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小卒

时间:2024-01-13 19:26:21编辑:小蔡

苏小卒的个人简介

苏小卒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曾任建筑工程系混凝土结构教研室主任,预应力研究所所长,全国混凝土结构标准技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土木工程学会水工业分会结构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建筑学会建筑结构分会混凝土结构基本理论与工程应用委员会委员,一级注册结构工程师。

人物生平

男,1956年11月生于吉林通化,籍贯河南内黄。1971-1975在西藏林芝56097部队50分队任战士报务员,1976-1977在国家物资总局上海储运公司机关工作。1977年参加高考,1980年同济大学建筑工程大专毕业。1980-1982在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做结构设计。1982年考取同济大学结构工程硕士研究生,1984年因成绩优异经教育部批准提前参加博士生入学考试并考取博士研究生,导师均为朱伯龙教授。1987年毕业获工学博士学位。1987-1993在同济大学建筑工程系结构力学教研室任讲师;1988年2月至7月在复旦大学数学系进修泛函分析和流形上的微积分并获优秀成绩。1994-1995在混凝土结构教研室任副教授;1996至今在混凝土结构教研室任教授。

1989年10月至1990年8月获英国文化委员会奖学金在英国Bristol大学土木系做博士后。1990年9月至1993年8月,在英国爱丁堡Heriot-Watt大学土木系做博士后研究。2001年9月至12月获德国DAAD奖学金应邀在德国汉堡科技大学混凝土结构系做高级访问学者。

主要成就

主持的科研项目有:地震作用下无粘结预应力筋的耗能效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不同强度混凝土梁板柱节点的抗震性能(土木工程防灾国家重点实验室基金);竖向加预应力多高层建筑结构的抗震性能(教育部高等学校骨干教师基金);钢筋混凝土的力学模型和计算方法(中国留学回国人员基金);山东黄岛电厂储煤筒仓的静力试验、有限元分析和设计方法研究等。参加的科研项目有:受碱硅反应影响的混凝土应力应变关系的试验和建模;结构混凝土的统一设计方法和非线性有限元分析(英国SERC项目)。发表的主要论文有:“预应力混凝土框架的反复荷载试验及有限元全过程滞回分析”、“预应力混凝土框架的振动台试验及非线性系统识别”、“One-dimensional hysteresis modelling of concrete affected by alkali-silica reaction”、“Identification of history dependent nonlinear restoring force models”、“Algorithm for hysteresis analysis of prestressed concrete frames”、“框架大位移时无粘结预应力筋的耗能效应”、“用英语对本科生讲授结构力学的实践和体会”、“框架受反复荷载破坏后预应力损失随时间的发展”、“无粘结预应力筋在框架弹性小位移时的耗能研究”、“钢筋砼梁抗剪的拉压杆模型”、“直角三角形钢筋混凝土板的计算用表”、“大土木环境下混凝土结构课的教学”、“Non-linear 3D finite element analysis of reinforced concrete using plasticity with Ottosen yield criterion”、“塑性铰阶段曲线无粘结预应力筋的耗能试验研究”等。发表的部分论文已被工程索引(EI)、科学引文索引(SCI)和俄国力学摘要收录。

一直从事结构工程方面的教学和科研工作,研究方向为混凝土结构和砌体结构及工程结构抗震。

讲授过的本科生课程有:钢筋混凝土结构、砌体结构、工程结构抗震、钢-混凝土组合结构、结构力学、房屋工程概要、应用程序与微机操作、专业英语、钢筋混凝土特种结构、钢筋混凝土的力学模型和计算方法、混凝土结构课程设计、认知实习、生产实习、毕业设计、毕业论文等。讲授过的研究生课程有:高等混凝土结构学、工程数学、高等结构力学(数值方法部分)。

能用英语讲课。用英语讲授过本科生的结构力学、研究生的高等混凝土结构学,和博士生的混凝土结构学。

博士论文工作为有粘结和无粘结预应力混凝土框架的模拟地震反复荷载试验和振动台试验、非线性有限元分析和系统识别。

学术研究

学术研究课题

(1)“浦东干部学院建设工程关键技术研究”,上海市科委,2004-2005年,混凝土结构子项负责人。

(2)“500MPa新型碳素钢筋应用技术研究”,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科技处,2005-2007年,项目负责人。

(3)“预制外墙板房屋技术可行性分析研究”,上海杨浦中央社区发展有限公司, 2005-2006年,项目负责人。

(4)“磁浮复合轨道梁温度监测试验”,上海磁浮交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006-2008年,项目负责人。

(5)“装配式混凝土构件接缝的抗剪承载力试验研究”,中国建筑标准设计研究院, 2006-2008年,项目负责人。

出版著作

编著教材

[1]《结构工程专业英语》(唯一作者), 同济大学印刷 ,1987年3月。

[2]《一级注册结构工程师基础考试复习教程》 (参编其中第10章: 计算机与数值方法)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7年8月。

[3]《混凝土结构基本原理》(第二作者),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0年8月。

[4]《土木工程专业英语》(上册)(主编及作者),同济大学出版社, 2000年8月。

[5]《混凝土结构设计》(第三作者),同济大学出版社, 2001年3月。

[6]《土木工程专业英语》(下册) (主编及作者),同济大学出版社, 2002年2月。

[7]《建筑结构抗震设计》(第三作者),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年8月。

[8]《砌体结构设计》(主编及作者), 同济大学出版社, 2002年10月。

[9]《一级注册结构工程师基础考试复习教程》(第二版)(写其中第10章),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3年5月。

[10]《二级注册结构工程师专业考试复习教程》(主编),天津大学出版社, 2003年8月。

[11]《砌体结构》(三校合编)(写其中第6章),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4年7月。

[12]《混凝土结构基本原理》(写其中第7、8章),同济大学出版社, 2004年11月。

[13]《土木工程概论》(Introduction of Civil Engineering)(英)(写其中第11章),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5年8月。

[14]《混凝土结构疑难释义及解题指导》(写其中第10章),同济大学出版社,2006年12月。

[15]《高等混凝土结构理论》(写其中第12章),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7年1月。

发表的学术论文

(1)“相连两结构体系的动力特性和抗震性能”,结构工程师,第22卷第6期,2006年12月,第一作者。

(2)“Nonlinear analysis of RC members using hardening plasticity and arc-length method”, Mehran University Research Journal of Engineering & Technology, Vol.24, No.3, July 2005,第二作者。

(3)“钢筋混凝土异形柱抗震性能的试验研究”,结构工程师,2007年23卷3期,第一作者。

(4)“拉压杆模型方法在钢筋混凝土框架节点计算中的应用研究”,土木工程学报,第40卷第11期,2007年11月,第二作者。

(5)“预应力混凝土水平加腋框架节点抗震性能试验”, 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第36卷第6期,2008年6月,第一作者。

个人生活

业余爱好音乐,作有同济大学校歌、同济研究生之歌。爱好钢琴、电子琴、长笛等。在英国爱丁堡留学时业余参加中国留学生的“银凤凰乐队”担任钢琴和电子琴演奏。其间,所在乐队作为唯一的中国乐队参加了爱丁堡国际艺术节的演出。

上一篇:石志昂

下一篇:尚可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