丘宁

时间:2023-12-27 14:47:14编辑:小蔡

丘宁的个人简介

丘宁,甘肃兰州画院专业画家、创作部副主任,国家二级美术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

丘宁从艺简介

丘宁 甘肃 兰州画院专业画家、创作部副主任,国家二级美术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 1995年毕业于西北师范大学美术系国画专业,获学士学位。2001年研修于中国美术学院国画系人物画专业,2005年首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国画专业硕士研究生。2007年应多伦多大学邀请去加拿大参加国际学术活动,现为兰州收藏文化交流协会理事,副秘书长。

作品主要参加了2003年“形式的意义” 现代水墨作品展,2005年“水墨敦煌―当代中国画名家学术邀请展”,2006年“多重语境”水墨作品巡回展,作品荣获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55周年全国青年书画展优秀奖,第二届全国少数民族画展优秀奖,第十四届当代中国花鸟画大展精英奖,第十一届亚洲艺术节大展"走进鄂尔多斯”优秀奖,21世纪中国当代艺术家12人巡回展“水墨敦煌―当代中国画名家学术邀请展”。

多幅作品发表于《美术》,《美术观察》,《美术报》,《中国文化报》等报刊。

丘宁作品评价

“语言转向”中的自我表达

―― 丘宁的水墨画

置身在大时代潮流中的艺术家及其艺术,“语言转向”不但必然发生,而且每个人都应顺势而发,这既是使命和责任,这是艺术本身的需要。 丘宁的水墨画,正是在“语言转向”的艺术取向中的“自我表达”与言说,作为这一代女画家,她的视角必定是以当代文化语境为前提的,这个视角使她的水墨画创作,从传统的符号规范转换为自我发现与表达,表现对象也从对外部现象的关注转换为对内心主题的透示,传统的主题叙述被语言――笔墨的独立价值所取代,等等,在丘宁的作品中,我们分明看到这种变化。

事实上,在丘宁这一代画家身上,我们更愿意看到她们“返回艺术本身”的自觉,应该说,对此丘宁是自觉而且又敏感的,她不再关注并热衷于某些主题与日常生活诗意,而是在感受、体验生命存在中的意绪和感觉,把它们提升为内心主题,用以表现内心世界的种种感觉;所以,她笔下的作品与作品中意象的选择,都决非刻意的找寻,而是以轻松的态度,随手拈来,以相对朴素、单纯、本色的笔墨,在纸面上留下自己的心迹。

若干年来,在艺术上,丘宁努力找寻的正是那种模糊朦胧的水墨语言,她力求在水墨的氤氲中发现新的内涵,她笔下意象展示的是梦想式的恍惚迷离,水墨语言在她那里不在于表达了什么,更多地是展示笔墨如何构成,而构成的形式本身就是内容;这里,观念是她转向的动力所在,依照“返回艺术本身”的理念,她通过自己的笔墨方式去追求艺术的本质和规律,以达到一种新的自由书写和不可言说之美。

女性视角,是丘宁水墨艺术的内在机制,所以,尽管她笔下意象在夸曲、变形,甚至扭曲,然而,却并不狰狞、凶恶,淡淡的墨韵与轻盈的点、线,传达的仍然是一种细致、温暖、平和的氛围和情境。难能可贵的是,丘宁不言放弃,她坚持自己的选择,她的艺术也不张扬,我们几乎在她的作品中找不到剑拔弩张的痕迹,一切似乎都是在“浅斟低唱” 中完成的。

艺术,不是技术,它是心灵的形式表现,“返回艺术本身”才能到达心灵和事物的深层;因此,丘宁的作品体现了这样的意蕴――不是深入生活的行为,而是进入的方式;生活不仅是一些现象、一些事情,它应该带着人性气息、存在品质和理想色彩,以抵达艺术的深处.(徐恩存)

诗意化的心灵栖息

当代绘画的现状,已不再简单的取决于形式语言和符号意义,而往往在多元化的文化时空中展开,既是“当下”的表证,又是精神的折射。艺术实践表明,精神充实的作品才能拥有诗意的形式,演绎出一系列的视觉图示、形式语言与处理手法,引申精神的终极目标。 阅读丘宁的水墨作品,其跨越外在“物象”的障碍,解构传统水墨语言点、线、墨、色的组合,突破了传统水墨语言模式的逻辑界限。以《流变》系列为代表的一系列作品,在其笔下的泛化抽象的过程导致一种纯化的效果,人与物、内在于外在,物质与精神的界限在现实中被拆解。画家依据自己的特殊经验去感受形式题旨,意向的,运用“朦胧”虚幻化的真实,来体现一种“当下”的氛围与情绪。

丘宁的艺术最显著的特征是点线的交错与空间的分割,笔墨灵动和“荒诞化”的结构风格,在相对自由的空间中产生诗意的碰撞。女性生命情感的形式语言操练,内在丰富心理世界与精神漫游的巨大空间,使之有一种随心所欲的自由,获得了别致的情韵与美感。其绘画做到情在物外,意在境中。简洁而意象的处理与结合,构建了耐人寻味的自然图景与意趣。以含蓄与朦胧的形式超越了审美的单向性,而获得多义与多向的功能。在平淡的自然状态中提取并凝聚出水墨意象,这种意象游离于物象之外,显示为一种有意无意之间、若即若离之中达到的效果,在写意之中融入空灵,使之在虚与实中灵活自现。这种笔笔虚实与墨结合,流溢出意灵无滞与神气浑然的意韵。就画面而言,充分发挥了她的笔墨的天生悟性,以湿取韵,使画面弥漫着清韵的水墨幻化的氤氲效果。以抒情、浪漫的手法,笔墨挥洒间铨释着心灵秘境,咏叹吟唱着脱离凡尘的过去。

为了表现这种图景,重现梦境后的自语,借鉴传统造型和笔墨语言的神韵与色彩相融,以“虚写”的处理方法达到一种似真似幻、如梦如影的神秘奇诡的效果。形而上的私语和似是而非的执著,纯真的天性给形象化的阐释,是她热爱生活、享受生活中的甜和苦的自然流露。 坚守着自己神圣的心灵领地,涵盖着她笔底的故事,情和意都在她笔下处理成引人遐想与深思的遥远图景,强调的是心灵与精神,画面形式、语言都被她适可而止和心灵图景所净化,以纯然之心对画面叩询和审视。这正是丘宁艺术的独特之处,也是她动人肺腑的过人之处。(李广南)

丘宁媒体关注

风过枝头花影轻颤

我对丘宁的作品很有好感的一个重要因素在于,她的画像梦,淡淡的梦境般的感觉,似飘渺的水雾在我眼前游曳,也弥漫着物象散发的某种淡淡的陈年旧味,也潜着一丝淡淡的忧伤与感怀,这样的时节适于想一些事情,朦胧的和不朦胧的,往事如烟,香茗如禅。唔,这种气息,暖人,灵性,滋养人,像那种叫做玉的东西,不露锋芒,不事张扬,无大悲大喜,无偏执和激狂,生命状态呈现出一种圆润,它的光芒是凛于内而非形于外的。那天在她的画室,我稍稍抬头就看见了这些画,它们氤氲而来,款款细步般地,就把我团在其中了。

我说丘宁你的画是温润的梦,还让我觉得它们有的就像是一块块玲珑的石头一样的。她微笑,说阿一你是能读得懂我的画的,真高兴,真是好。

喜欢看女人画的画,包括文字。她们的画和文字会经意或不经意地带出女子天性的某种表露,她们有很好的直觉领悟力,有时,凭直觉便能把握和认识人生真谛。虽说女性在视野的开阔度上可能比男性要窄,但对于细节、对于微观的透视力又比较强。

从事艺术创作的人,个人视角依据个人性情个人趣味的不同,有的是外视的,有的是内视的。丘宁是一个内视型画家,是一个将之内心的现实以耐人寻味的方式呈现出来的画家。观看她的画,我们在感受画面雅洁美好的同时,更需要穿越事物的现实表面,穿越那种些微的变形处理而把视角伸触进事物的核心。近几年的时间,丘宁完成了一系列作品:《那些瓶瓶罐罐的故事》、《花语》、《擦擦》、《阿尔卡》、《山水》、《时光的记忆》、《流变》,单就这些画题,便觉里面藏着丰富细腻的女儿心性,抑或那些有历史有故事的东西,一座城市、一条河流、一个小院、一栋老房、一串古玉、一张唐卡、一盏茶、一片瓦、一束花……它们提示给你一种场景、氛围、往事,它们封存在记忆里,静静地等待你去开启,去重历。总在某一个时刻,它们突然苏醒、突然复活,并倏然降临。对,北宋词人曹组有一句如梦令:“人静,人静,风动一枝花影。” 庭园无人,鸟声呢喃,惟风过枝头,花影轻颤。 如花随水走,顺水取之。丘宁的画,呈现灰调的微茫、恬淡和宁馨,写意的、随兴的墨色和墨韵在相互渗透和包容,浸润一体,加之一切鲜艳的颜色之上都有一层淡淡的灰,灰粉、灰兰、灰绿、灰红……类似雾中梦中的景物,更是加重了这种恍惚和飘忽的质地,是一种主观感觉,是一种心绪,一种意象。这种心灵的真实感来自她的自我感知与外在世界之间达成的内在关系。

一个与自己的意念相遇的时刻,你能感受到它,却仿佛很难抓住它。“大概是幻景,是梦境覆盖下的白昼,是激动的崩发,是克制的低语……久已期待的热望,好像沉涌在冰层之下,在另一时间里,跟随着我奔跑。” (丘宁《画语》)丘宁用她女性敏锐的触角,紧紧抓住内在意识的流变,把这些暗涌的无形的心理感觉和情绪体验化为有形的物境和情境,化虚为实,“寥廓无象者,托物以起兴。恍惚无朕者,着迹而如见。”(钱钟书《谈艺录》)也善于化实为虚,化静为动。“笔在画面上游走、流淌、蔓延,墨与色不断地在画面上侵蚀空间,没有清晰的形象,只有相对的关系――灰色的方阵,浅吟低唱,音符在画面上跳动。”(丘宁《画语》)或急驰,或慢跑,赋予水墨一种旋律和节奏,一种意趣和声音,我们能够感受到《流变》中,空间在幻化在流动生风的永恒感觉,而时间,已然停止;《花语》星星点点弥漫水气的空灵和轻盈;《时光的记忆》中具象被化解,剩下一片墨色或是隐约的物象,它们就是匆匆的时光本身留给我们的印象,是那些温婉悄然的美好的时光留在我们脑子里的记忆;《那些瓶瓶罐罐的故事》在温情流走,顾盼生辉,它们是沉思和冥想的,是静谧且深邃的。静止的物体能够在流动的心灵行走,它们与我们相互回响与影映。

我想丘宁找到了与她先天气质和绘画观念最为熨帖的艺术形式,从中也获得一个静观自我的角度,静雅地培植自己的美丽与悠然。的确,对于画家来说,定位与极致是非常重要的,定位即找准自己的位置与风格,然后往极致里做。对不可言喻难以言喻的事物,对秘密、神性和幽暗事物的把捉及表达,毫无疑问是具有一定难度的,它不仅要求画家具有明晰独特的判断,而且需要对艺术语言和思想进行持续挖掘的耐力与勇气。丘宁说,一切形态、色彩及笔触的运用,来源于对世界和事物的印象和认识,感受、想象、情绪等等夹杂在一起,内心不灭的气息不断地驱使寻找那种心动的感觉。想法一个接一个地闪现又消失,焦虑与执著、苦涩与甜蜜并存。(文/阿一)

丘宁心路里程

在路上――寻梦者的旅程

最初的绘画语言来自对世界的朦胧认识。

那时在记忆中天总是很蓝很蓝,师大附小的操场好大好大。有时,会吊上单杠坐在上面望远方,觉得能看到很远。城市两边都夹着山,那是光秃秃植被很少的山,干旱少雨的典型西部地貌,那么直白似乎让人断了想法。但我的脑子依旧会转个不停,渴望着未知的世界。而无论是在演算草纸上和课本边上的信手涂鸦,或是在操场上用小木棍在地上反复抒写着不知名的图像,都成为我对绘画的最初演练。 伴着生长的这片土地因地处内地被称为大西北,我的父辈远离山清水秀的家乡为光荣的理想来到这里扎根。我也因为夜夜相伏而对这方水土滋长了感情。在后来的日子里渐渐发现这片表面贫瘠落后的土地,是一块文化艺术的宝库,在历史上曾闪烁过耀眼的光芒。确切的考古发掘表明,远在旧石器晚期,华夏祖先就在此繁衍生息,繁衍千年的“马家窑文化”以其绚丽的彩陶文化,形成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文化艺术遗存。更不用说举世闻名的“丝绸之路”从甘肃这个狭长的省份通过,贯穿南北。历史上的辉煌为今天的人们不知留下了多少宝贵的财富。敦煌壁画的瑰丽,麦积山的雕刻精彩绝伦,让每一次欣赏有每一次新的惊叹。这种惊叹来自内心,来自对古文化艺术遗产的仰视。 记不清哪一天开始的邂逅,从此走上了痴迷的不归路。

喜欢那些有历史有故事的东西,一座城市、一条大河、一个小院、一栋老房、一串古玉、一张唐卡、一盏茶、一片瓦------每一样都值得静下心慢慢品味,个中喜悦不尽言表。

也迷恋于现代生活的繁华与喧嚣,试图用当下的语言来表述。 在几年的时间里完成了了一些系列作品《擦擦》、《阿尔卡》、《花语》、《古瓶》、《山水》、《时光的记忆》、《流变》。这是我目前的一些想法和痕迹。 面对每一张作品时都是重新审视自我。再一次的和内心做交流。不做同一图式的简单重复,那种复制没有意义。

一直认为自己寡言少语,却常常敏感多思,绘画在我的家族中并没有源流,都从事着不相干的职业。我不知那份热爱源自哪里。只是后来想起做教师的母亲年轻时能歌善舞,而严肃刻板的父亲在退休后居然破天荒地开始写诗,几年时间里颇有成色的诗也垒了一沓,才意识到我的艺术之源,秉承的是他们对生活的热爱。

在绘画上我的选择是多样的,人物山水花卉……表述也是多样性的,具象抽象……心走到哪笔走到哪。笔随心动。

在各种题材之间游走,目标常常是在一段时间后会发生转移。并不追求题材的表面含义,题材只是感觉的媒介。

题材虽不尽相同,但绘画语言是统一的。笔墨与纸面的拥抱,幻化出无尽的韵味,回归心灵。

一切形态、色彩及笔触的运用,来源于个人对世界和事物的认识、经验、印象及情绪、想象-----夹杂在一起,回归纸面。内心不灭的气息不断地驱使寻找那种心动的感觉。想法一个接一个地闪现又消失,通过许多次的失败与自己的内心世界碰撞,焦虑与执著、苦涩与甜蜜,并存。

一位画家办展览,展览的名称想了好几个,最喜欢的是“在路上”,但因不合其成熟主旨而舍弃,最终选了另一雅致的标题。而我觉得这题目正合我的心态,常常想在艺术道路上是需要终其一生去探索的,孔子曰“路漫漫兮其修远,吾将上下而求索”。

是的,远方的灯又亮起,照向了前方的道路,是时候背起行囊继续出发。

在路上。作者:丘宁

丘宁作品欣赏

丘宁作品

上一篇:斯坦尼斯拉夫·洛博特卡

下一篇:孙安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