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宗礼的个人简介
潘宗礼(1866年―1905年),字子寅,中国直隶省顺天府通州人,晚晴殉国志士。1905年12月9日,潘宗礼在极度悲愤之下,于韩国仁川蹈海自杀,以死来明心志与警醒国人,时年39岁。人物生平
潘宗礼(1866年―1905年), 字 子寅, 中国 直隶省 顺天府 通州人,晚晴殉国志士。学识渊博,志行纯洁。曾为通州优等 廪生,但多次参加 科举未中,于是淡于名利,而应时代潮流,专门研究欧美 自然科学与社会政治学说。关心中外时事,慨然有拯救天下之志。1904年( 光绪三十年),他为通州 学董,创办 学堂,不辞劳怨,以兴办地方教育为己任。
1905年,潘宗礼被 清朝政府派往 日本留学。至日本后,除听讲参观外,又自聘教员学习 音乐、 体操。这期间只要谈到中国贫弱及 弱肉强食的缘故,即慷慨激昂,脸色悲惨。是年11月,日本政府 文部省宣布“取缔清韩留日学生规则”,限制中国 留学生爱国行动,遭到留学生反对, 陈天华蹈海殉国,以示抗议,潘宗礼受陈天华之刺激,遂决心回国从事救国运动。
潘宗礼结伴乘船途径 韩国归国,此时 大韩帝国已经在日本的胁迫下签订了《 乙巳条约》(《日韩保护协约》),沦为了日本的 保护国,潘宗礼在韩国 仁川停留时,“闻日人胁韩缔保护约,且睹韩人被虐之状,涕泣哽咽” ,不免联想中国的现状,而顿生唇亡齿寒之感。此时船中一名商人给潘宗礼看韩国殉国大臣 闵泳焕之遗书,大为悲痛,激奋而言:“日人尝以保全中韩领土为言,观于今日之韩,可以知其待我之心矣!唇亡齿寒,国将危!失今不图,后将安?”潘宗礼列了《 条陈》14条,委托其友献给清政府。1905年12月9日,潘宗礼在极度悲愤之下,于韩国仁川蹈海自杀,以死来明心志与警醒国人,时年39岁。
死后影响
潘宗礼遗著有《日记》、《条陈》等件,检阅《条陈》,语重心长,都关乎国家富强大计,篇末言:“人人尽自己之义务,方能保国家之权利。宗礼为四万万同胞虑,不敢不弃自己之权利,殉于国家之义务!” 表明他以死言事,希望可以激励人心,激发国愤,振兴 中国。12月20日,朝廷派 通州 知州周如璜到潘宗礼家进行慰唁,并颁恤金500两。州人闻讯,于翌年1月10日,在高小学堂开会悼念。随之, 京师、 天津、 直隶等地相继召开追悼大会, 直隶总督 袁世凯亲自写祭文道:“吾子已矣,同胞奈何?诸君勉之,匹夫有责!”又赠挽联曰:“可怜志士轻生,竟化怒涛撼大海;愿结国民团体,共为砥柱挽狂澜”, 天津《 文汇报》等国内各主要报纸相继报道他蹈海报国事况。
相关作品
当时一出著名戏剧《潘烈士殉国》就是叙述潘宗礼的故事,名伶 孙菊仙等曾参与演出。 韩国 爱国者也知道并痛心其事,在 韩国人的相关著作如 黄t《 梅泉野录》、宋相焘《骑驴随笔》和 朴殷植《 韩国痛史》都有关于潘宗礼蹈海,其中朴殷植作诗悼念潘宗礼曰:“呜呼哀哉!有美一人兮,于今之鲁连;性燕赵之慷慨兮,每伤时而泗涟;航瀛海而求珠兮,拂若木而言旋;次仁港而容与兮,佳哉檀箕山川;凤凰出于是邦兮,绵宝于四千;蓝中华之文物兮,昔敦夫血缘;际寰宇之新嗣兮,独掩扉于枋源;有长蛇其喷毒兮,黑风簸而海翻;六鳌死而三山漂兮,哀仙种之不天;鸟兽_而鬼神啾兮,槿域忽其桑田;嗟前辙之既覆兮,恐来轸之将颠;噫吁呼 神州圣族兮,尚JJ其沉眠;盍舍身而赎众兮,我则后而孰先?掷腔血而作雷兮,庶可警夫聋顽;条十四而披沥兮,瞻 北极而呈悔懔骨暗假猓谝源臃 屈原;冀同胞之大觉兮,闪闪扬其英魂;献一身于两国兮,焯千秋而永存;听海风之鼓浪兮,恍乎白马之怒奔;仗君灵而吁帝兮,挽天河而澄氛;勖我人于无穷兮,佩高义而勿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