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玉琦的个人简介
孙玉琦 - 简介
孙玉琦1885年出生在河北省献县,天津利生体育用品厂创始人。
孙玉琦 - 主要经历
孙玉琦1885年出生在河北省献县,幼年随父逃荒来到天津。因其父谋得美国基督教公理会杂役差事。稍长便入了基督教,并到教会学校读书。那时的教会学校大都开展球类和田径运动,少年时代的孙玉琦即对体育产生兴趣。民国初年,他于协和书院毕业后,在南开学校做了音乐教员兼教英文。他发现国内使用的球全部是国外进口的,价格昂贵,便研究起制球技术。
1921年,孙玉琦毅然告别已当了9年教员的南开学校,在家中办起了工厂,专门缝制篮球。他的这一举动深得张伯苓校长的赞许。据说孙离开南开学校时,张伯苓多付给他几个月的薪金以表支持。开业之时,孙玉琦自拟一副对联挂在屋里:“利应社会需要,制造体育用品;生为人身健康,畅销运动器具。”并取上下联之首字,将自己的工厂命名为“利生工厂”。笔者曾见到一份题为《利生工厂的以往及现在》的文字资料,里面特别提到:“篮球可称得起是中国近代最普通的游戏,推其原因不外乎:(一)篮球是最兴奋最活泼的运动;(二)中国自制的篮球好用便宜。这第一个原因固然有很大的影响,然第二个原因才算实现这种运动普遍的元素。”
利生在刚刚创业时,所用皮革,都是从市场买进的,有的厚薄不匀,有的伸张力未饱和,因此,造出的球弹跳高低不稳,并且容易走形。为此,孙玉琦每周两次赴燕京大学制革专业旁听;同时,聘请直隶工业学校制革科毕业生王学敏为技术员,在厂内建立了制革部,又请来留美专攻制革的齐守愚到厂,任制革工程师兼副厂长,购进、制造、改进制革机器,大幅度提升篮球质量。不久他们又开展足球、排球的生产,质量均堪上乘。
1928年至1936年,是利生大步进取的极盛时期。除生产足、篮、排、羽毛球外,还增添了铁饼、标枪、双杠、木马、吊环等体育器械的生产,并承制各种运动鞋、袜和服装,承包建造体育场馆。时人所称亚洲最大的体育场――河北体育场(今北站体育场)、耀华中学体育馆、天津水产学校游泳池、天津培才小学儿童游戏场等,均为利生设计或修造。在此期间,员工增多,厂房也不断扩大,先迁至河北五马路,后又迁至河北昆纬路,产品打入了国际市场。1931年,出席世界运动会的中国篮球队指导董守义曾这样评价利生生产的球类:“中国国际球类比赛场中,所用球类素来采用欧西各国出品,及利生工厂经多时研究,所以篮球足球等类,较之欧西名厂出品无分轩轾。在天津万国篮球比赛及华北球类比赛中,以该厂出品几经考验,认合标准,即正式采用该厂之球,作为比赛之用。在中国球类由西人认为合格采用者,利生工厂实开最先纪录也。”
1937年“七七”事变后,在日军的铁蹄下,利生陷入前所未有的困境。先是皮革被军方征用,断绝了球革来源;之后,日寇又以伪联币15.8万元强购利生厂地,利生被迫迁往河北五马路旧址。据知情人讲,当时日本最大的体育用品制造厂商美津浓派人访华,参观了早已慕名的利生体育用品厂。参观后,日方提出要与利生合营。这在当时来说,如果单从利益上考虑,对利生是很有利的,但董事长孙玉琦出于爱国和民族自尊,严词拒绝了日方的要求。以后日本宪兵经常来厂刁难,又以铁路局建职工宿舍为名,强买利生厂的房产,几经周折,最后利生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只好忍痛出让。
1945年日本投降,利生收回了在河北昆纬路的厂房,恢复了生产,但业务仍无太大起色,直到解放后利生厂才获得新的发展动力。
孙玉琦 - 相关词条
河北省、天津利生体育用品厂、体育、皮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