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焘的个人简介
孙焘,男,1979年1月生于山东青岛市,北京大学哲学博士,师从美学家叶朗先生。现为中国戏曲学院国际文化交流系副教授,北京大学美学与美育研究中心研究员。学术领域为:美学基础理论、美育与艺术教育、当代审美文化等。主讲课程:中西美学、文化概论、论文写作等。发表学术论文多篇,著有《中国美学通史?先秦卷》(江苏人民出版社,2014年)。人物经历
2016年起,北京大学美学与美育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2013年起,中国戏曲学院跨文化交流与管理研究所副所长,组织和主持每周一期的“文化交流与传播讲堂”。“讲堂”立足于审美、艺术、文化交流、文化管理等领域,旨在拓展听众的学术视野和文化眼界,加强跨学科交流及学术与实务的互动,推动文化研究与传播。
2012年9月起,中国戏曲学院。中国戏曲学院国际文化交流系教师,主讲课程:中国文化史、中西美学与文化、毕业论文写作等。
2011-2012年,北京大学。北京大学美学与美育研究中心主任助理,承担行政与学术两方面的工作。行政方面:在中心主任的指导下,负责北京大学美学与美育研究中心的活动组织、网站建设、媒体宣传等工作。学术方面:承担学术课题研究、维护学术交流平台等。
2009-2011年,首都师范大学。2009年,进入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开展博士后研究(合作导师:王德胜教授),课题:《中国古代艺术学的人文基础》。2011年8月,博士后出站。
2003-2009年,北京大学。2003年进入北京大学哲学系读硕士研究生,美学专业,2005年硕博连读,师从美学家叶朗教授,方向为美学原理和中国美学。2009年毕业,获北京大学哲学博士学位。博士论文题目:《博文约礼:君子人格与秩序重建》。在北京大学学习期间,与诸同道一起学习传统中医理论、太极拳、儒道释经典等,组织和参与相关读书会。
在家乡青岛读小学、中学,1997-2001年就读青岛大学,文学学士。
工作成果
2020年7月,【论文】《意象学说的“情景交融”――基于形式主义与精神分析的理论互补》,《中国文学批评》2020年第3期,59-68页2019年10月,【论文】《游戏精神与“审美态度”的再反思――兼论朱光潜“距离的矛盾”的美育意义》,《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年第5期,74-82页
【社会服务】自2018年起参与北京市教委委托首都师范大学美育研究中心的“北京市中小学美育调研”项目(史红主持),开展入校调研、设计问卷和撰写年度报告等。
2018年4月,【文章】《青年审美文化焕新传统艺术》,《人民日报》,2018年04月17日14版
2018年3月,【论文】《美感与信仰关系的百年往复――论“以美育代宗教”的隐含预设》,《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2期,25-29页
2018年2月,【论文】《形神与气象:人物志的心性类型学说及其当代意义》,《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1期,151-159页
2018年1月,【论文】《自拍、弹幕和应援:“带宽革命”中的美学理论新问题》,《美与时代(下)》,2018年第1期,46-49页
2017年12月,【文章】《生机不息:叶朗的中国美学研究道路》,《美术观察》,2017年第12期,132-133页
2017年7月,【活动】受邀参加意大利马切拉塔歌剧节系列文化活动,在马切拉塔大学人文学院为师生做关于中国戏曲与中国文化的英文讲座,并作为对话嘉宾在马切拉塔歌剧节开幕式暨小型讨论会上与意大利学者对谈“戏剧艺术与文化交流”,最后还访谈了马切拉塔孔子学院的中国志愿者。
2017年6月,【论文】《相感于象:为“美的社会性”寻回“心灵”》,《北方工业大学学报》,2017年第3期,59-65页
2016年7月,【文章】《国产奇幻类电影开始促进人性反思》,《人民论坛》,2016年第7期,132-134页
2016年7月,【论文】《美,中西哲学在深处相遇――张世英教授访谈录》,《文艺研究》,2016年第7期,75-84页
2016年7月,【论文】《张世英“万物一体”学说的美学意蕴》,《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7期,60-65页
2016年2月,【文章】《为大众文艺的价值观探索点赞――以琅琊榜等三部影视作品为例》,《人民日报》,2016年2月26日 24 版
2014年12月,【文章】《美,价值观的意义建构》,《人民日报》,2014年12月5日 24 版
2014年8月,【讲座】“价值观念整合的文化本位”,人民论坛读书会(第25期)
2014年6月,【文章】《历史题材的“意义”回归》,《人民日报》,2014年6月3日 13 版
2014年1月,【专著】《中国美学通史?先秦卷》、《中国美学通史?清代卷》(第三作者)由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 该著作系孙焘参与教育部人文社科重大项目“中国美学通史”(06JJD760003)的成果。
2013年11月起,组织并主持中国戏曲学院国际文化交流系“文化交流与传播讲堂”系列讲座。
2013年1月,【论文】《心地光明的当代君子――叶朗先生侧记》,《传记文学》2013年第1期
自2012年开始,为《北京社会科学年鉴》撰写北京地区美学研究发展报告。
2012年6月,作为北京大学美学与美育研究中心研究员赴法国巴黎,与杜小真教授、陆丙安女士合作整理居法艺术家熊秉明先生遗稿,期间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巴黎中国文化中心参访交流。
2011年8月,任北京大学美学与美育研究中心主任助理,协调组织美学与艺术学沙龙、学术网站改版等。协助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我国文化产业发展战略研究”主持人叶朗研究有关“国家文化战略”子课题的内容:立足于适应新时代环境的文化建设、价值导向、对外文化战略等问题。
2011年2月,【论文】《“文”、“物”、“象”与华夏艺术的人文源头》,《船山学刊》2011年第2期
2010年10月:【论文】《艺术学如何“以史出论”》,《文艺研究》2010年 第2期
2010年8月:负责2010年第18届世界美学大会宣传工作,分工撰写新闻通稿、学术综述,为《光明日报》有关专栏撰写会议报道,并协助组织新闻发布会、学术访谈、议程报道等工作。 【论文】《提升人生境界与“大美育”》,《文艺争鸣》2010年16期
2010年7月:参加中国人民大学举办的“中国哲学形上学与认识论”国际年会,发表论文《“忘”与审美体验:道家知识论的艺术学维度》
2010年1月,【论文】与叶朗合作撰写《开放、吸收与对话:60年的中国美学和文艺学》,收入《北大视野:新中国60年学术流变记》(北大出版社,2010)。
2009年1月,通过哲学博士学位答辩并提交学位论文《博文约礼:君子人格与秩序重建》,存于北京大学图书馆学位论文室。
2007年秋,任叶朗教授“美学原理”公选课助教,协助超星数字图书馆的课程视频采集工作。
2007年夏,全国政协(无党派界别)赴湖南考察调研文化产业发展和实施文化“走出去”战略的情况。孙焘受邀作为研究人员随同赴湘,协助政协工作人员撰写关于文化产业的考察报告与大会发言稿,从国家文化发展战略和提升“软实力”的角度分析通俗流行艺术、大众文化(涉及剧场演出、动漫、影视、旅游等)和文化产业运营等领域的现状和存在问题。
2006年,与彭锋教授合作翻译美学家理查德?舒斯特曼的《生活即审美:审美经验和生活艺术》(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当中有关流行艺术、身体自省意识等部分章节。
随笔杂文
2020年4月,《文化反思中西医之争》,社会科学报,1702期,2020年4月16日6版2019年8月,《挖掘传统文化的时尚之美》,人民日报,2019年8月2日20版
2019年1月,《年节时看“人情往来”之变》,社会科学报,1643期,2019年1月31日6版
2018年11月,《不同文化内核的存异与沟通》,社会科学报,1631期,2018年11月8日6版
2018年7月,《虚构作品为何还需要“真实”》,人民日报海外版,2018年07月30日 07版
2018年2月,《艺考:大学教师看才艺基础教育》,南方周末,2018年2月14日
2018年1月,《好善无争的贾迎春为何命苦》,南方周末,2018年1月4日
2017年12月,《人近中年,勿追“风口”》,南方周末,2017年12月14日
2017年5月,《为什么“人算不如天算”》,社会科学报,2017年5月11日
2017年3月,《要“为人”,还是要“为己”》,南方周末,2017年3月28日
2017年3月,《文艺引导当尊重市场和民意》,人民论坛网,2017年3月20日
2017年1月,《为什么相信善恶有报》,南方周末,2017年1月12日
2016年11月,《理想的学术普及还有多远》,读书,2016年11期
2016年11月,《奇异博士的三观和国产片的瓶颈》,南方周末,2016年11月17日
2016年10月,《“君子不器”:做自由的专业人》,南方周末,2016年10月27日
2016年10月,《评影片长江图:越是心灵的 越要细描》,人民日报,2016年10月11日
2016年9月,《小别离:中间阶层,忧从何来》,南方周末,2016年9月30日
2016年9月,《诗意不必在远方》,南方周末,2016年9月22日
2016年9月,《别误解“中庸”》,南方周末,2016年9月16日
2016年9月,《大学生涯,勇敢“做自己”》,南方周末,2016年9月8日
2016年8月,《“物质追求”与生存忧患》,南方周末,2016年8月18日
2016年5月,《"不管闲事"的文化不适应现代社会》,社会科学报,2016年5月26日第6版
2015年4月,《艺考切忌被功利绑架》,人民日报,2015年4月24日
2014年1月,《职业伦理中的“义利之辨”》,中国青年报,2014年1月13日
社会工作
2005-2013,北京大学中医学社,常务理事。参与审校《在北大学中医》(城市出版社,2009)、编辑《未名医话》(北大内部刊物,2011)2005,任北京大学附属中学文化公选课授课义工(一学期),为高中生讲解中国思想经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