冉季的个人简介
冉季,为孔子学生,七十二圣之一。冉氏名季字子产。(前498―?)春秋末年楚国人冉季。公孙氏,名龙,字子石。《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言少孔子五十三岁。(《孔子家语》作六十三岁)。生于鲁定公十二年(前498)。
简介
春秋时冉求和仲由的合称。冉季、奚容_立像冉求,字子有,亦称冉有。仲由,字季路,一字子路。二人皆孔子弟子,长于政事。古代认为他们是为政者的楷模。
履历
又司马迁公《史记?周本纪》中就有了“毛叔郑”的记载,自不可能再有“伯聃”封于河南毛邑之说。《通志?氏族略》只是误记周文王之子毛伯为聃,并无有毛邑在何处的明说,毛邑在今河南宜阳东北一带的说法当是后人对其考据的附会。溯本推源,“伯聃封于毛邑说”据无所本,“叔郑封于毛国说”当足可采信。
生平
氏谱内将毛伯谓之叔聃者非也,这个说法大致因《左氏传》云u2018鲁卫毛聃u2019遂以为名聃也(源出左丘明?左传?僖公33年)。然周文王姬昌的第九子并非叫伯明,而是康叔,就是卫叔康。《封神榜》中倒有个姬叔明,但据说是周文王姬昌的第七十二子,史无记载有封地,更何况《封神榜》乃小说家言,不足以采信矣。
后记
然为何各地毛氏族谱牒在论述我族始祖毛叔郑系周文王第几子时,又有周文王六子、八子、九子、十子等众说不一的记载呢,哲以为,盖源自于司马迁公《史记》之误导也。
五贤之三―冉季
冉季,字子产,冉雍次子,汶上牧,配曾氏,生子二:穆、和。
在孔门年最少,昂昂有大志。初见孔子,孔子知其有成,遂收为弟子。自入孔门,勤于讲道,夜以继日,坐以待旦,孜孜无巳时,后成大儒,得闻圣人之道。唐玄宗开元二十七年从祀孔庙,居东庑,封诸城侯。明嘉靖九年改称先贤冉子。
宋李维赞曰:
冉子挺生 钟是纯粹 游圣之门 切磨道义
明迈井中 礼成肆类 锡壤诸诚 式昭遗轨
司马迁之误
哲以为,司马迁公之误在于其引述《逸周书.克殷》段时,对“毛叔郑奉明水”之言并未能详考,将“毛叔郑”与“冉季载”搞混了。武王克殷后举行祭社大典,当时出现的人物都是相当重要的周王族成员及文武周王的追随者,这在后世其它文献里都有所反映。唯“毛叔郑”其人在后世文献里焉语不详,最初的原因当归之于司马迁公未能将“毛叔郑”与“鸭尽敝渥鞲稣返牧耄贾挛南资Э肌
从《逸周书.克殷》上载的出场顺序看,“毛叔郑奉明水,卫叔傅礼”是从小到大排序的,因为“毛叔郑”比“康叔”小,所以“奉明水”。“卫叔”稍大,所以“傅礼”(《史记》中作“卫康叔封布兹”)。可以想见,作为西周灭殷这件大事,周王族几乎是倾巢出动的。作为周文王少子、武王最少弟“冉季”不可能不参加。虽然有后世文献称“康叔封、冉季载皆少,未得封”,哲以为并不可信。参照“卫康叔”可知,所谓“冉季”和卫康叔因年少未得封的说法是站不住脚的。
从文献里可知,“卫康叔”未被周公分封为卫侯时,已经叫“康叔封”了,可见其是早有“食邑”的。所谓“无封国说”,这只能归结于人们对西周的封国和采邑制度不够了解的缘故。西周王族卿士皆有“采邑”,大都在京畿附近,所谓“王畿千里不封侯”,就是说所有“封国”都是在王畿之外的。“冉季”作为周文王么子、武王、周公旦之亲少弟,被封安置于王畿附近的采邑是理所当然,人情所在。
从“卫康叔”随周公二次东征,惩治叛逆,定三监之乱后就被转封于殷墟之地为卫侯看,“卫康叔”的年龄应该没有人们想象的小,也不会很大,大致在于25-35岁间。故“冉季”的年龄也当差不离,参加武王伐商之战也是在情理之中的。因此,《逸周书.克殷》中的“毛叔郑”只能作“冉季”之想而非其它人。
《逸周书?克殷》记载了克殷的经过及善后,先儒朱右曾以为“非亲见者不能”。哲以为,书中称“冉季”为毛叔郑者,盖是以成王叔父的角度来论述人物,与卫康叔者同,故该篇推测大概成书于成王间,或是王子朝奔楚后,追随的毛伯得、尹氏固、南宫嚣(yin银)等人赘述也未可知。
《史记》大段引文来自于《逸周书》,可见迁公对《逸周书》的文献真实性是没有怀疑的,是当作信史的材料来引用的。从《史记?周本纪》中可以看出,司马迁公在撰写“周武王克殷”这段史实时主要抄录《逸周书?克殷》段,几乎是大量原始文字引用。既然如此,则对“毛叔郑”其人的真实性也不至于怀疑,但为何不能确认“毛叔郑”为王室中的何人呢,哲只能将其原因归结于迁公对历史材料的匮缺这点上。
司马迁公所处的时代刚好是在秦焚书之后,加之秦末项羽火烧咸阳宫,秦典籍也被付之一炬。又,在秦吞并六国前,发生过王子朝携周典籍入楚,后周典籍不知所终的惨剧。其时先秦资料匮乏是可想而知的。纵观《史记》一书,司马迁公写春秋之前的历史大多是焉语不详,后人根据后世出土的西周铜器金文、楚竹简帛书等的记录修订了《史记》中很多处明显的错误是客观的事实。现有的材料证明,司马迁撰写史记主要取材于当时所能看到的一些文献材料,其中有《夏小正》、《世本》、《秦纪》、《春秋》、《国策》、《楚汉春秋》、《逸周书》等数十种。
《逸周书》原名《周书》、《周志》,又名《汲冢周书》,是我国最早的历史文献之一,记载了周朝的史实和制度等。已故大师章太炎在他的《经学略说》中对其历史文献价值给予很高的评价,他说:“今观《逸周书》与《尚书》性质相同,价值亦略相等。正史之外,犹存别史(《史》、《汉》无别史,《后汉书》外有袁宏《后汉记》,其中所载事实、奏议,有与《后汉书》不同者,可备参考。《三国志》外有鱼豢之《魏略》、王沈之《魏书》,不可谓只《三国志》可信,余即不可信也),安得皇古之书,可信如《逸周书》者,顾不重视乎?”
哲因注意到司马迁公并没有能察觉“毛叔郑”即是“冉季载”的这一逻辑可能性的客观现实,故对在其《史记?管蔡世家第五》中出现的有关“冉季”的文字部分存疑。检索《史记》全文,事关“冉季载”的记载惟存于《管蔡世家第五》中,而毛叔郑之文字记载也惟《史记?周本纪》篇有所涉及。又检索许慎的《说文》可知,冉季载之“冉”字说文中并无收录,有近似的也惟有“选⒃佟、凇钡茸帧9收芘卸希癖尽妒芳恰房赡鼙缓笫廊寮矣兴苄矗纭豆懿淌兰业谖濉菲锥挝淖郑芫突骋晌笕舜懿梗
管叔鲜、蔡叔度者,周文王子而武王弟也。武王同母兄弟十人。母曰太姒,文王正妃也。其长子曰伯邑考,次曰武王发,次曰管叔鲜,次曰周公旦,次曰蔡叔度,次曰曹叔振铎,次曰成叔武,次曰霍叔处,次曰康叔封,次曰冉季载。冉季载最少。同母昆弟十人,唯发、旦贤,左右辅文王,故文王舍伯邑考而以发为太子。及文王崩而发立,是为武王。伯邑考既已前卒矣。
仔细研读这段文字后,哲认为自“武王同母兄弟十人”以下文字颇多可疑,因其言语颇不通顺,又如“伯邑考既已前卒矣”之句来的也甚为突兀,疑非司马迁公原文。又见《诗?大雅?思齐》孔颖达疏引皇甫谧云:“文王娶太姒,生伯邑考、武王发,次管叔鲜,次蔡叔度,次J叔武,次霍叔处,次周公旦,次曹叔振铎,次康叔封,次聃叔季载。”故哲认为盖源自皇甫谧注解《史记》的话,后世将其误认为司马迁公原文。
检索许慎《说文》可知,“冉季载”的说法也不可能出现在《史记》中,因许慎《说文》撰写于《史记》后,不可能对《史记》中“冉季载”之“冉”字视而不见,不予以收录。而在《说文》中,对收录的“选弊种蛔髡庋慕馐停骸懊岩病O笮巍7阎艚源选保⑽刺峒啊选蔽叭健弊值谋鹛濉9收芏浴翱凳宸狻⑷郊驹亟陨伲吹梅狻本涫欠裎韭砬ü拇嬉伞K健翱凳宸猓浜笪溃惺兰已浴H郊驹兀浜笫牢匏钡染浯笤家彩呛笕烁萜渌南姿棺骸
哲以为,司马迁公于文中大约只记有“冉季”之称,而未写有“冉季”之名。如“太史公曰:管蔡作乱,无足载者。然周武王崩,成王少,天下既疑,赖同母之弟成叔、冉季之属十人为辅拂,是以诸侯卒宗周,故附之世家言。”
在《史记》中,“太史公曰”部分被后人窜补的可能性不大,故亦或可推知其并未能知冉季之名为“载”,也未能详知“冉季”即为“毛叔郑”是也。虽如此,但司马迁公在篇末感言及其剖析文王子、武王同母弟的兄弟排序也大致不虚。然究其所言,毕竟还是没能自我发现引述《逸周书?克殷》段时的逻辑错误,此司马迁公自误也。司马迁公未能详审冉季即是毛叔郑,则颓言“冉季之后属世无所见”也,此诚毛氏族谱牒千年迷雾之所在,也是“鸭尽鼻Ч挪荒芟悦诤笫乐挂病
之冤
“冉季”之冤者,吃亏在于其名。通行本《史记》中作“冉季载”,《左传》中作“聃季载”,而三家注《史记》版本中作“季载”,又有其它版本作“季载”,其实指说的都是同一个人。如有个版本的《史记》【索隐】中注释道:,国也。载,名也。季,字也。,或作“伞薄0矗汗镌由郑姬。贾逵曰“文王子B季之国”也。庄十八年“楚武王克权,迁于纱Α薄6旁ぴ啤纱Γ亍D峡け嘞赜煽诔恰薄B与山砸襞史础U音奴甘反。可以看出千百年来的文字辗转抄录导致了不同版本的记载,以至于后人的史学研究陷入于茫然之中。
众所周知,自秦始王一统天下后,车同轨、度同制、书同文,又经焚书坑儒,项羽一把火烧,六国文字无所存依也。逮至两汉,大部分儒生已经不能识辨先秦文字(蝌蚪文),故哲对文献里有关“冉季”的文字记载准确性还是存疑的。
如前所述,许慎《说文》中对“冉”字并无收录。对收录的“选弊忠膊⒚挥刑峒拔叭健弊直鹛宓乃捣ǎ敲纯梢酝贫ǎ叭郊驹亍蔽耐踝钌僮拥乃捣ㄒ欢ㄊ切砩髦蟛庞械摹9手芪耐踔鬃印⑽渫酢⒅芄┲咨俚艿恼媸得衷谀壳翱蠢创笥兄刂孛晕恚撇豢梢谰荨妒芳恰分刀ㄎ叭郊驹亍保收茉谖闹兄荒茉菀浴叭郊尽蔽浔鸪疲ひ笫牢髦芡髅奈谰荩俅游淖盅У慕嵌壤蠢迩濉叭郊尽敝恼媸怠
《左传?定公四年》有子鱼言及分封康叔之事,称“聃季授土,陶叔授民”。杜预注:“聃季,周公弟,司空;陶叔,司徒”。《传》又称:“武王之母弟八人,周公为太宰,康叔为司寇,聃季为司空,五叔无官,岂尚年哉……”。可见司马迁《史记》中所说的“冉季”和《左传》中提到的“聃季”实是指同一人,但那个才是正确的指称呢?哲以为,两者的准确性都似乎有些出入。
在网上,哲有阅读到吉林大学古籍所吴振武先生所著“新见西周簋铭文释读”一文。吴先生虽然正确地判定出了器主为“”,并将此铭命名为“簋”,但并没有进一步地考证出“”为何人。哲认为,该铭文里的“”就是文献里所记载的“冉季”。就如吴振武先生所言:“从器主能摹仿天子的口气自称u2018余一子u2019来看,器主的身份恐亦不低,推想其当是小宗之长。”哲认为吴先生的判读非常正确,但是由于他没有注意到铭文中的“文考”是周文王的特指代称,从而没法得出“冉季”就是该器器主的结论来。
周文王死后,武王颂之为文考。如《尚书?泰誓下》:“予克受,非予武,惟朕文考无罪。”孔传:“言文王无罪于天下。”哲认为,“文考”一词和“余一人”一样,在西周铜器铭文中都有着特定的含义,“文考”指的是死去的周文王,“余一人”是天子自称。故哲认为,器主“”就是周武王同母亲少弟“冉季”本人,至于文献里误写为“冉(眩┘尽被蛘摺榜跫尽闭撸笔乔睾合热澹ㄈ缢韭砬ü龋┒浴”字的讹差误读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