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建国(美术家)的个人简介
沈建国,男,美术家,代表作品《大吉图》《江山醒闻第一声》《富贵吉样》等。
成就及荣誉
其作品多次参加全国及省市各种画展,获奖作品在北京、南京、洛阳、郑州、西安展出。陕西文化艺术报、三秦都市报、西安晚报,都作专题及优秀作品介绍。
个人作品
作品《大吉图》被西安市人大作为礼品赠送日本奈良市议会。许多作品分别被陕西、广西、四川、山东、辽宁、山西、河南文化艺术团体、纪念馆收藏。 作品《江山醒闻第一声》入选当代书画家掇英。《富贵吉样》入选当代牡丹画精品集。作品曾收录于“西安当代美术作品集”,“陕西当代名家作品集”,“陕西文化人”作品集,“当代牡丹画精品集”,“名人与名花”作品集,“第四届全国城运会”书画集.作品并在“陕西书画艺术交流报”,“书画艺术报”,“各界导报”,“东方书画报”,“现代书画报”均有专题报道.作品并被“毛主席纪念堂”,“中南海”,“军事博物馆”,“国家计委”,“日本奈良市议会”敦煌艺术院收藏.
作品欣赏
节节高
芦塘双鸭
社会评价
墨外谈墨 ――浅谈墨隆先生的“笔墨人生”
文/洪海波
中国画以线造势,笔墨符号即线条组合,这些看似即兴、随意、偶然的“墨趣”,画风简约,笔触洗练,着重描绘物象的神韵和意态,联想丰富、情趣饱满、个性突出,但其中蕴含着的气息、韵味、功力以及隐藏在画面背后画家个体的文化背景与修养,无不体现在整体和细节中。其实,中国传统笔墨艺术的最高境界是神似,中国画家在技巧上呈现的是思想和艺术宽广深邃的“笔墨人生”。
墨隆先生的写意花鸟形神兼备,自然生动,在画中强调水色的融会贯通,色墨并施,淡雅而深沉,浑然中见变化,浓墨铺排中以枯笔在关键处皴点,看去未见多少笔痕,宛如天趣,可见“青藤白阳”之遗韵。墨隆先生的作品厚重稳健而又空灵明洁,用笔沉着,不论润笔枯笔都用心之至,点线富于变化,过度自然,枯润相间,刚柔并济,在明净清丽的设色中表现出高超微妙的笔墨精华。《静谧的荷塘》、《秋韵》、《铁骨生春》、《紫气》等作品胸有成竹,酣畅淋漓。
墨隆先生在写意花鸟中最引人入胜的是他的“群鸡图”。我所说的“群鸡”是指他把各种形态的鸡在不同背景下的意趣表现的十分丰富,并且极具诗意。对日常生活中最早被人驯化饲养的家鸡做长期的深入观察,墨隆先生把最常见又最易流俗的家鸡画的如此高贵雅致,完全融化在一草一叶,一情一境升华到了艺术气韵里。《报晓》中的雄鸡一唱天下白;《初雪》中的白鸡在瑞雪中安详的依偎;《榕树》中的群鸡在老树红果间自由自在;《大吉图》中的公鸡母鸡于一派春色的映衬下欢快生动,呼之欲出。
我最喜爱《秋韵》中的三只小鸡,在那么浓情的秋光中,他们及其鲜活,耳边仿佛萦绕着清脆的鸟语如歌,鼻下犹有芬芳的花朵如诗。最有意趣的当数《一夜清风》,荷叶错落有致,荷花鲜艳有神,荷杆柔韧有度,荷韵沁心有情。
“墨香是真香,自然是真谛”,墨隆先生写意花鸟的魅力所在是真墨、真韵、真情、真趣,是中国文人写意画经典的传承者。若假以时日,逐渐形成更独特更纯然的风格,墨隆先生的“笔墨人生”一定弥久愈新,流芳于世。
2007年12月12日于微言堂
作者系《中国艺术》杂志执行主编、艺术评论家
话说墨隆文/郑楷
我和墨隆相识,是先见到作品后见其人。看他的作品,水墨生动,功力深厚,故留下深刻印象。当见到他本人时,似乎觉得并不生疏。既己神交,也就一见如故了。果然,他的性情象他画中的笔墨爽!言语直率,不藏不曳,我喜欢这种性格的人。胸怀坦荡,好交,不费脑子。和朋友们聚在一起把酒论艺,侃侃而谈,妙语会心,哈哈大笑,真似天堂里的笑声!
墨隆名沈建国,1964年毕业于著名画家张义潜先生创办的艺苑美术学校。我和墨隆是同时代人,虽然经历不同,但命运大抵相似,走向艺术的道路是非常之坎坷。应该说,是靠对艺术的忠诚与勤奋,是在不具条件的客观环境中奋斗,曲曲折折走出来,是靠骨子里乐观达观的精神支撑着,一步步走近艺术的殿堂。所以,年已花甲的他,童心未泯的笑声,那里看的出一点苦辣与辛酸。他的天赋与勤奋,让他终成正果。
墨隆主攻花鸟,兼及人物、动物等。他的画笔墨酣畅,潇洒自如,所描绘之物态神情,自然生动,章法布局,开张聚合,极见用心之妙。墨隆尤以画鸡著称,形神兼备,人皆爱之,笔墨性情,浓淡干湿的妙用,俱现于鸡身鸡尾,用心刻画,传神之微妙处,则在鸡头鸡爪。当今画家画鸡者不少,有的貌似“大家”,不深入观察生活,装腔作势,夸张变形过于离谱,几成一符号耳,反映出实际的空虚,倒不如书法家写一个“鸡”字看着过瘾,墨隆画鸡,无论一只两只或多只,均注意描绘神态表情,画公鸡则有傲世而不媚俗之姿,画母鸡则有安裕祥合之态,布局上的聚散穿插,非常合乎画理。
花鸟画之配景,亦实属不易,那是不能应敷了事的地方。墨隆花鸟画之配景,大多是树干枝藤,其穿插纵横,繁简恰当,疏密有致,虚实得体。所描绘之客观对象,亦敢大胆取舍,如无叶之紫藤、柿子、枇杷之类,故尤显其语言明快,主题突出,彩色协调,宾主得当。用笔如横扫千军,痛快淋漓,中锋侧锋,疾除使转,虚灵活脱,变化无常。
细观墨隆的画,粗犷处见精到,却不露安排的痕迹,正如大家闺秀,不扭捏作态,不刻意装扮,寓秀丽于质朴之中。这便是他的每幅作品之所以具有可读性的原故。细腻地描抹,厚重地涂色,与他的风格相去甚远。他的用笔风格是果断沉稳,胸有成竹,意在笔先,似隶书与行草的结合,有凝重的斧斫与中锋的流畅相映之趣,体现了中国画所讲求的功力,盖非一朝一夕所能具备,限于篇幅,不一一作以点评。
墨隆以真率之情作率真之笔是同道们所认同的,人生的规律恐怕也正相仿,中间很大一段是模仿别人,到后面再找回自己。圣人的话必有一定的道理,六十岁为什么叫“耳顺”?其实,耳J顷的根子在心J顷,心里不顺,听见什么岂能顺之?人经历多了,看问题不片面,不单纯从一个角度思考,故而容易顺,跟小孩差不多,顺服听话。人生两头有相似的地方,搞艺术也能如此,就了不起了。墨隆以他对生活的感受,出之以笔墨性情,必将成大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