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杜施·鲁热维奇

时间:2024-01-04 05:19:47编辑:小蔡

塔杜施·鲁热维奇的个人简介

塔杜施·鲁热维奇不仅是一位享誉世界文坛的诗人,而且也是一位著名的剧作家和作家,他在战后创作和上演的一系列荒诞派戏剧在波兰具有无可争议的代表性,在西方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作品被翻译成多种文字出版。根据波兰文艺界的定论,他是继十九世纪中叶曾长期担任波兰作家协会主席的著名作家雅罗斯瓦夫·伊瓦什凯维奇(1894D1980)之后,创作门类最多成就最大的作家,他那数量极大而又丰富多彩的作品已成为波兰二十世纪文学的经典。

生平

鲁热维奇1921年10月9日出生于波兰 罗兹省腊多姆斯科县。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末,他在腊多姆斯科中学读书时,就开始发表诗作。1938年,因家庭经济困难,中学不得不提前毕业。翌年年初,他考进了日罗维策的一所林业中学,但在德国法西斯入侵波兰后,他又辍学了。此后他在腊多姆斯科的政府机关里当过职员和联络员,在索拉特金属工厂里当过工人。1942年,鲁热维奇在国家军军官学校(由当时流亡伦敦的波兰政府在国内开办)学习了一段时期后,第二年便参加了国家军游击队的反法西斯抵抗运动。他不仅参加过 瓦尔塔河和比利查河的涧叉之间以及其他一些地方游击队的战斗,而且还主编过报纸《武装行动》,负责部队里的教育工作。由于他在这时期的爱国行动和他在争取波兰民族独立斗争中的突出贡献,战后他曾获波兰军队奖章,1974年获国家军伦敦十字奖章,1981年8月15日在 明山又获“暴风雨”行动勋章。

作品

1944年,鲁热维奇以萨蹄尔的笔名出版了他的第一部诗歌、散文和幽默作品集《林中回声》。1945年,进入克拉科夫雅盖沃大学学习艺术史。1946年,出版了诗集《一小勺水,讽刺作品》。1949年大学毕业后,曾迁居克拉科夫省的 格利维采县,从1968年至今,一直定居在 弗罗茨瓦夫。鲁热维奇真正处女作诗集《不安》出版于1947年,这部诗集中的作品大都取材于波兰战前和法西斯占领时期的社会现实,因为在思想和艺术风格上表现了新异的特点,受到了波兰评论界的重视。翌年他又出版了诗集《一只红手套》。此后连续发表了诗集《五首长诗》(1950)、《正在来临的时代》(1951)、《诗和画》(1952)、《平原》(1954)、《银穗》(1955)、《微笑》(1955)、和《一首公开的长诗》(1956)等,这些都属于诗人早期的作品。从1958年出版的诗集《形式》开始,到后来的《和王子谈话》(1960)、《绿玫瑰》(1961)、《普洛斯彼罗的大衣里什么也没有》(1962)、《第三张脸》(1968)、《皇城》(1969)、《心灵》(1977)、《受了外伤的短篇小说》(1979)、《浅浮雕》(1991)、《永远的片段》(1996),一直到2003年出版的两部诗集《灰色地带》和《附录》都属于诗人中期和晚年的作品。

艺术风格

鲁热维奇的诗歌创作的语言通俗易懂,但含意深刻,诗人善于运用比喻、象征和艺术典故,或者采取以景移情,情景交融以及拟人化或拟物化的描写,赋予他的作品浓郁的诗情画意,使读者欣赏到其中艺术的美,感受到其中回味无穷的至真至理。鲁热维奇在他的许多作品中,多次阐述了他的诗学观点。他崇尚创作自由,认为“现代诗歌就是为了自由的呼吸而战斗”。但他同时指出:一个时代结束了,一个新的时代开始了。艺术家们要有责任,创造无愧于我们时代的作品,要真实地反映现实,反映生活,特别是要反映下层劳动人民的生活。他把我们所生活的这个世界比做一棵大树,把诗人比做一群孩子,孩子受到大树的保护,爱在它周围唱歌跳舞,人民的生活是诗歌创作的泉源。诗人曾经谦虚地说:我的诗什么也不解释,什么也不说明,什么也不排斥,它不包容一切,实现不了人们的希望。

上一篇:谭芬来

下一篇:神尾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