竟德对拍摄纪实和突发新闻产生了强烈的兴趣。激发了裴竟德内心深处原始的冲动。经历这次洪灾,裴竟德疯狂迷恋上纪实摄影。
情系野生动物2005年一次偶然的机缘裴竟德参加了“中科院可可西里科考探秘”,四十天可可西里腹地的经历改变了他的生活,让他重新理解和确定了诸如生活、情感、摄影等各个方面,从此踏上了拍摄可可西里生态影像的道路。危险、艰辛、紧张、刺激,在可可西里拍摄野生动物,裴竟德找到了战地摄影师的感觉。
作品
藏羚羊说了算青藏铁路从开工建设到开通后的数年间,社会各界对于青藏铁路是否破坏当地生态的争论就没停息过,2008年底一张曾获得了CCTV《影响2006》年度新闻图片铜奖,名为《青藏铁路为野生动物开辟生命通道》的图片被曝造假:飞驰的列车和藏羚羊是用两张不同的照片合成的。这一消息立刻引起轩然大波,众多读者在感到被欺骗的同时,也认为藏羚羊和列车和谐共处的场景是不可能有的,因为天性胆小、极易受到惊吓的藏羚羊,在列车驶过时出现不符合常识。曾经实地去可可西里拍摄过的霍玮说“要么有羊,要么有车。又有羊又有车两个元素同时出现彰显和谐主题,太巧太难了”。
青藏铁路对野生动物的影响是检验工程环保措施是否得力的重要因素。
2010年中新社一篇题为《西藏自治区主席驳青藏铁路破坏生态说》的文章被各大媒体转载,文章用裴竟德拍摄的《青藏铁路边的藏羚羊》作为点题图片,图片说明是:2009年6月5日,迁徙途中赶往卓乃湖集体产羔的母藏羚羊在铁路边悠闲的吃草,不远处,火车从青藏铁路飞驰而过。这篇文章平息了一场环保话题的争论。有网友发表评论“政府官员说了不算,藏羚羊说了算”。
全世界首拍藏羚羊产崽藏羚羊生产时会离群寻找很隐蔽的地方,且非常警觉,稍有风吹草动就会带着正在出生的小羊奔跑,可可西里地形辽阔平缓,无处藏身。所以观察拍摄藏羚羊产崽是一件极其困难的事情。为了拍摄到藏羚羊产崽的画面,裴竟德在可可西里巡山队员尼玛和雪虎的帮助下。在卓乃湖边挖了几个泥炕(湖边的水渗进来),坑口覆盖麻袋片等伪装。为了不惊扰动物,每天四点钟天不亮就钻出帐篷,走5公里悄悄潜入坑内,通过观测口静静守候着,希望拍到藏羚羊最真实,最自然、最生动的生活状态。晚上九、十点钟天黑透才钻出来。可是在偌大的可可西里中,要想精彩的故事恰好就发生在掩体的周围,概率是非常非常低的。耐心坚守是唯一的方法。
在坑里,每天的鞋、袜子都是湿的,小腿肚子冰凉。还好屁股底下有个放镜头的铁桶,可是口朝上啊,坐在上面还真不舒服。一下雨,就漏得哗哗的,在里面都得撑伞。就这样蹲守的第八天,他从镜头中看到一只母羊开始产崽,这期待已久的场面让他兴奋不已,“母羊不停地跪地然后站起,还不时地甩甩尾巴,它在努力生下自己的孩子,我激动得不停地按快门。”母羊产崽的半个小时里,裴竟德拍下了上千张照片,竟然有足足20G。“我的那些照片连起来,就是藏羚羊产崽的全部过程。”作为职业摄影师,裴竟德在全世界首次拍下藏羚羊产崽过程的照片。
猞猁2008年奥运前夕,国家林业局和北京奥组委、大自然保护协会、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和野性中国工作室共同举办了“自然中国 和谐家园――我眼中的自然保护区摄影大赛”,裴竟德拍摄的《猞猁》获得了全场最高奖(濒危物种类)一等奖。奥运期间这张猞猁连同裴竟德拍摄的另外三张图片被北京奥组委制成大幅照片,悬挂于国家体育馆、运动员下榻酒店等奥运活动场所,向世界展示中国的生物多样性,是北京“人文奥运、绿色奥运”活动的一部分。在这之前国内基本没有拍到猞猁在野外的清晰图片。
拍摄猞猁的过程也充满了传奇色彩,以下摘自作者写的拍摄经过“2006年12月,我作为环保志愿者来到可可西里拍摄野生动物,4日中午沿着海拔五千米的楚玛尔河行进,刚刚翻过一个小山包,司机兼向导的巡山队员周保平突然说“有情况”一脚将车刹住,我看到在车左后侧的小土沟里卧着一只猞猁,两眼瞪的像铜铃一样机警的盯着我们,距离大概只有十米,与此同时我已端起装有NIKKOR AF-S VR 200-400mm镜头的尼康D2x相机、用高速连拍一阵猛扫,猞猁也反应了过来,以极快的速度跳上了一个小土包回头观察了一下后迅速离开,这是猞猁回头观察的一瞬间,回来看拍摄数据发现整个过程不到10秒钟。同车一起拍摄野生动物的两位央视记者甚至没来得及打开机器。”
猞猁属于中型的猫科动物,昼伏夜出,很难在野外遇到。两只耳朵的尖端都生长着耸立的黑色笔毛,耳壳和笔毛能够随时迎向声源方向运动,有收集音波的作用。
藏狐一直以来,人们对藏狐的生物学和生态学知识非常匮乏,以至于IUCN(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无法给出该物种的有效保护意见。这个栖息在青藏高原的神秘物种披着一层神秘的面纱,裴竟德拍摄的众多藏狐图片让公众了解和认识到这一物种。其中一张获得美国《国家地理》全球摄影大赛中国赛区 ”自然类二等奖。对于这张图片奚志农老师的评价是“孤独而有尊严”。野生动物摄影的深层次内涵是:揭示这一物种的气质、行为以及所处的环境等等。
生死母子情2005年4月7日,秦岭深处一金丝猴妈妈紧紧抱者死去的猴婴,据野外跟踪研究的工作人员介绍,猴婴死于五天前的难产。这组感人至深的图片一经发表,就被数百家网站转载,人们纷纷被这至纯的母爱所打动,有网友结合当下一些社会现象评论道“看看现在医院有病不治的、遗弃婴儿的这些父母,还不如猴子!”
虎父无犬子
其子裴海君8岁时凭借作品《川金丝猴》荣获英国野生生物摄影年赛2010年度十岁以下组冠军。该赛事是当今世界上最顶级的野生生物摄影比赛。由英国BBC《野生动物》杂志与英国自然历史博物馆联合举办,比赛的宗旨是鼓励全球的摄影师记录自然的奇观和生物多样性,以推动人类认识自然之美及其重要性并加以保护。
裴海君是该赛事自1964年创办以来,第一个获得青少年组的中国人,第三个获奖的中国摄影师。
父亲裴竟德是一位职业摄影师,平时在西安拍摄商业图片,收入几乎全部用于可可西里生态影像的拍摄,母亲张蓓则负责图片后期设计。儿子从小受到家庭熏陶,4岁时就拿着奶奶的卡片机到处拍照片,有一次推开窗户拍外面的雪景,奶奶说“快关上窗户,小心着凉”小海君抬起头很严肃的说“摄影师还怕冷!”,逗的大家哈哈大笑。裴海君经常像小大人一样教奶奶如何照相。“孩子特别喜欢亲近大自然,我和爱人一有机会就会带他出去玩。”裴竟德说,儿子虽然年龄小,但却和他们去过很多地方。山东、海南、新疆、宁夏、内蒙古、北京……裴竟德已经记不清自己带儿子去过多少地方,但让他至今难忘的,还是儿子1岁10个月时,他们一家三口到内蒙古额济纳旗的场景。“我们在沙漠里搭帐篷住,准备离开时,还不会说话的儿子哭闹着指着帐篷不让走。”裴竟德说:“虽然那时孩子很小,但我却能感觉到他对自然的热爱。”
2010年冬季裴竟德和爱人带儿子去秦岭腹地。一路驱车到山脚下后,一家三口又步行一个多小时,到达目的地周至小王涧。一路颠簸,8岁的裴海君由于晕车不停地呕吐,但看见河边成群的川金丝猴时,他马上忘记了晕车的感觉,从爸爸那里要来相机,不停地给小猴子们拍照。
裴海君以前只在书上或电视里看到过猴子,从未在现实生活中见到小猴子活蹦乱跳地出现在眼前。“孩子总以为猴子只吃香蕉和苹果,看到它们在河边吃树叶,还惊讶地问我这是怎么回事。”妈妈张蓓说,川金丝猴的面部呈浅蓝色,十分漂亮,十几只可爱的猴子聚集在一起,一下就把裴海君的注意力全部吸引了过去。
瘦小的裴海君拿起相机,将镜头瞄准在调皮的猴子身上。裴海君说:“我一看见猴子就觉得很开心,它们简直太可爱了。那天给它们拍了好多照片,爸爸妈妈叫我回家,我都有点舍不得呢。”
裴竟德说希望让儿子与野生动物亲密接触来感受大自然的魅力。爸爸的专业相机连同镜头足有3公斤重,而8岁的裴海君就是用这个相机连续拍摄一个多小时,才拍下一张川金丝猴的面部特写,也就是他本次获奖的作品。
裴海君笑着说:“相机很重,我就用膝盖顶着,拍完照片才感觉脚麻,手腕也有点疼。不过我觉得很值得,拍下照片就能让更多人看见大自然里美丽的事物。”
首倡福祉森林
缘由
裴竟德从05年开始每年都独自一人深入可可西里无人区拍摄野生动物。近距离的感受到一个个生命呱呱坠地和瞬间消亡,自己也处于“野生”的状态中,被狼跟踪、被棕熊撕破帐篷、深夜狂风暴雨、电闪雷鸣中蜷缩在帐篷里、车陷沼泽五天四夜.....很多次命悬一线。这些通心透骨的感受让裴竟德思考这个世界因为物种间不断生死更迭而生机勃勃;不自觉的想如果自己不幸遇难将会如何?回到都市中看到因丧葬引发的诸多民怨,以及给环境、资源带来的问题和不可持续性。渐渐的形成了福祉森林的构想,几年的过程中结合相应的实地考察。反复分析和思考人类对丧葬的需求实质:如何在满足需求的同时顺应自然规律?不但不污染环境消耗资源而且对改善环境起积极作用?
什么是福祉森林火创造了人类灿烂的古代文明,石油使人们进入了现代文明。当今社会,从新生儿使用的第一片纸尿裤,到去世后焚烧入殓,火和石油伴随了人的一生。这期间人们在享受物质文明的同时,消耗了大量的自然资源,也产生了环境污染、全球气候变暖等诸多问题。
将装有逝者遗体的棺椁埋葬后栽上树,这棵树就是福祉树,由众多福祉树组成的森林就是福祉森林。
棺椁由落叶或秸秆压制而成,既不消耗木材又体现了人辞世后的尊严,同时也满足了融入大地的条件。
地面不设坟头、墓碑,由树木植被、附着在树木上的铭牌和一组坐标点来代替(北斗或PGS标注位置)。
其构建思想是:在满足逝者入土为安、亲友永久缅怀的同时改善环境、恢复生态。福祉有幸福、利益、福利的涵义,福祉森林正是为人类谋取永久幸福和利益的一片森林。
城市落叶和农村秸秆在很多地方被焚烧处理,既不环保也不安全。将这些“废物”收集、整理,用现代工艺压制成板材厚度为20cm左右的棺椁。丧属购买福祉森林安葬地后,取得国家相关部门的证书。证书中标注坐标点、区域编号以及逝者个人资料等。安葬地供丧属永久使用,只能用于植被种植和祭奠,不可转让,只可继承。遗体告别(可在原市区火葬场)后送入福祉森林安葬。棺椁埋入三米深地下,可在界线内自由摆放。树的栽种严格按照行间距设定位置。按规划设计树木种类不同,每个植树点为2米x2米至10米x10米不等的方形,除栽种一株乔木外还辅以灌、草、藤等植被。所有植被由专业人员培育、管护。允许购买合葬、家族、未亡人安葬地,树木先行种植。
推行福祉森林的意义1、减少环境污染,大力改善生态
火化过程对环境和大气有显著的影响。主要的排放物有:碳、硫、氮氧化物。氟、氯氢化物,PM10、PM2.5颗粒污染物,汞和其他重金属等,这些都是对人体和自然有害的。火葬场大多建在市区内,更加剧了城市环境的恶化。
印度一位名叫德斯的教授对树木在生长过程中调节气候、涵养水源、防风固沙、改良土壤、吸收二氧化碳、制造氧气、治理污染等发挥的生态价值进行了量化:
一棵生长50年的树累计创造生态价值相当于19.6万美元。
中国每年死亡人数约900万人,如果这些逝者都进入福祉森林, 50年创造生态价值共计45万亿美元,大约相当于2012年全国GDP的6倍。加上减少火化污染带来的生态效益将会更多。到那时,这些数据将变成蓝天、白云、青山、绿水,每个人都会实实在在感受到。
2、体现生命尊严
很多人在墓园祭奠亲人时有这样的感觉,人稍微多一点,地方不够站,一鞠躬就碰到后面的墓碑。每个墓园的面积约一平方米,即便是这样的地方,购买时的价款里只包含了一段时期的使用费。到期后谁来续费?没有后人、没人续费的无主墓园会面临什么样的结局?以前曾经看到一幅国外的新闻图片,墓地被工人挖开,旁边是被挖出的遗体,图片说明:“因为没交墓地租金”,此情此景,人的尊严何在?
3、永久祭奠
传统墓园没有产权,只有使用权。购买墓园价格多为20年使用期。福祉森林中的树木从栽种成长到死亡,是一个非常漫长的生命周期。在这个生命周期中树木无时无刻的调节气候、净化空气、促进着自然的生态平衡。我们有什么理由终止这种对人类环境百利而无一害的自然过程?陕西省黄帝陵现存树龄最高的古柏树达五千年,因此讨论使用年限、产权已无实际意义。
人来于尘土,归于尘土。福祉森林在发挥森林功能的同时,完全能满足人们入土为安、落叶归根的心理诉求,树木的生长空间则为人们提供相对宽裕的祭奠环境和寄托哀思的载体。
4、价格亲民
传统墓园的费用,随着用地矛盾的增加,墓园价格年年上涨,买一块墓地“入土为安”成为奢侈的需求。“死不起”已经成为当今社会越来越突出的社会矛盾。福祉森林和国家的植树造林规划结合起来,丧属承担费用比传统墓园少,确保低收入家庭承担得起
社会反响2012年清明期间,裴竟德在博客中发表了题为《福祉森林――殡葬制度改革的构想》的文章,网友纷纷留言对福祉森林的构想表示赞同,认为福祉森林是可以改变环境的伟大事业。被《南方都市报》转载后引起更多人的关注和支持,众多读者打电话询问福祉森林何时才能成为现实?也有读者出谋划策建议以提案形式在全国人大会议上提交,西安几所大学也主动联系裴竟德去做推动福祉森林的讲座。读者的反响之热烈反映出现行丧葬制度的诸多弊端以及公众迫切希望改变的心态。
荣誉
2015年:纪录片《高原精灵藏羚羊》在CCTV-9特别呈现栏目播出,重播三十余次,反响热烈。
2014年:当选第十一届“年度先生”
2014第十一届年度先生颁奖盛典
2014年:《卓乃湖之夏》获得第三届《中国盐湖城?神奇格尔木》全国摄影大展最高奖项:“特别收藏奖”
2010年:获得中国环境保护部等七部委联合主办,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特别支持的2009“绿色中国年度人物”提名
2010年:由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可可西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和大众摄影杂志社共同主办“可可西里―裴竟德生态影像摄影展”
2010年:参加平遥国际摄影节《可可西里》个展获自然类优秀摄影师奖
2010年:《玉树大地震》和《藏羚羊》分别获得美国《国家地理》全球摄影大赛中国赛区“溯源中国--梅塞德斯-奔驰三江源摄影采风大奖”
2009年:《藏野驴》《川金丝猴》获《摄影世界》杂志“尼康”读者园地摄影季赛大奖
2009年:拍到前人从未拍到的藏羚羊产羔全过程
2009年:《藏狐》获得美国《国家地理》全球摄影大赛中国赛区”自然类二等奖
2009年:《藏羚羊》获得美国《国家地理》全球摄影大赛中国赛区“溯源中国--梅塞德斯-奔驰三江源摄影采风大奖”
2008年:《猞猁》获得国家林业局、29届奥组委、大自然保护协会、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和野性中国工作室共同举办的:“自然中国和谐家园――我眼中的自然保护区摄影大赛”全场最高的单项奖(濒危物种类)一等奖。;《雪山下的红景天》同时获得自然景观类三等奖。
2008年:《藏野驴》获得美国《国家地理》全球摄影大赛中国赛区自然类三等奖
2008年:《迁徙中的藏羚羊》等四幅作品被北京奥组委制成大幅照片,悬挂于国家体育馆、运动员下榻酒店等奥运活动场所,向世界展示中国的生物多样性,是北京“人文奥运、绿色奥运”活动的一部分
2007年:《极地精灵-可可西里的野生动物》获“神奇的格尔木”全国摄影大赛人文类一等奖
2003年:《宁陕8.29特大洪灾纪实》获第十一届“亚洲风采”摄影比赛新闻类三等奖
媒体报道
人与自然是个永恒的主题,公众对于野生动物的关注表现出极大的兴趣,下面是媒体对裴竟德坚持拍摄野生动物事迹的部分报道。
2013-1-21 CCTV 新闻直播间 “摄影师裴竟德:为了动物的尊严”
2013-1-21 CCTV晚间新闻 新闻直播间 “可可西里:摄影师蹲守拍摄藏羚羊交配视频 ”
2011-12-24 《羊城晚报》专题“用镜头追踪野生动物”
2011-09-07《中国环境报》人物专题:“裴竟德镜头对准可可西里”
2011-07-15 《北京周报》人物专题:环保志愿者裴竟德:可可西 我一生的梦想
2011-7-11 西安电视台《非常访谈》专访:“裴竟德:自然生态我的摄影艺术”
2011-6-29 CCTV新闻《朝闻天下》新闻特写“”
2011-5-31 陕西广播电台专访“摄影师裴竟德和他的可可西里”
2011-5 西安广播电台演播室专访
2011-5-2 西安电视台《直播西安》“可可西里藏羚羊产崽全过程”
2011-4-28 《华商报》专题“”
2011-1 CCTV-3 《动物狂欢节》两人专题
2010-12-26 中国西藏网周末访谈“”
2010- 12 西安电视台《城市记录》栏目专题“裴竟德的可可西里”
2010-4-下半月号《家庭》杂志专题:“冒死五上可可西里全球首拍藏羚羊产崽影像”
2010-1 《中国摄影》杂志专题:“摄影师还怕冷”
2010-1-13 《长江商报》专题“生命的礼赞”
2010-1 《国家人文地理杂志》专题:深入可可西里五年:“在海拔5000 米用镜头追寻野生动物”
2010-1 西安电视台《直播西安》专题:“可可西里我的梦”
2009-12 陕西电视台《阳光综E》新闻“全球首拍藏羚羊产崽陕西摄影家的骄傲”
2009-12-15 《西安晚报》专题:“西安摄影师五进可可西里首次拍到藏羚羊产崽”
09-12-14 《华西都市报》专题:“”
新华网、人民网、凤凰、腾讯、网易、搜狐、雅虎、央视网等转载过千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