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松(教授)的个人简介
孙松,1959年12月出生,山东莱阳人,博士学位。1982年毕业于中国海洋大学生物系,同年考入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攻读硕士学位,1985年毕业后留所工作。现任中国科学院大学海洋学院院长,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
1989年至1994年在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在职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了中国第七次南极考察(1989/1991)、第八次南极考察(1991/1992),后赴澳大利亚南极局进行合作研究(1992.12-1994.5),1994年底获博士学位。
个人经历
1995年起任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员。
1996年通过博士生导师资格。
1997年参加我国第十四次南极考察(1997/1998)。
1998 年至1999年任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党委副书记(主持工作)、纪委书记、副所长。
1999至2006年任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党委书记、副所长。
2006至2008任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所长、党委书记;
2008年至2017年任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所长。
2017年,任中国科学院大学海洋学院院长、中国科学院青岛科教园发展中心主任、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员。
2019年11月16日,当选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
研究方向
一直从事近海生态学和南大洋生态学的研究,曾三次赴南极进行科学考察。在“八五”期间作为主要业务骨干参加国家重点攻关项目“南大洋磷虾资源考察与开发利用研究”,在“九五”期间承担中国科学院重大项目 “南大洋生态系统动态变化研究”和国家科委“九五”科技攻关计划 “南大洋生态系统动态变化和碳的生物地球化学研究”,作为主要业务骨干承担国家基金委重大项目“浮游动物种群动力学及其在生态系统中的调控作用研究”课题。 973项目“黄东海生态系统动力学与生物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中的课题负责人,国家公益项目“南极磷虾生长状况与南大洋生态系统动态变化关系研究”课题负责人和中国科学院创新项目“人类活动影响下的我国典型海湾生态系统动态变化研究”项目负责人。承担国家973项目“我国近海生态系统食物产出的关键过程及可持续机理”中的“浮游动物功能群在食物生产中的调控作用”课题负责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黄东海浮游动物优势种种群动态变化机制”课题负责人和南大洋生态系统研究等。 主要学术兼职:国际海洋生物普查计划( CoML)科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委员会主席;国际浮游动物普查计划(CMarZ)科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国际海洋研究委员会(SCOR)115工作组正式成员(Full Member)、海洋生物观测新技术工作组正式成员(SCOR Panel on New Technologies for Observing Marine Life)、海洋生物自动识别系统工作组(130)成员;国际海洋生态系统动力学研究委员会(GLOBEC)海洋生态系统动态过程研究工作组正式成员(Full Member);北太平洋海洋组织(PICES)生物科学委员会委员;第四届国际浮游动物大会科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海洋研究委员会副主席;中国水产学会副理事长;中国海洋与湖沼学会常务理事;海洋与湖沼学会生态学分会理事长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