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培

时间:2023-12-26 17:09:12编辑:小蔡

申培的个人简介

申培,又称申公(约前219年-约前135年),鲁(今曲阜)人,为西汉鲁诗儒学家,亦是著名文学家,与王式等人同为儒家学者

申培公,姓申名培,亦称申公,“公”乃尊称,西汉时鲁(郡治在今山东曲阜一带)人,其生卒年月已难详考,约当在公元前三至二世纪之间。西汉初期儒家学者,经学家,西汉今文《诗》学中“鲁诗学”之开创者。

简介

申培(约前219-前135)名培,亦称申公、申培公。鲁(今曲阜)人,西汉今文诗学“鲁诗学”的开创者,少年时代跟浮邱伯学诗,前201年,任楚国中大夫。前195年(汉高祖十二年)刘邦过鲁时,申培等人随师浮邱伯在鲁南宫受到召见。吕后执政时,浮伯在长安,申培再次前去学诗。文帝继位后,听说申培对诗研究精深,遂拜为博士。申培为诗作传,号称鲁诗。远方慕名而来学习的弟子先后达千余人。前140年(建元元年)汉武帝即位不久,赵绾向武帝推荐年已80岁的老师申公。武帝派人前往鲁国迎接申公。到长安后,武帝询问治乱的关键,申公说;“治理国家,不在多说话,而在多做事。”,于是任命申公为太中大夫,参与研究有关兴建明堂,厘定天子出巡规章,改变历法及服装颜色等事。后弟子赵绾等因事案发而自杀。申公被免官遣送回鲁国。几年后,卒于家。申公一生新教弟子中成才者甚多,其中为博士者十余人,为大夫、O、掌故者以百数。著名的有孔安国、周霸、夏宽、砀鲁、缪生、徐偃、庆忌等。

人生历程

申培公少时,与鲁穆生、白生及后来成为西汉楚元王的刘交等皆受《诗》于荀子的学生浮丘伯,秦始皇“焚书”后积压自散去西汉建立后,曾与其师浮丘伯一起见汉高祖刘邦于鲁南宫。后为楚元王的中大夫。吕后时,又与楚元王刘交之子刘郢客在长安随浮丘伯学《诗》终业。汉文帝时力为博士,又为刘郢客的中大夫,负责教其子刘戊。刘戊弱位,淫暴,申培公因谏而遭到胥靡之刑,归鲁,退居家教,终身不出门,亦不见宾客,唯王命召之乃往。弟子自远方来受业者百余人(一说千余人)。汉武帝即位,其弟子王臧、赵绾为汉武帝重用,欲更张政治,议立明堂以朝诸侯,公车召迎时已八十多岁的申培公入京。申培公对武帝问治乱之事,曰:“为治不在多言,顾力行何如耳。”武帝封为太中大夫。后因崇尚黄老之学的窦太后之干预,王臧、赵绾下狱死,申培公病免归,数年后卒(见《汉书·楚元传》及《汉书·儒林传》)。申培公传《诗》以训诂为教,成为西汉今文《诗》学中“《鲁诗》学”一派。又传《春秋梁传》于瑕丘江公。其著作据《汉书·艺文志》著录有:《鲁故》二十五卷、《鲁说》二十八卷,均佚。清儒马国翰《玉翰山房辑佚书》中辑有《鲁诗故》三卷。

相关评论

今天读到《史记》中儒林列传第六十一,申培公。文中说,申培公,鲁地人。曾和刘郢同在老师浮丘伯门下学习。后来刘郢被高祖刘邦封为楚王,便让申公当他的太子刘戊的老师。刘戊不喜欢学习,而申公又对他非常严厉,所以刘戊就很讨厌申公,等到楚王刘郢去世,刘戊立为楚王,就把申公关押了起来进行报复。申公为此感到奇耻大辱,就回到鲁国,隐退在家中教书,终身不出家门,又谢绝一切宾客。由于他的学问大,名气响,所以从远方慕名而来向他求学的弟子有数百人。申公教授《诗经》,只讲解词义,没有写专门的著述来阐发经义,而在教学中碰到自己有疑义、拿不准的地方,让学生自己去思考,不强作传授,所以他的学生思维能力和个性都十分突出。后来他这些学生中“为博士者十余人”,而“至于大夫、郎中、掌故的以百数”。看后,我很感奇怪,这是一个怎样的奇人,“独以《诗》经为训以教,无传(疑),疑者则阙不传。”的方法令人疑惑,而他的弟子也多有成就呢?他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对于今天的我们有什么启发呢?带着这些疑问,我上网搜索了一下,可是对于他的记叙却很少。真想了解一下那个时代的他是如何教育学生的。从他的身上,我突然间好像有一些收获,可却又好像不甚明晰。

儒道

初的儒道死磕:经春秋战国几百年漫天战火后,至秦汉之交,中国重新实现大一统。政治版图的统一要求思想界也不能再一直混乱下去,百家争鸣在外人看起来虽很热闹,但对帝国长治久安却大有害处。当时思想信仰还是著侈品,老百姓并不关心它,真正用它争风吃醋的是王公贵族士人书生,秦始皇焚书坑儒,推行法家,就是听烦了耳朵根子下这些儒道法墨的各执一词,把你们的书都烧了,看你们还玩什么花样。当然防民之口甚于防川,书也是烧不尽的,秦二世而终后,新上来的刘汉王朝又面临着同样的确立帝国思想之本的问题。诸子百家到了汉初的时候,各派的势力消涨发生了新变化。秦以法家苛刑暴政治天下结果落得万夫所指,所以法家的命数到汉初时就到头了,“势术法”这些概念不能再去争夺对上层建筑的控制,所以“下底传中”,隐于官场哲学的暗处形成了后世的“厚黑学”继续发挥作用。阴阳五行家的中心思想被道家和董仲舒的儒家隔汇贯通,作为一门独立的学派也就消失了。墨家在思想层面虽然很有建树,但它的传承中墨子之后就没再出现象样的大师,学派组织没有维持下来,其学说也就式微了。其它兵家、农家、纵横家等大都偏科严重,无法提纲挈领地统一思想,所以到了汉初也就后继无力。算来算去,有资格继续华山论剑的也就只剩下发端于邹鲁的儒家和始创于楚地后发扬于齐国的黄老学说了。儒道相争中最初占上风的是道家。黄老学说在理论创造上有个优势,就是发明了“道”这个万物本源又无所不包的概念。“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你们其它家的人就在那编吧,再编再跳不出我的手掌心。“清静守虚,无为而治”也符合汉初贵族经戎马倥倜后急于安亨富贵的心态,所以黄老学说在汉初的时候一度在宫廷王贵中很有市场和人缘。汉文帝的老婆,汉景帝的妈窦太后就是极倡黄老学说的典型。 我们不是很清楚象窦太后这样一个老太太,喜黄老学说到底多大程度上能了解道家的哲学含义,窃以为窦太后是对黄老的养生术和祭神拜鬼更有兴趣(这也符合中老年女性的通症,庙里拜佛最诚的往往是她们)。不管窦太后对道学懂得多少,她一国太后母仪天下的权威是不可动摇的。景帝时有个著名的儒士叫辕固生,他对《诗经》很有研究,因此封为博士。
有一天窦太后把辕固生找来问他“《老子》一书你觉得怎么样?”,辕固生有点腐儒的味道,也不懂含蓄,直接对窦太后说“那不过一本寻常人写的书罢了”。窦太后喜黄老是出了名的,闻之大怒,于是交给辕固生一个高尚而坚巨的任务到猪圈里去刺头猪给我看看。让辕固生背背“窈窕淑女,君子好求”他在行,让他去刺猪不是要他的亲命吗。景帝在一旁看到,不忍让辕固生惨死于猪口下,就偷偷给了姓辕的一把利刃,于是这有正史以来第一次人猪大战,以辕固生的一击致猪性命而告收场。前有《庄子》篇的庖丁解牛,今有儒家的辕生刺猪,儒道两家在牲畜屠宰这个行业上居然也能打个平手,窦太后对儒道相争的干预一直持续到汉武帝年间,而且这时期的争斗已越发血雨腥风起来。儒家进汉室宫廷的时间要比道家晚。春秋战国时期孔孟学说虽然流传甚广,但真正被诸侯国接受用于治国的几乎没有(《史记》载,只有魏文侯用了一段儒家学说)。齐国建稷下学宫的时候,由于邻近的缘故,孟子、荀子也常去蹭饭,但稷下学宫的风气主流是借黄帝、姜太公、管子之名流传的道家、兵家、法家,儒家在那里只能打打擦边球。荀子是战国时期最后一个大儒,但他的两个著名学生李斯和韩非子后来都投入了法家的怀抱。秦始皇东游时,鲁地儒生拍赢政的马屁拍到了马蹄上,结果成就了秦始皇焚书坑儒的伟业,儒家与秦朝结了梁子,陈胜吴广起义时,孔子后裔孔甲为报前仇,居然给不识字的农民起义军送去孔家私藏多年的礼器以助一臂之力,结果陈胜兵败,孔甲也莫名其妙的死在军中。 至此,儒家虽千辛万苦,但一直也没弄出点象样的名堂。汉朝建立后,把秦跳过去,追溯周朝为正统,这就要求创建天子之礼,刘邦带着一伙泥腿子出身的莽夫完全不懂仪礼是怎么一回事,于是汉初大儒叔孙通为汉制定了礼制,被刘邦封为太常,这样一些儒生才开始进入汉廷作官。吕后主政时重用的是打天下时的一些勇将,儒生靠边站,汉文帝喜刑名之学,也不太待见儒生,到了景帝时,天子、太后都是黄老的痴迷者,儒家在与道家的争斗中更是落了下风,到了汉武帝时儒家终于有了喘息的机会。儒家有当私塾先生的传统,所以在当官辅政之前,先出名的一些儒生往往与教书有关。吕后执政的时期,有个鲁国人叫申培公,因懂《诗经》被楚王刘郢请去给他的儿子刘戊当老师,由于教学太严,刘戊不但不记申培公的好,反而很忌恨他(读书总是很枯燥的,对于纨刳子弟更是如此),后来刘戊继任楚王后就没少给申培公小鞋穿,申培公一气之下就跑回长安去了。申培公有个学生叫王臧,他的运气要一点,他摊上的学生是汉景帝的儿子刘彻,也就是后来的汉武帝。汉武帝总算是勤学诗书的好材料,他登基后先后提拔王臧当郎中令,又任命儒赵绾作御史大夫,连那个被自己的学生赶回来的申培公都封了个太中大夫的官。儒生们一有了机会就琢磨着怎样把道家从上层建筑上给搬倒,王臧和赵绾合计了一下就想在皇宫内建立儒家明堂来专门推广孔孟之学。这事被窦太后知道了,窦太后很生气,她不能让儒家在自己的眼皮底下复辟,于是跳过汉武帝,直接下令把王臧和赵绾送到大牢里考问,后来王、赵二人只得自杀了事。不过经这些人一折腾,儒家的学说终于在宫廷中有了些听众,汉武帝也倾向儒学,开始与窦太后暗自较劲。窦太后是汉武帝的祖母,再长寿也耗不过年轻有为的汉武帝。她前脚一死,汉武帝的丞相田`就宣布罢黜黄老、刑名百家学说,同时把通晓《春秋》的儒生公孙弘从平民一举升为三公,赐平津侯,买彩票中大奖的示范作用是无穷的,一时间天下的学子象风吹草伏般倾向儒学,上有好焉,下必效之,这就是后世所说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董仲舒

董仲舒,是西汉一位与时俱进的思想家,西汉时期著名的唯心主义哲学家和今文经学大师。出生年代(前179~前104)中国汉代思想家,政治家。景帝时任博士,讲授《公羊春秋》。汉武帝元光元年(前134),董仲舒在著名的《举贤良对策》中,提出他的哲学体系的基本要点,并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为汉武帝所采纳。其后,任江都易王刘非的国相10年;元朔四年(前125),任胶西王刘端的国相,4年后辞职回家。此后,居家著书,朝廷每有大议,令使者及廷尉就其家而问之,仍受武帝尊重。董仲舒以《公羊春秋》为依据,将周代以来的宗教天道观和阴阳、五行学说结合起来,吸收法家、道家、阴阳家思想,建立了一个新的思想体系,成为汉代的官方统治哲学,对当时社会所提出的一系列哲学、政治、社会、历史问题,给予了较为系统的回答。董仲舒一生经历了文景之治,汉武盛世,是西汉王朝的极盛时期,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国力空前强盛,人民安居乐业。在思想文化方面,汉初社会也是宽舒自如的。孝惠帝除“挟书之律”,置写书之官;武帝时又广开献书之路。很多因秦始皇焚书坑儒而秘藏起来的儒家典籍,纷纷再现于人间;很多退避于草野的儒学之士,也渐渐走出了山林。民安于太平,士乐于学业,于是讲学通经之士,再聚徒众,复兴儒业,儒学阵营,陡然大具。经师们为了经世致用,取悦当道,解经说义,绘声绘色。家有家风,师有师法,形形色色,粲然明备。董仲舒,就是在这样一个社会安定,学术自由的背景下,走上事学之路的。董仲舒的老家――广川,东南两面,邻近齐鲁,北靠燕代,西界三晋。自古齐鲁多儒生,燕代出方士,三晋产法家,仲舒自幼便在多种文化熏陶中成长,与其方来形成多内涵的思想体系不无关系。据《史记》记载,西汉初年,传习五经的硕儒共有八人:传《诗》,于鲁(今山东西部)有申培公,于齐(山东东部)为辕固生,于燕(今北京)则韩太傅(婴);传《书》,为济南伏生;传《礼》,则鲁之高堂生;传《易》,则淄川(移太常博士书》),数人才能合治一部《诗经》。与那些浅薄之士相比,董仲舒真是鹤立鸡群,形若天渊,无惭“通才”“鸿儒”之喻。此外声誉之高,气派之盛!

诗经

中国的诗歌有三千年的历史,而它的光辉灿烂的第一页,就是《诗经》。《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它最早被称为“诗”、“诗三百”。到汉代,儒者因为它曾经过孔子的整理,便尊它为“经”,于是才有了《诗经》这个书名。秦始皇焚书以后,汉代保存、研究、传授《诗经》的有四家,他们是鲁人申培公的鲁诗,齐人辕固生的齐诗,燕人韩婴的韩诗,赵人毛亨、毛苌的毛诗。东汉以后,齐、鲁、韩三家诗逐渐衰落,到南宋就完全失传,我们现在所读的《诗经》,是毛亨、毛苌传下来的,因为毛亨作有《毛诗故训传》,所以人们又把《诗经》称作“毛诗”。《诗经》共收入自西周初叶(公元前十一世纪)至春秋中叶(公元前六世纪)大约五百年之间的诗歌三百零五篇(其中包括六篇有目无辞的“笙诗”,它们是《雅》中的《南陔》、《白华》、《华黍》、《由庚》、《崇丘》、《由仪》)。这些诗根据音乐的不同,分成《风》、《雅》、《颂》三部分。《风》是各国的地方乐歌,有十五国风;《雅》是周朝京畿一带的乐歌,《雅》分大、小雅;《颂》是专用于宗庙祭祀的乐曲,《颂》有《周颂》、《鲁颂》、《商颂》之分。《诗经》中的作品的产生地大体在今天的陕西、山西、河南、河北、山东及湖北北部一带。这些作品的来源情况很复杂,其中有的是周王朝乐官制作的诗歌,有的是公卿大夫呈献的乐曲,但大多数的诗歌是朝廷派人到民间采集来的民歌。 在交通极不发达的先秦时期,人们采集这些诗歌一定经历了许多困难,而更困难的是,要把这些从各地采集来的风格各异、曲调有别、形式不同的诗歌整理、编辑成我们今天看到的这种样子。根据史料记载,这个工作,可能是朝廷的乐官太师作的。《周礼。春官》记:“太师教六诗:曰风、曰赋、曰比、曰兴、曰雅、曰颂”。《礼记.王制》亦云:“命太师陈诗以观民风。”可见太师担当着传授诗歌、保管诗歌的任务,所以他们也很可能是诗歌的整理者。《诗经》在先秦时期,就已经享有极高的声誉。当时整个社会都公认《诗经》的崇高地位,如《左传》僖公二十七年载:“赵衰曰:《诗》、《书》义之府也。”这是公元前六百三十三年的事。在那时,人们已把《诗经》看成是义理的府库了。《管子。山权数》还记载说,“《诗》……民之能此者,皆一马之地,一金之衣。”我们现在在史书中还常常看到许多外交家在外交场合引用诗歌的章句表述自己的立场,许多臣子引用诗歌来向当政者进谏,一般官员也可以用诗来交流思想。一个人对《诗经》熟悉的程度,成了衡量他文化素养高低的标准,也影响到他的社交和工作的质量。所以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论语》),又说:“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诗经》在那时就成了贵族教育中普遍使用的教材。《诗经》的内容十分丰富,打开《诗经》,就好像展开一幅巨大的历史画卷,让我们看到一部周民族从后稷到春秋中叶的发展史,看到先民们生动的生活、劳动的情景,聆听到先民们或愉悦或凄婉或悲凉或慷慨的歌声。

鲁诗

鲁诗学派〗创始人申公,名培,申公时期,鲁地(今山东南部)人。申公少年时与刘邦四弟刘交从师齐人浮丘伯学习《诗经》。汉初,申公以弟子师浮丘伯曾在鲁国南宫见过刘邦。汉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封刘交为楚元王。楚元王就职王国后,用申公为中大夫。吕后时,浮丘伯在长安,楚元王派其子郢客与申公向浮丘伯学习《诗经》毕业。文帝时,闻申公研习《诗经》最精,授官博士。楚元王喜欢《诗经》,诸子皆学《诗经》,申公从此给《诗经》作传,号称《鲁诗》。楚元王卒,郢客继立为楚王,命申公作太子刘戊的老师。刘戊不好学,对申公的要求感到厌恶。
刘戊继立为王以后,与吴王沟通谋反,申公等深阻,刘戊不但不听反而把申公等拴系起来,穿上赭衣,于市上举杵舂米。申公感到羞愧,回归故里,以教书为业,弟子达一千多人,其中知名者有王臧、赵□、孔安国、周霸、夏宽、鲁赐、缪生、徐偃、阙门、庆忌。申公讲学,不仅传授《诗经》,还传授《春秋》。申公的弟子瑕丘人江公也都能传授,江公的弟子非常多。申公的弟子们如江公和鲁人许生、免中徐公都谨守申公学说而教授。韦贤拜博士大江公和许生为师研习《鲁诗》,后因教授《鲁诗》,号称邹鲁大儒。韦贤传其子韦玄成,玄成参加石渠阁论辩。韦玄成及其侄儿韦赏传授《诗经》给哀帝。由此鲁诗学派中有了韦氏学派。王式字翁思,拜徐公和许生为师,弟子有张长安、唐长宾、褚少孙。后来张、唐、褚都官拜博士,由此鲁诗学派中又有了张氏学派、唐氏学派和播氏学派。张长安侄儿张游卿传授《诗经》给元帝;张长安的弟子许宴为博士,从此《鲁诗》张氏学派中又有了许氏学派。薛广德也是王式的学生。薛曾以博士资格参石渠阁辩论。薛广德的弟子有龚舍。《鲁诗》对《诗经》经文有自己的见解。“蔡人之妻”,《鲁诗》认为,是宋人之女,出嫁后丈夫患恶病,其母亲想要使她改嫁。女儿说:“夫不幸,乃妾之不幸也,奈何去之,适人之道,壹与之□,终身不改,不幸遇恶疾,不改其意。”(《两汉三国学案》卷五《诗》),终不听其母言,于是作诗歌《□□》。“周南之妻”,《鲁诗》认为是周南大夫之妻。大夫受命去治理水土,逾期末还,妻恐丈夫懈怠政事,就对邻人说:“国家多难,惟勉强之,无有谴怒,遗父母忧。” 于是作诗说:“鲂鱼□尾,王室如毁。虽则如毁,父母孔迩。”“卫姑定姜”,《鲁诗》认为,是卫定公的夫人,公子的母亲。公子结婚后而卒,其妻无子,守丧三年完毕,被婆婆送归娘家。定姜亲自送儿媳到野外,对儿媳的恩爱和对儿子的哀思使她悲痛号陶,儿媳已经走远,她还忙立眺望,挥泣垂涕。于是赋诗说:“燕燕于飞,羞池其羽。之子于归,远送于野。瞻望弗及,泣涕如雨。”送走儿媳边往回走边哭泣不时地回顾,又作诗说:“先君之思,以畜寡人。”君子说定姜比慈祥的婆婆还慈祥很多。“许穆夫人”,《鲁诗》说,是卫懿公的女儿,许穆公的夫人。当初,许穆夫人未定婚时,许国来求婚,齐国也来求婚。魏公将要把女儿允诺给许国,女儿通过她的保母对懿公说:“古者诸侯之女,所以苞苴玩弄,系援于大国。”又说:“今者许小而远,齐大而近。若今之世,强者为雄。如使边境冠戎之事,维是四方之故,赴告大国,妻在不犹愈乎?今舍近而就远、离大而附小,一旦有车驰之难,孰可虑社稷?”卫懿公不采纳意见而嫁女儿给许国。后来,翟人进攻卫国,大破卫国而许国无力拯救。卫懿公后悔不采纳女儿的意见,败逃到荥泽被杀。齐桓公派兵前去救援,而且筑楚丘城让卫国遗民居住。当卫国被狄人破灭时,许穆夫人驰驱前去吊唁卫懿公,因悲痛而作诗说:“载驰载驱,归唁卫侯。驱马悠悠,言至于□。大夫跋涉,我心则忧。既不我嘉,不能旋反。视尔不臧,我思不远。”君子赞赏她善良、智慧而且有远见。《□□》,《鲁诗》说,布谷鸟用平均如一的态度哺育它的七个小仔,君子用他的一贯威仪赡养万物。用心专一可以辅佐任何君主,用心不专不能辅佐任何一君。 “莘莘征夫,每怀靡及”,《鲁诗》说,起早贪晚地干,还恐怕达不到目的,何况贪图安逸,将怎么达到呢?如果人根本不想达到,岂能达到吗?《甘棠》,《鲁诗》说,自陕以东的政事,周公主持,自陕以西的政事,召公主持。召伯述职:在养桑蚕的季节,为了不打扰平民的生计,所以不进入邑里,住在甘棠树下判断狱讼。陕地人民各得其所,所以后世思念他,歌颂他。百姓叹咏他的美德而致敬意,估量甘棠不被伐,政教哪能不施行?孔子说:“我于《甘棠》,见宗庙之敬也。甚尊其人,必敬其位。顺安万物,古圣之道也。”“瞻彼日月,遥遥我思。道之云远,易云能来。”《鲁诗》说,这是着急时的词语,所以呼喊日月。“物其有矣,维其时矣”,《鲁诗》说,物所以有而且不断绝,因为它运动合乎时宜。“莞彼抑斯,鸣碉□□有□者渊,莞苇□□”,《鲁诗》说,意思是说博大的事物旁边,无所不容。《鲁诗》说:“侧弁之俄”,意思是失德;“屡舞□□”,意思是失客。“寿□与试”,《鲁诗》说,美用老人的话以求安固。“洋水”,《鲁诗》说,“泮”,意思是“半”。天子的大学叫做“辟雍”,意思是用士培壅在它的周围,形圆如壁,寓义是四方来观摩的人很均衡。“□宫”,水围它的半周,一般是东西有门,南面通水,北面无水。又说,雨师,指毕宿,月亮茫临陆毕宿旁边,要下大雨;风伯,指箕宿,月亮附丽箕宿旁边,将要刮大风。还说,尸,是神主的代表;尸吃饱了,因而才知道神也吃饱了。鲁诗学派影响悠远。高嘉传授《鲁诗》给元帝。高氏世传《鲁诗》,高嘉之子高客,孙高诩。魏应,建武初向博士官学《鲁诗》,后来弟子有远方至,达数干人。诸儒在白虎观论五经同异,他专掌疑难答问。蔡朗,传授《鲁诗》,门徒云集,纷纷自远方面至。自从《毛诗》兴,《鲁诗》渐衰。

上一篇:普莱德

下一篇:水思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