戚颖敏

时间:2023-12-27 15:38:40编辑:小蔡

戚颖敏的个人简介

戚颖敏,煤矿安全技术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我国煤矿防灭火学科的带头人。先后研究成功了“炉烟灭火”和“均压防灭火技术”。主持了宁夏汝箕沟矿区煤田露头火的研究,为解决多年被视为“老大难”的问题,取得突破性进展。提出了我国各主要煤种自然发火期预测预报新的指标和量值,建立了相应的煤层自然发火预测预报标志气体指标优选方法及检测装置,初步形成了我国煤自然发火预测预报技术体系,使我国煤层自燃火灾防治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简历

1929年11月4日 出生于山东省威海市。

1947-1948年 在青岛市私立高级工业职业学校读书。

1948-1949年 失学、失业、居住青岛。

1949-1952年 在北京俄文专修学校二部(留苏预备部)学习。

1953-1954年 在波兰华沙大学学习。

1954-1959年 在波兰克拉科夫矿冶学院采矿系,获硕士学位。

1960-1965年 任煤科总院抚顺分院(原抚顺研究所)技术员。

1965-1977年 任煤科总院抚顺分院第二研究室副主任、技术员。

1977-1982年 任煤科总院抚顺分院第二研究室主任、工程师。

1982-1985年 任煤科总院抚顺分院第二研究室主任、高级工程师。

1985-1987年 任煤科总院抚顺分院通风所所长、高级工程师。

1987-1994年 任煤科总院抚顺分院通风所,高级工程师(教授级)。

1995年 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1995-1999年 任煤科总院抚顺分院总工程师、高级顾问。

1999年9月28日 病逝。

生平简介

戚颖敏,原名戚务贵,1929年11月4日出生于山东省威海市一个普通职员家庭,他的童年、少年是在日本侵略者统治的黑暗日子里渡过的。他经历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社会,目睹了外来侵略者对中国人民的凌辱和压迫,由此产生了强烈的爱国热情和对侵略者的仇恨心理,渐渐地懂得了只有民族解放、赶跑外来侵略者、知识救国国家才能富强、民族才能兴旺。1936年他入威海清泉小学读书,1943年进入威海育华中学,1947年入青岛高级工业职业学校,1949年解放后考入青岛礼贤中学。此时他经常与同学们讨论时事、关心政治,立志“科学救国”。他不但刻苦读书、成绩优秀,而且思想积极要求进步,于1950年光荣地加入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1953年,他被派往波兰,入波兰克拉科夫矿业学院深造,1959年毕业取得硕士学位。1956年在波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成为一名光荣的无产阶级先锋队战士。1960年回到祖国,在煤都抚顺开始了他攀登高峰的征程。

学成回国,为祖国建设服务是他坚定不移的信念。他满怀一腔热血,携带大量研究资料来到了煤炭科学研究总院抚顺分院(当时称煤炭工业部抚顺煤炭科学研究所),开始实现他加入中国共产党时立下的“不但要使自己成为业务精通的专家,而且还要成为一名具有共产主义品质的专家”的诺言。他以旺盛的工作热情、崭新的工作姿态投入到煤炭科学研究的事业中。在40余年的科学研究工作中,历任技术员、工程师、高级工程师、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和研究室主任、研究所所长、分院高级顾问、分院总工程师。1995年被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他从1977年担任研究室主任,1985年任研究所所长,一直都从事课题研究工作。就是在1995年被提拔为分院总工程师和高级顾问以后,他还亲自指导课题的研究工作。

他40年的科研工作,始终坚持走科学研究与现场实际相结合的道路;无论是在基层搞具体的课题研究,还是在走上领导岗位之后,始终坚持“现场第一,实践第一”的原则。半生的时间都是在现场进行实地考察、方案设计、工艺实验和技术服务中渡过的。他的足迹和汗水几乎洒遍了国内所有省份的煤矿。正因如此,才使他在本行业通风防灭火研究领域成为一名优秀的、有突出贡献的、国内外知名的学者和专家。他亲自参加和组织科研项目达30几项,主持制定部级规范标准4项,先后发表重要学术论文30余篇,40余万字,其中在国际会议上发表学术论文5篇,出版编著、主编、译著6部,100余万字。培养硕士、博士研究生7名。先后担任中国煤炭学会理事,煤炭工业劳保学会理事,火灾防治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年届70的戚颖敏身在煤炭科学研究院,心里时时刻刻装着煤矿工人的安全。1999年初,他参与了煤科总院组织的“院士行”活动,不远千里,深入山东、广东等省,走访许多矿务局,进行实际调查研究。5月,他与其他9名院士及著名安全专家结合调研结果联名向国家有关部门提出“关于建立煤矿安全监察机构暨下属开放实验室的建议”,这一建议已引起国家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并予采纳。

戚颖敏痴迷于煤炭科学研究,热爱这个事业。他晚年时,曾先后有多个单位以丰厚的待遇聘请他去工作,都被他婉言谢绝。他说:“在煤炭科研这个领域里,我总觉得还有很多事没有做完。我哪里都不去,就在煤炭科学研究院干,就在抚顺干。”

戚颖敏一贯生活朴素,勤俭节约。他曾对院领导表示,把自己从事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研究节余的20余万元钱,作为分院优秀论文奖的“院士基金”,以奖励后人,推动煤炭科技进步和抚顺分院的发展。

1999年9月28日,戚颖敏在山东枣庄柴里煤矿出席并主持“柴里煤矿防灭火技术与制氮系统”等项目的鉴定会上,因糖尿病合并心脏病突发,经抢救无效,不幸以身殉职。

主要科学技术成就

研究成功两项防灭火新技术

“炉烟灭火”是戚颖敏回国后从事的第一个科研项目,也是他在科研领域崭露头角的开始。炉烟灭火就是将煤燃烧后产生的以CO2为主要成分的烟气注入到井下已经着火的区域,利用烟气的惰性达到抑制火区燃烧的目的。由于这是一项灭火方法的新尝试,为了摸清火区情况,确切掌握第一手资料,必须深入井下,到达火区实地测定有关数据,他置井下工作环境艰苦和危险不顾,经过多次实地考察,制定了一份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继而他和工人们一道搬砖和泥、垒墙砌灶,开始了炉烟灭火的具体操作,经过两三个月的试验观察,终于使火区内的氧气浓度和温度降了下来,达到了预期目标。由于这种方法简便易行,容易推广,所以为当时解决安全生产和火区隐患起到了重要作用。

1983年,大同矿区几个煤矿同时发生井下火情,不仅面临减产300万吨的困境,而且因井下多处涌出有毒气体、一氧化碳和地下水,严重地影响生产和威胁着矿工生命安全。为此,煤炭部曾组织国内专家“会诊”,但因火区情况极其复杂,没有形成满意的解决方案。上级领导决定邀请波兰专家来中国,共同研究治理火灾的办法,并决定戚颖敏出任中方技术组长,由他全面负责技术工作和合作中的具体事宜,他认为这是党对他的信任和肯定,同时这项课题的研究在他的脑海中曾多次构想过,如今往日的构想即将付诸实施,他的心情十分激动。井下自燃问题,除因有遗煤外,还因为源源不断地向其供氧,才能形成火灾。均压防灭火技术是一项根据空气由高压区向低压区流动的原理,通过在高低压区两区之间采取均压的通道,使两区之间的压力平衡,空气不再流动,由此减少向采空区煤的供氧量,从而达到防灭火的目的。但由于井下巷道通风网络复杂,井下巷道之间以及与地面之间漏风点多,如何控制火区周边巷道中空气压力便成为均压灭火技术的关键。为此他与同事们井上井下反复地查漏风、搞测量、翻资料、绘矿,没日没夜、废寝忘食地工作,即使生病也从未耽误现场调查测试工作。经过几百个日日夜夜的艰苦奋战,保证了技术措施的合理、有效实施,从而达到了预期目的,获得了满意的效果,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当时仅大同煤峪口矿在采用“均压防灭火技术”后,成功地采出了煤炭40多万吨,解放了呆滞煤量150多万吨。至今该矿已安全生产近20 年。这项技术为千百万矿工的生命安全提供了技术保障。由于该项目有普遍性和广泛的代表性,从此,均压防灭火技术很快在我国逐渐推广应用。现在,已被视为规范化的煤矿防灭火首选技术。1985年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勇闯难关,降服“火焰山”

1972年,他主持了西北宁夏汝箕沟矿区煤田露头火的研究,并为此付出了极大的心血和精力。多年来,人们把宁夏汝箕沟矿区的露头火比做《西游记》中的“火焰山”。远远望去,一条条宽窄不一的火区裂隙,宛如千百条火龙,口吐火焰,伴着风的呼叫,肆虐无忌,让人望而生畏。在远处就隐约感到的高温扑面而至,让人不能近前。由于长年地表与隐蔽的深层交织燃烧,地面随时有坍塌的危险。带着刺激性气味的青烟,在矿区上空四处弥漫,严重污染了大气环境。就是这样一片火海,千百年来不知吞噬了多少生灵和消耗掉多少宝贵的煤炭资源,戚颖敏和他的同事们决定要用科学技术去锁住这条火龙,去治理技术上的“老大难”问题。为了摸清火区的基本状况,他和他的同事们怀着“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的大无畏精神,排除重重险阻,战胜一个个困难,几乎踏遍了所有火区,针对火区的不同特点,进行详细系统的考察。经过半年多的时间,历尽了艰辛和困苦,一份详实的地域考察资料和综合治理方案制定出来了。经过现场实施,多年被视为“老大难”的问题有了突破性进展并取得了阶段性成果。此项科研成果每年可为国家减少煤炭损失近百万吨,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而且保护了环境取得了很好的社会效益。

继续向新的高峰攀登

为解决我国煤层自然发火危险性预测中存在的基础性研究薄弱、预测准确率不高的问题,戚颖敏又大胆地提出进行“煤吸附流态氧特性”这一基础性研究课题。他首次将流动色谱技术引入研究煤吸附流态氧过程中,改变了此前仅研究煤吸附静态氧的传统做法,在国内首创了煤自然发火基础研究的新途径,确定了各煤阶在自然发火时经历三个阶段(缓慢氧化、加速氧化、剧烈氧化)时的标志性气体和火区熄灭的标志性气体,从而完善了煤层自燃倾向性的分级方法和指标,并提出了常用注氮防火中注入气体最高允许氧浓度指标。为准确预测煤矿井下自燃火灾和注销火区提供了坚实的理论依据,使我国在井下自燃火灾预测方面走到了世界前列。研究项目获煤炭部科技进步一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仅据抚顺、徐州、兖州等局的不完全统计,应用该技术安全采出煤炭近3000万吨,取得了重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随着电子技术的发展和推广应用,在矿井通风技术和矿井通风系统改造方面,戚颖敏首先提出利用电子计算机进行矿井通风网络解算,解决通风设计中存在的合理配风问题。他组织和指导课题组结合矿井通风实际条件编制计算机软件包,完成了很多矿井通风系统技术改造项目。在此基础上,又完成了“矿井救灾专家辅助系统”和“矿井通风自动化”两项创新难度更大的研究课题。这两项课题的完成,对于避免矿井灾情扩大、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快速扑灭火灾以及通风系统自动化都起到了巨大作用。

戚颖敏被任命为抚顺分院的总工程师、高级顾问。他成了抚顺分院年轻一届新领导班子的智囊,为分院的发展出谋划策,绘制宏伟蓝图。同时,他继续在科研领域里向新的高峰攀登。“矿井通风活网络风流幂指数熵焓变势压场理论及应用”、“均压防灭火调压手段特性数理描述与设计应用”两个课题是他给自己添加的重担,且争取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

主要论著

1 戚颖敏,王铁心,张立志.炉烟灭火的研究.煤炭学报,1965,2(2)

2 戚颖敏.使用下行风降低采场气温.煤矿安全,1974(2)

3 戚颖敏.煤的自燃性与热性能之间关系的初步探讨.煤矿安全,1974 (6)

4 戚颖敏.风压调节技术在矿井消防火中的应用.煤矿安全,1976(1,2,3,5,6)

5 戚颖敏.矿井灾变通风理论基础与应用.煤矿安全,1976(1,2,3,4)

6 戚颖敏.矿井火灾灾变通风理论及其应用.北京:煤炭工业出版社,1978

7 戚颖敏.综合机械化采煤工作面沼气涌出的数学模型及调风问题.煤炭学报,1981,1

8 戚颖敏,彭本信.利用工业废渣作为阻化剂防止煤炭自燃发火的研究(波兰文).见:波兰:第十九届国际采矿安全研究所会议论文集.1981,10

9 戚颖敏.扑灭大面积火区与火区下安全回采的通风方法.煤矿安全,1985,1

10 戚颖敏.煤矿安全规程执行教材.矿井防火与灭火.太原: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86

11 戚颖敏.火灾防治.煤炭科学技术,1987,4

12 戚颖敏.我国煤炭自燃倾向性鉴定新方法探讨.见:煤炭科学研究总院论文集.1987,5

13 戚颖敏.惰性气体发生装置在中国矿山救护中的应用(波兰文).见:波兰:第一届波兰国际矿山救护学术会议论文集.1989,9

14 戚颖敏.煤矿安全手册·矿井防灭火.北京:煤炭工业出版社,1992

15 戚颖敏,钱国胤,罗海珠.煤吸附流态氧的燃烧特性及其在矿井火灾预测中的应用.煤矿安全,1993(9、10)

16 戚颖敏.扑灭大面积火区与火区下安全回采的通风方法(英文).见:澳大利亚:第二十一届国际采矿安全研究所会议论文集.1995,10

上一篇:史彦琼

下一篇:丘君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