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汉科的个人简介
司汉科是黑龙江省著名作家、摄影家、诗人,也是黑龙江日报资深记者。司汉科在从事新闻工作的同时,写了大量的小说、诗歌和散文,出版过多部专著,也拍摄了大量的摄影作品,小说《丁香梦》《荒原》,诗集《生命之约》、散文《美丽留痕》受到社会广泛关注,《记者的眼睛》以及新闻作品和文学作品多次获国家及省级奖。《课堂艺术学》、《新写实小说论》等填补了我国教育学和文艺理论的许多空白。司汉科从事新闻工作多年,写出了大量的、有影响的报道,特别是在宣传黑龙江省及黑河方面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个人履历
司汉科, 黑龙江日报高级编辑、黑龙江作家协会会员、黑龙江摄影家协会会员。1975年高中毕业,先后在内蒙古的 甘河农场当过工人、小学、中学教师,在北安农校教过英语,1993年研究生毕业到黑龙江日报工作,先后在黑龙江日报经济部、新闻观察部、 哈尔滨记者站、 生活报和 黑河记者站等部门工作过,现就任 黑龙江日报驻 黑河记者站站长。
人物生平
司汉科先生出生在江苏省沭阳县,是北大荒人的后代,作为资深记者,他很小的时候就随父亲来到了 黑龙江,在 八五七农场,开始了他的 北大荒生活。
司汉科的小学和中学时代正是文革十年,他说,文革结束我高中毕业,所以我们这代人是垮掉的一代,没正经读过什么书。本属于收获希望的年龄,却收获了荒芜。这种特殊的经历磨砺汉科的性格,使他在人生的道路上不断奋斗。
汉科说,总结我们这代人应该定义说,垮掉的一代、读书的一代、思考的一代和不断追求的一代。
司汉科跨入校门文革便开始,文革结束他的书也念完了。等到恢复高考汉科发现他们这代人什么也没学。为了抢时间,抓青春尾巴,他把业余时间都用在了读书上,书本成为他业余时间的最忠实的伴侣,参加工作后,司汉科回忆说,最初在农场当工人那几年,工作之余,别人瞎胡闹,他躲在一边看书,晚上再困再累,他仍坚持写日记和写诗。汉科自称,读书和写日记的习惯帮了他,使他写起东西来不太费劲,比如他的小说、诗歌也是平时的日记,不刻意去写,有感而发,长了,日积月累,就成就了这些东西。
为了不断充实自己,司汉科先后读了中专、大专和研究生,他回忆说,他在中专当教师的10年是他人生最忙的10年,他一方面教大量的课,一方面还要进修英语和中文,那些年,每年都有10多科考试,他要教课,还要进修,还要带儿子,还要写作。这样他在同一年拿下两个大专文凭,这在同龄人中是少有的。这些人生经历对汉科来说是一笔难得的宝贵财富,他的诗歌和小说大多都取材于这些经历。
成就及荣誉
深度报道《能不能把李益先留往?》获黑龙江新闻奖三等奖
通讯《走啊,老少爷们找钱去》获黑龙江新闻奖一等奖
内参《科学地,大手笔规划大五大连池》获黑龙江新闻奖一等奖
散文《美丽留痕》 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9年出版
作品简介
《丁香梦》是一本小说集,收录其中的大部分是近年来的作品,其中《丁香梦》是对新写实小说一种新的叙述观的尝试,是一部专门为少妇量身打造的爱情小说,出版后受到读者热烈的欢迎。《荒原》是一部反映盲流点生活的中篇,跑盲流。闯关东是中国文革时期一种独特现象,小说正是把那段鲜为人知的历史告诉了大家。《网络美文》是汉科在网上发表的一些东西的集结,是唯美的,其中《消失的蓝气球》、《和平鸽下的女神》、《同学老白》、《感受 俄罗斯》等文章很有可读性。《人生驿站》则选取了汉科人生经历的几个片断,写一种心情,写一种追求。如《求学》是写汉科读中学时的艰辛,《田老师》是写汉科的启蒙老师的印象,《娉妹》是写汉科的初恋,《我的父亲和母亲》是反映汉科的父母为共和国建设而奋斗的一生。
诗集《生命之约》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哲理诗、爱情诗和山水风景诗,汉科一直坚持认为,诗是给别人看的而不是自我欣赏的,当代诗坛一种不好的现象是诗写得越来越晦涩,走进了自我欣赏的象牙塔,诗的出路必须回归平民,汉科的诗充满着忧伤美,诗风朴实、简约通俗,不搞现代主义和朦胧诗,力求让普通读者能看得懂。
《新写实小说论》是对近年来当代文学出现的新写实主义流派小说的形成、发展和主要作家进行一种全方位的勘察,从理论上全面梳理这一文学现象汉科是第一人。《大红灯笼高高挂》(妻妾成群)、《菊豆》(伏羲伏羲)、《国画》等作品和电影为什么能引起国人的热情,是什么现象?本书正是探讨这一现象的原因和它对当代文学的影响。
《记者的眼睛》是汉科的一部新闻作品集,收录的作品是汉科近十年发表的新闻作品的一部分,汉科精选的原则是现场新闻,系列新闻、问题报道,深度报道和环保题材,每篇都有新闻背景介绍和采访体会,出新闻集在新闻界不是新鲜事, 黑龙江日报就有许多人出过,如何才能有新意,这是汉科要考虑的,汉科的原则是要让读者能看下去,不管是内容还是形式一定要好看,汉科的这个集子不管是装桢设计、内容编排、还是文章选题都力求对他的前辈出的新闻集有所突破,对后人再想出这类东西有所借鉴。
《课堂艺术学》是汉科当14教师的一个总结,写于1989年,是汉科创立的一门学说,我国的教育界对课堂艺术和方法的研究比较薄弱,一直以来,没有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把课堂艺术加以系统化、理论化,本书就是研究课堂艺术及其规律,用以指导课堂教学和学生学习的一门科学。我国的中小学师资队伍的素质令人担忧,只有不合格教师没有不合格学生,学生的失败应该是教师和教育体制的失败,也许这本书能对中国的教师在教学上有所帮助。
2001年到 黑河记者站,作者就关注 五大连池风景区的发展,其中每年都写了不少文章在报纸上宣传 五大连池,这样7年累计下来,约有四五百篇吧。作者是五大连池发展的亲历者,见证人。作者在忘情于山水之间,看多了,拍多了,就有些想法,汉科说,如果有一天能以文字或以照片的形式向广大游客推介五大连池,让更多的人了解五大连池,就了了却我的一个心愿。今天,《神奇的五大连池》终于问世,也算对我热爱的这片土地有个交待。
《美丽留痕》是作者多年来或灯下思考,或游历于山水之间,或有感于世态的一部心灵之作,它所表达的一切,或所思考的问题是生活中我们每个人每天必须面对的而又困惑的问题,这么多年来,作者在忙于记者站的报道、发行和广告中,能忙里偷闲,写出了这样一部有份量的作品,实属难得,也是值得新闻工作者学习的地方。
著名作家 贾宏图在序 《美丽留痕》中对司汉科的评价是很高的:“我一直以为司汉科是种值得研究的现象,不在他文学上学术上有多高的成果,而在于他的成长经历对许多人有借鉴作用,应该说,汉科是个有理想有志气的人,他的血管里毕竟流着一个老战士的血,他继承了父辈们为理想献身的精神,但不甘像他一样默默无闻,他要让自己的理想之树长出灿烂的花朵。”
谈创作
汉科印象
采访司汉科做为他的好朋友有点多余, 不就是有点调侃、有点爱笑、有点腼腆,还有点书生的汉科吗?没感觉他深刻到哪儿去,直到有一天他把出版的《汉科文集》放到我的桌上时,我有点惊讶,怎么一不小心,一夜之间就成就一个文化名人了呢?共事10多年的我好象第一次认识他,挑灯细读他的文集,我才真正了解一个全新的司汉科。文集包括小说、诗歌、文艺理论、新闻和教育学专著,这是迄今为止,我省第一个出文集的记者。
我的采访直奔主题,作为身经百战的老记,面对采访自己他倒显得不好意思,采访结束我的最后一个问题是,作为一个记者我们每天都忙冒了烟,你的文集是用什么时间弄出来的?汉科的回答是"挤"。人都有惰性,不挤没时间,不挤没动力。汉科说,人,总得干点什么,有人愿意打打麻将,有人愿意打打扑克,这都是一种过法,但我愿意写点东西,杂七杂八的。啥都想写。从汉科的话语记者感悟他的性格。于是他向我们娓娓道来,他走过的人生经历。
关于写作
汉科说,我们这一代经历过文革,受 毛泽东思想的影响,理想主义色彩多一些,那个时代教导的"拼搏向上,永不服输"成为这代人最可贵的品质,也是我改变命运的动力。这在小说《丁香梦》中的主人公身上有明显的体现,王可的命运并不好,但他对命运不服输,不断追求。他也迷茫,也忧伤,但并不消极和气馁,迷茫与忧伤,进取与拼搏,几乎成了这代人特有的气质。正是这永不服输的性格使他从农场到小城,从小城到省城,从写日记到搞创作,从搞创作到作学问,从作学问到最后出版自己的文集。
在采访中,汉科说,他并不是很有灵气的那一类人,但是作学问除了勤奋,他认为敢想敢干,敢于创新也非常重要。他的教育学专《课堂艺术学》和《新写实小说论》就是敢想敢做的结果。课堂艺术能不能成为一门科学和方法论,他坚持认为能,并在考研时的复习题的背面写下了这本书的提纲,后来的一些专家并不认可他的观点,但他仍坚持自己的一家之言,他认为作学问就是创新,敢做前人不敢做的事。 新写实主义是当代文学最前沿的一个流派,能不能从理论上全面勘察和梳理这一流派,当时文学界没人敢做,那时汉科在读研,这一流派还没有定论,一般人不愿意搞这类吃力不讨好的事,他偏下决心把它搞出来。汉科说,那时在写论文时,他却不务正业,搞起小说创作,小说《丁香梦》就是那时创作的,敢想敢为就是一种 创新精神,这对一个人的成功非常必要。
关于成功
作为记者你出了《记者的眼睛》,你认为如何才能当一个成功的记者?面对汉科我常常向他提出这样的问题,汉科说,作为记者,我不想谈太多,我的先辈和同仁作的都比我出色,在他们面前我只是一个学会走路的新闻人,无权奢谈成功。我的新闻集只不过对我的 黑龙江日报记者人生的一个总结,如果大家能从中读出点愉悦,说这小子做新闻还能沉下去,还思考过,还碰过硬,还对得起新闻记者的称号,我就宽慰了。
除了新闻作品外,在文集里记者还切身地感受到汉科在其他方面的成就,比如小说、诗歌创作,教育专著等。汉科是如何想起搞这方面的研究的?汉科回答了记者的 疑问。
由于新闻从业是个特殊行业,严格说,记者是个杂家,所以当记者很难出名。但杂家有杂家的优势, 梁衡在谈到记者时说,许多记者由于他特殊的身份和经历,后来成了作家、学者,这就是功夫在外而不在内,我的记者经历,使我有机会接触更多的人和行业,这为我搞这方面的写作和研究很有帮助。将来,我还会利用记者的优势,继续搞些创作和某些方面的研究。
关于文集
汉科说,他的这些东西不是一天完成的,是多年的积累,但把这些东西整理出来打算出版,是在1999年。
汉科说,那一年,我在生活报学会了打字,这为我 整理这巨大的工程提供了条件,我决心整理出版我的文集。之后,我到了哈尔滨记者站,这段时间不是很忙,使我有了大块的时间静下心来去整理这些东西。
之后,我又到了黑龙江日报社新闻观察部,这是我最忙的一段时间,但我仍坚持白天写稿子业余时间改文集。到2001年2月我下 黑河站之前文集的初稿就完成了,之后又反复作了修改、补充和设计、校对工作,今年的5月正式交出版社出版。
整理过程是一个劳神的过程,有很多文章进行了改写、重写、比如《课堂艺术学》原稿的很多观点和提法都过时,等于进行了重写,再加上我离教育界很久了,又占有资料不全,写作的甘苦可想而知。
一本书和一个人的传奇
贾宏图
自知才疏学浅,很少为人作序,唯汉科例外,不但写序,还写了两篇,上篇是为他的新闻作品集《记者的眼睛》,这篇是为这本散文集《美丽留痕》。
我想这种破例主要出于“亲情”,一是因为汉科的父亲是一位1948年参军转战南北的老战士,1958年转业到北大荒,成为那片神奇的土地上的第一代拖拉机手,而我们这些知青正是他们的继承者,二是我在省报任期,汉科去镇边疆,到黑河记者站当记者站长的,他为之倾情的那片土地正是我当年下乡的地方,对那里的一山一水,我都是情有独钟。这样我和汉科就是亲上加亲了,“是亲三分向”,为他写篇小文,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我一直以为,司汉科科是一个传奇人物。首先是因为他有一位传奇的父亲,他的父亲参加过解放战争的淮海战役、济南战役、渡江战役、上海战役,1950年10月,又是第一批入朝参战的志愿军战士,两年后回国,他又参加了解放一江山岛、大陈岛的战斗。他一直在前线当战士、班长,可谓九死一生。转业后又转战北大荒,家数十次,苏里江畔和大兴安岭脚下都有他开垦的土地。1986年这位老战士在甘河农场离休时,只是个普通的保管员。这个为共和国的解放和建设奋斗了一辈子的老革命,退休还是个“工人”。只是因为他出身不好,刚直不阿的他“总是抗上”。我们真是亏待了这位功臣!也许这就是一个普通战士的有代表性的命运传奇。
还不太懂事的汉科被母亲抱着从春草葱绿的徐州,来到春峭的北大荒的857农场,住进了四家合居的草棚里。在繁重的农耕劳动和文革的混战中,他渡过了自己的学生时代,几乎没有认真读过一本书,高中毕业后,他也成了生产队的小农工,和别人不同的是他爱看书,阅读了那个时代所能收集到的所有文学作品。经过十年的艰苦劳动之后,才学出众的汉科被调到农场中学当了语文老师。汉科和想改变命运的学生一起参加了高考,毕业后,汉科被分配到一所农业中专当老师,之后,又考上了哈尔滨师范大学的中文考研究生,结果一举成功,成为这个学校历史上的惟一。
在北安农校这个偏僻普通的学校的十年里,人人都羡慕他们,可谁知道他们的付出了多少辛劳。先是老二生下来就在医院抢了三天,要死要活的。后来这两个孩子最让人头痛的是困了不睡觉。汉科每天中午都要顶着烈日把两个儿子放在自行车架子的前后,然后拉着他们在校园里圈,直到把两个孩子遛困了,再一手抱一个放到屋里睡觉,有时刚下一个,那个又炸营了,两个又大哭起来。他又不得不推着自行车再驭着他们转。有时晚上闹得更凶,他和爱人把孩子放在毯子上,拉着四个角来回悠,结果越悠孩子越精神,两个大眼睛滴溜溜地转,他们两口子,哭笑不得,经常一夜无眠。
1993年研究生毕业的汉科到黑龙江日报工作,他先后在经济部、新闻观察部和生活报工作过,在繁忙的工作中,他还在悄悄地编织着自己的文学梦。不仅是因为少年的梦想,还因为人生的一次挫折。他不能忘记那次令人痛心的高考,他这个被公认的才子、高中的语文老师,作文竟不及格。那时他下定了搞创作当作家的决心,他要用自己的作品证明自己是有文学才能和天赋的。不鸣而已,一鸣惊人。
几年之后,汉科竟推出了自己的一套五卷本的文集,一本是我作序的新闻作品集《记者的眼睛》,一个记者出一本自己的作品集并不难。汉科也不是记者出书的第一人。还有一本诗集《生命之约》,年轻人都是从写诗开始文学生涯的,没想到他的诗作很丰富,有哲理诗、爱情诗,还有山水风景诗。第三本是他的小说集《丁香梦》,这是他多年的生活积累,也是文学实践的积累,当年压在抽屉里的习作,终于见了天日。这是苦难生活给他的馈赠,也是他咀嚼生活后吐出的真丝。也许还显得稚嫩,但那份真诚,还是令人感动。令人拍案惊奇的是,汉科竟推出了两部专论,一部是《新写实小说论》,对近年出现的新写实主义流派小说的形成、发展和主要作家进行了一次全方位的梳理,我还没有看到我们众多的文学评论家谁有这方面的专论。还有一部叫《课堂艺术学》,这是他14年从事教学工作的一个总结,我还拿不准是不是汉科创立的一门新学科,但肯定的是他的这部专著是对课堂教学艺术的理论化、系统化的总结,对中国的教育改革是有意义的。因众多教师味如嚼腊的教学,让许多学生厌倦了课堂。
我一直以为司汉科是种值得研究的现象。
不在他文学上学术上有多高的成果,而在于他的成长经历对许多人有借鉴作用,应该说,汉科是个有理想有志气的人,他的血管里毕竟流着一个老战士的血,他继承了父辈们为理想献身的精神,但不甘像他一样默默无闻,他要让自己的理想之树长出灿烂的花朵。
不甘平庸,只有付出超乎常人的努力,汉科是有天份的,但他的刻苦耐劳的精神也是超人的。当记者每天如绷在弦上的箭,总是处于紧张的状态;每人负担的报道任务又很重,而在记者站工作又有许多额外的活计,常让人焦头烂额。在出色地完成这些任务的同时,汉科还写出了数十万字的作品,那每个字都凝聚了他的心血,看花容易绣花难。
我省新闻界人才济济,我还没看过有谁像汉科一样出版过包括散文、小说、诗歌、文艺理论、新闻和教育等方面的专著。其实每一个人都能超常发挥,就看你想不想在人生的战场上搏杀,就看你是否练就了战胜对手的本事。光怪陆离的商业社会可能使人一夜成名,也会逼得志大才疏美梦破灭的人跳楼。还是马克思老先生说得对:在科学的道路上是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那些在崎岖的小路上攀登的人,才能到达光辉的顶点。
读书如读人。读者已经初步了解了汉科的人生经历,再看这本书就更方便了。《美丽留痕》是一本很厚重的散文,内容相当丰富,其中有作者的人生经历,也有他的人生感悟。《读书,荒芜时代的面包》、《写诗,一种精神的自慰》、《日记,心灵的博客》、《抽屉文学,早期的作家梦》,这几篇文章是汉科传奇人生的佐证,写出了一个有志青年探索人生之路的苦闷和苍凉、也写了一个有为青年的不屈和豁达。还有几篇美文是不能不读的,如《雪之灵》、《火山杨》、《胭脂魂》,那是作者才情的张杨,颇具感染力。那些关于台湾、香港和海外诸国的游记,也很可读。虽然都是普通旅游者光顾的地方,可汉科绝不人云亦云,他那独特的视角和的笔锋,会让人触目惊心和浮想联篇。 作序的作用,有如导游员,有时说了许多废话。有经验的游客一看就明白,你说什么人家并不在意。我可能就是那个自作多情的导游员。
一笑,为序。
戊子年初六 于听涛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