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天孙的个人简介
沈天孙 [明](公元一五八0年至一六00年)字七襄,宣城人,洗懋学之女。生于明神宗万历八年,卒于万历二十八年,年二十一岁。明慧善读书,能为诗。天孙年十七,归屠隆子金枢,与隆女瑶瑟友善。瑶瑟既嫁,时时归宁,相与唱和...基本内容
沈天孙
[明](公元一五八0年至一六00年)字七襄,宣城人,洗懋学之女。生于明神宗万历八年,卒于万历二十八年,年二十一岁。明慧善读书,能为诗。天孙年十七,归屠隆子金枢,与隆女瑶瑟友善。瑶瑟既嫁,时时归宁,相与唱和。天孙卒末几,瑶瑟亦卒。天孙著有《留香草》四卷,《明史艺文志》传于世。 千年古渡西津渡,在名著《三国演义》里曾被提及一次。该书第十五回“孙伯符大战严白虎”,写严白虎与孙策两军对垒,“白虎聚寇,分布于西津渡口”。
西津渡大约形成于三国时代,至唐代具有完备的渡口功能。不过《三国演义》的作者在这里有一个小小的疏漏,就像三国时镇江尚没有改称南徐一样,当时由于紧邻蒜山,西津渡还被称为蒜山渡。至唐代,又有金陵渡、丹阳古渡等别称。直至晚唐,北固山下建有甘露渡,蒜山渡由于在甘露渡之西,也在镇江古城的西面,才被称为西津渡。这个名字一直沿袭到了今天。
发达的江河航运和市镇经济的繁荣,具有相互促进的关系。处于运河与长江交汇处的镇江,借助发达的水运优势,唐宋以来,一直是南北物资集散中心。水运的发达,促进了市镇的繁荣,一时间商贾云集,船舶如织,孕育了镇江底蕴深厚的津渡文化。
不少明清小说都提到了镇江渡口码头。明冯梦龙《警世通言》中的话本《白娘子永镇雷峰塔》,提到了许宣在镇江渡口码头开张生药铺:
次日,许宣问白娘子讨了些银子,教蒋和去镇江渡口码头上,赁了一间房子,买下一付生药橱柜,陆续收买生药。十月前后,俱已完备,选日开张药店。
许宣既然将生药店开在渡口码头,这里肯定是人烟辐凑之地。话本中提到的“镇江渡口码头”,很可能指的就是西津渡。《警世通言》刊行于明天启四年,虽然晚于《三国演义》,但其中收录的话本,大多是冯梦龙依据前人的话本增订、删改而成,其中不少是宋元话本。《白娘子永镇雷峰塔》的具体情况虽然难以确考,但形成时间很可能早于《三国演义》。
扬子江江深水阔,多有风浪险阻。人们经由西津渡渡江前,通常先要祈求平安。位于西津渡的观音洞一时间香火旺盛,此后这里竟成为香火圣地。成书于清末的公案小说《六续施公案》,第十五回就提到了观音洞:“这日,正当二月十九,相传是观音神诞,镇江西门外有个观音洞,每年到了这个日期,四方善男信女皆往烧香。”虽然仅是寥寥数语,当年观音洞香火之盛,亦可见一斑。
观音洞又名古普陀岩,据清《丹徒县志》所记:“普陀寺在西津坊大码头,唐时建。”相传这里有一位白衣观音应化说法,救苦救难,过江旅客往往都来这里烧香祈福。此后每逢香期,镇江人都要赶到这里烧香,常常倾城而出,《六续施公案》描绘的正是这一场景。这里顺带提一下,《六续施公案》中的这句话,在一些文史专著中被反复引用,但无一例外地称出自《施公案》第三百四十三回。在清代,讲述施公断案故事的《施案奇闻》小说一出,续作纷纷,直至“十续”。宝文堂书店曾点校“施公案”系列小说,合编为《施公案》上中下三册出版。此本对原书多有删改,有时整回整回地删落,致使在宝文堂书店的这部点校本中,《六续施公案》中的这回书成了整部《施公案》的第三百四十三回。从治学的角度来看,引用这部点校本的书名及回数无疑是错误的。
从镇江过江前先要祈福,明清小说中经常能够读到类似的情节。可能是当年镇江江面宽达10里,覆舟事故多发的缘故吧。《闪电窗》成书于明末清初,第三回《沈天孙覆舟遇侠》写到,沈天孙拜别家人,坐了一只浪船,从苏州上京会试。“一日到了丹徒,船家催道,买了神福,明日好过江的”。清代小说《五美缘》中也有类似情节。马云等从镇江走夜船,船家催促起航:
马云道:“必须上岸买点神福,再走未迟。”船家听见有神福,连忙将船下锚,……马云叫人上岸去买神福。不一时,买了个整猪头,抬了两三坛酒,还有许多香烛、纸马。一齐动手,烧了神福。马云赏了船家一坛酒、一方肉。船家千恩万谢,欢天喜地。
何谓神福?古时候人们在开船之前,对神祭祀,祈求保佑,这种仪式就叫做神福。祭祀的酒食则被称作福物,所谓“买点神福”,其实买的就是福物。吃这些福物,则叫“饮福”或是“散福”。
“金陵津渡小山楼,一宿行人自可愁”,“千家树色西津渡,一片烟光北固楼”……历代文人墨客在镇江渡口码头留下诸多诗篇,而其中作于西津渡的尤多。作为镇江历史上诸渡之首,西津渡尽管早已不复存在,但西津渡历史街区经过保护性开发,展示出的津渡文化,正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游人。特别是近两年来西津渡小码头、大码头经过考古发掘,陆续从地下被唤醒,一下子让古代文化和现代文明在近距离握手对视。品读明清小说中有关镇江津渡文化的点点滴滴,让人们对这座历经岁月沧桑的江南名渡,充满了追思和遐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