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谒的个人简介
邵谒(约公元860年前后在世)字不详,广东韶州翁源人。是晚唐时期现实主义诗派的客家诗人,一生创作了大量的诗歌,有诗十集,今不存。唯《全唐诗》存其一卷,共三十三篇。因其久居长安,诗名熠熠,世称“岭南五才子之一”。
人物简介
[唐](约公元860年前后在世)字不详,广东韶州翁源人。 唐代“岭南五才子”之一。
生卒年均不详,约唐懿宗咸通初前后在世。
人物生平
少为县厅吏。有客仓猝至,令怒其不w床迎待,逐去之。谒遂截髻挂县门上,发愤读书。隐居离县十余里之某湖,环室皆水。平居如里中未冠儿,野服。遂工于诗。累应举,年三十,犹未得第。咸通七年,(公元866年)至京师,为国子生。时温庭筠为主试,颇悯寒苦,乃榜谒诗30首,广为誉扬。释褐后赴官,不知所终。谒著有诗集一卷,《唐才子传》传于世。
晚唐时期,邵谒在翁源县衙任小吏。一日,有客至,县令指使其铺床接待,邵谒不应,县令怒而斥之,邵谒不服,奋然拔刀截其发悬于县门,并发誓曰:“学苛不成有于发”,之后匆匆离去。邵后来到罗江水(即今翁江)河心小岛上隐居攻读,苦读三年,学业大进,于唐咸通七年(公元866年)赴长安入国子监,得诗人温庭筠赏识并力举,诗名大振,后登进士第。邵谒有诗32首选入《全唐诗》。温庭筠称其诗“识略精微,堪裨教化,声词激切,曲备风谣,标题命篇,时所难著”。明代进士黄佐赞邵谒曰:“五岭以南,当开元盛时,以诗文鸣者,独谒与曲江公(张九龄)巍然并存。”后来为何邵谒默默无闻?想必是其诗多抨击时事,敢为被压迫者鸣不平,故不得当政者的赏识。如邵谒诗《岁丰》曰:“皇天降丰年,本忧贫士食,贫士无粮畴,安能得稼穑。工佣输富家,日落长太息。为供豪者粮,设尽匹夫力。天地莫施恩,施恩强者得。”另有《自叹》、《寒女行》等篇,都反映了他的疾世的思想。
个人出身
邵谒出生贫贱,但自幼就有鸿鹄之志。他说:“丈夫之志不大,何以佐乾坤。报仇不用剑,辅目不用兵。”希望以自己的才学,为朝廷效力,实现“愿君似尧舜,能使天下平”的政治抱负。
据清代《韶州府志》及清嘉庆版《翁源县志》记载:邵谒年青时,屈为县吏。一天。县令有私客到访,再三令邵铺床待客,邵认为县令有意作贱自己,决不应从,并说:“我是给你们铺床的吗?大丈夫怎能当你们的劳役呢?”县令听后怒发冲冠骂道:“下贱侍从如此大胆,绑出县衙去!”于是,左右差使便将邵谒拖出县衙。邵谒怒不可遏,一边拨刀割断头发挂在门上,一边发誓道:“学苟不成有如此发!”然后振臂离去。
勤学苦读
邵谒离开县衙后,逆流而上,来到距县城十里路的罗江水(即今翁江河)中心――猪麻冲急滩石上筑造书堂。从此,邵不分昼夜,发愤攻读,发髻蓬乱也懒得梳理。乡亲笑他痴呆,他也不以为然,只是束发苦读不已。
功夫不负有心人。数年后,他博通经史百家,长于乐府,尤其精通古音律。咸通八年(公元866年),他被举荐到京城最高学府――国子监读书,成了一名国子生。邵在京城期间,或勤学苦练,攻习学业;或聚友集士,吟诗作赋;或谈古论今,讥讽时弊,度过了一生中最畅快的时光。
为官刚正
邵谒在国子监读书很久,和他相好的都是名士,但由于他刚正不阿,写诗作文多针砭时政,不得当政者重用。如其一首《论政》有“内政由腹肱,外政由诸侯;股肱政若行,诸侯政自修;一物不得所,蚁穴满山丘”等诗句;另一首《岁丰》则曰:“皇天降丰年,本忧贫士食,贫士无粮畴,安能得稼穑。工佣输富家,日落长太息。为供豪者粮,设尽匹夫力。天地莫施恩,施恩强者得。”正如明朝嘉靖间翰林学士黄佐所说,邵谒“作诗多刺时事”,“其言凌突而触刚”,敢于抨击统治者和剥削阶级,因此,苦读诗书,诗作“声华奕奕”,“竞不第甲科”。
也不知过了多少个春秋,国子监助教温庭筠(晚唐著名诗人)十分赏识邵谒才学,对其屡不得志的遭遇颇为同情,便汇集邵诗作《岁丰》、《春日有感》、《寒女行》等数十篇,为之揄扬,以振公道,才使邵谒登上进士第。
人物影响
温庭筠称其诗“识略精微,堪裨教化,声词激切,曲备风谣,标题命篇,时所难著”。黄佐则赞邵谒曰:“五岭以南,当开元盛时,以诗文鸣者,独谒与曲江公(张九龄)巍然并存。”
邵谒自咸通八年离开家乡后,一直未再归故里,然而家乡人一直怀念他。相传有一年乡里人降巫,巫公自称邵先辈回来了,念诗一首:“青山山下少年郎,失意当年别故乡。惆怅不堪回首处,隔溪遥见旧书堂。”
从那以后,翁源百姓便把他当作神化了的先辈,在书堂石旁建造庙宇供奉。明崇祯十一年(公元1638年),翁源县知县朱景运特意将邵谒塑像移置堂前正座,并提一联曰:“青山半壁疑黑髻;明月中流尚读书。”
邵谒的数十篇诗今犹在,虽然,在整个唐朝收进《全唐诗》的有近五万首诗,诗人多达二千多人,邵谒及其诗作只能算是满天星斗中一颗闪亮的星星。但是,从现仅存的诗作中可以看到,早在唐代,粤北偏僻客家山村里出了一位勇于正视现实,敢于抨击统治者,同情劳动人民疾苦的现实主义诗人,是难能可贵的。
如今,书堂石的古墙屋迹仍然存在。石山附近,青山对峙,草木丛生。翁江河流经书堂石山脚,一泻而下,数里之内犹可闻哗哗水声,宛如阵阵读书声,又似“日暮啼鹧鸪,芳草萋萋绿。缅想古贤迹,为鼓琴一曲”。
诗人邵谒
在标志着中华民族文学成就高峰的《全唐诗》中,收入了晚唐翁源诗人邵谒的32首诗。他的诗刚直自放、真切感人,不论针砭时弊、议论朝政,还是感悟人生、怜悯贫弱,无不言词激切、直抒胸臆,表现出对社会的积极关注、对妇女的深切同情和对人生的深刻思考。岁月悠悠,邵谒当初束发苦读的书堂遗址,至今仍然屹立在罗江江心的清波浩淼中,为晚唐岭南诗坛矗立起一座熠熠生辉的历史丰碑……
邵谒:晚唐岭南诗坛的丰碑
翁源山川秀美、人文荟萃,千百年来,孕育出许多杰出文化名人。在标志着中华民族文学成就高峰的《全唐诗》中,晚唐翁源籍诗人邵谒以其杰出诗才为岭南诗坛赢得了至尊的声誉,《全唐诗》收入邵谒诗共一卷32首。
岁月悠悠。诗人邵谒当初束发苦读的书堂遗址,至今仍然屹立在罗江江心的清波浩淼中,在岭南文化史上矗立起一座熠熠生辉的丰碑……
每次路过书堂石,我都会隔江眺望、凭吊一番,感受一下晚唐风韵,遥想当年学子发愤学习的情景和不事权贵的铮铮风骨。可以说,邵谒是继张九龄后的岭南又一大才子,只是他生不逢时、命运不济,结局也不知所踪。他在《瞽者叹》中感叹道:“我心岂不平,我目自不明。徒云备双足,天下何由行。”
邵谒之后,翁源的文脉仍旺,人才如泉,不断涌现。到了宋代,翁源新江人梅鼎臣和其子梅佐,也仿效邵谒,在山上的梅岩筑堂苦学。后来,梅氏父子相继考取进士,成为一代名臣,为世人钦羡。
悬发明志 苦读书堂
邵谒是地地道道的广东翁源人,生卒年均不详(约公元860年前后在世)。他自幼志向远大,曾说:“丈夫之志不大,何以佐乾坤?报仇不用剑,辅国不用兵。”希望以自己的才学为朝廷效力,实现“愿君似尧舜,能使天下平”的政治抱负。
但事与愿违,邵谒一生并不得志,青年时只当了一个小小的县吏。一天,县令有朋友来访,把邵谒当仆人用,三令其铺床待客。邵谒认为县令有意作贱自己,决不应从。县令大发雷霆,把邵谒赶出衙门。邵谒怒不可遏,挥刀剪下一段头发悬挂在大门上,发誓说:“学业如果不成,犹如此发。”说毕,扬长而去。
中国学子素有“闭门苦读”的传统。翁源城外的三华村,有一条江叫罗江,它是翁水的支流之一,河水汤汤,水中央孤立着一个大石礅,地形奇特,长满杂草。邵谒觉得这里与尘世相隔,是读书的好地方,便请人在此筑造起一个书堂,以后,他在书堂里不分昼夜,发愤攻读,发髻蓬乱也懒得梳理,乡人笑他痴呆,他也不以为然,一笑了之。
面壁十年图破壁。几年之后,邵谒终于学有所成,博通经史百家,长于乐府,尤其精通古音律。光启二年(887年),他以乡贡被举荐到京师,就读于国子监。
邵谒在京师期间,或勤学苦练,攻习学业;或聚友集士,吟诗作赋;或谈古论今,讥讽时弊,好不快活。然而,邵谒虽有才华,但因其诗作常针砭时政,以致殿廷举试屡试不第,成了一个典型的“京漂”。
雄词卓然 享誉长安
懿宗咸通七年(867年),才华横溢的大诗人温庭筠出任国子助教,并主考国子监试。温庭筠年轻时曾在科场屡遭压制,因而非常同情邵谒这些有才华学生的境遇,所以,他主试与众不同,严格以文判等后,榜示邵谒等人的30篇诗文“以振公道”,并书榜文曰:右,前件进士所纳诗篇等,识略精进,堪神教化,声调激切,曲备风谣,标题命篇,时所难著,灯烛之下,雄词卓然。诚宜榜示众人,不敢独断华藻。并仰榜出,以明无私。
温庭筠此举,可谓标新立异,大有“三公开”的意思,杜绝了“暗箱操作”、因人取士的不正之风,一时传为美谈。
邵谒虽“雄词卓然”,有试官温庭筠欣赏,但更为权贵所忌恨,使他仕途多舛、生活坎坷。然而,权贵可以排挤、压制邵谒,却压制不了他的四溢才华。邵谒久居长安,诗名熠熠,世称“岭南五才子”之一。他一生创作了大量诗歌,有诗十集(今不存),唯《全唐诗》存其诗32首,编为一卷,这在岭南诗人中,有此殊荣者不多。
邵谒的诗涉及面广,“举凡朝野之理乱,居游之欣戚,骨肉之离合,遭遇之穷通”,以及贫人寒女之辛酸、雅士文朋之情谊等等,“靡不绵邈寸衷,流行腕底。可谓高下在心,洪纤合度。”(见民国朱汝珍《邵太学逸诗集序》)他的诗刚直自放、真切感人,不论针砭时弊、议论朝政,还是感悟人生、怜悯贫弱,无不言词激切、直抒胸臆,表现出对社会的积极关注,对妇女的深切同情和对人生的深刻思考。
愤世嫉俗 直言不讳
邵谒所处的时代,正是世道衰败、每况愈下的晚唐。面对腐败的社会局面,邵谒作为一个寒儒,生性耿直,且屡试不第,自然会将其对时政的不满情绪诉诸言词。他的五古《论政》就是抒发他的政治抱负的力作:
贤哉三握发,为有天下忧。
孙弘不开阁,丙吉宁问牛?
内政由股肱,外政由诸侯。
股肱政若行,诸侯政自修。
一物不得所,蚁穴满山丘。
莫言万木死,不因一叶秋。
朱云若不直,汉帝终自由。
子婴一失国,渭水东悠悠。
诗人痛恨那些把持朝政而又不事朝纲的宦官势力,而提出整顿内政、强化宰相权力的主张。指出要优待贤士,朝廷要由贤相决策,地方要由贤士施政。“一物不得所”四句,比喻朝廷一项决策正确与否,是会影响全局的。接着,诗人运用两个典故进一步表明自己的观点:“朱云若不直,汉帝终自由”,汉代朱云如果没有揭发奸佞张禹(丞相)那样的耿直勇敢,汉成帝就可以随便杀他了;而唐王朝也就会造成“子婴一失国,渭水东悠悠”的结局。子婴是秦始皇的孙,赵高立他为王。他图谋杀害赵高,结果他为王仅46天即失国先死。诗人借这一历史教训正告朝廷,若任由宦官和奸人作恶,朝廷必将自行灭亡。从这首诗可以看出,诗人敏锐的政治眼光和不媚不俗敢于直言的性格。
另一首《送徐群宰望江》,作者通过送友人徐群到望江当县宰,发表自己的政见,希望友人治理县邑时,要“大贤煎邦本,屈迹官武城。劝民勤机杼,自然国用并”,并认为“一夫若有德,千古称其英”、“为刀若不利,焉得宰牛名。为丝若不直,焉得琴上声。好去立高节,重来振羽翎。”邵谒以事喻理、以理明志,对友人直截了当地提出殷切期望,要他勤政为民,以尽贤士之本份。
《少年行》也是一首直言议政的作品。作者劝告少年豪士“报仇不用剑,辅国不用兵”,不要像韩信、彭越那样用武力报秦仇、辅汉国,而希望他们“以目为水鉴,以心作权衡”,“以目”、“以心”明辨是非,处理大事,“愿君似尧舜”,“何必走马夸弓矢”,主张像尧舜那样施行仁政,反对诉诸暴力,诗中十分鲜明地提出了自己的治世理想。
这三首诗,是诗人在长安读书求仕时所作。那时,他涉及面广、见识丰富,思想也逐渐成熟。诗中词直气刚,从不同角度畅谈处事为政之道,叙议直切,畅晓明白,而又饱含着深诚率真,至情至理,十分感人。
针砭时弊关切苦寒
晚唐时期,政治腐败,权贵横行,统治阶级娇奢咨纵,穷人备受煎熬。这种社会现实,在邵谒诗中得到深刻的反映。如《长安寒食》:
春日照九衢,春风媚罗绮。
万骑出都门,拥在香尘里。
莫辞吊枯骨,千载长如此。
安知今日身,不是昔时鬼。
君看平地游,亦见摧舟死。
针砭时弊、言简意刚,是邵谒诗歌的另一特点。诗人对长安城中那些穿着罗绮、驾着马车出外郊游的显贵们表示鄙夷和不满,并提醒他们不要推辞去吊唁那千百年来被埋葬的枯骨。字里行间表现出诗人对显贵们那种娇奢生活的憎恶。“君看平地游,亦见摧舟死”指出他们看得见眼前在平地上纵游作乐,也会看得见车毁人亡的下场。这样对显贵们咨纵作乐的诅咒,简直到了刻骨铭心的地步。又如《岁丰》:
皇天降丰年,本忧贫士食.
贫士无良畴,安能得稼穑。
工佣输富家,日落长叹息。
为供豪者粮,役尽匹夫力。
天地莫施恩,施恩强者得!
这首诗对统治阶级发出了极大的愤懑和深刻的批判,指出由于剥削制度不合理,那些丧失田地的“贫士”,只能替富家做“工佣”,尽管“役尽匹夫力”,也只好“为供豪者粮”,苍天赐与的丰收果实尽被富豪强者占去。这是诗人站在劳动人民的立场上,对剥削制度的愤怒控诉。“天地莫施恩,施恩强者得!”语言朴实率直,却饱含激愤之情。
像这样同情百姓寒苦,控诉统治阶级的诗作还有《寒女行》、《春日有感》等。《寒女行》写出“命自薄”、“多贱微”的寒女,尽管“养蚕多苦心”、“织索徒苦力”,却是“茧熟他人丝”、“素成他人衣”,以致“家贫人不聘,一身无所归”。当他看到富家小姐“终日着罗绮”,听到富家夜夜歌声悠扬,心中无限凄楚,不禁潸然泪下。《春日有感》写的也是“心如蘖苦”的苦寒女子。诗人深感贫女的苦楚,以质朴直切的语言,倾吐出贫女悲愤的心声,“火未到身者,痛楚难其谙”。反映出诗人对贫苦人民的深切同情。词质言直,情浓意切,感人至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