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峥嵘的个人简介
谭峥嵘,男,毛南族,1943年10月生于广西环江。1966年毕业于广西艺术学院美术系,师承著名艺术家阳太阳、黄独峰、李骆公等教授。历任职于群文战线、副研究员,高级美术师;历任桂林地区美术家协会主席,桂林市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广西美术家协会理事;中国国画家协会理事,中国少数民族美术促进会副会长,桂林当代山水画研究院院士,副院长。从艺四十余年,先后从事期刊美术编辑,在大专院校任教及长期从事群文工作。在数十年的美术创作工作中,作品在国内外参加多次美展,获奖、发表及收藏。在国内外举办过多次个展及家庭画均得好评。青年时期即从事儿童早期美术教育工作,并取得可喜的成绩,广获国内外新闻媒体宣传和报导。传略辑入《中国现代美术家人名辞典》、《中国当代美术家人名录》、《世界当代书画家大辞典》、《中国当代艺术界名人录》、《当代中国美术家》等辞书及光盘。出版有《谭峥嵘中国画作品集》。桂林市美术家协会副主席
人物简介谭峥嵘,男,毛南族,1943年10月生于广西环江。1966年毕业于广西艺术学院美术系,师承著名艺术家阳太阳、黄独峰、李骆公等教授。历任职于群文战线、副研究员,高级美术师;历任桂林地区美术家协会主席,桂林市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广西美术家协会理事;中国国画家协会理事,中国少数民族美术促进会副会长,桂林当代山水画研究院院士,副院长。从艺四十余年,先后从事期刊美术编辑,在大专院校任教及长期从事群文工作。在数十年的美术创作工作中,作品在国内外参加多次美展,获奖、发表及收藏。在国内外举办过多次个展及家庭画均得好评。青年时期即从事儿童早期美术教育工作,并取得可喜的成绩,广获国内外新闻媒体宣传和报导。传略辑入《中国现代美术家人名辞典》、《中国当代美术家人名录》、《世界当代书画家大辞典》、《中国当代艺术界名人录》、《当代中国美术家》等辞书及光盘。出版有《谭峥嵘中国画作品集》。[1]
获奖情况近年来代表作及获奖情况:
1997年作品《漓江云壑》入选中国美协、中国少数民族美术促进会举办的《民族百花》奖第三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获银奖。
1999年作品《漓江秋》入选中日美术作品展获金奖。
1999年全国群文书画摄影大展获金奖(作品:《秋泉》)。
2000年作品《家园》入选中国文联、文化部、人民画报社联合举办的世界华人艺术大展获铜奖,并授予世界华人艺术家称号。
2001年作品《春山无尽》入选中国群文学会举办的“爱我中华”全国美术作品展获优秀奖。
2002年由广西文化厅主办“八桂群星奖”美术作品比赛中作品《林茂泉清》获铜奖。
2001年由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国少数民族美术促进会联合授予“中国民族杰出美术家”称号。
2004年创作近十件巨幅中国山水画参加由桂林博物馆举办的“漓江绘画论坛”(走进漓江)组织十位桂林画家参加的中国山水画联展,在南宁、桂林展出获得成功及好评。
社会评说屈指一算,我与谭峥嵘老师的交往已有二十三年,他也从中年步入古稀。出版这本画册,可以说是对其漫长艺术生涯的一次归纳,为长辈写序,很是不易。
这一代人的生活经历可谓丰富而沧桑,谭峥嵘老师从家乡进入大学时,恰遇中国由于自然灾害经济最为困难的时期,为了抵御饥饿,当时的师生在校园里种上最快生长的包菜当粮食,课堂上冷不丁会倒下一两个饿晕的学生。他毕业时又逢十年“文革”的开始,家庭成分不好的毕业生被下放到农村进行改造,谭峥嵘老师就是其中之一。“文革”结束,再经过中国的改革开放和三十年的经济腾飞,他们的艺术生命在这一阶段终于得到释放之后,便到了告老居家的年纪。
因此,他们的艺术与中国这几十年起伏跌宕的步履一样坎坷而行至今日。评价谭峥嵘老师的绘画,自然离不开他的人生经历,对于艺术的看法和体会,也就和他自己的生活紧密关联。在大学里,黄独峰老师对他的教导无疑导致了其后来艺术风格的形成,而他在被下放到灵川度过苦难日子的过程中,遇到了同样被下放到那里的邻居李骆公先生,也许同病相怜,李骆公与他忘年深交,每日朝夕共处,大师深邃的思想和境界,把年轻的谭峥嵘里里外外作了一层渲染。即使今天,谭峥嵘老师的笔墨线条、字里行间或者一个小小的印章,多少还留有李骆公先生的影响痕迹。“文革”之后,谭峥嵘老师从灵川调到桂林,据说也是李骆公从中施加了力量才成功的,事物往往如此,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和中国当时众多知识分子一样,苦难之后的谭峥嵘老师,迎来了改革开放的文化春天,他奋发创作,博览群书,钻研传统,追随时代,其饥渴之状,一点不亚于当年每天吃清水煮包菜的学生看到了一桌丰盛的大餐。随之而来的,中国画画坛风云变化,年轻一代关于中国画前途与发展的争论硝烟四起,然而,从“文革”的折腾中过来的这些中年艺术家,表现得却是平平稳稳、安安详详,依旧沉溺于传统的磨炼,体验着生活的精髓,十年磨一剑,没有丝毫的急功近利。
看似闲庭信步,其实他们关注着世界,他们视中国优秀的文化遗产为骄傲,但是并不排斥优秀的外来艺术,他们的作品走出国门,与西方艺术不断地广泛交流,潜移默化,自然地吸收不同文化的营养。那些吵吵嚷嚷的艺术革新讨论,也从另一方面引起了他们的警觉,艺术不能画地为牢。然而,艺术创新不是靠几句激动的口号就能实现,艺术修养也不是靠读了一两本杂志就能形成,“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笔墨当随时代”始终是艺术创作的真谛。
青年艺术家的浮躁是情有可原的,年轻气盛,血气方刚,成名心切。当我们也经历了一段生活之后,就不难明白谭峥嵘老师这一代人的稳重,明白艺术离不开生活,离不开自己的生活历程,倘若离开了生活,必然成就不了中国画的笔墨。
正是经过这么多年的潜心修炼。谭峥嵘老师可以通晓古今,他涉足名山大川,深入桂北山乡村寨,交朋结友,启发后进,创作了大量的优秀作品,形成了自己鲜明的艺术风格,同时也获得了一系列艺术成果带来的荣誉。
看谭峥嵘老师的作品,很容易就感到其中包含的一种家乡意味,层层勾皴点染的笔墨中,透出了他对绘画的理解,更多的是对家乡的热爱,他的画有的用墨用彩浓重,有的云烟缥缈,有的层层叠嶂。绿水青山,瀑飞燕舞,山上村寨,田间耕牛,曲折山径,江里行舟,旋转的水车,苍翠的古榕,尽管有的施彩华丽,却蕴含朴实隽永,不失清秀,更有着磅礴的气概,让人感到已经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桂林山水。
最近我去了几次河池,看到那些石漠化的大山,深深的红水河,似乎发现了一些谭峥嵘老师画中山水元素的路径,原来他是从几十年前的家乡一路走来,几十年的生活,几十年的修养,才可能构成了他至今的艺术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