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世昱的个人简介
邱世昱,铁路货车技术专家。长期从事铁路货车的设计制造和技术领导工作,在主持参加超百吨D22型、超200吨钳夹式D20型平车及超300吨D30型双联平车等多种长大货车中多有创新。主持开发设计的C63A型敞车成为我国煤炭运输的主要车辆。促进了敞车、棚车的全面升级换代,为我国铁路货运装备现代化做出了重要贡献。生平简介
背景邱世昱,1939年进入昆山培本小学读书,1945年进入江苏省 昆山中学读书。1952年考入唐山铁道学院,1954年毕业后分配到武昌车辆工厂,次年因铁路货车行业发展需要调入齐齐哈尔车辆工厂,先后任设计科技术员、助理工程师、工程师、副科长、工厂职工大学副校长、车间副主任、副总工程师、总工程师等职务,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中共党员。
职位邱世昱先后从事铁路货车产品开发设计及技术领导工作。在设计科任技术员、助理工程师、工程师期间,主管设计了多种铁路车辆,满足了不同时期铁路运输的需要。1958年开发设计出我国第一辆载重能力超百吨的长大货车D22型载重120吨平车,解决了铁路建设急需的25米长钢轨等货物运输问题;1959年开发设计出我国第一辆钳夹式货车、第一辆载重能力超200吨的长大货车D20型280t钳夹式货车,解决了大型 变压器等设备运输问题;1973年开发设计出我国第一辆双联平车、第一辆载重能力超300 吨的长大货车D30型370吨双联平车,解决了进口大型设备运输急需;参与了“铁路货车上翻车机卸货时敞车与翻车机间相互作用的研究分析”等大量货车基础课题研究工作,并在其中发挥重要作用。
开发担任工厂总工程师领导职务后,邱世昱大力抓产品开发和技术创新,主持开发了C63A型运煤专用敞车、N1601型160吨定长臂式铁路起重机等多种产品,满足了国内外铁路市场需求;大力抓企业技术改造,主持了8条国际先进水平生产线的引进、安装、调试及投产,使企业的铸造、机械加工及组装、型钢板材预处理等技术水平实现了全面跨越。
建立企业科技咨询部担任总工程师及科协主席期间,他组织科技人员建立企业科技咨询部,并亲自担任咨询部领导成员。在他领导下咨询部广泛收集国内外科技信息,促进了企业产品研发和技术创新。咨询部发挥企业与市场之间桥梁纽带作用,为企业提供市场需求信息,先后为舞阳钢厂、平圩发 电厂等多家企业运输轧钢机牌坊、电机等大型设备,并积极开展其他创收活动,取得了可观的经济效益和良好的社会效益。
邱世昱在领导岗位上全心全意地为科技人员办实事、解难题,当一些科技人员心存感激带着礼物看他时,他总是在诚恳的谈心后让来人把礼物带回。在事业、集体和个人得失面前,他几十年如一日的足迹展现了一名纯朴知识分子平凡而高尚的情怀。
奖项在长期的产品开发和技术领导岗位上邱世昱多次获奖:主管设计的D30型370吨双联平车获国家、铁道部优秀科技成果奖(1978年,第1完成人);主持开发研制的C61型敞车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1987年);主持开发研制的C63型运煤敞车获国家重大技术装备成果一等奖(1991年,第1完成人);主持开发研制的N1601型160吨铁路起重机与转向架获国家科技成果二等奖(1993年,第3完成人);参与制定的敞车上侧梁、侧柱受力参数获铁道部科技成果奖(1978年)。长期工作中,邱世昱积累了丰富的铁路货车开发设计及制造经验,发表多篇论文,对同行业科技人员具有重要的指导和借鉴意义。1983年应邀为《中国大百科全书》交通卷--铁路货车部分撰稿。由于邱世昱在铁路车辆开发领域的突出贡献,1992年起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荣誉邱世昱先后担任了中国铁道学会第二、第三届理事,黑龙江省铁道学会第三、第四届理事。获得的荣誉主要有:黑龙江省科技先进工作者(1978年)、全国铁路科技战线先进个人(1978年)、全国优秀质量管理者(1984年)、黑龙江省科协优秀干部(1987年)、中国科协优秀干部(1987年)、全国优秀质量管理工作者(1989年)、全国工矿科协工作优秀干部(1990年)、全国铁路优秀知识分子(1991年)等光荣称号,并入选中国工程师名人大全(1991年版)、中国铁路机车车辆工业技术创新者名录(2000年)。
主要科学技术成就
开发研制D30型370吨特大货物双联平车20世纪70年代初,为提高粮食产量,国家花巨资引进13套现代化大型化肥设备,设备在我国口岸交货,国内运输由我方负责。这些设备中有的单件重达370吨,远远超过当时我国铁路车辆的运载能力。国外企业为获取利润,建议将这些设备切割为若干小段,分段运达目的地后再由国外企业重新拼装焊接。这一方案要耗费大量外汇和资金,且无法保证进口设备性能。此时距设备到港仅几个月时间,在这种紧迫情况下, 邱世昱临危受命,承担起开发设计载重能力为370吨的特大货物运输车的重任。
当时我国对外比较封闭,没有可供借鉴的国外有关技术资料,国内已有的几种长大货物运输车(凹底平车、钳夹车、长大平车)不仅承载吨位远远不够,而且结构形式无法满足这批特大设备装载需要,如装载这批进口设备,设备将严重超高,列车无法通过沿线的隧道和 桥梁。要完成新型大车的设计任务,必须在车体结构上有重大突破。经过一个个不眠之夜,一种全新结构的“双联平车”在邱世昱的脑海里形成――设计两节结构完全相同的车辆,把货物跨装于两节车辆之间,利用货物自身的强大刚度进行运输。在每节车辆上以安装于凹形底架中央心盘上的可回转鞍座支承货物,以鞍座作为车辆与货物的结合点。这一新颖结构突破了传统的车辆结构模式,解决了塔体直径过大造成的装运超高难题,从此,我国长大货物运输车家族又增添了功能强大的新成员――双联平车。
当时我国只有强度较低的普通炭素钢,这与车辆自重的严格限制形成了矛盾。邱世昱深入研究各种钢材的性能,设计了多种车体结构,对车辆强度、刚度、转向架动力学性能、车辆曲线通过性能等一系列问题进行深入分析计算,同时综合考虑铁路沿线桥梁、轨道的 承载能力,及隧道、信号以及铁路两侧建筑物的限界等,反复优化结构、优化设计,终于完成了符合进口设备要求,符合铁路沿线情况的双联平车工作图。为保持进口设备运输过程中的平稳,避免货物受到过大的纵向冲击力作用,邱世昱在两节车之间设计了车钩缓冲装置,保证了货物运输的平稳和安全。样车试制后,进行了静强度、动强度及空重车动力学试验和模拟满载试运,试验证明该车设计合理,性能优越,质量可靠。在整个试制、试验及长途试运行过程中,邱世昱废寝忘食,及时分析试验中的数据,及时处理试制中的问题,确保了D30型370吨特大货物双联平车试制和试验的完成。
在大车即将开赴港口的时刻,得知外方未经我方同意,擅自将氨合成塔原设计总长由21.6米缩短到19.8米,导致新研制的双联平车无法装载这批设备。此时国外企业再次提出切割运输方案,国家花巨资引进的化肥设备面临又一次危机。邱世昱以科技工作者的高度责任感,昼夜兼程思考这一突发事件的解决方案,决心把进口设备完整地运到目的地,不让国家财产受到损失。经过邱世昱的顽强攻关,终于拿出了补救方案:利用合成塔顶端供整体起吊用的吊装孔,设计巨型专用鞍座,将鞍座与合成塔通过吊装孔牢固地装配连接在一起,使合成塔加上鞍座的总长度达到原合成塔设计尺寸,然后再将鞍座与双联平车连接在一起。经严格的强度核算,载荷重新分布后的车辆强度满足设计要求。该车圆满完成了从大连港向辽宁、 黑龙江、 四川等化肥企业运送进口大型设备的任务,满足了国家发展化肥工业整体部署的需求,在我国铁路特大货物运输史上掀开了崭新的一页。
开发研制C63、C63A型运煤专用敞车为加速晋煤外运,“七五”期间国家开始重点工程项目大秦线(大同至秦皇岛)的建设,大秦线是我国按开行万吨重载单元列车设计建设的第一条双线现代化运煤专线,具有自动装、卸货物等多项先进配套设施。大秦线的建设急需一种性能优越的新型车辆,其各方面性能要与大秦线的各种现代化设施匹配,不摘车钩上翻车机作业,车辆强度、走行部分动力学性能、耐大气腐蚀性能等要达到特殊要求。在巨大挑战面前, 邱世昱迎难而上,担起了C63型单元列车敞车开发研制的重任。为确保产品结构先进、性能优良、充分适应大秦线现代化运输需要,他与设计人员一道,广泛查阅国外资料,分析大秦线先进设备的功能特点,坚持自主研制与吸收国外先进技术相结合的开发原则,领导设计人员突破传统的设计观念,大胆进行技术创新,积极同科研院所合作,同铁道部科学研究院及四方车辆研究所等单位一起提出了车辆耐候钢型钢板材加工工艺研究应用、车辆除锈防腐技术研究应用、耐磨涂料及缝隙防腐研究及应用、转向架B级钢研究应用、E级钢在F车钩上的应用等11项新技术、新工艺,提出了高水平的设计建议书和方案图纸,为确保C63型单元列车敞车优越性能打下了重要基础。
邱世昱注重产品研发中的管理创新。在C63型单元列车敞车研发中,他打破常规,组织方案设计、工作图设计、工艺文件编制、工装设计等项工作交叉进行,针对产品中新技术多、零部件多、技术复杂、工艺准备量大等特点,对结构复杂的零部件提前下图安排生产,缩短了产品研发、样车试制周期。样车经过动力学等各项试验检测,达到设计要求,满足了大秦线现代化铁路对车辆的要求,为大秦线的开通赢得了宝贵时间。1990年邱世昱组织人员对C63型单元列车敞车进一步修改设计,采用了国产120型货车控制阀、MT-2型大容量缓冲器及16号(转动)车钩和17号(固定)车钩,实现了车辆零部件的国产化。调整了内外枕簧高度,提高了空车弹簧静挠度,调整了减振器的相对摩擦系数等,优化了车体结构设计,降低了车辆成本,形成了性能大幅度提升的改进型产品C63A型运煤专用敞车,填补了国内空白。该车适应万吨重载列车编组,使港口的卸车能力由2000万吨提高到了3000万吨,在 大秦线晋煤外运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为大秦线开行万吨单元列车创造了条件。该车以其先进性能,获国家重大装备一等奖。
开创货车进入国际市场的先河1989年博茨瓦纳在国际上招标采购24辆煤漏斗车、143辆苏打粉有盖漏斗车及101辆运盐敞车,共有6国12家企业投标,竞争激烈。为了把产品推向国际市场,为企业增创效益,邱世昱带领有关人员,全力以赴投入到博车投标的准备工作之中,他首先对招标文件及博茨瓦纳铁路运输情况进行深入分析研究,针对标书中的技术条件进行全面的技术准备。
博茨瓦纳铁路车辆在轨距、车轮直径、车钩及缓冲器等方面均与我国不同,针对这些不同点,邱世昱带领技术人员逐项研究,制定技术方案,在满足博方技术要求的基础上使成本最优、效益最大化。博茨瓦纳铁路车辆与我国铁路货车的一个重要不同点是其车轮直径为φ864毫米,比我国标准车轮 直径大24毫米,这一差异为博车研制带来了巨大难题。我国钢厂生产铁路车辆车轮的生产线是按我国标准车轮直径设计的,如果生产博茨瓦纳φ864毫米车轮,只能新上专用工装并对生产线进行大规模调整,新上工装和调整生产线需要较长时间和大量费用,使生产博车的成本大幅度提高。并且钢厂投产一次车轮的批量远大于博车招标所需车轮的数量,钢厂对小批量需求难以安排改造和投产。针对这一难题,邱世昱进行了全面的技术准备和可行性论证,向博方提出在博车上装用我国φ840毫米车轮的建议,详细阐述了装用我国φ840毫米车轮后车辆的运行、受力等各方面情况,经过一系列深入的技术谈判和商务谈判,双方达成了协议,博方同意按我国φ840毫米车轮直径生产,从而解决了博车生产中的一项重大难题。
为了让博方了解中国铁路企业,了解齐齐哈尔车辆厂的生产能力和技术能力,1990年初,邱世昱参加中国机车车辆总公司等单位组织的技术答辩团赴博茨瓦纳进行技术答辩,对博方提出的车轮直径、车辆缓冲器等一系列技术问题进行详细解答。答辩中邱世昱向博方展示了中国齐齐哈尔车辆厂的技术能力、 生产能力、质量保证能力及合作诚意,使博方对齐齐哈尔车辆厂高度重视。博方随后组团来齐齐哈尔车辆厂考察,考察期间,邱世昱现场介绍工厂的设计、工艺、产品质量等方面情况和生产制造能力,圆满解答了博方提出的各项技术问题,最后双方达成共识,草签了合同。之后,邱世昱与设计人员一道,经过两个月的紧张奋战,完成了车辆全部设计任务,图纸一次性通过了博方专家的严格审查。从1989年12月到1990年5月的半年里,邱世昱为首的专家组,以严谨扎实的作风,一丝不苟的敬业精神,对用户高度负责的态度,历经投标、技术答辩、现场解答、图纸设计、设计确认等各环节,赢得了用户满意,在6国12家企业的激烈角逐中胜出,取得了工厂历史上最大的产品出口订单,同时也是我国铁路货车通过激烈竞争进入国际市场的最大订单,开创了我国铁路货车大批量进入国际市场的先河,在国际铁路货车市场上极大地提高了齐齐哈尔车辆厂和中国铁路货车的知名度和声誉。
企业产品开发和技术创新的领头人邱世昱担任工厂总工程师领导职务后,从我国铁路运输需求的高度出发,大力抓产品开发和技术创新,抓技术管理规章制度的建立完善和贯彻执行,抓科技人员的学习培养和选拔,有力地推动了产品开发和企业发展。根据各时期铁路运输的需要,先后主持开发出C61型敞车、C63A型运煤敞车、C62(N)型敞车、 C64型通用敞车、低动力作用通用敞车、新型重载运煤敞车、P62(N)型棚车、P64型棚车 、PX型米轨棚车、N1601型160吨定长臂式铁路起重机、博茨瓦纳苏打粉车、博茨瓦纳煤漏斗车等国内外铁路货车、铁路起重机产品,为企业创造了巨大的效益和荣誉。他从企业长远发展需要出发,超前进行技术储备,为企业长远发展奠定坚实基础。20世纪80年代初,他组织厂内技术专家超前研究铁路运输发展趋势,提出发展控制型转向架作为技术储备,在当时计划经济影响还较浓的情况下,积极推动企业以自有资金开发控制型转向架,迈出了产品试制“以己为主”的第一步,使企业成为国内第一家开发、试制控制型转向架的企业。他与设计、工艺人员一起研究技术问题,讨论工艺、工装、设备、材料、试验等各项具体方案,使控制型转向架开发取得圆满成功。这项技术成为工厂的一项重要技术储备,在企业后来拓展国内外市场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邱世昱注重提升企业的技术水平,大力推进企业的技术改造。20世纪80年代后期及90年代初,企业利用世界银行贷款进行大规模技术改造,邱世昱担任了技术改造的主要领导。为使有限的资金发挥最大的效能,他深入调研工厂的技术能力和设备状况,深入分析比较国外厂家的技术特点,提出了关键主机成套进口、辅助设备自行配套的原则,确定了每条生产线进口设备与国内配套设备的具体明细,既最大限度地降低了造价,又保证了生产线的性能和质量。技术改造期间, 邱世昱每天深入现场,起早贪晚,废寝忘食,对引进工作周密安排仔细检查,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使各条引进生产线顺利安装成功。在验收过程中,邱世昱率领有关技术人员逐台设备、逐道工序进行检测,解决了中外双方责任不清、设备与工艺因素混淆等多方面技术和管理的实际问题,保证了铸钢件气冲造型线、铸铁件无箱水平分型造型线、型钢板材预处理线、车轮车轴精加工及组装生产线等8条先进生产线迅速形成生产能力,迅速投入生产使用,使企业的整体技术水平实现了巨大跨越,推动企业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退而不休 心系企业“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1993年9月邱世昱从总工程师岗位上退了下来,但他依然关心着企业的产品研发。针对企业日益深入地进入市场,产品研发任务繁重,部分研发人员连续加班比较疲劳的情况,他努力开发退休科技人员资源,与其他退休人员一起成立了由退休科技人员组成的技术经纪事务所,并担任经纪人,承担企业部分产品研发任务。他利用丰富的铁路车辆研发经验和广博的铁路车辆知识,积极承包开发难度大、市场要求急、设计部门难以在短时间内完成的新产品开发项目,先后完成了尼日利亚石碴漏斗车、特种毒品车、125吨吊杆平车、工矿用载重60吨自翻车、180吨热铸锭平车等多种整车新产品和车辆配件的开发设计,完成了160吨液压起重机改造等设计项目,确保了工厂与用户所签合同的按期完成,为企业创造了效益、赢得了荣誉。
退休后邱世昱依然关心着企业的经营和发展,积极为企业发展献策献计。针对企业对铸件清砂铁丸需求较大且铁丸采购成本较高的情况,他与有关人员一起向工厂提出了《开发铸件除锈用铁丸的技术经济可行性报告》 ,迅速被工厂采纳立项。他与其他退休科技人员承担了选择厂址、设计及调试设备、制定工艺、试制产品等全过程技术咨询服务。经过一年的努力,建成了年生产能力2000吨的铁丸厂,产品经技术监督机构鉴定符合国家标准,每吨铁丸成本比外购价降低500余元,为企业节约了大量采购资金,并为一批富余劳力提供了工作岗位,为企业的发展和稳定做出了新的贡献。
20世纪50年代初,风华正茂的 邱世昱告别江南故乡,来到祖国北部边陲。半个世纪的岁月里,他把青春年华和聪明才智无怨无悔地献给了祖国的铁路车辆事业,以拼搏的汗水和满腔激情推动着国家铁路货车事业的发展。他用半个世纪征程中奋斗的足迹,绘就了一幅知识分子投身报国的壮丽人生画卷,写下了一曲科技人员拼搏奉献的感人颂歌。
简历
1933年11月4日 出生于江苏省 昆山市。
1949-1952年 江苏省省立昆山中学学生。
1952-1954年 唐山铁道学院学生。
1954-1955年 武昌车辆工厂技术科实习生。
1955-1978年 齐齐哈尔车辆厂设计科实习生、技术员、工程师。
1978年 批准为中共党员。
1978-1979年 齐齐哈尔车辆厂设计科副科长。
1979-1980年 齐齐哈尔车辆厂职工大学副校长,货车车间技术副主任。
1980-1983年 齐齐哈尔车辆厂副总工程师。
1982年 高级工程师。
1987年 高级工程师(教授级)。
1992年 享受 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1983-1993年 齐齐哈尔车辆厂总工程师。
1993年9月 退休
主要论著
邱世昱. 罗马尼亚、瑞典铁路货车简介.铁道车辆,1979(6):13-17.
邱世昱.关于我国铁道货车技术引进的若干问题.铁道车辆,1979(10):1-13.
邱世昱.低合金钢在车辆上的应用.齐厂科技资料汇编,齐齐哈尔:齐厂科技,1979,12:1-12.
邱世昱.浅论铁路货车载重能力的提高.中国铁道学会车辆委员会货车学术会议论文集.青岛:铁道部四方车辆研究所,铁道车辆,1982:50-54.
邱世昱.中国大百科全书交通卷铁路货车部分.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6:478-481.
邱世昱.对我国铁路大型货车发展的设想.联合国亚太经社会机车车辆维修研讨会论文集.大连:中国铁路机车车辆工业总公司,1992:99-108.
邱世昱.我国通用敞车、棚车演变过程.沧桑岁月.齐齐哈尔:中国北车集团齐车公司科协,2003:58-61.
邱世昱.开发D30型370t双联平车纪实.沧桑岁月.齐齐哈尔:中国北车集团齐车公司科协,2003:62-66.
邱世昱.出口博茨瓦那货车谈判实况.沧桑岁月.齐齐哈尔:中国北车集团齐车公司科协,2003:67-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