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人

时间:2023-12-25 17:55:40编辑:小蔡

秋人的个人简介

秋人(原名:邹丽青)13岁开始自学核雕艺术,从艺以来没有参加过任何正式比赛,然而他却是中国当代核雕最有影响力的雕刻家之一,2007年,应台北历史博物馆之邀,参加毫芒微雕艺术展。2010年,获浙江省首批优秀民间文艺人才奖,市非物质文化遗传代表性传承人,核雕高镂空创始人,创新了异形核和白点核雕艺术,同时还独创了合核雕刻艺术,4件作品被台北历史博物馆收藏,20件作品被杭州中国工艺美术博物馆收藏。

人物简介

秋人,时下著名核雕艺术家。

原名: 邹丽青,1980年出生,字秋人,号核痴,百核斋创作室主人,浙江青田温溪人,非遗传承人。自幼喜欢绘画,从事核雕艺术10多年,被誉为:核雕高镂空艺术创始人,浙江省首批“优秀民间文艺人才奖”。他的作品构思巧妙,寓意深远,刀工精细,独树一帜.秋人每个题材的作品只雕一核也就是说每件作品都是孤品,他的作品以花鸟动物山水为主,雕刻技法以高镂空为主要刀法,模仿了中国画里的写意和工笔的特点,作品表现了大自然的生活情趣.

相关作品

特点

一、高镂空作品,雕工精细,细如发丝,只能收藏不能把玩。

二、 高浮雕作品,巧妙设计,寓意深远,可以把玩。

秋人有许多作品因为不尽自己的意所以被砸毁,多年来,他的作品有上百件,除了被人收藏以外,大部分的作品就是被自己砸毁的,他说:我认为有瑕疵的,就一定要被砸毁。秋人不骄傲自满,不追求经济利益,不为商掖做.只为了实现自我价值,精益求精,不断进取.在橄榄核雕领域,可以说是鬼斧神工。

作品:

桃核雕《 网》,一根根细细的蛛丝都被他雕了出来;

橄榄核雕《 荡秋千》,不仅雕出了树、秋千架、人物,还雕出了飘逸的秋千绳;

橄榄核雕《和谐一家》,绝妙地雕出了一对老夫妇农耕的场面;

橄榄核雕《 莲花观音》,是用异形核雕刻的,变异的果核正好雕成了莲花状,里面的观音更是惟妙惟肖;

橄榄核雕《 秋收》,生动地反映了农村收割的景象,人物、稻桶,都形象逼真;

桃核雕《 岁岁平安》,一个充满童趣的场面把我们带到了小时候过年放鞭炮的情景;

桃核雕《 酒逢知己》,描绘了两个朋友对饮葡萄架下的场景,房屋里还走出一位手里拿菜的老妪……

果核世界

“须弥藏芥子,芥子纳须弥”。如果要用一句话来概括核雕,这句佛语再适合不过了。

核雕的原料是果核。果核本是人们食后的弃物,但是小小的果核在古代就成了艺人们发挥想象和施展刀技的载体,橄榄核、桃核、杏核都是核雕的首选材料,因其体积微小工艺精湛,因此在众多的雕刻中核雕反而显得特别的可贵。

核雕艺术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但究竟源于何时无史料记载,最早记载见于宋朝中期,距今约1000多年。明朝时期,这门民间艺术颇为盛行,在我国达到了一个高峰,自平民百姓、 达官贵人至皇亲国戚,都对核雕艺术情有独钟,特别是朱由校皇帝本人不仅是核雕爱好者,也是核雕创作者。明清以后由于战乱等诸多原因,核雕艺术衰落,逐渐为人淡忘。新中国成立以后,核雕又焕发出新的生机,为人们普遍所认知。

就是这一枚枚小小的果核,却蕴藏着一个大世界。

竹雕作品

秋人老师创作了很多的核雕作品,现在也开始创作竹雕作品,竹雕作品在核雕的基础上更加精湛绝美。

创事

“我是在用核当纸,刻刀当笔,在心底最宁静的那片天地里,用一生的时间去书写我的人生感情!”这是 邹丽青给自己的“核雕人生”写的注脚。

说起与核雕的结缘,是13岁那年的某一天。酷爱美术的 邹丽青在屋前发现了一个桃核,上面的自然纹理很像画里的羊,他便用铅笔刀刻了起来,之后把那只“桃核羊”送给同学做生日礼物,看见同学如获至宝的样子,小小的秋人隐隐约约地感到:“这就是我的事业。”渐渐地,他手里的铅笔刀换成了刻刀,这刻刀一握便是20年。

为了学雕刻,高三的时候, 邹丽青打消了考大学的念头,去了烹饪学校上了厨师班。他上厨师班的最主要的原因不是为了学烧菜,而是因为厨师班有食品雕刻这一课,这对他来说非常有用。

果然,在烹饪学校,他学到了雕刻的一些基本理念和手法,技艺也长进得很快。因为美术功底好,加上学习刻苦,原本三年的学业,他只用了一个学期就去实习了。但随即在工作中他发现,食品雕刻的艺术价值不大,不管雕得多好,花多大精力,都保存不了多长时间。他还是想回到核雕的路 子上来。

经同学介绍, 邹丽青到油竹专门学石雕。后来因为老师出国了, 邹丽青学石雕的生涯2年就结束了。

回到家的 邹丽青刚好又碰上了征兵,他便应征入伍。

1998年, 邹丽青背着行囊去了沈阳军区,开始了军旅生活。在部队里,一有时间, 邹丽青便拿起刻刀,对着桃核慢雕细刻。雕刻之余, 邹丽青还跟当地的一个根雕师父学习根雕艺术。在他看来,无论是什么雕,艺术都是相通的,他可以从根雕中找到很多灵感,从而不断提高自己的核雕水平。

2002年,考虑到自身的发展, 邹丽青向部队提出申请,要求提前退役,被批准了。从部队回来后, 邹丽青更是全身心地投入到自己的核雕事业中来。

古语说:“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为了核雕, 邹丽青曾两度患了抑郁症。第一次是在1998年的时候,那是他刚刚学完石雕回来,由于石雕原材料贵,雕刻时间很长,而且作品雕好了也不一定卖得出去,这对于家境贫寒的 邹丽青来讲,生活的压力使得他透不过气来,最后得了抑郁症。第二次是当兵回来后,当时他的雕刻风格受到很大争议,褒贬不一,夹在赞扬和批评的中间,再一次地让他患上了抑郁症。

“学雕刻的人心一定要很静,少和外人接触,如果压力无处释放,就很容易得病。”想起当时的情境,此时的 邹丽青已经云淡风清。

有经历才能成长。苦过心志,劳过筋骨,饿过体肤,这位年轻的“80后”已然在核雕界拥有了很高的荣誉:2003年,他的核雕镶嵌艺术获得中国电视吉尼斯之最;2007年,应中国台北历史博物馆之邀,参加毫芒微雕艺术展;2010年,获浙江省首批优秀民间文艺人才奖,市非物质文化遗传代表性传承人。他是核雕高镂空创始人,创新了异形核和白点核雕艺术,同时还独创了合核雕刻艺术。

问他是否考虑收徒弟时,他说暂时不带徒弟,因为核雕是一种微雕,靠的是良好的视力,视力一旦下降,只能心有余而力不足了。正是自己创作的顶峰时期,如果带徒弟的话会分散精力。同时,他也表示,四十五岁以后,会考虑收徒,把核雕艺术发扬光大。

崭露头角

2011年7月, 邹丽青的作品《待鱼》、《荷塘小趣》、《 深秋》、《清泉》等四件作品被台北历史博物馆收藏。这是中国现代核雕首次被省级的博物馆收藏,也标志着核雕与石雕、玉雕、木雕一样,跻身于艺术品行列。于核雕行业来说,这是一个大事件。除了这4件被台北历史博物馆收藏的作品外, 邹丽青还有20件作品被杭州中国工艺美术博物馆收藏,另外还有多家博物馆确定收藏他的作品。

邹丽青说,他的梦想就是希望好作品能被国家收藏,因为作品只有放博物馆里让更多的人去欣赏才能发挥它最大的价值,同时核雕只有被博物馆收藏才能真正表明核雕走上了大 雅之堂,成为真正的艺术品,如今,这一梦想终于实现了!

据悉,一开始,核雕只是作为一种工艺品存在,有的缀以流苏,作为佩件或扇坠;有的将若干枚果核雕刻串连成串,作为念珠佩戴,这些都是老百姓手里把玩的“小玩意儿”,一般都可以批量生产。

而这“小玩意儿”到了 邹丽青的手里,竟成了名副其实、独一无二的艺术品。 邹丽青手中的这把刻刀有着不同寻常的魔力!

邹丽青自称是温溪核雕的传承人,他说,温溪核雕历史悠久,曾听一位老人说起,在整理其父的遗物时,发现过一件年代较久远的核雕作品,作品虽谈不上精致,但足以说明温溪核雕是有历史渊源的。后来,温溪核雕发生了长时间的断代,断代有许多原因,其中战乱是一个重要因素,直至 邹丽青出现,才把这门断代的艺术重新又延续了下来,而且发扬光大了。

据了解,我国的核雕艺术分为南北两大流派,北派以山东潍坊的桃核雕为主,南派以江苏苏州的橄榄核雕为主。以 邹丽青为主的温溪核雕集聚了温溪原有的核雕艺术和全国核雕艺术各流派之精华,同时又融入了绘画、微雕和木雕等其他艺术门类的技术,特别是兼用了青田石雕的高镂空技艺,从而形成了温溪核雕的独特性,可谓自成一派。

创立自己的艺术风格是成功的一半。 邹丽青认为,艺术史上所有知名的艺术家,他们都有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一辈子靠模仿别人的风格是不可能成功的,举例来讲, 齐白石只有一个,不可能有第二个齐白石存在,但可以和齐白石抗衡的艺术家很多很多,吴冠中也只会出一个,如果再去画他的风格,就算画得比他好也是不可能被公认的。

“有了基础以后一定要创立自己的风格,你的风格和别人的区别越大,成 功的脚步就会走得越快。”在跟记者的聊天过程中, 邹丽青一再重申自己的观点。

如果把独特的风格比作核雕的“形”的话,那么 邹丽青丰富的农村生活内容就赋予了他的核雕以“神”。 邹丽青自小生活在农村,儿时的记忆,黑白却又精彩的童年生活,以及后来几十年的历练、积淀,这些都是他创作的灵感来源,让他的核雕作品多了不少生活艺术气息。

邹丽青有个怪癖:不参加任何比赛,也不参加任何拍卖。他说:“我不想用各种荣誉来包装作品,只希望每一件作品都能触动您的心灵。”

购买和收藏他的核雕的人,年龄大多在50至60岁之间。“他们说看到我的作品可以勾起他们的记忆。” 邹丽青说。

“一生得一件秋人师傅的核雕足矣。每当看到秋人的新作品时,似乎也可以体会到他创作时的心境,心路历程的变化。从写实到写意,体现了秋人对现实世界看法的变化,作品表达的意境不光是物质世界的存在,更是对现实世界的思考。”这是核雕爱好者“李逍遥”观秋人作品时的感悟。

邹丽青有200多件代表作品在台湾收藏家蔡先生的手中,这个数量占到他所有作品的一半多。蔡先生正忙着选出150件左右的精品和他收藏的老核雕及传统的核雕,组织进行巡回展览,展览完成后,这部分作品将全部捐给博物馆。

小小的果核在 民间艺人的手中变成了叹为观止的艺术精品,在 邹丽青的刻刀下,这门古老的民间工艺再次焕发出熠熠光彩。

上一篇:齐克·雷因

下一篇:戚珍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