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治·赫里曼的个人简介
乔治·赫里曼(George Herriman)是美国连环漫画大师。
美国报纸连环漫画诞生后经过10年的大胆创造和大胆革新时期,进入了巩固时期。与麦凯和麦克曼纽斯一样,乔治·赫里曼(George Herriman)是这个时期的重要代表,在美国漫画史上占有极重要的地位。
人物生平
1880年赫里曼生于新奥尔良,他是一个面包师的儿子,小时候举家迁至洛杉矶。在读高中的时候,虽然他常常骑着运货车帮家里做面包生意,但他绝不是一个好孩子。他生性调皮,是一个地地道道的捣蛋鬼,在家里不但不听父母的话,而且还经常搞一些恶作剧作弄父母,拿他们开玩笑。例如,有一次他在自己家里做的数百只甜面饼圈里加进许多盐,有一次甚至把一只死老鼠夹在面包片中,最后父亲气得把他撵出了家门,于是他只好自立门户独立生活。
经过一些周折后,赫里曼在洛杉矶《先驱报》找到了一份职员的工作,这时他把全部业余时间都投入到漫画创作上,他的艺术才华得到了充分的展现,他不断地将有才气的作品投寄给著名的《生活》(Life)和《鉴赏》等杂志。
赫里曼对自己的前途充满了信心,他渴望自己能成为一名专业漫画家,然而始终没能得到报社老板们的重视。这样,年仅20岁的赫里曼毅然离开了《先驱报》,乘上了去纽约的火车。
在纽约,他一面当销售员,一面满怀信心地向纽约报纸的编辑们推销自己的作品。1901年他终于在《世界报》谋了一份工作,负责每天报纸的版面设计,尽管也负责星期天整版和半版彩色连环漫画的一些事务,但他一直未能真正具体地负责一部连环漫画的创作。
在《世界报》工作期间,赫里曼试着画了一部名为《拉里亚特·皮特》(Lariat Pete)的连环漫画。这是他的第一部连环漫画作品,由麦克卢尔辛迪加作为周日版发行,是关于一个牛仔骑马回东部拜访亲戚的故事。由于该作品杂乱无章,从1903年9月6日起,连载了7个故事片段后就夭折了。
几经波折,赫里曼觉得前途渺茫起来。不久,情况总算有了一些转机,他幸运地进了赫斯特的《纽约日报》,负责体育版漫画专栏,并和著名漫画家塔德·多根(Tad Dorgan)一道工作,他们出色的工作得到了不少赞誉。其实,当时许多签着多根名字的漫画实际上是由赫里曼画的。
尽管如此,赫里曼仍然未能使赫斯特的编辑们中意。1905年,赫里曼终于向圣路易斯的世界彩色印刷公司卖出了自己创作的3部连环漫画。其中《梅杰·奥佐恩》(Major Ozone)是一个充满新鲜气息的当代堂吉诃德式的故事。这部作品异想天开,极为怪诞,那些随心所欲的构思显露了后来《疯猫》中的那种无拘无束的想像力;《罗茜·波茜――外婆的女孩子》(Rosy-Posy―Grandmau2019s Girl)是一部以一个8岁小女孩为主角的普通笑话连环漫画;《巴德·史密斯》(Bud Smith)则是一个小男孩的故事。得了稿酬后,赫里曼离开了《纽约日报》社并回到了洛杉矶。
1907年,《纽约日报》社又把赫里曼请回。在这期间,他创作了《穆奇男爵》(Baron Mooch)短篇每日版连载漫画,这部作品后来又在他的《比恩男爵》(Baron Bean)中得以连续。1910年6月10日,赫里曼的每日版连环漫画《丁巴特家》(Dingbat Family)刊于《纽约日报》,这部作品中的人物和一群拟人化的动物,便是后来《疯猫》中虚构的科科尼诺郡神秘梦幻之境中的主要角色。
《丁巴特家》的版面由6幅长方形的竖画面和一幅独立插图标志组成,在开始的人物表上便列出了作品中的爸爸E.普卢里巴斯·丁巴特(E.Pluribus Dingbat)、丁巴特妈妈以及三个孩子伊莫金(Imogene)、西塞罗(Cicero)和贝比(Baby)等五个人物,此外这个家庭中还有一只猫和一只狗。在最初的情节中这两只宠物猫和狗并没有出现,连载过一段时期后,这猫和狗竟演变成赫里曼最著名的漫画形象疯猫和奥菲萨·普普(Offisa Pupp)。
《丁巴特家》从一开始就是一出喧闹的荒唐剧。丁巴特是一个挣钱少得可怜的中年办公室职员,他的妻子是个笨头笨脑的家庭主妇,三个孩子是惹是生非的淘气鬼。连环漫画问世后并不怎么成功。1910年7月9日,赫里曼将故事重心放到家庭矛盾上,重点强调丁巴特,此后专辑简单地更名为《丁巴特先生》(Mr. Dingbat),同月26日,赫里曼突发灵感,开始创作了“丁巴特先生向楼上人家讨说法”的情节,这些故事继续发生在丁巴特公寓中,都是由丁巴特楼上人家令人恼怒的行为引起的。这家楼上的邻居虽然从未露过面,但也从未停止过对他们的骚扰,这构成了该作品的主要冲突。丁巴特夫妇迫切地想找出楼上那家扰人心烦的房客,并把他们赶出这座公寓楼,但结果总是不能如愿。该故事情节引起了读者极大的好奇心,产生了强烈的吸引力,于是,1910年8月1日该作品第二次更名为《楼上人家》(Family Upstairs),成为赫斯特《纽约日报》发行全国的下午报纸上的一个稳定的连环漫画专辑。这时《楼上人家》出现了一个关于一只猫和一只哈叭狗的附属专辑,其中老鼠偷偷用砖头砸猫等插科打诨的情节逗乐了读者。同月17日,作品中这只可恶的老鼠对猫使用了侮辱性的名字“疯猫”,“疯猫”这个词才第一次出现。
最初的《疯猫》只是《丁巴特家》的附属部分,它一直没有自己独立的标题。
1911年7月1日,由于《楼上人家》画稿暂时短缺,这时它才第一次以《疯猫和伊格纳茨》(Krazy Kat and Ignatz)的独立标题出现。
1911年11月15日,赫里曼以丁巴特公寓楼整体塌陷的情节令人惊讶地结束了《楼上人家》。
1911年11月22日,《丁巴特家》连环漫画专辑又复出,并与后来的《疯猫》一前一后地连载,这个有趣的猫和老鼠的故事仍然局限在《丁巴特家》中。经过几年的连载,赫里曼对《丁巴特家》产生了厌倦,最终于1916年1月5日以新的每日版连环漫画《比恩男爵》取代了它。
1913年10月28日,赫斯特晚报重新扩版时,在5部正在连载的连环漫画之外增加了赫里曼这部竖排6幅式的猫和老鼠的连环漫画,这时,这部非凡的作品才最终定名为《疯猫》。
尽管《疯猫》用的是特殊的竖版式,但它还是引起了轰动。这个成功给报业巨头赫斯特留下了深刻的印象,1916年4月23日他又让赫里曼开辟了一栏周日版《疯猫》。这时,赫里曼才第一次充分地向读者和赫斯特展示出他的绘画天赋及诗人般的想像力。
关于疯猫的性别始终是个谜。他(她)的性情特别温顺,由于他(她)超凡的乐观主义精神使他(她)消解了“难以容忍的命运弓箭”的伤害,他(她)用无比丰富的方言描述着世界,标志着赫里曼艺术的成熟。这部含义隽永的动物寓言故事由于赫里曼的绘画、诗歌天才而倍加生气勃勃。
在《疯猫》的连载过程中,评论家吉尔伯特·塞尔迪斯(Gilbert Seldes)和艺术大师巴伯罗·毕加索(Pabol Picasso)都给予了高度的称赞。
猫对老鼠的迷恋源于返祖现象,超越了阶级、性别和种类的界限。在《疯猫》最初问世时,赫里曼在一个情节中描述了这种关系的原始渊源。他把情节置于公元前1919年的埃及,表明猫和老鼠有着尊贵的身份。在第一个画幅里疯猫大叫:“倒回!啊!时光回转!”“克莱欧帕特拉猫,尼罗河的汽笛……充满欺骗和智慧,告诉她的孩子们一些往事……”“不许仆人犯错!”尽管有此禁令,但疯猫在门道里休息时被砸,得到刻在“永不损坏的砖头”上的“爱的信息”,终于在“埃罗斯征服者”面前屈服了――疯猫的爱违背了常规,老鼠成了猎人,猫成了猎物。
老鼠夫妇的纠纷使得故事情节丰富多彩。伊格纳茨是一只多子多孙的老鼠,并且他还是个“妻管严”,总受到他妻子马格诺莉娅的管束。出于对疯猫的同情,母鼠决定对她丈夫的嚣张气焰予以痛击,但公鼠警告道:“女人,别干涉我的快乐!”
猫与鼠之间的对比是鲜明的:猫是坚定的乐观主义者,鼠却是固执的消极者;猫谦卑,鼠妄自尊大;猫慷慨大方,鼠自私自利;猫是黑色的,伊格纳茨却是只白老鼠。
使猫鼠之间关系更为复杂的是奥菲萨·帕普(Offissa Pupp),伊格纳茨和帕普的对比也是鲜明的。不道德的伊格纳茨以自我为中心、瘦小、充满活力,而循规蹈矩的帕普具有骑士品质,又大又重;伊格纳茨是“不明财富的所有者”,没有职业,不守法,而帕普却是忠诚的治安警察。尽管帕普风趣,但疯猫对帕普冷淡,却钟情于老鼠。这反映了猫与鼠两个对立者之间的爱。
从1913年至1925年,赫里曼形成了早期成熟的风格:运用广阔的远景,低视平线产生充足的画面空间,钢笔书法文字以及怪诞的文学内容。从1925年至1944年,作品又体现了他后期的风格:标准尺寸的满框画面,高视平线,近、中景,大特写,复杂的俯视风景,其融合的非洲和美洲民间语言诗歌般的力量使作品情趣倍增。
卡明斯(e.e.cummings,1894-1962年),美国著名诗人与画家。为嘲弄传统观念把自己名字都改为小写,诗作形式奇特,用词别出心裁,著有《郁金香与烟囱》(Tulips and Chimney)等诗集12部,他曾对《疯猫》做过如下评述:这只拟人化的猫象征着每个男人或每个女人,体现了一个年轻国家永恒的乐观主义。其中所有的失败都是暂时的,所有的错误都不值得在意。作品实质上是一出出喜剧,结尾通常是伊格纳茨用砖头痛击猫,砖头击中了――这是快乐的,猫大叫他(她)是“快乐快乐猫”。《疯猫》是关于同化和追求爱的寓言。猫没有被伊格纳茨的自私和暴力所屈服,猫把表面上的拒绝和残忍视为爱情,这样,他(她)超越了并取得了胜利。
疯猫和伊格纳茨充满艰辛的罗曼司引起了知识分子和艺术家们的兴趣。1923年约翰·奥尔登·卡朋特(John Alden Carpenter)以《疯猫》为素材写了一部标准长度的芭蕾舞剧;1924年,一向见解独特的流行艺术评论家吉尔伯特·塞尔迪斯也加入了崇拜《疯猫》的行列,在他转折性的专著《七部活跃的艺术作品》中,对《疯猫》做了高度的评价。
赫里曼和赫斯特都对高层次读者的反应由衷感到高兴,20世纪20年代初开始,赫斯特扩大了每日版《疯猫》的内容,在后来的二十多年中,每日版《疯猫》的版面一直像星期天连载漫画专辑的版面一样突出。也正是从20年代初,赫里曼不朽的形象逐渐树立起来。
从一些历史资料上看,20年代以后的《疯猫》并没有给辛迪加创造更多的财富。它所以能继续连载,是受制于当时赫里曼与赫斯特签定的终身合约以及出于赫斯特个人对《疯猫》的偏爱。由于《疯猫》没能创造出多少经济效益,1944年赫里曼死后,《疯猫》也即随之结束。
1934年,小出版商索尔菲尔德出版以《疯猫和伊格纳茨》为名冒险为《疯猫》出书;赫里曼死后,《疯猫》也仅仅出过两本选集(1946年亨利·霍尔特出版的《疯猫》和1969年诺斯塔尔加出版社/格罗塞特和邓拉普出版社出版的《疯猫》)。
《疯猫》曾改编成许多动画片,其中第一部,即最好的一部《疯猫》,是由赫里曼监制动画片、赫斯特监制音响,于1916年至1917年间发行的,而后来一些《疯猫》的动画片只不过是借用了《疯猫》的标题而已。
自从《疯猫》问世后,赫里曼还创作过一些短期连载的连环漫画。
1916年1月,赫里曼结束了《丁巴特家》后,代之以《比恩男爵》。这部非常有趣的每日版连环漫画一直连载到1918年12月30日结束。接着是两部短的每日版连环漫画:《玛丽的大学之家》(Mary u2018s Home From College)连载于1919年的头4个月;《梅布尔,听着》(Now Listen,Mabel)叙述的是一个少男追求一个感情易变的少女梅布尔·玛拉奇(Mabel Malarkey)的故事,连载至1919年底。随后赫里曼又一直专注于创作《疯猫》,到了1922年12月4日才又开始连载新作《斯顿伯尔客栈》(Stumble Inn)。
《斯顿伯尔客栈》是一部喜剧连环漫画,主角是一对客栈夫妇,描述了他们与离奇古怪的顾客以及笨手笨脚的私人侦探之间的系列故事,它结束于1925年4月。这部作品是20年代连环漫画的一个主要热点,曾被制作成一部生动的动画片。其后赫里曼又开始创作《我们丈夫》(Us Husbands)周日版笑话专辑,作品主题是婚姻矛盾,问世于1926年7月3日,与它的周日版姊妹篇《错误将要发生》(Mistakes Will Happen)一样,是没有固定角色的作品,连载了半年多。
在20年代末,赫里曼还创作过一部每日连环漫画《困窘时刻》(Embarrassing Moments),连载时间不长,后来赫里曼又把全部精力集中到《疯猫》的创作上,一直到他去世为止。
关于赫里曼的血统问题,这是一个鲜为人知的谜。赫里曼周围的人都把他当做希腊人,甚至有人把他看成是第一代希腊移民。漫画家塔德·多根曾回忆道:“20年前当他在《纽约新闻》美术编辑室里休息的时候,看上去像个做帐篷的奥马尔人与易激动的南非人的混血儿。我们不知道他是干什么的,我不叫他希腊人,别人仍然会这样叫他。”赫里曼却始终回避血统问题。
赫里曼生于林肯总统颁布《解放黑奴宣言》后的第17年,其时新奥尔良不欢迎有混合血统的人,南方对于以前的奴隶和有混合血统的白人来说是危险的地方。《疯猫:乔治·赫里曼的连环漫画艺术》(Krazy Kat:The Comic Art of George Herriman)这本著作对赫里曼的血统问题做了翔实的论证,介绍了赫里曼的出生证上有1880年美国人口普查的情况,注明赫里曼为“有色”人种,其父母是黑白人种的混血儿。在赫里曼的作品中也明显地流露出对被剥夺了权利的人的同情。在他早期的作品《缪齐克尔·莫斯》(Musical Mose)中描述了一位性格温和的非裔美国人的遭遇,主角莫斯总想装扮成白人,但总被揭穿,他的妻子问道:“作为一名苏格兰人,你的肤色不是太黑了吗·”莫斯异想天开地说:“我想我的肤色会褪去的!”
赫里曼长着一头鬈发,这表明他可能有黑人的血统,他平时总是戴着平顶宽边草帽,甚至睡觉时都不脱掉。他总爱独来独往,从来不愿透露他个人的生活经历。不难理解,他想避开种族歧视对他的伤害。
1924年,赫里曼迁移到洛杉矶,在好莱坞山里建造了一幢西班牙风格的房子,在那里,他与妻子、孩子们及小狗生活在一起。
1944年4月26日,在一次短暂的疾病以后,赫里曼在睡梦中平静地离开了人世。
与麦凯相比,在个人经历、作品风格和社会影响上他们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他们都是出身于平民阶层,只受过少许正式教育,社会生活与实践就是他们的课堂,他们都曾以商业性绘画为生,从廉价展览馆到报纸,到剧院,到电影,在美国报纸扩大的繁盛期,都被大城市所吸引,在那儿他们成了美国连环漫画发展过程中的关键人物,为这种新生的艺术形式做出了不朽的贡献。他们都是失败者的拥护者,从麦凯的《小尼莫在梦乡》的说教性系列,到赫里曼的《疯猫》有着迷人的科科尼诺郡大平顶山背景的社会讽刺作品,他们的连环漫画中充满了暗喻的主题,常常涉及到诸如妇女选举权等特殊的社会问题。赫里曼在《疯猫》的王族序列中揭露了王族的“装扮者”,麦凯则在《来自蒙特克莱的人》(Man from Montclair)中讽刺了社会上的攀爬现象和势利主义,揭露了他们的虚伪面目。他们的作品又预示了当时的国际艺术潮流,包括达达主义和超现实主义等。在达利的作品流行之前,赫里曼就运用了空旷的平原、经常变化的天空等富于变化的形式为背景,麦凯则预先展示了相信精神自主的超现实主义的插图,比如在《小尼莫在梦乡》中,他赞美了梦境中逐渐清晰的潜意识,发掘了外部的流动性和不稳定性,并把事物不合理地结合起来。
他们和麦克曼纽斯相比,尽管在目的和看法上根本不同,然而在形式和本质上却有着十分相似之处,无论在开始时多么幼稚,他们都有意识地力求运用自己特有的连环漫画语言和灵感来表达他们自己。
艺术形象
赫里曼和麦克曼纽斯分别沿袭了奥珀和斯温纳顿的画风,《疯猫》中伊格纳茨所掷的砖头和《教教爸爸》中玛吉对吉格斯所投出的擀面杖都是德克斯《捣蛋鬼》闹剧和破坏传统的扩展。
对《疯猫》和《教教爸爸》进一步的探讨是十分必要的。纵观美国连环漫画艺术,《疯猫》和《教教爸爸》代表了两种美学上的对立,前者的疑问和后者的肯定形成对照,而图示的风格、背景、主题、场面和观念在对话中达到了一致。赫里曼的作品抒情而且复杂,他是一个幻想者,而麦克曼纽斯的作品朴实、直接,他是实用主义者。综合他们许多方面的比较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他们几乎完美地代表了后来连环漫画家所沿袭的娱乐性和艺术性的两个方向,人们通常认为《疯猫》是艺术,而《教教爸爸》的流行只是标志着娱乐,真实性存在于两者之间。赫里曼是艺术家,但也是提供娱乐者,而麦克曼纽斯既戏弄了人们的头脑又给了人们视觉上的享受,他们都在连环漫画的表达上达到了高峰,根据自己所领悟的表现手段的需要,创造出不同的风格。
赫里曼的语言运用和线条处理同样富于灵感。在他的作品中,不但把非洲/美国的语言习俗融合起来,比如夸张了带有克里奥耳方言的头韵等等,还把西班牙俚语和美国地名结合起来,他的语言艺术激励了一代诗人,包括卡明斯等。
和许多美国艺术家一样,赫里曼属于人民,他的血统和他的艺术反映了各种丰富的文化在美国“熔炉”里的结合。他出生于西部扩张、科技飞速发展以及报纸繁盛的时期,这使得他能在连环漫画这个新兴形式的领域中施展出非凡的才能,为人类的文化做出杰出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