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炳林

时间:2023-12-29 09:29:34编辑:小蔡

孙炳林的个人简介

孙炳林,字思白,又字守道。号耕砚斋主。陕西岐山人,生于1964年。书画30于载,作品在全国和省内外大型展览中入展并获奖。擅行草,尤长小楷。在当地,“家家屏障书题遍。”现为北京市书法家协会会员,宝鸡市书协、美协会员,陕西书画研究院副院长,岐阳印社副社长,岐山书画院副院长。现供职于岐山县医院。

基本内容

走 进 耕 砚 斋

――孙炳林书法艺术琐谈

王克俭

耕砚斋实无好砚,只一方常年不干的大砚池散发着宿墨的气味。其为“斋”,实际上也只是孙炳林读书写字的屋子,题以雅号罢了。文化人的“斋”“轩”之称,多为言志之题、或无定所。古人有云:吾之斋堂,多于印上建造,当自为戏谑也。

炳林先生的斑驳的旧砚,常以能“耕”而生泽。走进“耕砚斋”,满壁书画,一案书卷,几支豪管,三两本名家之帖,而砚在案之上首,并一只笔洗。

笔洗在与砚的交替使用中,流墨溢彩,成一泓黑水。我与炳林先生相对于案头,笑而言道:这一盂黑水,且不可泼去,一片混沌,融合了最美的颜色,明天,彩虹会从当中飞起。于是相视大笑,各见苦涩。

苦涩之生、在于耕砚之劳。炳林先生是一位勤奋的书法家。青年从戎,在京华的一盘营房里,初涉军旅文化,傍笔墨、濡色彩、跨相机,硬生生将一股学生腔,修炼成了满身阳刚的军人气,从而,成为一个有成就的部队文化工作者。若此,童年时好书画之梦有了新的天地。在这个充满个人发展的空间里,他拈管而勤“耕”于砚,未久,书也来得、画也来得,砚而对卷,则为文也来得。京都有大手笔,见之而赞曰:丰神不恶、“耕”有所获。而炳林先生自知

不足。

转业之后,来到医院。从一群黄褂褂中,融入了一片白衫衫。人无越思,便宜合群,炳林先生完成了从军旅生涯到仁业庶人的角色转换。既从事于宣传信息,“耕”砚则显其所长,由是笔耕不辍。

笔墨生涯是一个宽阔的领域。既欲全有,反得于无。中年时的炳林,悟到了简约、择宜、率性、通会的从艺思路,从此主攻书法。青少年时对临欧柳的基本功已经扎根,于是他注目二王。羲献之法,人皆研习,大多得其皮毛。炳

林先生以为,不可贪多、务求专精。尝临《圣教》《兰亭》,自觉大形尚可而神不近及。由是,以退为进,伏案临摹《黄庭经》《乐毅论》《王版十三行》,由点线入手,从细处领悟。知晋书由汉隶来,又追溯到汉,兼习汉碑,知非通隶无以求高古。如此十数余载,心手相追,颇有觉悟,遂扶案言道:“临摹得其形,感悟得其神。”对临能似,则仿佛见古贤风:感悟而觉,则神会河岳气。我笑曰,既知通会,定有神彩。

于是复观其近作,其小字,疏朗娴雅,点画有致,颇得晋唐法;其八屏大字,笔墨淋漓,结密而灵动,见视觉上的撞击。观其行气,如白乐天言诗云:上下通而一气泰。又观其扇面、斗方,兼有今人尚意之流、或闲静、或张扬、意趣十足。漫卷书作数十张,我说:“不劳更翻,我知之矣。君之追求,在于清丽幽远、雅俗共赏。”或思索喃喃:“艺术为美,中和为道,君之书,正路

作辞已,心结束了,从而作注:鼓吹者,今之流弊也,而世人之鼓吹,其情有二,一为人或物质实而良者,虽吹而去尘,仍见珠玉之质,遂为人知;其为轻薄者,一吹而去其本,尘埃落定,空无一物,遂为世弃,我作此鼓吹之辞,期案友人炳林先生报良质、守根本、持恒心而焕文华。人或不之信,可评点其书作,当能引为交游。

上一篇:斯特万诺维奇(足球)

下一篇:山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