浦其荣的个人简介
浦其荣,1968年3月出生于安徽省合肥市。1986年9月-1990年6月于电子科学技术大学自动化系电子仪器和测量专业本科学习,1990年9月-1993年6月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基础物理中心生物医学工程和仪器专业硕士研究生学习,毕业后留校任教。历任助教(1993年-1995年)、讲师(1995年-2002年)、副教授(2002年-)。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
人物简介1968年3月出生于安徽省合肥市。1986年9月-1990年6月于电子科学技术大学自动化系电子仪器和测量专业本科学习,1990年9月-1993年6月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基础物理中心生物医学工程和仪器专业硕士研究生学习,毕业后留校任教。历任助教(1993年-1995年)、讲师(1995年-2002年)、副教授(2002年-)。
获奖情况2002年,获校“优秀团总支书记”。
2001年,获“张宗植青年教师奖”。
2001年,获“华为优秀班主任”。
2001年,“大学物理实验的改革和实践”获国家教学成果一等奖(主要成员)。
2001年,“大学物理实验的改革和实践”获安徽省教学成果特等奖(主要成员)。
1999年,获校“优秀团总支书记”。
1999年,获“校先进工作者”。
1998年,获“上海贝尔奖教金”三等奖。
1996年,“力学实验”获校级优秀课程(一类课程)(主要成员)。
科研方向从事材料和晶体结构相关的基础研究,内容涉及探讨过渡金属掺杂的铜氧化物超导体的结构与性能、过渡金属掺杂的铜氧化物以及极化子和正常态能隙等。目前主要从事高温超导体的微结构和正常态输运性质研究,通过多种分析手段,对设计的各组样品的结构、磁性和输运性质的仔细研究,结合磁性和非磁性元素的掺杂对比,以及各个不同体系间研究结果的相互印证,为超导机制的揭示提供强有力的实验证据,进而促进整个高温超导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的发展。根据国际研究的最新进展和动态,结合我们的研究成果,我们提出以CuO2面的磁性和微结构的变化为着眼点,通过对Cu位进行过渡金属元素取代以及在CuO2面引入氧缺陷等方式,系统地研究CuO2面反铁磁自旋关联的加强和减弱对电子输运性质和超导电性的影响,可以揭示CuO2面的反铁磁自旋关联与超导电性产生的内在联系。
科研项目纳米材料表征中的计算模拟研究 参加,2003-2005年,22万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项目
定量表面电子能谱学中的电子与固体表面相互作用的研究 参加,2000-2003年,80万 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
高温超导体铜氧面的磁性和输运性质的关系研究 参加,2001-2003年,22万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
配体结构控制的超分子自组装及非线性光学材料的研制 参加,2001-2003年,20万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
电子束缩小投影成象曝光系统的计算模拟研究 参加,2001-2002年,4万 中科院创新项目子课题(电工所)
纳米器件和结构的性质 参加,2001-2002年,35万 一流大学建设理学院科研经费
材料的表征 参加,2000-2002年,9.75万 结构分析重点实验室创新项目子课题
超高压物理实验室建设 参加,1999-2001年,20万 211工程“极端条件下凝聚态物理”建设项目子课题
教学项目建立和完善大学物理实验多元化教学环境 参加,2002-2005年,4万 省级教学研究项目
固体物理实验方法―固体荧光光谱实验 参加,2000-2001年,2万 研究生院课程建设项目
应用物理专业实验―超高压相变 参加,1999-2001年,15万 校211工程教学实验室建设项目
四级物理实验教学模式研究 参加,1999-2001年,1万 安徽省教学研究项目
物理实验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育方法改革的研究 参加,1999-2001年,2万 校级教学研究项目
“大学物理实验”创国家名牌课程 参加,1998-2000,2万 教育部教学研究项目
“大学物理实验”95重点、面向21世纪教材 参加,1998-2000年,2万 教育部研究项目
面向21世纪中、英重点理工大学人才素质要求与人才培养方法模式探索 参加,1997-1999年,2万 教育部研究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