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明松

时间:2024-01-09 21:34:35编辑:小蔡

石明松的个人简介

石明松(1938~1989),江苏如皋人,后在湖北仙桃定居。1959年毕业于荆州农校。先后任沔阳县(今仙桃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副主任、农科所副所长,湖北光敏感核不育水稻协作组副组长,中国水稻研究所学术委员会委员。2013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特等奖获得者。

人物生平

1938年,石明松出生于江苏省如皋市石庄镇。在这里度过了少年时代。当时家中就两间破草房,父母一年到头在土地中扒拉不出多少粮食。年少家贫,让石明松比同龄人更成熟,更有想法。

1956年9月,初中刚毕业的石明松和一帮老乡到湖北荆州求学。在荆州农校中专部农作物系3年学习经历让他明白,只有掌握了农业科技知识,才能更好解决广大群众的吃饭问题,这笃定了他立志从农的信念,一有空就在试验田进行实践。

1959年毕业于荆州农校,后分配至沔阳县从事农业技术推广等工作。在当时极为简陋的条件下,石明松以普通农技员身份,一头扑向杂交水稻技术研究。

1973年,石在沙湖原种场“农垦58”大田中,发现“光敏感核不育水稻”。10多年来,他在协作组的配合下,致力于光敏感核不育二用系研究,终于育成一种多用的核不育系新型稻种――光周期敏感核不育水稻,摘下“水稻皇冠上第三颗明珠”。

1985年10月,通过农牧渔业部、中国农科院以及省内外50多位有关专家鉴定,一致认为,这项成果是我国水稻史上继矮化育种、杂交三系成功后的第三次重大发现,在国际上居领先地位,正式命名为“湖北光敏感核不育水稻”。全国20多家报刊杂志登载他的先进事迹。

1988年1月中旬,时任仙桃市农技推广中心副主任、湖北省光敏感核不育水稻研究中心主任石明松在武昌参加学术会议期间,因招待所电热水器电线接反,在洗澡时意外触电身亡,年仅50岁。

荣誉表彰

1982年,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1985年10月,国家原农牧渔业部、中国农科院对石明松的成果进行鉴定,认为这一成果是我国水稻种植史上继矮化育种、杂交三系成功后的第三次重大发现。

1986年12月,荣获湖北省科技进步特等奖。同年,被授予“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科学技术专家”称号。

2014年1月10日,北京人民大会堂,“两系法杂交水稻技术”荣获2013年国家科学技术奖特等奖。在50个获奖人名单中,石明松与水稻专家袁隆平共执牛耳,袁隆平排第一,石明松排第二。

新闻报道

“两系法杂交水稻技术”发明人石明松的儿子石水华先生,收到了国家颁给石明松的“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获奖证书。说起父亲,石水华满含热泪:“这张证书是对父亲最大的安慰。父亲一辈子潜心研究两系杂交稻,为国家作出了贡献,也为仙桃争了光。”

1月10日,“两系法杂交水稻技术”荣获2013年国家科学技术奖特等奖。在50个获奖人名单中,袁隆平排第一,石明松排第二。国家科学技术奖,是国家授予科技工作者的崇高荣誉。

1988年,时任市农技推广中心副主任、湖北省光敏感核不育水稻研究中心主任的石明松不幸英年早逝。

1973年,时任沙湖原种场农技员的石明松在单季晚粳品种“农垦58中”发现了自然雄性不育株。发现这3株水稻的第二年,石明松就利用自然结实的种子种植了48株,有雄性不育、可育两种类型。

此后6年,他对不育株进行测交和回交。他发现不育株的再生分蘖上能自交结实,分期播种的结果表明育性与光照长度有关。由此,他提出了水稻育种的全新设想:在长日高温下制种,在短日低温下繁殖,一系两用。划时代的“两系法杂交水稻技术”由此开端。

“两系法杂交水稻技术”石破天惊,震惊了业界,被誉为“全世界的顶级发现”。1985年10月,国家原农牧渔业部、中国农科院对石明松的成果进行了鉴定,认为这一成果是我国水稻种植史上继矮化育种、杂交三系成功后的第三次重大发现。

当年,以袁隆平为首的中国科学家成功培育出三系法杂交水稻,开创了利用水稻杂种优势提高单产的新纪元。

而石明松发明的“光敏感核不育水稻”比三系法杂交水稻,程序更简单、种子生产成本低、配组更自由、好品种易选。国家将其列入全国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重大项目、国家攻关项目和"863"高技术研究计划。

“湖北光敏感核不育”由此照亮了整个水稻世界。20多年来,水稻领域的研究成果如雨后春笋,都源于石明松的开创性贡献。

上一篇:斯科蒂·雷诺兹

下一篇:乔治·卡巴尼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