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德仁(建筑师)的个人简介
孙德仁,赣州市建筑设计研究院任院长, 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高级工程师。1974年,于清华大学建筑工程系建筑学专业(试点班)毕业。
人物经历
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高级工程师。1974年,清华大学建筑工程系建筑学专业(试点班)毕业;1969年至1983年,中国人民解放军基建工程兵北京科研设计院(现为北京市城建设计研究总院),从事建筑设计;1983年至1991年,江西赣南建筑设计院任副院长、书记,从事建筑设计;1991年至1996年,赣南建筑总公司任常务副总经理,同时兼管设计所;1996年至今,赣州市建筑设计研究院任院长。
从事建筑设计三十余年,参加过多次国家级重点工程的工程设计,积累了丰富的建材、科研、工程规划和建筑设计经验。曾多次获取过北京市和江西省省级优秀设计奖。在省内区内行业内有较高知名度。目前为赣州市政府和章贡区政府项目咨询专家组成员;赣州市政府规划委员会委员;江西省建筑设计专业委员会委员;省优秀设计评委会和省高级职称评委会委员;2006年10月被中国勘察设计学会评为中国勘察设计优秀企业家(院长)。
自述历程
勤奋和好学从来就是一个为事业奋斗的科技工作者成功的支撑点。一个人从大学毕业,仅靠学校里几年的理论基础训练是远远不足的。学校教会了我们在实践中继续学习和工作的方式方法,而我们在工作实践中应利用这种方法去努力学习不断充实和探索,可谓是“活到老、学到老”。具有求知欲和求知动力才能在事业上成功。笔者几十年的工作经历正是走了这样一条路。
如今,党和人民给了我相应的荣誉和信任,事业上相对成功了,可以说在省内、区内具有一定的知名度,从内心来说,衷心感谢党、感谢人民的教育培养。
与我年龄相仿的人都知道,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末到七十年代的中国社会现状是一个闹“革命”的年代,举国上下都“以阶级斗争为纲”、“抓革命、促生产”,学校停课,大学停办,在我高中毕业的时候,大学因“文化大革命”已停止招生了。
中学阶段是一个人成长的基础之根基。我在中学时代是有名的“三好”学生,学习成绩名列前茅。记得有一年为落在第三名时还流过眼泪,发誓要迎头赶上。非常感谢学校和老师的辛勤劳动和培养,使我自小就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美术和音乐是我从小就爱好的,加之“文化大革命”期间大搞“红化”活动,在此后几年中美术能力得到锻炼和升华,恰好为以后所学的建筑学专业构成极大支持。
1968年底,我到了北京市,一个偶然的机会考入了清华大学建筑学专业试点班,这个班是国家教育部教改后全国建筑学第一班,也是总政治部与清华大学特设的一个班。清华大学诸多名教授执教的一个班。如吴良镛、汪坦、关肇邺、华宜钰等著名建筑大师。在这里,我利用有限的时间刻苦学习,几年时间没有“白过”,扎扎实实地学到了不少东西。我的老师是国家工程院士,对他们的言传身教,真该好好地谢谢他们。
1974年,我被分配至北京某部队设计院。这是一个1000余人的大型设计院,人才济济,这里正是我离开学院“从师学艺”的好地方。虚心求教,努力拼搏,技术上长足进步,也确实在业务技术上取得不少收获。这里,围绕着国家天字第一号重点工程,国内外的新设备、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汇集,对增长知识真是得天独厚的机遇。当然,机遇是外因,要充实、要提高主要还靠个人的内因作动力去渴求、去实践。这段时间,我的主要业绩有:1980年,完成了《地下防潮矿棉吸声板试验研究》项目,该项目获得北京市1981年科技大会三等奖。
为了完成这个项目,在一年多的时间里,我们往来于清华大学、中国建研院物理研究所、北京市建材研究院等有关单位,得到他们的大力支持和帮助,从试验到试制、实地检测测试,取得了宝贵的第一手资料,各项指标均达到了预期指标,获得评审专家的一致好评,使之在全国得以推广。
1981年,骨干参与的北京市地铁工人体育馆立体交叉站设计,经北京市全市市民投票、专家评审后定为北京市八十年代新十大建筑之五,并获奖杯。这是一项荣誉很高的奖励,是区别建国以后北京旧十大建筑的奖项。
1982年参加完成的北京中国大剧院设计,经评为北京市八十年代十大建筑之一。大型歌舞《中国革命之歌》就是在这所剧院首演的。
该剧院属国家重点工程,功能齐全,舞台全机械化控制,分升降主舞台,可360度旋转,侧车台可推拉,26道吊杆,是国内少见的剧院舞台设计。观众厅最大跨度33米,是当时国内最大跨度的观众厅。参与这个项目的工程设计,使我向国内知名专家学到很多剧场设计知识。
1983年,我全家迁入赣州,加入了赣州市的建筑设计行列。当时赣州的设计队伍还未形成规模,工程也少,建筑规模也小,人员不很配套。但作为一个建筑设计人员,应做到不论工程大小,在建筑设计过程中,均应赋予该建筑的个性、灵魂和精神。在这段时间,我主要完成了赣州市农行综合楼、南方工业学校(老校区)综合办公楼、原红旗电影院改造和立体声影院的声学设计,均得到社会好评,也是当时设计院在全省获奖最早的工程项目。可以说我从北京到赣州为本地的设计理念充入了新鲜活力和新思维,促进了本地的建筑设计水平发展。
1991年,我奉调赣南建筑总公司任常务副总经理。六年期间,深入基层和工地,学习和丰富了个人工程施工管理和工程施工经验,这是建筑设计人员不可或缺的一个经历。当然其间并未丢掉建筑设计工作,完成了福建省三沙台贸商城(36000平方米)、福州七海商住小区(76000平方米)的规划设计、广东惠阳市惠澳公司办公大楼(8000平方米)设计、广东东莞常平中心区规划设计,均得到当地有关部门好评,也为赣州创造了收入。
1996年底,因赣南建筑设计院行政级别升格,奉命调任院长。十年来的辛勤努力,从管理、技术到设计精度和社会服务诸方面花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使之逐渐发展壮大,设计收入逐年上升。如今赣州市建筑设计研究院已成为省内排名较前的、具有百余人的甲级建筑设计院,并在广东东莞市、浙江金华市设有分院、分部,成为省内的设计骨干。目前班子团结、人员稳定,全院精神面貌欣欣向荣。
当然,既当领导又不丢专业是我历来的工作宗旨。虽然苦一些,累一些,但精神上有一种享受和快感。其间主要的具体项目有:赣电大厦工程设计获省优二等奖(项目负责人);赣南医学院附院门诊大楼获省优三等奖(项目负责人);市政中心(北区)二期工程规划方案投标在国内五家设计单位共十个方案评选中标(70000平方米,已开工建设);赣南师院音乐剧场(1300座)建筑声学设计(正在施工中,该设计获得国内知名专家好评);主持赣南师院大学生活动中心(17000平方米,功能齐全,平面布局灵活、多变,已获良好反映);赣南师院学术交流中心(正在施工中)等等数百项工程设计,或是指导或是参与或是方案,基本都属成功之例。
工作总结
回顾起来,从事建筑设计工作已有三十余年了。作为一个老建筑师,也培养了不少后来人,有的已考入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行列,有的到外省外地去了。
如今,党和政府也给了我很多荣誉。目前担任着全省高级职称评委会委员,全省建筑设计委员会委员,市规划委员会委员以及各类专家组成员。我由衷地感谢党和人民的培养教育,决心不遗余力地完成党和人民交给的各项任务,以回报党和人民的栽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