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生荣

时间:2023-12-29 18:21:23编辑:小蔡

石生荣的个人简介

石生荣,男,1919年9月生,陕西神木人。193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中共右玉县区委书记、县委书记,清水河县委书记,清水河县县长。建国后,历任中共乌兰察布盟委副书记、书记,包头市委书记处书记,巴彦淖尔盟委副书记,内蒙古自治区农牧业委员会主任,中共内蒙古自治区纪委副书记,乌海市委书记,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区委副书记,内蒙古自治区第五、六届政协主席。

人物简介

石生荣,陕西神木人。193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中共右玉县区委书记、县委书记,清水河县委书记,清水河县县长。建国后,历任中共乌兰察布盟委副书记、书记,包头市委书记处书记,巴彦淖尔盟委副书记,内蒙古自治区农牧业委员会主任,中共内蒙古自治区纪委副书记,乌海市委书记,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区委副书记,内蒙古自治区第五、六届政协主席。

人物历史

个人履历

1919年9月出生于陕西神木县一个贫苦农民家庭。1935年1月参加陕北红军,同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先后任神府苏区佳芦县一区团区委书记、青救会主任。

1938年2月―1939年,任右和清县一区区委书记,雁北挺进支队第三大队队长,右和清县游击大队指导员。

1940年1月―1941年,延安中央党校学习,任第42支部书记。

1942年3月―1943年,任右平县游击大队指导员,平鲁县武委会主任。

1943年12月,参加塞北工委整风学习。

1944年1月―1945年8月,任绥南工委委员。

1945年8月―1949年2月,任右玉县县委书记兼游击大队政委,清水河县县长、县游击大队长、县委书记。

1949年2月,任绥蒙军区供给部政委、党委委员。

1950年1月,任绥远省委武川县工作团团长。

1950年3月―1958年4月,任中共乌兰察布盟盟委副书记兼组织部长,军分区副政委。其间1955―1957年在华北文化干校学习,任班党支部书记。学习回来后任乌兰察布盟盟委书记,军分区政委。

1958年5月,任中共察哈尔盟委书记、军分区政委。

1958年11月,任内蒙古红山电站筹委会党委书记。

1959年3月―1963年12月,任内蒙古煤炭管理局局长、党组书记。

1964年1月―1966年2月,任中共包头市委书记处书记。

1966年2月―1975年12月,任中共巴彦淖盟盟委副书记,其间曾任乌达矿务局党委书记。

1975年12月―1977年2月,任内蒙古农管局副局长、党组副书记。

1977年2月―1978年6月,任内蒙古贫协副主席、党组书记。

1978年6月―1979年2月,任内蒙古农办主任、党组书记。

1979年2月―1980年8月,任内蒙古纪委副书记。

1980年8月―1981年3月,任中共乌海市委书记兼军分区政委。

1981年3月―1981年11月,任中共乌兰察布盟盟委书记兼军分区政委。

1981年11月―1983年4月,任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副书记。其间1982年出席党的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当选为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委员。

1983年4月―1993年4月,任政协内蒙古委员会第五届、第六届主席、党组书记。其间1988年3月,当选为全国政协七届委员。

参加红军?

1919年9月,石生荣出生在陕西省神木县。那是一个与山西、内蒙古为邻的“鸡鸣闻三省”的地方。坡陡沟深、土地贫瘠的恶劣自然环境,加之地主、土豪的剥削,老百姓的生活非常困苦。石生荣从小就给地主放羊,祖孙三代都是长工。

1934年,走完两万五千里长征的红军来到了石生荣所在的村子。那些身穿军装、头戴八角帽的红军战士,个个英姿飒爽,年仅15岁的石生荣被深深地吸引住了。他找到红军负责人要求当红军,负责人嫌他人小,怕他行军跟不上队伍,不想要他。已经是区委书记的石生荣的叔伯舅舅张守功替他说了话:“把这孩子引上吧,走不动?放羊娃还能走不动?”于是,1935年1月,石生荣如愿以偿参加了红军,踏上了革命征程。

刚到部队时,石生荣先做联络工作,后被分配到区团委做训练少先队的工作。由于工作出色,几个月后就担任了区团委书记,协助党秘密发动和组织青年参加革命斗争,并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38年,他被任命为晋绥地区右玉县一区区委书记。整个抗日战争期间,他都战斗在晋绥边区,先后担任过右玉县一区区委书记、雁北挺进支队第三大队队长、右和清县游击大队指导员、右平县游击大队指导员、右玉县县委书记兼游击大队政委等职。从参加红军到抗日战争胜利,10年的时间,石生荣从一个放羊娃逐步成长,在血雨腥风中得到锻炼。

抗战期间的右玉县战略地位非常重要,它的北面有李井泉率领的八路军大青山支队,南面有贺龙率领的八路军120师,夹在中间的右玉县就成了提供弹药、给养和增加兵员的重要地区。正因为地理位置重要,这里也成了各种势力争夺的地方。当时,老百姓中流传着右玉有“五色军”的说法,即红军、白军(特别队)、黄军(日本鬼子)、黑军(土匪)、蓝军(绥察游击队)。石生荣上任之初的右玉西山,可以说是一座座兵山,到处是国民党的散兵和土匪。兵荒马乱、盗匪横行、民不聊生是右玉县的真实写照。

1937年秋,日军占领了大同、左云。紧邻左云的右玉县岌岌可危。石生荣刚上任右玉县一区区委书记时,右玉县还没有力量从正面和日伪军作战,他这个区委书记也只能背着包,赤手空拳跟着老百姓转山头、躲土匪。在和老百姓一起躲土匪的过程中,和石生荣混熟的老乡问他:“石先生(当时的称呼),你们八路军好是好,可是那么多土匪你们不打,只是背着个包包跟我们一样这儿躲、那儿藏地转山头,这怎么行啊?”老乡的话深深触动了石生荣,是啊,总这样躲来躲去怎么抗日呢?于是,他和区干部商量,决定发动群众组建游击队。经过宣传,很快一支二三十人的队伍建立起来,但建立之初的游击队可谓是“一穷二白”。“半截冲锋枪没托子(枪托),老毛瑟枪没子子(子弹),三颗手榴弹没线线(拉线),队长挎着个铁片片”就是当时对游击队的形象描述。

没有武器,石生荣就带领游击队员自力更生武装自己。他们依靠自己的机智和勇敢,从拥有第一支枪开始逐步到全体游击队员都拥有了自己的武器,其装备甚至超过了八路军正规军。战士们也是越战越勇,战斗经验随之丰富。一年后的1938年,根据上级指示,雁北挺进支队被改编为120师雁北第六支队,石生荣率领的游击队也被编入,小小的游击队走进了八路军正规军的行列,战士们无不欢呼雀跃。

但石生荣没走,他因为有地方工作经验而被留了下来。随后,他又利用原有的群众基础和战斗经验,又组建了右和清县游击队,并担任了指导员。他率领战士们自制武器“独角牛”,威震四方。1939年冬,石生荣率领的右和清游击队又遵照上级指示,开赴抗日前线。

短短两年的时间,石生荣在晋绥边区恶劣的环境下,为抗击日军组织、训练了一批有生力量,出色地完成了党组织交给的任务,在晋绥边区的抗日历史上留下了他们的名字。

学习经历

延安是革命圣地和摇篮,是许多有志青年神往的地方。1939年冬,右和清县委决定派石生荣到延安中央党校学习。听到这个消息,石生荣兴奋不已。三年前,他这个放羊娃离开家乡,跨过黄河来到晋北,走上了革命道路;三年后,作为经受了战火考验的革命战士,他将再次跨过黄河,开始一段更有意义的历程。

在延安,石生荣不但见到了毛泽东,还聆听了中央党校校长邓发、副校长谢觉哉讲课。作为一个穷孩子,他虽然有一些实践经验,但理论水平相对欠缺,一直没有机会很好地学习。党校设有文化课,石生荣就抓住一切时间拼命学习。那时的学习条件非常艰苦,在学校礼堂没盖起来之前,大课、小课都在广场上、野地里上,不管是严冬还是酷暑,石生荣从不缺课。两年的学习生活带给他的是另一种感受和收获。他后来回忆说:“老实说,我现在这点文化就是在延安时学到的。”“在延安这个革命的摇篮里,在党的精心哺育下,我这个不懂事的青年干部逐渐地成长了、提高了、懂事了。”

抗战故事

七出八进清水河

1945年8月,中国人民经过8年的艰苦抗战,终于将日本侵略者赶出了中国。但国民党反动派不顾全国人民要求和平的呼声,撕毁停战协议,抢占胜利果实,全面发动了对解放区的进攻,刚刚看到和平曙光的中华大地重新燃起了战火。

由于石生荣比较熟悉晋绥地区的情况,绥蒙区党委便派他担任清水河县县长。国民党为了进犯晋绥、陕甘宁边区的战略需要,派重兵到清水河接收日本投降,晋绥人民解放军主力和清水河地方武装,出于保卫和扩大解放区和游击区、消灭敌人有生力量的战略目的,针锋相对,寸土不让,与国民党展开了争夺清水河的斗争。在3年解放战争期间,先后7次攻打清水河,七出八进清水河县城,在战火硝烟中奏出了一曲英雄凯歌,石生荣亲身经历了这些残酷的战斗。

攻打清水河的每次战斗都不是孤立的,都是和保卫陕甘宁边区、牵制绥远敌人兵力、减轻我军晋西北战场的压力的整体战略部署息息相关的。作为清水河县县长,石生荣既要率领县游击队和当地的保安队作战,又要根据当时的军事需要,做好一切支前工作。

作为敌我争夺区,频繁的战斗给清水河县的地方工作增加了许多困难,县政府也要经常跟随部队转移。但就是在这种动荡不安的状态下,石生荣带领县政府根据当时的情况,协助主力部队侦察敌情、筹集军粮、组织运输,做了大量繁重的工作――建党、建政、清算、土改、扩兵支前等,有力地支援了战争。

清水河县地处贫瘠的山区,加上多年来日伪、土匪和国民党反动武装的蹂躏,农民生活十分困苦。因此,广大农民迫切要求清算不法地主。1947年全国土地会议后,中共绥蒙区召开会议,做了传达,于是清水河县也开展了发动群众控诉恶霸地主的罪行,并针对清水河县敌我争夺的现实提出了“一手拿枪,一手分田”的做法。有些村的清算诉苦大会就是在战斗间隙进行的。经过土改,农民分到了土地、口粮和农具,他们长期吃糠咽菜、破衣烂衫的生活初步得到改善。群众的生活改善了,觉悟提高了,为进一步搞好建政、组织民兵等项工作创造了条件。

1949年5月,黄土高原又一个春天到了。就在这年春天,在迎接全国胜利的凯歌声中,清水河经过第七次战斗终于完全回到了人民的手中,清水河人民终于盼来了扬眉吐气的日子。

开拓煤矿

战斗在内蒙古煤炭行业

全国解放后,石生荣先后任中共乌兰察布盟盟委副书记兼组织部部长,军分区副政委、乌兰察布盟盟委书记等职,1959年3月,他又走马上任内蒙古煤炭管理局局长、党组书记。

内蒙古的煤炭工业是在1958年大跃进中发展起来的,当时内蒙古西部地区多是小煤窑,生产方式落后,产量很低,不但满足不了包头钢铁基地建设的需要,就连西部地区人民的生活用煤也满足不了。为此,国家煤炭工业部决定着重抓西部地区煤炭基地建设。

石生荣上任之时,内蒙古煤炭局下属5个矿务局――扎来诺尔矿务局、平庄矿务局、包头矿务局、乌达矿务局和海勃湾矿务局。在石生荣任职4年多的时间里,内蒙古的煤炭工业发展迅速,不但开局精彩,而且发展迅速,乌达煤矿就是一个例证。

1958年2月,国家批准大规模开发乌达煤炭资源。1959年4月,就在石生荣上任内蒙古煤炭局局长之际,一场轰轰烈烈的“万人上山”开发乌达煤矿的热潮正在掀起。

在荒漠的沙原上兴建矿区,困难可想而知。一万名职工、民兵一起上山,住房、饮水、吃菜都成了问题,而且是很难解决的问题。为了尽快将工人安顿下来,根据当时的现状,经研究,决定因陋就简,兴建一半在地上一半在地下的窝棚。于是整个矿区从领导到职工都住进了窝棚,白天办公,晚上睡觉。当时的矿区流传着这样一首诗:“山前山后皆帐篷,沟里沟外石头房,处处都是小地窖,荒滩山上满人家。”

水是荒漠中最稀缺的东西,不但生产用水困难,就连生活用水也是用马拉或用汽车从距离矿区20里的黄河取水。人多水少,多少水车拉水也满足不了用水的需求,工人们有时为了生活用水整夜排长队等水车。于是乌达的人感叹:“吃水比吃油还难。”“汽车跑出20里,始能运回黄河水,十天难洗两回脸,两月不洗一回衣。”没有蔬菜,矿工们拌着辣椒面和盐吃饭,很多人都得了脚气病和夜盲症。作为煤炭局长的石生荣压力很大,既要发展生产,还要保证矿工的生活,一切都是从零开始。但就是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乌达矿务局按照“边勘探,边设计,边开采”的方针,开始了艰苦创业。

经过几年的发展,原来的荒漠今非昔比,乌达煤矿旧貌换新颜,生产能力大大提高。1959年以后,乌达矿务局在采煤、掘进、通风等方面推广了深孔爆破,改进了打眼淘槽方式,采用了一炮多镐技术,创造了远距离操纵放炮和火药石盐混合爆破的方法。电溜子代替了人背煤,大小绞车和电机车代替了人推马拉,炮采代替了人刨,机械化程度有了明显提高。那种靠牛车将几十万吨煤一车一车拉到几十里外的黄河码头的运输办法,也被铁路运煤专线所取代,煤炭外运量提高了30倍。

煤炭的综合利用在乌达矿务局也开辟了广阔的途径。1960年5月,苏赫图矿选煤厂正式投产,可生产精煤、中煤、煤泥三种产品,使乌达矿务局由单一生产原煤,过渡到生产多种牌号精煤的新时期。乌达煤矿成为包钢生产所用焦煤的供应地,同时还供应呼市、包头电厂及区内外一些重要工厂。

除了乌达矿务局,内蒙古西部的海勃湾矿、桌子山矿、石嘴山矿也得到开采和建设。伴随着机器的轰鸣声,一批规划合理、厂区宽敞、生活设施齐全的现代化矿区初具规模,内蒙古的煤炭基地初步建成。作为内蒙古煤炭的引领者,石生荣功不可没。

政协之路

1983年和1988年,石生荣当选为第五、第六届自治区政协主席,开始了他主持自治区政协工作的10年生涯。

为了做好政协工作,贯彻党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的方针,石生荣上任后阅读了大量我党关于政协工作的指示,深刻领会党的“长期共存,相互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政协精神,领导内蒙古政协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做了大量工作。

委员提案是政协委员参政议政、行使民主权利、对国家事务实行监督的重要渠道。石生荣任职期间,委员们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献计献策,有力地发挥了政协“人才库、智囊团”的作用,给自治区党政部门的决策提供了大量依据和解决实际问题的建议与措施。

五届政协期间,石生荣建议将过去政协全体委员会议期间临时设立的提案审查委员会改为常设,并设立了办事处,实行了提案不限时间、不限内容、不限联署人数的“三不限制”的原则,初步实现了提案工作的经常化。仅五届政协期间就收到委员提案1676件,98%以上的提案都得到了答复。其中,被自治区党政机关及有关部门采纳的906件,还有不少提案以其较高的参考价值和实用价值引起党政领导和有关方面的关注。比如,关于扶持牧区推广新能源、建立蒙医学院、提高民办教师生活待遇的问题,关于加快引黄入呼工程、加快集通铁路建设、发展我区高新技术产业、落实知识分子政策、恢复知识分子补贴的问题等等,都引起自治区决策部门的关注,有的在实施中采纳了委员的意见。在国内外有极高考古价值的“大窑文化”遗址保护问题,正是通过委员提案引起国家文物局的重视,被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关于发展我区高新技术产业的提案引起了自治区科委的高度重视,经过反复论证,确定了优先发展3个高新技术领域,即以稀土为中心的材料高新技术、以农牧业应用为中心的生物高新技术、以风能、太阳能利用为中心的新能源技术。目前,包头稀土高新技术开发区已被国务院批准为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

从15岁参加革命到1993年离休,石生荣同志半个多世纪的风雨沧桑,不是用简单的文字就能描述出来的。从工业到农业,从部队到地方,从乌兰察布盟到赤峰市、巴彦淖尔盟、包头市、乌海市,许多岗位都留下了石生荣的工作身影。但无论在哪个岗位上,无论从事什么工作,石生荣都以一个老革命家的认真和严谨、用延安精神尽职尽责地工作着。

细读石生荣同志的《六十年回忆》,我发现,石生荣写自己的很少,他把大量笔墨留给了和他一起并肩战斗过的战友,他饱含深情地回忆了他们在战场上奋力搏杀甚至牺牲的一个个瞬间,字里行间充满了对他们的敬佩和怀念。他也把笔墨留给了和他一起工作过的同事,他自谦地说,自己不懂,所以需要学习,需要有技术和工作经验的同志的帮助。于是我想,一个公而忘私的人、一个以大众利益为重的人,一个刚正不阿的人,即使他离开了,但精神必定永存。

上一篇:润翰

下一篇:石田晴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