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宪

时间:2023-12-27 08:40:05编辑:小蔡

孙宪的个人简介

孙宪1954年生,1977年考入景德镇陶瓷学院美术系,毕业后留校任教,1989年调江西教育学院。1999年获教授职称。

孙宪

孙宪,安徽泾县人,1954年生,1969年作为知青下放。1977年考入景德镇陶瓷学院美术系,师从著名国画家胡献雅教授,毕业后留校任教。1989年调江西教育学院,现为江西教育学院美术系主任,江西省政协常委,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江西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江西省高等院校学科带头人,江西省高校名师,江西省工艺美术高级职称评委会主任,江西省教育学会美术专业委员会理事长,江西省政府文史研究馆馆员。

多年来致力于中国画、速写的研究、创作和教学。作为美术教育家园国画大师胡献雅先生的关门弟子,二十多年对历代中国画的发演变和当代中国画的语言有较深入的研究,作品创作重意境、重笔墨,并形成自己独到的面貌,出版了有较大影响的专著3部。95年以来在国家级、省级展览、刊物上发表及出版作品论文70余件,其中16件获奖。一些作品被中南海、毛主席纪念堂、天安门收录于“珍藏书画集”,作品被文化部选入《中国艺术展》赴国外展出,孙宪在我省美术界、美术教育界有较高的知名度。江西日报、江西卫视、信息日报等曾多次以专题片和专版介绍,赵智勇副省长也在人民日报撰文中高度评价其艺术成就。20余年的研究、实践使他的艺术形成鲜明的个人风格,在社会上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得到我国美术权威黄胄、张仃、黄永玉、刘文西、胡献雅等大家的高度评价。

从事高校美术教育至今23年。熟悉艺术教学规律,在实践中不断总结、不断完善,形成了自己的教学风格,在教学中强调和重视新知识的融入。自院教学评估工作开展至今,其担任的课程全部被院评为学院优质课,受到学院以及学生的高度评价。2000年起主持江西省高、初中美术学科课改及全省美术课骨干教师继续教育培训。

艺术经历

1970年1月,1969年在南昌一中毕业后,作为知青下放至梁家渡,农场劳动;

1971年12月,借调至省,参加省外贸展览设计、友谊商店设计,半年后返农场,调五.七中学任教师;

1972年开始学习国画,得民国版《芥子园画谱》,欣喜过望,苦习;

1973年始得恩师蔡锡林、李素馨先生指导速写、国画、国画鉴赏;

1974年4月,得长春电影厂于军老师指导速写;

1977年12月,参加文革后首次高考,录取至景德镇陶瓷学院美术系学习;

1980年7月,首赴黄山写生,得遇黄胄、赖少其先生,聆听教诲,应邀随黄胄先生写生;
12月,经学院报轻工部批准,提前结束班级学业,作为师资留校,并作为著名国画家、教育家胡献雅老先生的弟子和助手;

1981年4~5月,首赴嵩山、华山、泰山、曲阜、崂山写生;
10月,随胡献雅先生赴石钟山写生;

1982年5月,首赴未开发的三清山写生,自带被褥、粮食,宿三清宫阁楼;
12月,赴安徽泾县写生,并到乌溪了解宣纸生产工艺;

1983年7月,首赴桂林、阳朔、柳州写生;

1984年8月,首赴内蒙、宁夏写生,考查云冈石窟;

1985年5月,随胡献雅先生赴杭州写生;
5~10月,应庐山管理局邀请,赴庐山策划《第一届庐山书画邀请展》,随胡献雅先生庐山写生;

1986年4~5月,首赴云南各少数民族地区写生,首至张家界写生;

1987年12月,调江西省经委,任报社美术编辑;

1989年9月,调江西教育学院美术系任副教授,教研室主任;

1992年9~10月,赴九华山写生;
12月,《孙宪速写选集》江西美术出版社出版,张仃先生题写书名,刘文西先生作序;

1994年4月,江西教育学院美术系副主任,主持工作;《李白诗意》获江西省美展一等奖;
10月,《忆写华山》入编天安门珍藏书画集;

1996年4月,恩师胡献雅教授逝世,享年95岁;
9月,《春山烟霭》、《秋山幽瀑》由中南海收藏;

1997年5月,《山高泽长》入编毛主席纪念堂珍藏书画集;《江南小景》入选文化部《中国艺术展》至巴西展出;

1998年12月,获政府突出贡献专家津贴;

1999年6月,获教授职称;获教育部“曾宪梓教师奖”;
12月,《幽涧》入选《江西美术50年》画集;

2000年4月,任江西教育学院美术系主任;

2001年7月,评为江西省高等院校学科带头人;
9月,《幽涧》选入江西百年中国画名家作品展览;
11月,首赴凤凰古城写生,得黄永玉先生指教;
《屹立》入选中央统战部《全国统一战线纪念建党80周年书画展》;

2002年6月,《延安宝塔山》选入全国统编中学《美术》课本;
11月,完成江西省政府大会议厅巨幅国画《井冈雄姿》;赴三峡抢救性写生,重点在143米水位线下写生,得稿百余幅。半年后三峡水位上升,这批景观已不复存在;

2003年1月,担任第九届江西省政协委员;
7月,《白云深处》入选第二届全国中国画展览;
8月,应青岛艺博会邀请,出席第一届青岛艺博会;

2004年4月,《山水画法》江西美术出版社出版;《屹立千秋》发表于人民日报;《山水》入选全国政协《庆祝政协55周年全国书画作品展》;
8月,《风景写生》江西美术出版社出版;
9月,评为“江西省高等院校教学名师”;当选江西省教育学会美术专业委员会理事长;江西省政协书画社成立,任副秘书长;

2005年3月,为国家发改委贵宾厅创作《井冈崛起》;
6月,《白云生处》发表于光明日报;《黄洋界》入选文化部第三届全国画院优秀作品展;

2006年2月,《黄洋界》发表于《美术观察》;
5月,《井冈高路》作为省礼由孟建柱书记赠送十一世班禅;
9月,《峡江行棹》八大山人纪念馆收藏;
10月,《高山仰止》入选民革中央、中国美协《孙中山诞辰140周年全国书画展》;

2007年9月,《山居图》、《黄洋界》选入《当代中国画名家画集》(山水卷)人民日报出版社;
10月,巨幅国画《井冈春色》陈列于江西省政协主席会议室;
11月,国家邮政局发行邮资信卡《孙宪山水画》6枚;

2008年1月,担任第十届江西省政协委员;《井冈山》等选入《华夏墨韵一中国画经典作品》山水卷河北美术出版社;
10月,首赴太行山写生;

2009年6月,《三清云G》获江西省十三届美展一等奖;
7月,随中山画院赴台湾各地写生考察;
8月,为江西省政府完成巨幅作品《井冈杜鹃》、《三清山》,陈列于前湖迎宾馆;完成巨幅瓷板画《三清云》4.2×1.7(米);
9月,担任民进中央开明画院理事;《三清云G》入选第十一届全国美展;

2010年10月,当选江西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苍岭云纵》等选入《百年中国画家》(山水卷)河北美术出版社;

2011年3月,为江西省委常委会议室创作巨幅国画《井冈春色》;
7月,完成奥体中心贵宾厅巨幅国画《井冈山》;担任全国统编中学《美术》课本执行主编;
9月,首赴山西平遥、绵山、祈县写生;当选江西省老文艺家协会副会长;
11月,参加中国画家代表团赴土耳其中土文化年交流;

2012年2月,完成21米长卷《云山无尽图》;
8月,首赴新疆喀什、帕米尔高原、阿勒泰写生;
9月,担任民革中央画院理事;
12月,为毛主席纪念堂贵宾厅创作巨幅国画《井冈朝晖》;

2013年1月,担任江西省政府文史研究馆馆员;
2月,担任第十一届江西省政协常委;
9月,《多玛巴切皇宫前的钟塔》等四件国画入选土耳其驻华大使馆、文化部对外交流中心《土耳其写生作品展》;

名家评论

刘文西为1992年出版的《孙宪速写选集》撰写的前言(部分)

孙宪的速写集就要出版了,看到一个年轻作者经过自已的刻苦钻研、勤奋努力,已取得这一成绩,并开始为社会所承认,作为一个美术同仁,我向他表示祝贺。

来自生活,有独特个性的作品,严肃认其的创作,不会因为时间的久远而被人们所淡忘。相反地,她将久久地留在人们的记忆中,我们的优秀绘画作品应该是这样……孙宪在时风不断变幻的情况下,明确自已的追求,坚定地走着自已的路,这是要有勇气的。

传统山水画已有千余年历史,其技法在传统中国画中,较人物、花鸟画更为丰富、完美,同时也就更难突破创新。孙宪灵活运用传统中国画的程式符号,钢笔的用线具有毛笔的韵味,充分运用干湿、疏密、黑白等对比关系,造型高度概括,取舍得当,将写实性和装饰性溶为一体。在写生记录生活感受的同时,对自已画面构成的形式语言进行着不懈的探索。他的山水写生透出一股现代气息。

扎实深入地学习传统的画理、画法,又从中走出来,形成自已的风格,这需要付出相当艰辛的努力。

这是一条寂寞的路。

品读孙宪山水画作品随感

――“既打进去,又跳出来”的艺术佳作

作者:钱海源

我应邀前往南昌参加《责任与使命――江西美术发展方略座谈会》,这不但使我有机会与老朋友,原江西省美协主席、著名画家蔡超,原江西省政协常务副主席、江西省美协名誉主席、著名山水画家王林森,现江西省美协主席兼江西省画院院长、著名画家杨金星,副主席兼秘书长、著名画家兼美术评论家李晖,老校友、著名油画家陈松茂,著名中国画家熊德琪和著名版画家江克安等再次相聚,而且,我结识了江西省美术界一些新朋友――江西省美协副主席、著名山水画家孙宪先生,就是其中的一位。

(一)

我记得在蔡超、王林森和李晖先生向我介绍孙宪时,都众口一词这样说:孙宪主席是我省一位著名山水画家,很有文化素养,在山水画艺术创作方面不断有佳作巨构问世,而且,为人朴实、正直,非常低调。

在我与孙宪握手寒喧后,孙宪送给我一本由刘大为题字的《孙宪画集》。按照我通常品读画册的习惯,先细读画册首页的《画家艺术简历》,然后再去认真欣赏画册中的作品。因为,这样做的好处是,从品读画家的艺术简历中,就可以大致了解画家的人生和艺术历程,初步认识画家的为人品性、思想风貌、文化素养和艺术成就的高低。

孙宪的艺术简历,文字和我亲见的人一样,朴实、平和。简历称,孙宪多年来致力于山水创作和速写的研究,作品极重气韵,将北派的气势雄浑和南派的水墨淋漓融为一体,形成了自己鲜明的个人风格,在艺术上得到张仃、黄胄、黄永玉和刘文西等大家的肯定。作品入选全国性展览30余件,其中《白云深处》入选第二届全国中国画展,《黄洋界》入选文化部主办的全国画院优秀作品展,《三清云蔚》入选第十一届全国美展,《江南小景》由文化部选入《中国艺术展》至国外巡展,还有多件作品被中南海、毛主席纪念堂和天安门收藏,被《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美术观察》、《美术报》、《美术大观》和《中国书画报》等刊载。国家邮政局2008年全国发行“孙宪山水画”邮资贺年卡一套共6枚。专题片《孙宪和他的山水画》在江西卫视播出。我觉得简历写得实实在在、真切自然、没有水份、令人信服。

(二)

我不太懂山水画,但我爱看和喜欢欣赏山水画。因此,对中国山水画的变革和发展命运,对这些年来业内论山水画创作的问题,我也是非常关注的。

我觉得,谈到当代中国山水画创作,可用“喜忧参半”四个字来概括。所谓“喜”者,是应当承认,当今中国山水画创作,出现了自新中国成立半个多世纪以来,前所未有的自由宽松的创作环境。老一辈山水画家青春不老,年轻一代山水画家充满了艺术创作的朝气和活力,并不断产生了一些给观众留下美好印象的优秀作品。所谓“忧”者,是当代中国山水画界,出现了类似书法界“流行书法”那样的“流行山水画”,如流行的复“四王”之古的山水画风,“克隆黄宾虹”的“黄氏山水画风”。一些标榜“创新”的山水画作品,笔墨运用没有艺术功力,画面干瘪没有生活实感,没有思想情怀,没有艺术美感,没有文化品位。品读那些山水画作品,令人感到倒胃口!一些山水画家对待传统,是否下了真功夫和苦功夫去学习?很值得令人怀疑。如果做不到李可染先生所提倡的“以最大的功力打进去”,当然也就不可能做到“以最大的勇气打出来”。有许多事实表明,要在艺术实践中真正认真做到李可染先生主张的学习传统既能打进去,又能打出来,并非是一件轻而易举之事。现如今一些山水画家变“师法自然”,为“师法前人”,把当今在市场卖价好的山水画家的作品,作为模仿与抄袭的范本。还有,这些年来,也许是由于中国画“以尺论价”之故吧,无论是花鸟、人物或山水画,不管题材是否需要,都越画越大,可是,却大而无当,大而空泛。

在当代中国美术界弥漫着浮躁之风的背景下,我在南昌有机会品读到了颇有艺术新面貌的孙宪的一批山水画新作,感到非常高兴。我觉得,孙宪认真做到了李可染先生所提倡的“以最大的功力打进去”,他在“师古人”,学习宋元乃至明清山水画传统方面,是下了真功夫的。我认为,在孙宪的山水画佳作中,在运用笔墨技巧描绘山石、林木和点景的亭台楼阁中,让人从笔墨上去看很见传统功力,这与他早年在景德镇陶瓷学院读书时,就在名师胡献雅教授的指教下,认真研习宋元明山水画传统是很有关系的。更为难能可贵的是,我们从孙宪的山水画佳作中,又能看到他努力做到了李可染先生主张的“以最大的勇气跳出来”。

能否做到以最大的勇气从传统中跳出来,我认为,这对于中国画家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因为这些年来,不少山水画家,从笔墨中确实可以看到有传统的功力,但遗憾的是画面给人留下的印象,似乎只是对古代山水画的仿制和临摹,是像模像样的“古画”,而缺乏生活的现实感,缺乏艺术创新的新意,与今天的现实生活,和充满生机和活力的自然山川,毫无内在的精神联系。这可以说是当代某些“流行山水画”所共有的文化内涵干瘪、艺术品位平庸的通病。

(三)

在现如今社会上弥漫着人心浮燥,画家们急于用快捷的方式,快速出名和快速发财的时风下,要花费时间,耐得住寂寞,坚持用多年时间坐冷板凳,“读万卷书”,认真学传统临摹古画,打进去,不易做到;而舍得花真功夫,“师法自然”,不畏艰苦“行万里路”,深入生活,跳出来,就更加困难。不少画家一心只追求声色犬马,花天酒地的奢华安逸生活,他们进行的所谓“艺术创作劳动”,是从中国古人,从西方现代派或当代艺术家们的作品中去“取其精华”。不少宣称“山水画的精品”,从作品的图式语言到笔墨色彩都是模仿、照搬别人的东西。哪里还会愿意远离大城市的安乐舒适的生活,到地处偏远的大自然中去深入生活呢,哪里还会从感悟自然中去获取灵感进行艺术创作啊!

孙宪从学生时代开始,就努力养成“师法古人”刻苦学习传统,“师法自然”不断深入生活的扎实的“两手都要硬”的真功夫。

孙宪经常深入名山大川,乡村古镇去写生作画,他的足迹遍留西北高原,南方水乡,在四川的青城山,湘西的凤凰古城,苏州园林,云南边陲和三峡,乃至台湾等地,处处都留下了孙宪的身影。

在南昌参加学术活动期间,孙宪盛情邀请我到他家里去观赏他的画作。我不但看到了在山水画创作方面勤奋耕耘的孙宪,一批以井冈山、庐山和三清山等江西名山为题材的优秀山水画新作,而且还欣赏了他从20世纪70年代初以来所保存的一本又一本速写。在一幅幅生动的速写中,浸润了孙宪的心血和汗水,闪烁着其艺术灵感的光彩。其中许多精彩的速写构图完整,艺术韵味十足,只要从艺术上稍加调整或润色,就可独立而成为一幅幅优秀的山水画作品。

孙宪对我说,恩师胡献雅教授曾告诫他,在学习传统时要注重生活体验,画画要做到有自已的视觉、自已的感受和自已的语言。为此,胡老在80多岁后还多次带他到南山、庐山、石钟山和杭州去写生,恩师的谆谆教诲令他至今难忘。孙宪深情地说:“现在回头来看这些速写,既是一种历史的回忆和精神上的享受,也由此更加缅怀恩师胡老”。

孙宪是安徽泾县人,对名扬天下的黄山情有独钟。从1977年考入景德镇陶瓷学院美术系至今,孙宪先后七次上黄山写生,为了在黄山上多画些速写,经常是饮山泉水,啃方便面,苦而觉其甘。在看孙宪的曲阜速写时,他告诉我,他很喜欢山东曲阜古城的文化气息,曾三次到曲阜写生,对当地的古建筑、古柏尤其喜爱。他回忆第二次去山东曲阜,时值1984年8月酷暑,为画古柏在孔林一呆十多小时,因周边无食摊,一天滴水粒米未进也不觉渴和饿。2000年11月,他第三次到孔府、孔庙、孔林等地写生时,当地已下过雪了,但仍是早出晚归十几天。中午大都是喝凉水,吃干粮,画到天黑时才罢笔,可谓是个献身于艺术的拚命三郎。

孙宪也是一个有强烈责任感的画家。2002年12月,即三峡将因大坝蓄水144米、淹没大批景观的前半年,为了保留淹没区的珍贵资料,他特地到了三峡及大宁河,起早摸黑,抢救性地画了一批写生,这批作品小的有16开大小,大的有三米多长,既包含有山川古树等自然景观,也有大量的古宅、古村和古城速写作品。他说,在三峡大坝建成半年后,这些具有珍贵历史价值的自然人文景观就再也看不到了。孙宪坚持“师法自然”,坚持深入生活的精神,很值得当代许多中青年画家学习。

(四)

在孙宪家里欣赏孙宪的画作,感受到孙宪执着勤勉的艺术劳动态度和精神。我认为,这种态度和精神,不但是我辈一生所认真坚持实践的,而且也是值得在当代中国美术界提倡的。

就美术界这些年来的风气,我觉得评论文章很难写,一些画家只能讲他的好话,不能谈他在艺术上的缺点和不足,否则似乎就会影响他的画在艺术市场上的价格。因而有的画家,将评论家写的文章中提到他在艺术上的缺点和不足,删改成对他的肉麻吹捧,使评论家哭笑不得和蒙羞。也由于这样,一些聪明的评论家为画家写文章,专讲好话,不谈缺点和问题。读那种文章,让人看不到该画家在艺术上到底有什么长处和缺点,使评论家的文章变成套在哪个画家的名下都可以,使评论家的文章变成了在全国通用的“全国粮票”。我对孙宪说,我写你的文章可不能这么写。

我在此文的前面说了,我不太懂得山水画,我只是个山水画的欣赏者和爱好者,为了能写好孙宪这篇文章,我拿着《孙宪画集》和孙宪复印给我的,他在2000的年11月在山东曲阜画的速写,去拜访同住在小洲艺术村的我的老同学,60年代中期毕业于广州美术学院国画系山水科,师从著名岭南画派大师关山月和黎雄才的著名山水画家熊启雄。熊兄在仔细欣赏了孙宪的山水画集和复印的山东曲阜速写后,高度评价孙宪的山水画说:“孙宪的山水画既有传统的笔墨功力,又有鲜活与灵动的现实生活和时代气息。这是由于孙宪既在学习传统上下了真功夫,又在艰苦深入生活方面打下了扎实的基础”。熊启雄又说:“中国古代山水画很少画云,孙宪在画云方面有自己的创造和创新,十分难能可贵,孙宪的画有u2018新黄山画派u2019的精神和内涵,非常不错。”我告诉他孙宪七上黄山写生的情形,熊启雄连连说:“了不起,不简单!现在很少人能像孙宪这样去做深入生活画速写的功夫了。”

当然,熊启雄也对孙宪的山水画作品坦诚提了一些意见,“山水画像孙先生这样画得灵动鲜活很好,但如能注意加重山势的份量感和厚重感,可能会更好一些;另外,孙先生的云画得有流动感,非常漂亮,让山和山林都动起来了,很鲜活。但如果能更注意整体感,避免云的琐碎感,气势会更大,画面的效果可能会更好一些。”我相信,谦虚低调的孙宪,会认真听取我这位与他是同行的老先生的意见的。

我更相信孙宪的山水画会越画越好,在艺术上会前途无量。齐白石和黄宾虹先生,都是在六七十岁以后,在艺术上成就为中国画大家的。以孙宪的思想和文化素养,以孙宪业已在山水画创作方面取得的成就,我们完全可以相信,孙宪在60岁以后,必将在山水画艺术创作上取得更大的成就!

(中国美术家协会理论委员会委员,广东省美术家协会会员,原湖南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国家一级美术师)

孙宪作品赏析

上一篇:佘雪玲

下一篇:邵长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