疏松桂的个人简介
疏松桂,自动控制及系统可靠性专家,是中国自动电力拖动学科的创始人之一,控制系统可靠性研究与教育的开拓者之一。长期从事工业、国防方面的控制系统及其可靠性研究,取得了一批创造性的科技成果,指导了国防和生产实践,为中国自动化科学技术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人物生平
背景疏松桂,1911年6月12日出生于安徽省桐城县北乡(今属
枞阳县钱桥乡)。祖父疏宜卿从事农村私塾教育工作,因其儿、媳早逝,父亲疏丙宏过继为嗣,母亲吴氏生有五男二女,其中二男一女天折。疏松桂行三,由于家境贫寒、父母无力供其上学,9岁才随祖父在私塾读书。16岁上孔城第三小学,一年半后以同等学历考取桐城县立中学。
出国留学初中毕业后,以优异成绩获省教育厅奖学金,升入安庆高级中学。1935年考取武汉大学电机系,毕业后,去宜宾电厂工作两年半,于1942年回武汉大学任助教、讲师等职,讲授电工学、电机设计、电仪与测法等课程。在贫困环境中长大的疏松桂深深懂得自己的学习机会来之不易,他勤奋刻苦,靠奖学金和贷金读完大学。八年抗日战争,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沉重的灾难,也使疏松桂强烈地意识到科学的重要性,为了将来能更好地报效祖国,他远渡重洋,继续求学。得到美国田纳西大学电机系助教奖学金,赴美留学。翌年毕业获硕士学位。又请得卡乃基理工学院研究员基金(Fellowahip),一年后获得另一个硕士学位。1951年回国受阻,乃去克里夫兰麦克公司(A.G.MckeeCo.)任电气工程师,从事高炉电气设计工作。1954年初转入电气控制器制造公司(ElectricalController&ManuractureCo.)任发展工程师(DevelepmentEngineer),搞电磁起重器、电控力矩制动器研制工作。在此期间,疏松桂通过各种渠道了解祖国的情况,一直盼望能早日回到祖国的怀抱。
回国做研究1955年9月,疏松桂从洛杉矶登上了克里夫兰轮启程归国。10月8日终于踏上祖国领土,这才是他真正实现平生理想的开始。疏松桂回国后在中国科学院长春机电所工作,并参加筹建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1957年到自动化所,任自动电力拖动研究室主任、研究员。1957年承担国家12年科学规划中有关电力拖动的科研任务,年底任国家科委组织的电力拖动调查组组长,到东北三省、山西、广州、南平、上海等地,对有关钢铁厂、造纸厂和水泥厂的电力拖动情况和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调查,收集重要课题100多个,由有关科研、高校和设计单位分别承担研究工作。疏松桂主要研究电机平滑调速,自动电力拖动系统并负责组织中国有关单位研究三峡通航电力拖动问题(包括升船机及船闸)。当时,国内只有一个自动化研究所,疏松桂对中国提前完成12年科学规划中自动电力拖动的科研任务起了开拓和推动的作用。
从事原子弹工作1960年疏松桂加入中国共产党,决心为社会主义建设做出更大的贡献。根据国家需要,调到二机部从事原子弹的研制工作。同年6月到北京核武器研究所,任设计部副主任兼自动控制研究室主任,组织全室人员和一些协作单位,全面开展原子弹自动引爆系统的研制。经过二年多的努力,完成核航弹全套自动引爆系统的研制任务,于1963年秋在某基地成功地进行了空投试验,证明各种引信系统及保险系统都按预定程度工作无误。1964年初,疏松桂随设计部转移到青海高原核武器研制基地,参加中国第一颗原子弹大会战,仍任九院设计部副主任,分工负责引爆控制系统研制,并于10月赴罗布泊参加原子弹爆炸试验,圆满地完成了这项重大任务。随后疏松桂又提出核导弹头引爆控制系
武汉大学统方案,布置全套系统及部件的研制工作,取得1966年10月导弹核武器成功。关于核航弹引爆控制系统改进与定型问题,通过多次实弹空投热试验成功后,又于1967年10月进行第一颗氢弹爆炸试验。此后两弹研制逐渐定型生产,装配部队。1970年底疏松桂转到三线,任九院五所副所长,继续搞引爆控制系统的研制工作,1973年疏松桂奉命组织编写“11次核试验引爆控制系统及其元部件总结”工作。
创办期刊1975年初疏松桂调入第二机械工业部科技情报研究所任第四情报室主任,创办《国外核武器动态》期刊,撰写“核弹头杀伤效果的评论”文章三篇,并向三军专业人员学习班作了专题讲座。
1978年秋疏松桂调回中国科学院自动化所,负责天文卫星姿态控制系统的研制,领导与组织:系统总体设计、系统总装与试验、星上控制计算机、执行部件(飞轮和喷气系统)和检测部件(陀螺和太阳角计等)五个研究室开展工作。经过几年努力,完成了样机,通过鉴定合格,安排了生产。其后从事自动控制系统及其可靠性的研究,先后承担四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指导两项“七五计划”课题并结合培养研究生工作,按期完成了任务。
近10年来,疏松桂先后获得国家级奖三项(其中特等奖一项),部委级奖七项。
为中国核武器的研制作出了重大贡献
核武器引爆1960年起疏松桂调到二机部九院,负责核武器自动引爆控制系统的研制。从北京核武器研究所到西北核武器研制基地,再转到三线基地,15年间先后完成塔上核试验、空投航弹、导弹核弹头的研制工作,经过十余次地面及空中核爆炸试验,都符合设计要求准确无误地工作。为了保证准确和安全,疏松桂提出了自动转换装置和自动同步测试线路,对保证产品质量起到决定性作用。他从提出方案到讨论定型都一直进行可靠性研究。15年内的十余次试验每次都准确无误,符合要求,这和疏松桂作为中国可靠性研究的开拓者在各个阶段的不断努力进取分不开的。1973年疏松桂奉命领导一个总结小组,编写“11次核试验引爆控制系统及其元部件总结”工作,约一年时间,完成了“引爆系统分析与设计”、“银锌电池”、“同步装置”、“无线电引信”、“物理引信”、“低压部件”、“地测设备”、“遥测设备”等八卷,审核定稿。
1975年疏松桂调到北京二机部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创办并主编《国外核武器动态期刊》,提供了不少有益的情报信息,供有关人员及领导参考。同时他本人还撰写了“核弹头杀伤效果的评论”三篇文章(包括硬目标、软目标和线目标),分三期专刊发表,并为三军(海、陆、空)专业人员开设二次专题学习班,进行了讲授。
疏松桂从事核武器工作18年,作出了重大的贡献,在“原子弹的突破和武器化”研究任务中负责完成了“核武器自动引爆控制系统”的研究工作。并因此在1985年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成果名称:原子弹的突破和武器化)。他同时还完成了“核弹头杀伤效果的评论”研究成果,获“国防科委科技成果四等奖”。由于疏松桂在国防科研战线的多年奋斗,他在1988年又获“献身国防事业(26年)”的荣誉证章和证书。
1911年6月12日出生于安徽省桐城县钱桥乡(今属枞阳县)。
1935―1939年就读于武汉大学电机系。
1942―1948年任武汉大学电机系助教、讲师。
1949年获美国田纳西大学电机系硕士学位。
1950年获美国卡乃基理工学院电机系硕士学位。
1951―1953年任美国克里夫兰麦克公司电气工程师。
1956―1960年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研究员、室主任。
1960―1974年第二机械工业部九局北京核武器研究所自动控制室主任(1960―1963)、九院设计部副主任(1964―1970)、五所副所长(1972―1974)。
1975―1978年任二机部科技情研究所第四情报研究室主任。
1978―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研究员、科学卫星姿态控制研究部主任(1978―1980)、副所长兼二部主任(1980―1983)、学术委员会主任和学位评定委员会主任(到1983年)、博士生导师。
1978―1988年中国政协委员。
1979年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自动化科学学科组副组长。
1983―1988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
1986―1990年任中国电子产品可靠性数据交换委员会副主席。
1979年任中国自动化学会常务理事、副理事长(1980―1985年第三届)、《自动化学报》副主编(1979―1985年)、编委、控制理论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1986―1990年中国系统工程学会理事。
1980年中国科学院空间科学技术委员会委员。
1983年水利水电科学院学术委员会委员。
1986―1990年中国矿业大学北京研究生部兼职教授。
1990年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兼职教授。
职业生涯
推动了中国自动电力拖动的研究
从事自动电力拖动1956~1960年疏松桂在中国科学院自动化所,从事自动电力拖动的研究,他率领国家科委电力拖动专题调查组,到中国南北各地摸清国内情况,收集100多个现场课题,由有关科研单位和高校分工协作,全面展开国家12年科学规划专题的研究工作,疏松桂在任自动电力拖拉研究室主任期间(1957~1960)年,指导全室人员(包括两名研究生)着重研究交直流电机平滑调速问题,并组织有关单位合作(如华中工学院、清华大学、一机部电器科学研究院、电气传动设计研究所、冶金部黑色冶金设计院、铁道部铁道科学研究院等),承担三峡高坝通航自动电力拖动任务,对升船机同步电力拖动(包括直流同步随动系统及交流电轴系统两个方案)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先后召开三次研究成果报告会,宣读50多篇文章,进行了可行性论证。特别是他本人还研究开发一种新的“双绕组平滑调速感应电动机”,于1960年10月由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部召开一次现场会议,进行试验表演和宣读总结报告。这项科研成果在当时是开拓性的,对中国自动电力拖动的发展和12年科学规划中该课题的提前完成起到促进和推动的作用。
控制系统研究开拓了控制系统可靠性研究工作
疏松桂于1978年回到中国科学院自动化所,致力于控制系统及其可靠性的研究,前5年主要是负责天文卫星姿态控制系统的研究。本项研制任务从开始制定方案起就将系统性能质量与可靠性要求相结合进行设计。因此,对系统及其部件都考虑到冗余措施和容错技术,比如星上计算机就使用两部可以自动切换,检测部件有太阳角计和陀螺二种,可以互相补充,而且有一定容错功能,执行部件有飞轮和喷气两种,将系统可靠性理论应用于工程设计。
疏松桂从60年代开始研制核武器引爆控制以来就注意系统可靠性问题,18年后回到中国科学院自动化所,集中精力,深入研究这个问题。结合研究生培养,先后完成四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几项国家计划任务,从理论到实际取得了大量可喜的成果。除指导学生完成20余篇学位论文和几十篇文章外,他本人还发表了50几篇文章,一本专著《控制系统可靠性分析与综合》和另外三本书。这些成就有不少是创造性的成果和开拓性的工作。其中突出的是扩展了系统可靠性的涵义及应用范围。疏松桂主张系统可靠性的涵义扩展到系统性能及稳定性问题。因为不能完成生产任务的系统(如性能退化)和不能工作的系统(如不稳定),都应属于不可靠的系统。所以提出系统退化的分析问题,从成败型的双态系统到多态及渐变系统,并将系统可靠性分析方法从连续型生产系统扩展到离散型生产系统(如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
培养人才为中国培养了一批从事自动化技术的人才
疏松桂在出国前曾在武汉大学执教七年,回国后招收了中国首批副博士研究生。1963年在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第一次开讲“核武器自动引爆控制系统”课程。1978年又为三军(海军、二炮及空军)讲授“核弹头杀伤效果和评论”。1978年又开始培养研究生,近10年来已有9名学生获得硕士学位,16名学生获博士学位(其中半数是有副导师协助培养的),其中一名学生获得中国科学院院长奖学金优秀论文奖,大多数毕业论文被答辩委员会评为优秀学位论文。
疏松桂在晚年工作中,获得中国科学院“优秀研究生导师”荣誉证书和“老有所为精英奖”,同时获国家级“中国老有所为精英奖”。
此外,疏松桂是中国自动化学会筹备人之一,先后担任常务理事、副理事长、理论委员会副主任、主任、自动化学报副主编、编委。多年来为中国自动化学科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评价疏松桂是50年代归国华侨,几十年来为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作出了重大的贡献。因此,北京市归国华侨联合会授予他“回国参加社会主义建设30年”荣誉证书,国务院侨务办公室和中国归侨联合会授予“中国归侨优秀知识分子”奖状。
著作
1疏松桂主编.英汉自动化词汇.科学出版社,1985.
2疏松桂主编.计算机控制系统:理论与应用.科学出版社,1988.
3疏松桂著.控制系统可靠性分析与综合.科学出版社,1991.
4疏松桂.感应电动机平滑调速的展望.自动化,1958,1卷1期.
5疏松桂等.直流同步随动系统的理论分析.数学学报,1960,11卷1期.
6疏松桂.多台电轴系统的稳定性及非线性振荡问题.数学学报,1960,11卷2期
7疏松桂.核弹头杀伤效果的评论.国外核武器动态增刊,1977,第1期.
8疏松桂.核弹头对软目标杀伤效果的评论.国外核
武器动态增刊,1978,第4期9疏松桂.核弹头对线目标杀伤效果的评论.国外核武器动态增刊,1979,第1期.
10疏松桂.备用复式控制系统的可靠性预计及期应用.自动化学报,1979,5卷2期.
11疏松桂.最可靠控制系统的综合.自动化学报,1980,6卷1期.
12ShuSonggui,TheAnalysisandSynthesisfortheReliabilityofaCascadeSafetySystem《RecentDevelopmentsinControlTheoryanditsApplications》,ProceedingsoftheBilateralmeetingonControlSystems,1982.
13ShuSongguiandGaoJinling,AUniversalHearisticMethodforSoIvingtheRedundancyOptimizationProblems,ProceedingsnofChina-JapanReliabilitySymmposium(chinesePart),Shanghai,China,1987.
14疏松桂等.天文卫星姿态控制系统计算机控制系统:理论与应用.科学出版社,1988.
15疏松桂.控制系统可靠性分析与综合问题.第一届中国可靠性理论与工程应用青年学术讨论会论文集,西安,1988.
16ShuSong-gui,APrecisionMethodforOptimizationtheRelabilityofaReduhdantControlSystemanditsApplication,ProceedingofIEEEInternationConferenceonSystemsEngineering,Dayton,OhioU.S.A.Aug,1989.
17疏松桂.计算机综合制造系统(CIMS)可靠性及生产率的预计、控制理论及其应用论文集.西安,1989.
18疏松桂.带有缓冲库的CIMS分析及其可靠性的研究.自动化学报,1992,18卷1期.
19疏松桂等.级联生产线的可靠性分析.中国自动化学会第三届中国学术年会论文集1991.
20ShuSongguiandYaoZengqi,ThemodelingandAnalysisoftheMultiplestageRepairableCIMSwithFiniteBuffers,ProceedingsofIFACSymposiumonLargeScaleSystems:TheoryandApplications,Beijing,China,1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