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人木的个人简介
潘人木,原名潘佛彬,1919年出生于辽宁,是我国著名的女性作家,小说家,儿童文学家。抗战期间,入关求学,1942年毕业于中央大学外文系。曾任职于重庆海关总署、新疆省女子师范学院。后举家去台湾,于1964至1981年间,先后担任台湾省“教育厅”儿童读物编辑小组的编辑与总编辑。潘人木 - 个人资料
姓名:潘佛彬(女)
笔名:潘人木
生卒:1919年2月28日―2005年11月3日
籍贯:中国(江苏省)
出生地:辽宁省法库县
潘人木 - 成长履历
1919年,生于辽宁省法库县贺尔海村。
1942年,在重庆毕业于国立中央大学(后更名南京大学,并在台复校)外文系。毕业后供职于重庆中国海关总署、新疆女子师范学院。
1949年,迁居台湾,开始文学创作生涯。
1965年,开始儿童文学创作,任台湾省教育厅儿童读物编辑小组编辑、总编辑。
1981年,退休后在台湾英文杂志社主编《世界亲子图书馆》。
2005年11月3日下午二时病逝于台大医院,享年八十七岁。
潘人木 - 文学生涯
潘人木1950年代初开始创作,被称为台湾“风头最健”之女作家。
(1)1950年发表中篇小说“如梦记”,获中华文艺奖第一名。
(2)1952年出版长篇小说“莲漪表妹”,获文艺奖金委员会的高额奖金。
(3)1965年,潘人木开始发表儿童文学作品,作品题材丰富,有儿歌、童话、儿童故事、儿童散文等,此外尚有译作。
潘人木 - 笔名概览
潘人木笔名之多,让人叹为观止,计有:冯伟、吴叶、慎思、于慎思、唐逸陶、潘遂、立德、唐茵、求实、王求实、朱蒂娜、曼怡、云美、凌云美、吴明、周菊、小玲、夏小玲、李丽雯、安迪、简安迪、凌安迪、蒋凯伦、爱丽、蒋爱丽、胡丽丽等。其中,以唐逸陶之名发表的“冒气的元宝”,1978年获台湾省教育厅第一期金书奖“最佳写作奖”;以于慎思之名发表的“小萤萤”,于1979年获蝉联第二期金书奖“最佳写作奖”。
潘人木 - 个人荣誉
(1)《如粲》(中篇小f):全国文艺创作奖
(2)《涟漪表妹》(长篇小f):全国文艺创作奖
(3)《马阑自传》(长篇小f):全国文艺创作奖
(4)《冒气的元宝》(儿童读物):教育厅最佳写作奖
(5)《小》(儿童读物): 教育厅最佳写作奖
(6)1962年获“中国文艺协会文艺奖章”
(7)1990年获信谊文教基金会幼儿文学特别贡献奖、
(8)1995年获中国妇女写作协会资深编辑奖
(7)1996新闻局小太阳奖最佳翻译类
(9)2000第二十届杨唤儿童学学特殊贡献奖
潘人木 - 作品列表
儿童文学
《二人比钟》(国小教材)
《圆仔山》(与曹俊彦合著),台英出版社
《咱去看山》,台英出版社
《龙家的喜事》,信谊基金出版社
《小胖小》,信谊基金出版社
《走金桥》,信谊基金出版社
《数数儿》,信谊基金出版社
《小乖熊的兔儿爷》,信谊基金出版社
《拍花萝》,信谊基金出版社
《丁伶郎》,三民书局
《老手杖直溜溜》,麦田
《龙来的那年》,幼翔
《鼠的祈祷》,民生报
《潘人木儿歌集》,民生报
《牵我、看我、拍我、数我、夸我》,国语日报
小说
《如梦记》,文艺创作出版社,1951(中篇)
《莲漪表妹》,文艺创作出版社, 1952(长篇,1985年改写后由纯文学出版社重新发行,2001年改由尔雅出版社印行)
《马兰自传》,1953(长篇,1987年改写后,书名改为《马兰的故事》由纯文学出版社重新发行)
《塞上行》,1957(长篇,中华日报连载,未出单行本)
《雪岭惊魂》,1960(长篇,中华日报连载,未出单行本)
《哀乐小天地》,纯文学出版社,1981(短篇)
潘人木 - 相关信息
与儿童文学结缘
那么潘人木是如何与儿童文学结缘、结缘后的经历作为、发表儿童文学作品屡易笔名的原因,她又是如何选择安排题材以成就作品,以及她的儿童文学作品呈现的艺术特色是什么呢?下面文字做解答。
(1)母亲的影响
资深作家潘人木,有位又会说故事、又能念儿歌的母亲,从小时候起,她就在随着母亲念儿歌、聆听母亲讲故事的环境中逐渐长大。潘人木于《走到人前亮三分》一文中说:儿歌是我的心灵最初的光亮,也是永远的光亮。儿歌是我一切的开始。它教育我,陪伴我,娱乐我,抚慰我,温暖我,从婴儿到老年。依偎在母亲怀里,听她念儿歌,她的声音,她的呼吸,她的怀抱的温暖,使她念出来的任何一首儿歌,讲的任何一个故事,玩的任何一种“儿歌游戏”都是美丽的。美丽的亲情,发着光,存在子女心中,奠基他们人格和性向的成长,这种功能是无可取代的。
(2)儿时的故事
听着随着母亲念儿歌,听着母亲讲故事,潘人木在其母亲讲的其中一个故事最后的结局里――“地上三棵小花,变成了三个半寸高又会弹又会唱的小人儿”,那“又会弹又会唱”六个字,潘人木说:变为有感情、有画面、有想象的整体,激动着我小小的心灵。……,引起了我许多想象,许多感动,后来我才知道,母亲讲的这六个字就是六颗文学的种子,在那样早的岁月,便深植在我的心田里。从此,我心田的土壤便有了变化。种子要发芽,要水份、要日光,其来源是无止境的渴望读书,以“胡思乱想”为乐,以观人行动为有趣。(见1999年民生报社出版潘人木著《鼠的祈祷》自序)。
(3)女儿的影响
潘人木为何会与儿童文学结缘,主要起因于有次她看了念小学六年级的女儿写的一篇作文不理想,在分析探讨原因,并且有鉴于儿童最先接触的事物,会对他们影响深远,甚至影响他们一辈子,于是当时潘人木打算开个小书店,出版一些有水准的儿童读物,好让孩子们能够吸收一些好的东西,结果因缘际会,那时潘人木在《联合报》上发表的一篇《感慨话考试》文章,被任职省“教育厅”第四科的科长陈梅生先生看到,认为很有见地,而正巧彼时适逢省“教育厅”和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合作,成立儿童读物编辑小组,编辑群中缺少一位健康类的编辑,陈梅生遂邀请潘人木担任,潘人木在欣然接受之余,随之打消了开书店的念头,而开始踏入儿童读物编辑与写作的工作,潘人木从事省“教育厅”儿编工作总计十七年,从编辑做到总编辑,期间,除《中华儿童丛书》出了四百多本,另外还倡议、计划、开编《中华儿童百科全书》。(见潘人木著《鼠的祈祷》附录二《下雪的十七年》,249-261页)。
潘人木名字由来
从潘人木获得这么多文学奖项看来,她确实是位具有文学创作天份的杰出作家,这和她取什么笔名来发表作品,世人对她笔名的认为,着实没有关系。潘人木曾说:笔名人木,人说不好,合起为“休”,但自己认为休也有正面的意思,是快乐,所以总愿能与大家“休戚与共”。(见2000年信谊基金出版潘人木著《龙家的喜事》之《作者简介》)
作品选材
潘人木在创作儿童文学作品时,对于材料的选择与安排,颇见功力。翻阅她的各本儿童文学作品,取材堪称广泛,举凡动物、植物、山川、矿石、传说、民俗、节庆、亲情、环保、宇宙星辰、自然时序、生活习惯、活动游戏等等,她都选择安排以创作编写,她或采儿歌形式、或以故事、或用散文。潘人木非常擅长编写故事,她曾创作了不少的儿童故事,她认为“写故事要把握的基本原则只有二个:一、发生了什么问题;二、如何去解决这个问题,只在于这二个步骤的经营而已”(见1988年6月20日《中央日报》十六版潘人木著《纵横小说创作与儿童文学之间》)。发生什么问题,亦即是制造一个有趣的问题,也就是创作者自认为强而有力、能引起读者兴趣的最好的点子,然后让点子成长,形成波折,产生冲突,制造悬疑,最后令问题获得解决。而对于所编写的故事,需使其具备合理的荒谬。(见潘人木著《我对儿童文学的看法》,该文收列在2000年三民书局出版潘人木著《丁伶郎》前言部分)。除了故事,潘人木也非常擅长写作儿歌。她认为儿歌能“滋养着儿童的身心,散发着看得见和看不见的光辉”(见1998年台湾麦克公司出版潘人木著《老手杖直溜溜》书后《给爸爸妈妈的话》)。她尽量尝试以传统儿歌的形式,譬如连锁歌、颠倒歌、游戏歌、绕口令、谜语歌等来写作,但她也尝试自由形式自创形式的儿歌的写作。(潘人木著《我怎么写儿歌》,见《一只猫儿叫老苏》后记)。潘人木创作儿童文学作品,对于文章体式表现得很灵活,例如《天空的谜语》是她写给小学低年级的小朋友看的作品,在这本作品里,她便结合了谜语歌与散文短文写成。
作品特色
潘人木为儿童写书,对题材的选择安排与内容的经营规划,有独到之处。有人曾说余光中左手写诗右手写散文,面对潘人木,也可说她左手写儿歌、儿童故事,右手写成人小说。曹丕曾评论建安七子中的王粲、徐干擅长写作辞赋,即使张衡、蔡邕这两位作赋大家都不能比他们更好,但是曹丕也说,王粲、徐干在别的文章的表现上,比不过他们辞赋的创作。(见曹丕《典论?论文》)一位作家要在两种或两种以上文体的写作上都有杰出优秀的表现,不是件容易的事。潘人木创作成人小说表现的优异,早就是有目共睹的,后来她跨足儿童文学的写作,其优异的表现,也是让人刮目相看,连连称道。天才的成功亦须要靠他付出九十九分的努力,潘人木创作儿童文学的用心认真,从她的构句、谋篇、立意等方面,可深深地感受得出。一个人的人格即是他作品的风格,而作品的风格亦能呈现一个人的人格,潘人木儿童文学作品所展现的高雅清新风格,除了代表她的人格,另也滋润影响着阅读者尤其是小读者的身心,让小读者的身心在潜移默化当中,逐渐丰富盈满,趋向善与美,因此她的屡屡获奖,享誉文坛,实在可说是实至名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