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公雨

时间:2024-01-13 21:56:03编辑:小蔡

苏公雨的个人简介

苏公雨,苏公雨1987年由兖州一中毕业,考入复旦大学,本科毕业后考入清华大学研究生获得硕士,做过6年清华大学的教师,在美国从事通信行业6年,之后回国创业――与非网。

个人简介

苏公雨,2011年与非网已经有了精干的团队,网站影响力在行业内也是数得着的。或许对于看过很多人物传记的读者,苏公雨不是最成功的,但我认为他成功在思路、在于创新,有思路不怕没出路。他是在外兖州人里的典型代表,为了理想奋斗,并不忘为家乡尽一份责任。

关注的技术领域:基础元器件,模拟与电源,数字及可编程逻辑,网络与通信,测试与测量,医疗电子,信号处理及算法、仿真,电力电子

职业信息

时 间:2006-07---至今

所在公司/机构/学校:与非门科技(北京)有限公司

职 位:企业管理 总经理

部 门/院 系:管理部门

国家/省/市:中国 北京 海淀

单位所在区属:上地东路1号盈创动力园区E座406室

邮 政 编 码:100084

从 事 行 业:模拟与电源

职位描述:公司运营管理以及市场开拓

时 间:2000-01---2005-07

所在公司/机构/学校:Centillium Communications, Inc.

职 位:市场 经理

部 门/院 系:Product Marketing

国家/省/市:美国 California

单位所在区属:255 Fourier Ave., Fremont

邮 政 编 码:94539

从 事 行 业:网络与通信

职位描述:参与客户技术支持以及产品市场工作

时 间:1994-04---1999-04

所在公司/机构/学校:清华大学

职 位:教师

部 门/院 系:电子工程系

国家/省/市:中国 北京 海淀

单位所在区属:清华大学

邮 政 编 码:100084

从 事 行 业:网络与通信

职位描述:宽带通信研究

教育背景

时 间:1991-09---1994-03

学 校:清华大学

院 系:电子工程系

学 历:硕士

专业描述:超声显微成像系统

时 间:1987-09---1991-07

学 校:复旦大学

院 系:光源与照明工程

学 历:本科

专业描述:前身源于复旦大学光源与照明研究所,国内唯一的光源与照明工程专业,基础理论课程同物理系。

人生经历

跟着他的博客一起回到1980年,那时他11岁,小学4年级。

那时我很穷,很穷...

看过路遥的小说《平凡的世界》吧?我大学的时候每天中午不午休都要听这部小说,后又读过多遍,故事中孙少平的经历让很多人唏嘘,在他身上能找到不少我儿时的影子。我要说的是,我比他还穷。举个例子-我们班有一个经常抄我作业而成为我哥们儿兼保镖的同学,他父亲在公社工作,家境不错,有一次他父亲带我们两个去逛一个本地每年一度的庙会,饥肠辘辘了,他父亲要带我们去饭馆吃饭,自尊心驱使我谢绝了他父亲,说自己还不饿,想再一个人看看,转身我奔向一个包子摊,怯生生地从兜里掏出仅有的4分钱,买了一个包子吞下去,后来头晕眼花地跟他们走回家。

我从小爱科学

人穷一般都志向高远,总琢磨办法要摆脱困境。最喜欢一个在田野里拔草时思绪天马行空的感觉,虽累但心自由,梦想着自己长大能够到城里去,能成为大人们总用夸张的表情提到的科学家、工程师。从未见过真汽车的我,根据在电影上看到的样子用玉米杆自己扎成了一辆四个轮子的卡车,刚得意洋洋半天就被大我6岁的哥哥愤怒地踩烂-我老妈用言语刺激了他。

那个年代我们小学的教师基本都是民办的,最高文凭就是小学毕业,4年级的时候我就成了给数学老师代课的“老师”,很多课本上的题他搞不定,自己坐在台下,让我到讲台上给全班同学讲解题思路。很感谢这位数学老师,当同学们在严寒、冰冷的教师里一遍遍背诵课文的时候,我坐在这位老师办公室温暖的火炉旁,吃着他给我烤的馒头片,以备战全县数学竞赛的名义。学校唯一的一个图书馆(也就十几种杂志和报刊)开放了几个月就关闭了,因为老师们发现那些杂志和报刊总是丢失或毁损,有时候是在学校的厕所里被人给用了。之后我成了这个图书馆唯一的学生读者,并可以自由地拿回家去阅读。我最喜欢看的是一报(中国少年报)两刊(少年科学、我们爱科学),那时候我就知道知识比面包有用。

幸福就是能够在炎热的夏日里吃上一口冰棍

家里穷不能怪父母,可是还有那么多自己渴望的东西得不到心里总是不甘心。说实话那时候我比同村的很多同龄人都幸运很多了,至少从2年级开始不用为文具等发愁了,每个学期都能拿到学校最高的奖赏-书包、钢笔、笔记本等;玩具自己做,比如用自行车链条做的火柴枪,用子弹壳做的摔炮等等,自己动手并自得其乐(建议我们下一期活动让网友都晒一晒自己童年时代最得意的作品)。

但有的东西自己实在是做不了,没有钱人家也不白给,比如说-冰棍。设想一下,炎炎夏日能够吃上口冰棍,那种感觉就是我当时对幸福生活的理解。那时“王老吉”还没有加工饮料,“脉动”还只是一种动作,连“农夫”都在田里弯腰种地,解决口渴最爽的方式就是找个抽水的机井,趴在白花花喷出的水柱上痛饮冰冷得让人打颤的地下水;夏日的温开水是没有味道的,但只要加上一粒“糖精”,整个碗里的水就会变得甘甜无比。

冰棍入口化了就是糖水,跟我加了糖精的水本质上是没有区别的,因此我推断冰棍实际上就是用我喝的糖精水经过冰冻得到的-如果我能把糖水冷凝,不就可以吃上冰棍了,当时是在夏天的时候。

创业历程

与非网的成长历程

2006-10-05 17:39今天 u2013 2006年10月8日凌晨, 阴历八月十七 - 月亮最圆满的一刻,我们的孩子u2013“与非网”诞生。

感谢所有与非网员工的家人对我们工作的支持!

感谢我的家人(远在美国的妻子文娟、儿子子曰、木青)和朋友们对我的支持、鼓励!

进入专业媒体领域,是源于一个多年前埋下的媒体情结。当年我在清华工作的时候,曾在国内的一个知名电子杂志撰写了几篇应用技术方面的文章,引发的反响让我感受到了媒体的力量,并使我对这个领域产生了极其浓厚的兴趣。

后来到硅谷工作,从硬件/系统设计工程师做起,支持全球著名的系统厂商(Lucent、NEC、SEI、 Foxconn、Askey、华为、UTStarCom等),深切体会到中国的系统制造商同美国、日本、韩国以及台湾的厂商在技术以及管理方面的差距;后来,我被委派分管公司在亚太地区的市场开发,并且制订内部的产品发展方向,更深刻地感受到所有产品的成功都来之不易,市场定位、公司坚定的执行力、产业链的影响等都是至关重要的因素。

使命感和对更大事业空间的向往,让我在硅谷高科技回暖的季节重归国内,坚守我熟悉的,也是我无数的朋友正在兢兢业业奋斗的领域 - 电子/通信行业。此时,内心深深蕴藏的媒体情结慢慢升腾成一股强烈的创业激情,于是在2005年的夏天开始了我追梦的历程。以下的点点滴滴浓缩了这一年多来与非网从概念到实施的关键时刻,借此也感谢为“与非网”奉献了智慧、并给了我巨大精神支持的朋友们:

2005年7月14日辞职回到北京,在北京近一个月的时间里,每天和不同的朋友交流、探讨,一个朦胧的想法成型 u2013 做一个电子行业的互动社区平台。

2005年8月底和几个朋友在一起探讨网站的内容、形式、商业模式以及技术架构。暂居在我家的清华恩师的女婿,当时仍在马里兰大学攻读博士学位的潘嵘向我演示了他同另外一个大学同事-丁力花了三年的时间主导开发的语义搜索引擎 - Swooge,这个用于学术信息搜索的网络平台非常切合我们的定位。

2005年10月初,在我再次离开硅谷回北京前,丁力从马里兰专程飞到加州,我们连续三个晚上熬夜到凌晨4点讨论系统的框架,并撰写了第一份系统框架设计文档。

2005年11月,我们决定先使用WikiPedia作为平台把我们的构想初步实现,从几个技术专题入手,构建技术内容,以期从外部形式上对我们未来的业务模型有个更准确的把握。在清华大学、中科院等几位学生的帮助下,到2006年的6月份为止,我们的系统里面已经组织了1万5千多个内容条目,涉及厂商、媒体、展会、技术文章、图书等全方面的信息。

2006年3月1号我受聘开始为在北京的一家中国电子行业最具影响力的本土媒体工作,任职执行总编,负责该媒体网站平台的改进、以及网站、平面媒体内容的整合。

2006年6月,两位好友(一位在国内著名的银行从事投资工作、另一位是多年在国内从事生产、研发的海归企业家)成为“与非网”的天使,我们开始筹划正式运作技术社区平台。

取名“与非门”主要考虑到“与非门”是数字电路中的基本单元之一,同时“与非”具有辩证的关系,而推“门”而入就到了我们的社区――一个从架构到内容到运作都将让人耳目一新的行业网站。

2006年7月一个优秀的核心领导团队确立,从7月1日起在清华大学东门的西王庄小区 - 我的住所开始办公。

2006年8月1日进驻学研大厦,隶属于中关村科技园区清华创业园。

国庆长假的7天里我们"与非人"都在紧张地工作着,只为了信守一个约定 u2013 国庆后的第一个工作日,把我们的作品呈现在朋友们面前。白天静悄悄的学研大厦只有A307房间键盘嗒嗒,夜晚来临我们结伴一起买菜做饭,宛如一个正在准备迎接新生命的大家庭。如今,孩子准时诞生,虽然并非完美无瑕,但是它却充满了生命力、可能性和对于未来的种种理想。我衷心希望,您也来给它建议,给它批评,耐心地看它一步步成长。这就是我们的孩子: 与非网。

与非网的成长历程 - 一周年记

2007-08-01 01:012006年7月的炎热盛夏,几只小蚂蚱开始蹦在一起,在一间民房里起步要构建一座"大厦"。整整一年过去,随着新版首页的推出以及为我们最初的一块“基石” - 电子百科穿上新衣,与非门里支撑这座大厦的平台悄然拔地而起。与非人从一砖一瓦做起,拥有了今天全国电子行业最完整的电子百科知识库;流畅的视频播放技术成功地用于互动课堂、产业论坛、高端访谈栏目中;5个通用技术频道以及7个系统应用频道都以专题的方式向产业的工程技术人员以及高校的师生提供全方位的技术信息服务;博客、论坛、技术专题作为我们EMP系统的一部分,连同项目管理、团队协作等功能一起铺就了我们刚刚推出的互动技术社区。 挑战接踵而至,90平方的办公室已经容纳不下日益扩大的团队,有限的运营收入与不断增加的扩展需求之间的矛盾凸现出来,最终表现为资金方面的压力,尤其是在这个房价、物价一片涨声的社会大环境下,生活成本的陡然增加也考验着每一位年轻的与非网员工。

刚刚在上海见了我的一位好友- 4年前从硅谷回国创业,把卖掉房子、车子的钱全部投入到他的事业中,终于在去年的9月份拿到了红杉和沃顿总计1000万美元的风险投资,人人羡慕他当前的成功的时候又有谁想到去年夏日里他的苦苦煎熬 - 400万美元的存货无处销售,还差一周的时间就要跳楼。他轻松地说只有经历过这些才称得上是“创业”。

相对于他和无数成功的前辈,与非网走过的道路应该说顺利得多,这得益于我们有幸拥有了一群优秀的年轻人组成的团队,他们年轻而有朝气,尤其是编辑部门的“晓丹姐“,技术部的“老大”,他们是与非网真正的基石。

今后的道路艰辛而充满挑战,平台建成,好戏需要开演,基于Web2.0理念的内容构建和商业模式是否能够在与非网成功将在今后的几个月内可以看出眉目;几次重大的网站结构调整造成的短期流量下滑,也需要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拉回来;与非网要普及到全国各地的工程师、高校师生,成为他们工作、学习的重要工具需要在市场推广方面有所动作了,当然还要时刻为我们正在合作的客户提供最佳的服务。

我们一起,继续努力!

上一篇:宋建学

下一篇:谭琛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