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凯旋

时间:2024-01-07 01:08:23编辑:小蔡

汤凯旋的个人简介

汤凯旋,扬琴演奏家、作曲家,国家一级演奏员,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中国曲艺家协会会员,中国扬琴学会副会长,广东省音乐家协会理事。

简介

汤凯旋,广东新会人,1945年出生,广东音乐曲艺团著名扬琴演奏家、作曲家,国家一级演奏员,中国扬琴学会前副会长。他表演和创作的广东音乐曾多次在全国、省、市的大赛评比中获奖,他创作和独奏的《云山春色》获全国第三届民族管弦乐展演优秀奖。他有关扬琴演奏技巧的著述,深获好评,近年来在粤曲音乐、唱腔设计和配器上又有所突破,由他配器及音乐设计的粤曲《雏凤新声颂伟人》荣获文化部第七届文华新节目奖。2008年3月年被命名为广东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广东音乐的代表性传承人。

一切从扬琴开始

汤凯旋爱上扬琴的那一年,才15岁,正是花开的好日子,从此,扬琴就走进了他的生命,相伴了他四十八个春夏秋冬。

在无数个日日夜夜的勤奋演练中,他的扬琴演奏技艺越来越成熟。不管是扬琴独奏或参加各种乐队组合演奏,他表演时,都善于从曲子内容出发,通过大幅度的音色、节奏、速度和力度的强烈对比,塑造如泣如诉或愤恨呼嚎的不同意境,把扬琴的技巧和功能发挥得淋漓尽致,被誉为“粤乐扬琴最优秀的代表人物之一”。

但好学的他,并不只满足于做一个单纯的扬琴演奏家,他学指挥、撰曲、谱曲、编曲、唱腔音乐设计和配器、写唱词等。他的演艺身份,花开数朵,撩人眼目。汤凯旋说:其实,艺术这东西,只要你好学,就会触类旁通嘛。

在汤凯旋的生命花园里,与音乐有关的一切,越开越具有了一种时代的灿烂气息。

扬琴密密弹

汤凯旋15岁那一年,他听说广州艺术学校招人,于是就去面试了。此之前,他跟着父亲学了点弹秦琴的皮毛,后来在叶孔昭老师的启蒙下,汤凯旋从弹秦琴转学扬琴。进曲艺团后,学习条件较艰苦,每天几个学员争一台扬琴练。谁最早起身谁就能占到扬琴来弹奏。家贫的他还没有手表,每天要听鸡叫起床,所以睡觉也不敢睡得熟,那种情形就像张飞睡觉也睁着一只眼似的。他经常是第一个占到了扬琴来练。屠格涅夫说,艺术家成功的三大因素:天才、勤奋、机会,汤凯旋说,他最看重的是勤奋。

正因为勤奋,他把扬琴的技巧发挥得淋漓尽致,由此在各种比赛中多次获得大奖,被誉为“粤乐扬琴最优秀的代表人物之一”。而令人欣喜的是,不仅在表演上力求把扬琴的技巧发挥得淋漓尽致,在对扬琴乐器的运用上,汤凯旋也力求能最大限度地发挥扬琴的作用。

有次和一位琵琶演奏家同台演出,琵琶的五指密轮,发出的声音速度很密集,汤凯旋自己怎么快弹扬琴,都不够琵琶弹得快。这样两种乐器的表演节奏就有点脱节了。当时,他想到了能够接近琵琶弹奏速度的方法――弹轮,“咚”地用力重重弹下去,让弹力形成琴声的快速回响。虽然弹轮能够与琵琶的速度持平,但也只能维持一时。因为弹轮弹奏,要用很快速度,万一有时把握不好,动作幅度大了点,敲琴慢了下来,速度还是跟不上。

后来,他就经常琢磨怎样不断创造与改良扬琴的演奏技术,使之与其他弹拨乐器演奏时更能和谐一致。他的脑子经常回旋着与琵琶合作的情景,也正是这一情景,诱发他创造了扬琴弹奏的新技法:他不停地模仿琵琶的密轮,以造成密集群束的效果,花了三年时间,终于发明了连续弹轮(密轮)。这种连续弹轮,在不改变扬琴传统演奏技法的情况下,又能增加琴竹的密度,在演奏过程,再与其他弹拨乐器一起演奏就协调多了。由此,密轮的创新,得到了行内人士的特别关注和赞赏。

指挥潇洒学

在看汤凯旋的留影相册时,看到很多他担当指挥的画面。1992年10月8日,他在南方戏院举办了《汤凯旋扬琴独奏暨作品音乐会》,上半场,他扬琴独奏;下半场,他做指挥。2006年10月在番禺广场演奏的“百村万岁齐奏《赛龙夺锦》”的照片上,(“百村万岁齐奏《赛龙夺锦》”在当年就被录入上海大世界吉尼斯记录)当时共有105个村里的300多位乐社人员参与演出,表演有高胡、二胡、扬琴等具有广东代表性的乐器,而他站在乐器环绕的指挥台上,那神态浑成大雅,那气势滂沱大气、那姿势潇洒自如,完全是一个具有专业水准级的指挥家派头,看得人通体舒透。

但汤凯旋说,他不是一个专职指挥家,只是在慢慢摸索中学会指挥的,当然,这也与他一直弹扬琴有莫大的关系。扬琴在广东音乐中属于主奏乐器之一,在无指挥的情况下扬琴还会担当指挥。汤凯旋说,这道理很简单,因为广东音乐的其它乐器,诸如,吹管者不能大摇摆,拉高胡者的手势受限制等,但扬琴在不影响本身的演奏下,起落、快慢、节奏强弱完全可以给人一个提示,行话里叫“影头”。另外,他经常作曲编配,有很多时候自己当指挥能比较接近自己的创作意图。所以,就决定学习指挥。

说起学指挥的故事,汤凯旋说印象最深的是1965年广东排练音乐史诗《东方红》,当时施明新老师曾任乐队的指挥,乐池里根本没有放置总谱架的地方,原来施明新老师把曲谱都背得滚瓜烂熟。不管该哪种乐器演奏了,是什么拍子,施指挥都给不同动作的明显提示。而由他指挥,所有在场的人都演奏得非常和谐。从此,汤凯旋找到了一个学习指挥的楷模,以后勤习曲谱,经常琢磨施老师的动作。家里的客厅装有一个大镜子,占满了一整扇墙,这是他检阅自己指挥动作的一个监督台:他经常对着镜子,比划自己的指挥手势和专业指挥有什么差别?自己指挥的表情是否让人看得舒服?等到条件好些后,他还经常买些指挥家的录映带,一边在电视机上放,一边对着镜子演练。经过多年的刻苦学习,他的指挥水准得到了同行的认可。有时候,团里的演员排练没有指挥,也由他来担任指挥工作。

花开五六朵

汤凯旋谈的话题一直都很跳跃:扬琴演奏、指挥、撰曲、谱曲、编曲、唱腔音乐设计和配器、写唱词等。他的演艺身份,花开数朵,撩人眼目。汤凯旋说:我算是一个“杂家”,其实,艺术这东西,只要你好学,就会一理通百理明。

正是“好学”这两个简单的字眼,让汤凯旋的艺术潜能得以不断喷发,从一个单纯的扬琴演奏家,逐步修炼成具有了多种艺术才华的“杂”家。而这一种“杂”,让他的人生变得色彩斑斓。

1992年,他第一次撰写了粤曲琵琶弹唱《阮玲玉》,写的是一代名伶阮玲玉的悲剧故事,而唱此曲的正是初显光彩的粤曲新星陈玲玉,此间蕴涵着同名玲玉在不同时代的人生命运对比。由于立意新颖,大受好评,至今仍为广东曲艺团的保留节目。而由他做唱腔音乐设计和配器的琵琶弹唱《悲歌广零散》和撰曲的《武则天》都先后获得了中国曲艺节牡丹奖。

2006年,为迎接瑞典哥德堡号仿古商船到达广州这一盛事,在黄埔南海神庙进行祭海仪式表演,由广东省歌舞剧院黄健强担任导演,请汤凯旋来创作13分钟的祭庙祭海仪式的音乐。导演提出了三个不:一不是广东音乐,二不是粤剧音乐,三不是歌舞音乐。汤凯旋听了这“三不音乐”的创作要求,还真给弄蒙了:那他到底还能写什么音乐呀?后来,他到黄埔体育馆,观看了数百名演员的走台做动作,又经过了反复琢磨和苦思冥想,终于才想到了用佛教音乐来变通。对这一段祭拜音乐,当时曾经有如下经典的评价:粤乐名家汤凯旋舍弃了人们熟悉的“六坡令”等粤剧吹打乐曲牌,根据结构需要吸收了某些晨钟暮鼓的佛乐元素,独创了“这一个”的祭海音乐,它平和大气,婉转中透出古乐佛乐之音。

百姓与名家

2004年3月,汤凯旋、余其伟等人应邀,出现在新塘一家庭“音乐厅”,在寻常百姓家一展其名家独奏的风采,他们既为主人的粤曲演唱伴奏,还对当地发烧友即席指点,教习他们弓法手法,甚至为之设计唱腔、编写曲目和排练节目。汤凯旋说,像这样的家庭“音乐厅”,他们已经参加数次了,除了新塘之外,在东莞、中山、顺德、番禺、恩平等地,都可以找到家庭“音乐厅”,喜欢吹拉弹唱的广东音乐曲艺爱好者,这对广东艺术而言,是一种来自民间的支持。而名家名师在珠三角的上门开局与辅导,不仅为这些家庭“音乐厅”带来了以往在艺术殿堂方可领略的精彩演出,更明显提高了乡间私伙局的表演技艺,培养了艺术的种子。

不仅从演奏实践上推广广东音乐,汤凯旋还积极在理论高度上宣传广东音乐,他撰写了《广东音乐扬琴的演奏技法和特点》这一极具理论价值的书籍。早期经常为《音乐研究与创作》(后来改为《广州音乐研究》)“名人名曲”与“老广乐坛”撰稿,一连写了好几年。现在主要为香港杂志《粤剧曲艺月刊》撰写专栏,每月一篇,以诙谐的笔墨生动的故事,介绍广东音乐的历史、文化与现状,他说,他的目的就是要让更多的人认识广东音乐,爱上广东音乐。所以,他除了是广东音乐曲艺团的艺术顾问外,还兼任了中山大学民族乐团和中山市青少年民族乐团的艺术顾问。

上一篇:邱荣根

下一篇:潘维(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