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钶心

时间:2023-12-27 05:43:40编辑:小蔡

孙钶心的个人简介

孙钶心, 女,1963年2月生,山东沂南人。民进会员,山东省临沂大学中文副教授。

人物简历

1981年9月考入曲阜师范学院中文系汉语言文学专业学习,本科毕业,文学学士学位,1985年7月分配到临沂教育学院中文系做教师,2000年两校合并成为临沂师范学院文学院教师。 1990年至1993年先后参加第7期“中央推普干训班”、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中国现当代文学硕士研究生主要课程培训班”的学习,均取得结业证书。

1994年先后参加省语委第二期“省级普通话水平测试员培训班”、国家语委首届“国家级普通话水平测试员培训班”的学习,均取得资格证书(2004年复审合格)。

1999年11月被评审为中文副教授至今。

主要讲授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必修课《中国现代文学》、新闻等专业的必修课《中国现当代文学(现代部分)》、全校通识必修课《普通话》等。

曾主编或参编教材若干,发表文章若干。

人物著作

在目前的大学文学教育中,尤其是在“中国现代文学”课教学中,一个残酷的现实是不容忽视的,那就是:绝大多数中文系学生不是怀着对文学的虔诚进人大学的。在目前的商品化社会环境中,整个文学教育包括“中国现代文学”教育教学,应该说都已经走入困境,教师必须要去思考这个问题并探索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即“中国现代文学”教育教学如何才能走出困境?

在这种情况下,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就显得尤为重要,而“问题式”教学就是一种培养学生学习主动性、积极性的有效方法。

一、“问题式”教学的必要性

从20世纪末以来,文学的社会影响力逐渐缩小,文学作为专业的吸引力在各种能够发挥就业效果的等级证书面前相形失色,作为大学中文系主干课程的“中国现代文学”的吸引力也在明显的减退,文学的深厚文化底蕴对塑造人、发展人的巨大潜力没有被感受到。这是文学教育在商品化社会大环境中的尴尬,是“中国现代文学”在物化时代的遭遇。

学生们不读原著也失去了听课的兴趣。对于文本的陌生,直接导致课堂上反应冷淡、没有感觉,不能够讨论与争鸣,难以形成观点的交锋、观念的碰撞,更不会产生思想的火花。学生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听与学大多只能处于非常被动的地位。在没有原著阅读为前提的情况下,发生不了多大的教学效果,因为文学课程的学不能不以读为最基本的前提条件。

在这种情况下,高校中文系教师不能不思考教学中的一些问题。比如在“中国现代文学”教学活动中,教什么?怎么教?运用什么方法才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够改变学生的被动学习?

大学中文系学生的培养目标,应该是使学生具有深厚的人文知识、深刻的人文思想、敏锐的审美感悟能力、丰富的想象能力和较强的写作能力。“中国现代文学”课程的核心是通过文学实现人与人的沟通、交流和共同发展,所以首先要考虑的是运用什么教学方法使学生对文学作品产生阅读热情呢?

只有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重视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参与和理解,鼓励他们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见解,师生共同分享阅读经验,才能使他们产生由读而说而思的积极探索,才能使“中国现代文学”课成为启迪思想、激发创见、开发潜能的人文素质课程,才能使学生感受到文学思考和交流的乐趣,认识到文学正在开拓他们的视野和思想,才能够热爱文学。基于此,在选择教学的方式方法时,“问题式”教学就成为比较关键与重要的一种教学方法。

二、“问题式”教学的展开

“问题式”教学指的是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方式,起源于20世纪50年代,是目前国际上比较流行的一种教学方式,简称PBL(Problem-Based Learning),它以信息加工心理学和认知心理学为基础,属于构建主义学习理论的范畴。

“问题式”教学,就是以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为线索,并把这一线索始终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即教师首先提出“问题”、学生带着“问题”阅读作品、自学教材、理解“问题”、讨论“问题”,最后教师根据讨论的情况有针对性地讲解,准确地引导学生解决“问题”。这种教学操作简便,适合大学生思维活跃的特点,实践效果良好,具体操作步骤如下:

(一)“问题”的设计提出

“问题”是学生学习的起点。“问题”必须从教学大纲出发,必须能够引出教学内容、知识点、重点与难点,必须考虑到大多数学生的思考能力水平,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主观学习动机。学生带着这样的“问题”进行自主学习,在学习的过程中思考“问题”,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判断能力和推理能力。

(二)学生的阅读思考

高校文学课学习的最高境界是享受文学!享受文学思考的成果,更享受文学思考的过程。文学作品的价值,是由读者在阅读鉴赏过程中得以实现的。任何优秀的文学作品,都具有它的多义性。每一个人的解读都有自己的独特性,这种独特性不仅表现在对作品意义的认识、对人物的评价上,还表现在对语言材料所构建的意象、意境的感悟上,文学作品因为这种个性的解读而更具有魅力。

(三)师生的探讨论争

在学生对所提“问题”有了思考理解之后,教师就要组织学生探讨论争了,让学生分别发表他们的个性化的认识和理解,让学生讨论甚至争论自己的观点,这样可以互相启发、共同提高。同时教师也应参与学生的讨论,因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材编写者与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是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

(四)教师的解答总结

在探讨论争的过程之中,教师实际上已经掌握了学生解读作品的能力与水平,明确了最后在总结收尾时应该解答学生、引导学生的大体内容,而且关键性词汇的板书归类应该也大致突出了教学的重点与难点,经过适当的补充应该就是完整的教学内容。同时教师对于学生理解难度较大的地方或者使用教材的关键点,一定要进行重点讲解,这样才能确保学生系统地掌握知识。

三、“问题式”教学的相关问题

(一)“问题式”教学的效果

“中国现代文学”的教学目标内涵实际上可以分解为三个层次:原著的阅读体验;熟悉中国现代文学的基本史实;掌握中国现代文学批评的基本知识和思维方式。很显然,后面两个层次建立在第一个层次的基础上。(二)“问题式”教学应该注意的问题

“问题式”教学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式,教师的角色并不是将知识“传授”或“灌输”给学生,而是负责提供学习材料并进行必要的引导。要实现既定的教学目标,应该是在师生双方都认真阅读优秀文学作品的基础上,在对话互动的课堂条件下,发生情感、认识的交流和冲撞,才能使这种文学教学的审美活动充分体现出来。

为了充分地解答并归纳所提出的“问题”,教师有必要针对学生不同层次、不同侧面的发言讨论预先设计出多种引导解答方案,根据课堂上学生讨论情况随机适当确定采用一种或几种方案。教师还应该适当增加教材上没有的有关材料,既丰富课堂信息,又使学生进一步从中体会所学的知识。

“问题式”教学与传统的以教师讲授为主的教学方式不同,所以师生之间应该填平教导与接受的鸿沟,作为群体之中的不同个体进行对话与合作,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这种教学情境中开放自己的心灵。我们使用的教材中存在着很多“未确定领域”,如“鲁迅小说”就存在着“人类的生存困境”这一可研讨话题,教师可以激发学生与之对话,以期在共同探究中共同发展。

(三)制约“问题式”教学实施的几个问题

当然,在现阶段的课堂教学环境下,开展“问题式”教学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一是教师观念转变的问题。问题式教学要求教师走下讲台、走到学生中间,与学生形成良好的师生互动,而目前大部分教师习惯于在讲台上滔滔不绝的满堂灌,在这种思想观念的制约下,教师即使勉强实施问题式教学、也必然是浅层次、低水平的问题式教学。二是教学方法的问题。教学教师的思想观念教师和学生的参与合作动机有待于提高、基本知识与原理的传授时间不充分、教师的讲授分析评价不再得到重视等,这就会使得“问题式”教学得不到有效应用和广泛普及。三是学生数量的问题。问题式教学的前提是小班上课,以便于师生展开充分的师生互动。而随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快速实现,班级学生数量的增加对问题式教学的实施起到了一定的制约作用。四是教学资源问题。实施问题式教学需要学生围绕着单元教学的目标,认真阅读原著的基础上进行。集中阅读时间的相对集中,图书馆藏书量不足的问题就会突现出来。网络教学在大部分院校都是刚刚起步,致使学习资源不够丰富。

总起来看,“问题式”教学改变了教师以讲为主、以讲居先的格局,促进了教与学两方面的提高。它不仅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了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和水平,使学生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体,而且也促进教师认真阅读文学作品、查找掌握大量资料、理清各种文学鉴赏与批评方式,提高教学水平。学生积极主动的进行学习并不意味着教师的作用不再重要,相反教师的课堂组织能力、分析评价引导作用更加突出,教师能否积极合理地运用引导、反馈、评价、总结等措施,对于保障和促进“问题式”教学的效果将起到决定性的作用。“问题式”教学为从事文学教育的高等院校中文系教师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思路。随着网络教学的日益普及完善,“问题式”教学的前景必然是乐观的。

上一篇:冉卫平

下一篇:邵益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