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来奎的个人简介
孙来奎(1922~1971年),学名寿凯,又名铁链,河北冀州市南午村镇田村人。著名西河大鼓演唱家。基本内容
孙来奎从19岁开始,从事说唱艺术活动。1941年的一天,孙来奎经过一个桥洞,见人们正围着街头卖艺的听书,他象被磁铁粘上一样,直至说书的收了场才不情愿地离去。此后他日日工闲听书,逐渐着了迷,且见说书摊敛钱不少,就萌发出“学艺谋生以养家”的念头。他用半月的工钱,买了《济公传》唱本,用旧竹筒做了副节板,凭借自己的犟性和天赋,摹仿所见艺人的“作派”,哼叽着大鼓“头板、二板、三板”等基本曲调,起五更睡半夜敲击着节拍板片,记熟了唱词,端午节前夕,大连街头出现了一个“撂地”卖艺的青年说书人。后他托门拜师,刻苦勤学,才华大显,22岁时在大连书行里头角崭露。他演唱的长篇大书《呼家将》、《杨家将》等,深受群众喜爱,在关东很有名气。
民国34年(1945年)大连解放,他以特有的艺术灵感和饱满的热情,探索创作道路,接连编唱了不少新鼓词,有《庆祝解放》、《文盲吃亏》和《农村乐》等,紧跟形势,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和祖国新貌,有些段子被大连市广播电台录制播放。他还担任了大连书词联合会负责人。
新中国建立前夕,孙回到故里,为家乡人民演唱鼓书,足迹遍布冀县(今冀州市)、南宫、威县的较大村镇。他“放下鼓板拿起锄杆,放下锄杆又拿起鼓板。”他既演唱传统曲目,也演唱自编新鼓词。抗美援朝时,他编唱了《可爱的祖国》;开展互助组运动,编唱了《互助组的棉花》;合作化高潮时,编唱了《二大娘下地》等。这些新曲目对当时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起到积极鼓动作用。
孙来奎博采众家之长,行腔雄浑,字正韵圆,口齿清楚,节奏明快。他靠说唱塑造的古今人物栩栩如生,书中喜怒哀乐,通过他逼真演唱引起听众共鸣。
20世纪50年代是他创作和演唱丰产时期。1960年由河北省曲艺工作室编选、百花文艺出版社出版了《孙来奎鼓词选》。田光所撰《孙来奎的创作道路》一文,对孙来奎创作和演唱给予高度评价。
1953年,孙来奎作为民间艺员参加了河北省曲艺观摩演出。1958年全省曲艺大汇演,他编唱的《新旧接生法》博得全场喝采阵阵,获作者、演员一等奖。同年在第一届全国曲艺汇演中,《五千一》的创作与说唱使他一举荣得“曲艺标兵”的称号,声名鹊起。
1958年,他被安排在河北省文联,先后在省曲艺队、天津戏曲研究室、保定曲艺学校工作。1958年,孙来奎加入中国共产党。1960年《曲艺》杂志发表文章,号召全国曲艺工作者“学习孙来奎,赶上孙来奎”。1961年,全国曲协授予他“曲艺标兵”称号。同年,在全国文艺界群英会上受到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接见并合影并参加了天安门城楼国庆观礼。
孙来奎后再返故乡。回乡后,请孙来奎说书的接踵而至,他带着为自己伴奏的外甥张世卿走乡串村,在基层巡回演出不辞辛苦,演唱的有《平原枪声》、《抗日游击队》等现代书。从不恃艺高而漫天开价,农民喜爱这个鼓书匠,他同时通过大鼓曲艺形式丰富了农民的精神生活,占领了农村文化阵地。1962年12月,他应聘为政协冀县三届委员会委员,并在一次全会上当选为常委。
1971年,49岁的孙来奎不幸病殁于故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