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客

时间:2024-01-03 02:46:50编辑:小蔡

秦客的个人简介

秦客(王刚),1981年生于陕北清涧县,诗人、小说家。现居西安,从事出版工作。陕西省文学院签约作家。

简介

秦客,本名王刚,1981年生于陕北清涧县,诗人、小说家。现居西安,从事出版工作。陕西省文学院签约作家。业余主持《瓦胡同》电子读书杂志。

小说、诗歌、散文(随笔)作品多次刊于《青年文学》、《延河》、《西湖》、《佛山文艺》、《黄河文学》、《延安文学》、《诗选刊》、《星星诗刊》、《诗潮》、《诗歌月刊》、《诗林》、《草原》、《诗参考》、《新大陆》(美国)、《新京报》、《深圳晚报》、《西安日报》、《世界博览》等;另有作品入选《2003年中国最佳大学生诗歌》、《被遗忘的经典诗歌》、《长安大歌》、《2007中国最佳诗歌》、《80后诗歌档案》、《旗·80后精品文丛小说卷》等多种选本;诗歌多次被《诗选刊》推荐。

目前,致力于小说写作,著有短篇小说集《一次诗意的意外死亡》、诗集《虚构一场雪》等。

创作

2001年9月,进入陕西理工学院学习,开始诗歌创作;11月,创办学院历史上第一个诗歌社团――汉江诗社,并出任第一任社长;12月,《汉江诗报》创刊。

2002年―2005年,写作大量诗歌、小说;期间,诗歌作品多次入选《诗歌刊》“最新力作展示”、“选年代大展”;小说《勾结李小华》在《佛山文艺》(2004年9月上)头条刊发。

2005年,大学毕业后在西安从事媒体,担任某青春文学杂志执行主编。

2006年,在北京某双周刊杂志主持文化娱乐版。

2007年―2010年,在榆林市主持某地方文化刊物。期间,短篇小说被《西湖》(2008年第8期)杂志头条“新锐”栏目推出。

2011年,从事出版工作。写作文化随笔《书房记》。

获奖

2005年《诗潮》杂志社首届“巨龙杯”全国诗歌大赛三等奖;

2008年西部散文排行榜提名奖;

2009年《上海文学》短篇小说新人奖。

评论

诗意的叙事与精神探索 ――秦客小说论

刘 波

当越来越多的作家丧失探索精神,而向着极端世俗的过日子文学迈进的时候,他们的文学理念已变得非常狭隘,乃至完全的功利化。而作家极端的世俗化与功利化,所导致的结果只能是他们作品的快餐化与速朽,以及没有丝毫经典与持久性可言的脆弱。

在这种小说日益退入整体性深度挖掘,而变得与我们的情感越来越隔离的时候,我惟其欣赏秦客这种不媚俗的探索精神,无论他是在进行小说形式上的探索,还是热衷于对一种小说风格的实验,都离不开其先锋意识的介入和渗透。秦客这种介入式小说,看似沿续了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先锋小说家们所乐于使用的技艺,但只要仔细阅读,我们便会发现,他这一代小说家相较于前辈作家,更注重在精神与灵魂上作深层次的探寻。

当然,秦客在小说形式上的探索,尤其是对“元小说”的实践,最为特别与典型的,当属于他目前来说比较长的《一次诗意的意外死亡》,这是一篇不折不扣的在形式上讲究技巧的小说。叙述视角的不断转换、叙述人对故事的介入、不断交待叙述人的写作实践,这些都是秦客在这篇小说中所竭力探索的东西。这种探索一方面是作者对逝去的先锋小说的缅怀与祭奠,另一方面也是他希望重新让先锋小说的形式与内容上有一个创新的结合,而不是将两者截然分开。秦客在其中渗透进了自己的叙事理想,即对叙事人幻觉与潜意识的认可。这种认可,一方面突破了单一叙事的局限,另一方面,也能激发出我们头脑中所存在的诸多幻想。而这,正是“元小说”所带给我们的审美功能与新奇经验。

最能代表秦客智性叙事的,除了他那篇典型的“元小说”《一次诗意的意外死亡》,再就是《在街上无望地寻找一个人》,这篇小说是在一种神秘氛围与想象景观中所创造出的先锋寓言,也是一部为人治病的精神病医生的病史记录。这篇小说最为典型地代表了秦客小说创作中所乐于运用的精神分析,这些隐秘的情感和心理深层次问题,总是在不经意间就能触痛我们敏感的神经,让我们反省人生的困境。秦客笔下人物那种分裂的精神取向,所彰显的正是某一群体人潜意识里的敏感品质:当他面临困境时,很多时候不是束手无策,坐以待毙,就是于出其不意中做出一些令人意外的事情来。

对此,我们很难在秦客的小说中找到完美的解决之道,他写出了常人与非常人的人生困惑,哪怕只是瞬间即逝,或者是进退维谷,他也没有那种旗帜鲜明的二元对立的评判标准。他在情感的暧昧处理中,寻找真正的小说的诗意空间。或许正是这种说不清、道不明的困惑与虚无感,让秦客能在诗性探索的道路上乐此不疲。比如说在《邂逅》中,秦客对每个人身份的确认,就是想在模糊与精确中寻找出一条合适的解决途径来,但小说中所存在的现实与精神困惑,根本无法让他那样单纯地进入叙事:他所看重的叙事张力,此时正被主人公的精神疑难所颠覆和改造。

对生命的困惑,对人生的质疑,对现实生活理想化的向往,对未来前景无望的期盼,都极力汇合了秦客对人生的想象意图。这样的人生舞台,每天要上演太多令人觉得不可思议的闹剧,他要负责将这些闹剧进行铺陈和演绎,以便于更符合人生叙事的普适性价值。只有存在犹疑,生活的真相才会逐渐显现,这也是秦客小说中处处充满疑惑的原因,他大都在想象中完成了对疑惑的解答。

秦客在小说中有意取消了矛盾冲突,以及所谓的高潮,他在那种不动声色的叙述氛围中,将我们普通人所固有的人性之善恶都淋漓尽致地描绘了出来,悲喜的融汇,善恶的较量,叙事的丰盈,心灵的震撼,都在他描述普通人日常生活的状态下,得以完全地暴露与展现。虚实结合的叙事,给小说文本带来的诗意,正是秦客在小说创作时于情绪调动上所进行的精妙烘托。平静的与神秘的抒写氛围,是秦客在这种对峙性的两极书写中,所能建立起的寓言式的话语空间。这种意味深长的叙述,更多的时候不是紧追慢赶的制造冲突,而是从容地作出冷静的回应。

沉默、内敛的表象背后,其实都活跃着一颗颗富有生机的心,他们的压抑与悲观,他们的困惑与迷茫,正是秦客的小说需要去面对的问题。这种关于人生问题的叙事,所体现出来的真实,或许正是秦客希望能够达到的一种创作境界,即诗意化的现实。在这一点上,秦客的小说除了形式上的诸多创新之外,我觉得,他在小说创作的精神内涵上,仍然在沿袭古老的叙事文体所要达到的目的,即像本雅明所说的,彰显普通人“生命深刻的困惑”。

那些莫明其妙的情感,那些游离于现实之外的精神指向,那些无法治愈的精神痼疾,那些近乎荒诞的人生情景,那些无所事事的感伤,这些看似平常的精神主题,正是我们在世俗生活中面对的棘手的现实。不管是巴洛克式的风格张扬,还是稍有内敛的话语渗透,最后,似乎都在那些看似玩世不恭的叙述中,消解掉了其所恪守的本初意义和价值。

在秦客的小说叙事中,反讽与批判性的审视,似乎成为他这一代小说家们所惯于使用的技巧,无论是从语言上的油滑,还是从叙事上的取巧,都有着一种直逼人生本质的力量。

虽然秦客现在的小说,在语言乃至叙事上还不能完全做到游刃有余,还有些许的生涩,但这并不妨碍他在小说创作的道路上作进一步的探索,因为他对自己的创作道路看得非常清楚,在他这个年龄段,他适合写作什么样的题材,而一旦过了这个年龄,他可能又会在其他题材上作深入的描绘与书写。

(刘波,南开大学现当代文学博士,《十作家批判书》(二)作者之一。)

像一场阳光

唐 欣

在这样一个据说是缺乏诗意的年代,这自然也是一个普遍的质疑和质问:诗人们还有的写吗?诗人们还能够写吗?而且,对于在消费主义背景里出生和成长起来的青年,这个提问甚至还更加尖锐和致命,那就是,他们中间还会有诗人出现吗? 其实这样的问题并不新鲜,每个时代都会冒出来,好像有多深刻、多可怕似的。当然,诗人们的回答也并不新鲜,那就是诗歌,杰出的、坚实的、让傻瓜们闭嘴的诗歌作品。因为正如倾向于实际、倾向于步行是人的本能一样,倾向于幻想、倾向于飞翔同样是人的顽强本能。虽然我们不能指望大多数人都变成诗人和艺术家,但仿佛月光和微风一样,他们必然会永远存在,这个事实本身也堪称奇迹,只要有一小部分人(也弄不清他们是怎样被挑选出来的),我们的文明就会代代薪火相传。 诗人秦客正是80后新诗人中引人注意和卓有特色的一位,他写作的时间并不很长,但显然已经建立了不容混淆和不可替代的个人诗学,一座个人隐秘的诗歌花园。陕北的童年经验、完备的艺术教育背景、良好的语言感觉、无中生有的虚构能力、造型能力和变形能力,再加上敏感和细腻的直觉(这就是诗人的天才或者天分吧),成全了他简单的、明快的、轻松的、好玩的、聪明的、若有所思也若有所失的诗歌。 新世纪以来诗歌的一个主要变化,或者说新诗人们的一个主要贡献,就是在艺术思维上的不断创新,换句话说,他们似乎特别讲究诗歌的“创意”和角度。秦客的诗可算是一个典型的个案。他饶有兴味地向我们展示雪地里开的花、初春、沙漠、骆驼、水鸟和高原的河;讲述同学、朋友以及北京的后海、成都的油菜花和长安的大雁塔;甚至是虚构的雪、真假难辨的地方还有梦里梦外。我们看到他在很多的地方徜徉,但却并不深入腹地,他有时把自己也当成了一处景色,但似乎也只是大致浏览,他的用心和着力点不在这些方向。与我们习惯的诗人不同,并不捶胸顿足,也不哭天抢地,他既保持礼貌,也注意风度。他致力于带领我们换一种眼光去看这个世界,我们来到的是事物的侧面或者背面 (我就不说是反面了),我们发现了事物的另一种样子,于是我们再一次肯定生活值得一过,异性值得一爱,朋友值得一交,世间值得一游;我们有点迷惑也有点出神了,感到了陌生同时也感到了温暖;我们获得了难得的、珍贵的附加值,那就是审美的愉快、情感的愉悦和智性的满足;借用他一首诗的标题,像一场阳光,这就是诗歌的奇妙疗效吧。 无疑秦客的路还很漫长,但他至少已经表现出迷人的潜质,并拥有了一个可喜的开始,谁能料想到以后他还会带给我们什么呢,我们就等着瞧吧。记得有个南斯拉夫的游击队员说过,我们不妨记住:“谁活着谁就看得见”。

(唐欣,著名诗人,北京石油化工学院人文学院教授)

上一篇:涉宾

下一篇:乔纳斯·瑞德斯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