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皓(清朝)的个人简介
石皓,字藏辉,号山。1791年(乾隆55年)出生于山西省忻州市忻府区东楼乡段家庄。石皓居于祖上大院一座,院墙高达6米,用土夯实做成,大门临大街是用巨石砌成的石门洞,洞顶有门楼,整个大院占地面积2250平方米。村东堡院,家有楼房,榜称“萃父”,藏书甚富,皓寝馈其中,以诗文自娱,博览群书,溢贯百家。
基本内容
皓自幼聪颖好学,读书数行过目不忘。皓于道光元年(1821年)
中举,后因考进士不中,遂闭门潜修,足迹不履城市。
一日夜朦胧,皓在院中踱步,抬头观星自言自语:“今年收谷子,不收高粱”,其妇偶听此言,遂将皓言传与全乡,秋来果然谷收而高粱不收。皓上知天文星象,下谙山川地理。
皓端坐石门洞楼上。望书作诗文,夜观星象。皓有一亲友从新疆伊犁归来,欣然与之讨论其山川形势,古今沿革,犹如曾亲自去过一样熟悉。
一日中午有一悍汉,伸头于墙外,有人问皓,此汉是何故?皓说:“午字出头,定是找牛。”有人前去问之,果然是在找一头走失的牛。皓善于察言观色,有先见之明。
皓秉性耿直,不畏权势,不阿谀奉承,远避仕途。秀容知府闻石皓大名前去段庄村拜访皓,府至而皓不在,家人说皓在村南地里,知府返至村南,见长者用手拍一株参天大榆树,边拍边说:“这株树是我的”。知府观其行乃一疯癫老者,遂打道回府。事隔一年,皓与村夫为一株榆树起纷争,官司大到衙门,知府大悟,皓真料事如神,二次又访皓。
皓著作颇丰,集有《萃文楼诗文集》若干卷,未付梓便传抄于世,惜多失传,遗存者忻州乡贤陈敬棠先生收编在《秀容诗文存》中的41篇。
皓牢记“诗庭之训”,存仁循义,孝敬双亲,尊师重道,立身行己,考妣见背,丁忧居表期间,哀毁骨瘦。殡葬完讫,宋墓三十载,日久不少怠。
皓与人共事直扑正派,无高低尊卑之分,与亲友交往,从不计较得失,极其慷慨,乡人求字问经,有求必应。
州认尊称其为“石皓大人”,文史学者称石大人为“守经达权的贤士,沉稳淡静的宏儒”。忻州文豪驰名三晋。
“文革”中,石皓祖坟被掘,掀皓棺木,见其脚蹬官靴,身穿黄袍,头戴官帽,容光满面,乡人见状,无不惊奇。
(石皓的“墓志铭”中赞颂皓功德:重德修身,磨练品行。不虚伪矫情,不恃才傲物。既不与真相违,也不追逐时俗。矜持不躁,怡淡自乐。终生如此,何忧何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