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洪敏(艺术)的个人简介
1961年生,吉林人。现为广东省美术家协会会员,广州画院画家。1998年毕业于广东省美术学院油画系,获学士学位。
基本内容
1.广州画家
1961年生,吉林人。现为广东省美术家协会会员,广州画院画家。1998年毕业于广东省美术学院油画系,获学士学位。2000年油画作品《寂静的街道》入选“广东当代油画大展”。2001年油画作品《共同世界》入选“中国油画大展”。2002年应邀参加“广东八女子油画展”,油画作品《凝视》、《思》等八件作品参展,并在广州艺术博物馆展出。2003年油画作品《青春期》入选“第二届广东油画艺术大展”并获铜奖,2004年油画作品《女孩?女孩》入选全国第十届美术展并获银奖,作品发表在《南方日报》、《羊城晚报》等报刊上。
2.莱钢医院医生
1991 年毕业于山东医科大学预防医学系,现任 莱钢医院职业病科临床专业组组长,曾先后从事内科、职业病临床工作 14 年,熟悉国家有关职业病防治工作的法律、法规和制度,熟练掌握了职业病科各 种职业病的诊断、治疗及职业性健康监护工作,对各种急性职业性中毒能够迅速作出诊断,并给予全面、系统、有效治疗,对各矽肺病和一氧化碳中毒的诊断与治疗有独到的和丰富的经验,并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多次获得医院先进个人奖,有 4 篇论文发表在各种杂志上。
3.辽宁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所长
1955年6月出生,中共党员,哲学硕士,研究员。现任辽宁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所长,中国历史唯物主义学会理事,辽宁省哲学学会副理事长。
先后在中国文联出版公司、中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中国经济出版社、当代中国出版社、辽宁人民出版社以及《江汉论坛》、《新华文摘》、《人民日报》等国家级和省级以上刊物公开发表学术专著12部{其中合著4部},译著1部,论文128篇,总计215字。先后主持并完成国家社会科学规划课题2项、国家东北边疆工程课题1项、日本国际交流基金项目1项、辽宁省“八五”、“九五”、“十五”规划课题各1项、辽宁省软科学课题2项。发表的成果有14篇论文被《新华文摘》、《中国人民大学复印资料》等刊物转载、评介;21项科研成果获国家和省部级奖励。曾应邀到澳大利亚、日本等国进行学术访问。
主要论著●哲学新视角―― 超前思维研究述评
代表作品耕耘在哲学战线上的知识女性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很难把哲学和女人联系在一起。因为人们普遍认为女人偏重于形象思维,而哲学偏重于抽象思维。然而,在我国哲学界却有一位知名学者,她不仅在哲学领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而且十年前就成为全国哲学界少有的女所长。她就是辽宁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孙洪敏。
孙洪敏1955年6月出生在河北省乐亭县的一个小山村里,后随在部队当兵的父母来到沈阳。1972年从辽宁省实验中学毕业后到盘锦插队,担任大队团总支书记和青年点点长,她在劳动之余带领90多名知青搞实验田、养猪、种菜,还成立了“两论”(实践论和矛盾论)学习小组以及文艺队和篮球队等,把青年点搞得有声有色。1975年底她被抽调回城后,被分配到工厂当工人,后到厂办当文书;1979年和1982年她又先后被调到沈阳市皮革鞋帽工业公司和沈阳市第二轻工业局党委宣传部做思想教育和宣传报道工作,由于业绩突出曾多次被评为机关先进工作者。1977年恢复高考的时候,她考取了辽大生物系的走读生,由于对学科认识的偏见,她在收发室将录取通知书撕毁了。后来她选择了边工作边读书,并在辽宁日报等报刊发表一些理论文章和特邀评论员文章。1985年初被调到辽宁社会科学院哲学所。开始,她一边做资料员和秘书工作,一边搞科研,并先后在《红旗杂志》内部文稿、《理论与实践》、《理论内参》等刊物公开发表多篇哲学论文,三年后她凭借着研究实力越过初级职称被破格聘为中级职称助理研究员。1991年经过多次民主推荐,她被任命为哲学研究所的副所长。当时,她36岁,而且只有中级职称和大专学历,这在辽宁社会科学院的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她也感到了一种无形的压力,她开始拼命的学习和工作。
随着研究的逐渐深入,她深感自己的知识不仅缺乏系统性,而且明显不够用了,于是报考了辽宁大学哲学系在职攻读硕士学位,为了过六级英语关,她不知熬了多少个通宵。1995年6月她终于获得了哲学硕士学位。同年,老所长提前退居二线,她被聘为哲学研究所的所长。
表面看,孙洪敏具有男士的风范,走路快,写字大,乐观豁达,办事果断,然而凡是熟悉她的人都说她最有女人味。她不仅热爱事业,更热爱生活,真是里里外外“一把手”,常常是工作和搞家务到深夜而不知疲倦。
十几年来,她在学术研究上颇有建树,特别是在超前思维和创新思维的研究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开拓了认识论研究的新领域。先后在国家级和省级以上刊物公开发表学术专著12部(其中合著3部),论文138篇,总计约245万字。发表的14篇论文被“新华文摘”、“中国人民大学复印资料”等刊物转载、评价;18项科研成果获省部级以上奖励,其中中国图书奖1项、中国金钥匙二等奖1项、人民日报理论部优秀论文一等奖2项、辽宁省社会科学优秀学术成果一等奖3项、辽宁省委宣传部、省教委等单位优秀论文一等奖4项、国家“八五”课题优秀论文奖1项,其它等级奖励8项。1990年《中国哲学年鉴》将其超前思维研究成果作为一个新的学术观点,从超前意识的性质、产生、形成和发展过程以及功能、价值等方面作了比较系统的介绍,从而在该专题的研究方向上处于比较领先的地位。2001年以来,她先后在当代中国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上海科技文献出版社等公开出版《创新思维》、《新世纪中国意识形态研究》、《“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哲学论坛》等著作4部,在新浪潮、河北学刊、辽宁日报、北京创新报等刊物公开发表“创新思维的哲学路径”、“理论的价值在于不断创新”、“辽宁振兴需要创新思维”等论文和调研报告30余篇。其中国家级刊物5篇(部),7项科研成果获国家劳动人事部、辽宁省省直机关“创新杯”十大优秀成果等奖励。
由于她担任哲学所副所长14年、所长10年,对业务工作比较熟悉,也取得了一定的业绩。1996年以来哲学所连续8年被院里评为“先进单位”;在兼任哲学所党支部书记期间,2001年哲学所党支部被省委组织部评为“辽宁省先进基层党组织”。作为院邓小平理论研究中心的主任,2003年9月在全国社科系统邓研工作交流会上介绍了经验;作为院女工委员会的主任,积极组织女性知识讲座、网络培训和健康体检等,2003年被评为省直机关“先进女工委员会”。
自1995年担任哲学所所长以来,先后制定了所内理论学习、科研管理、信息交流等各项规章制度;调整了所内的科研结构,成立了文化哲学和应用哲学研究室;在沈阳飞机制造集团总公司建立了理论研究基地;主持完成了日本国际交流基金项目“东北亚环境与社会协调发展研究”,并主持召开了国际研讨会,同与会的美国、日本、朝鲜、俄罗斯和香港、台湾等地的专家、学者进行了学术交流,其最终学术成果《明天的家园》一书已出版。1999年主持完成了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课题,其最终学术成果《新时代的新道德》一书已出版;主持并完成了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课题:“新时代的新道德”,出版了著作《追求崇高》;主持并完成了国家社会科学规划课题:“新时期我国意识形态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新特点和新任务”,出版了著作《新世纪中国意识形态研究》;主持并完成了国家社会科学规划课题:“东北边疆文化安全对策研究”;主持并完成了省社会科学规划“九五”、“十五”重点课题及委托课题。特别是2000年以来,她承担并主持的有省人事厅、国资局、省市编办、省市体改委等单位相关同志参加的省科技厅软科学项目“辽宁省政府机构改革研究”,在广泛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形成了一个主报告和五个分报告,其中主报告“地方政府机构改革面临的十个重点和难点问题研究”,受到省政府的高度重视,主管省长做了重要批示,省人事厅配发了文件,省机构改革方案中多处吸纳了本课题的研究成果。同时,她们还通过人大代表建议、全国政协会议书面发言和编制辽宁省“十五”计划和2015年远景规划等途径,促进该成果的转化,产生了较大的社会反响,为辽宁省政府机构改革起到了积极作用。成果先后荣获辽宁省第二届人事制度优秀论文评审一等奖、国家劳动人事部优秀论文评选二等奖和2002年省直机关“创新杯”竞赛十大优秀成果奖。目前,正在承担并主持的主要课题还有:省科技厅软科学项目“辽宁省科技中介组织发展对策研究”、“振兴老工业基地的新思维”和国家社会科学基金2004度重点资助课题:“创新思维的哲学研究”。上述这些科研课题的承担,不仅调动了全所科研人员调查研究和科研的积极性,也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科研经费紧张的状况。
长期以来,她一直坚持既抓科研管理,又抓队伍建设,不断完善所内的各项规章制度,特别是理论学习制度、学术交流制度、科研管理制度和奖惩制度等。坚持思想政治工作,经常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做到赏罚分明,使所内正气不断上升,人际关系健康,学术空气浓厚,人文环境宽松,团队精神较强。为了使哲学研究更好地为辽宁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服务,调整了所内科研机构,成立了应用哲学和文化哲学两个研究室,所内还设立了邓小平理论研究、中澳青年文化交流、宗教文化和环境意识四个研究中心。在坚持基本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加大了哲学为现实服务的力度。如最近设计的“创新思维与辽宁振兴”主题研究、“辽宁民间文化的传承研究”等,都紧贴辽宁老工业基地振兴的实际,体现了哲学社会科学服务社会、指导实践的价值。
为了发挥数字化、信息化在哲学研究中的作用,哲学所在全院是第一个建立网页、网站和上宽带网,并拥有最先进的电脑复印设施的单位。今年所内网站设立了“创新思维”、“辽宁振兴”和“学术交流”等18个专栏,进行了科研人员的网络知识培训,拓展了大家的科研思路。
她始终坚持开门办所,带领大家将研究的触角伸向所外、院外、省外和国外。哲学所同省科技厅、人事厅的相关部门及佛教研究会等进行了联合研究;同俄罗斯彼得堡大学、日本东洋哲学研究所建立了合作交流关系。2001年同澳大利亚斯文本大学联合建立了“中澳青年文化发展研究中心”,这期间该中心合作出版了译著1部;以中心的名义申请并获批了澳大利亚的“中国年”项目,第一批澳大利亚留学生已到中国学习,在所内做研究工作,在交流的过程中也相对提高了所内科研人员的外语水平。
院里的邓小平理论研究中心挂靠在哲学所,她还带领全所协助院里多次召开全国和全省的邓小平理论研讨会。所内学者先后到俄罗斯、澳大利亚、日本、韩国、瑞士等国家进行学术访问与考察,她本人也于1999年3月应邀到澳大利亚进行了讲学,2002年3月赴日本学术考察。她还兼任中国历史唯物主义学会理事,辽宁省哲学学会副理事长、辽宁省孙子兵法学会常务理事,辽宁大学和沈阳师范学院的大学生青年工作导师。由于科研工作业绩突出,她1996年获得“全国自学成才标兵”称号,1998年获“辽宁省三八红旗手”称号,2000年获“辽宁省五一奖章”,2001年被评为“辽宁省优秀女领导干部”,2003年获“辽宁省劳动模范”称号。在辽宁省图书馆里,她的巨幅照片和事迹,同文学家马伽、艺术家李默然和体育界杰出人物马俊仁、王楠等并列展出。
这就是孙洪敏,一个耕耘在哲学战线上的知识女性。
展览获奖:
2002年粉画作品《少女》入选“中国首届粉画展”并获银奖。在苏州展出,作品发表在《江苏画刊》、《美术报》、《中国美术家通讯》等刊物。
2003年油画作品《青春期》入选“第二届广东油画艺术大展”,并获铜奖,在广州艺术博物院展出,后被选送参加“第三届中国油画展”和入选“携手新世纪-第三届中国油画展精选作品展”,在中国美术馆展出。
2004年油画作品《女孩?女孩》入选全国第十届美展并获银奖,在中国美术馆展出,并被中国美术馆收藏。
2006年油画作品《女孩?女孩》荣获第五届“广州文艺奖”一等奖。
2006年油画作品《青春期II》入选“精神与品格--中国当代写实油画研究展”。
2006年油画作品《艰苦岁月?灯》入选“广东省庆祝建党85周年,纪念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美术作品展”并获优秀奖。
2006年油画作品《雨丝》入选“广州美术大展”并获铜奖。
2007年油画作品《小丹》入选“时代精神”――全国人物、肖像油画作品展并获优秀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