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宪公的个人简介
秦宪公 (前724―前704) 。秦宪公 - 简介
秦宪公,春秋时秦国国君。秦静公之子,秦文公之孙。嬴姓,赵氏,名立,公元前715―前704年在位。
《史记 秦本纪》及《十二诸侯年表》均误作宁公,据《秦公钟》、《秦公铺》与《史记 秦始皇本纪所附〈秦记〉》改正。
秦宪公十岁即位,居西新邑。秦宪公二年(前714年),自d邑(陕西d县东北)迁都平阳(陕西眉县),
同年派兵攻下亳戎荡社(陕西西安)部落。在位十二年而卒,葬西山大麓,其臣下废太子(后为秦武公),立幼子秦出子。
秦宪公 - 编钟之谜
1978年1月,原宝鸡县太公庙村村民冉怀绪在自家的后院断崖上取土时,发现一套青铜乐器,计有秦公钟5件、秦公D3件,宝鸡市博物馆得知消息后前去清理。发现出青铜器的地方在村前老城墙外的一处断崖上的窖穴里,窖穴距崖面约3米,5件青铜乐器在窖内一字形排列,3件D围绕钟作半圆状。
出土的这套乐器为秦宫室重器,5件秦公钟的形制是一致的,惟大小有差。最大的通高48厘米,重24公斤;最小的通高27.6厘米,重6公斤。秦公钟上的纹饰也是一致的,甬上饰四条小龙,带上有四组变形雷纹,旋部饰重环纹,舞部纹饰可分四个区段,每一区段内有三条变体夔纹相绕。钲部可分五个区段,内饰两条双身夔纹。鼓部饰相向而立的凤鸟一对。3件D的形制基本上也是一致的,只是大小有所不同。最大的通高75.1厘米,身高53厘米,舞宽30.4×26厘米,重62.5公斤。最小的通高64.2厘米,身高46厘米,舞宽26.6×22.4厘米,重46.5公斤。
这套编钟是秦国早期有铭文的最重要的考古发现,因此被定为国宝,现藏宝鸡青铜器博物馆。8件乐器上分铸5套铭文,内容完全一致,3件D上各铸一套,3件秦公钟上分铸两套,但其中较小的3件钟上范铸的铭文缺少一段,说明这套乐器尚少一件。因这套编钟并非科学发掘出土,是由村民挖土时挖出,当时挖出后也并未及时报告文物部门,农民将D装到架子车内用土掩盖准备拉回家,由于D体太大,舞钮部分露出,被人发现,于是才报告了文物部门。后经做工作,器物才被文物部门收回。因此,缺失的那一件是原来就缺失还是后来缺失?这始终是一个谜。
铭文长达135字,铭文中的“先祖既受天命”又“赏宅受国”则非秦襄公莫属。先祖之下紧接文公亦与秦世系相合。铭只叙到宪公,则作器者当宪公之子。宪公有三子,三子曾均即位,多数认为作器者当为乃东伐彭戎氏而至华山,诛三父夷三族,西伐、冀之戎、县杜、郑、灭小虢的秦武公。但仍有一些学者认为出子为作器者的可能也不能排除,这是其二。
这套秦公编钟的发现对于确定秦早期徙都平阳意义重大,它的出土地太公庙一带应当是平阳故址所在地,这一点已被学术界所接受。有专家推测,太公庙这套编钟不应当是一个窖藏,应当是一个乐器坑。在其边可能有秦公大墓。惜那里为现代民宅,无法作进一步确定。这是其三。
国家博物馆梁云先生依据礼县发现的这套编钟铭文中的“秦子××在位”推测认为,此秦子非秦宪公子出子莫属。这就有了故事:太公庙出土的那套编钟,也有学者认为当是秦宪公之子出子所作。因为时代相近,都涉及到秦宪公,且学界对史载秦宪公葬西山的理解也意见不一。可秦宪公的墓葬只会是一处,不可能是两处。这就给这套编钟又增加了一个难解之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