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荣(户部尚书)的个人简介
潘荣,字尊用,龙溪县邑人,生于明永乐十六年(1418年)。他苦读出身,于正统十三年(1448年)中进士,任吏部给事中故乡闽漳州龙海
端午节期间,厦台航海界“七海扬帆”计划研究人员,在龙海 颜厝镇马洲村和官田社的龙舟上,发现了只有在琉球(今日本 冲绳)古画上才能看到的贡船旗。经过一个多月来的查阅史书与田野调查,初步认定这一古俗源于500多年前明英宗御赐册封使潘荣史实,为古代闽南与琉球的友好往来提供了实物证据。官田社是册封使潘荣故乡。九龙江西溪流经颜厝镇河段水域宽广,这里四年一度的端午节龙船赛,从农历五月初一开始,持续到初七才结束,其间歌仔萦耳,商贩云集,锣鼓声声,形成一个完整的“水上狂欢周”。
这种景象在漳州地区本来不足为奇,奇特的是各船艏挥舞着的长条形旗帜,并非通常闽南龙舟上的五色旗或蜈蚣旗,而是只有在琉球古画上才能看到的贡船旗(马洲村为“黑地白月旗”,官田社为“乌龙白日旗”)。由于颜厝镇是明代册封使潘荣的故乡,研究人员便从潘荣出使琉球国史实入手进行考证。
漳州市区的给事巷和尚书巷便是因他而得名,至今在尚书巷仍保留着其故居尚书府。潘荣的出生地官田社原名潘田,因为出了潘荣这大官而改名官田。当地民间传说:潘荣衣锦还乡时,带着皇帝赐给他的12支省旗(因潘尚书主管12个省),他回家看划龙舟看得开心,就将其中的两支旗分别赐给马洲村和官田社。因为官田是老家,马洲是外婆家,所以官田的“乌龙白日旗”比马洲的“黑地白月旗”更加尊贵。但据记者观察,两者的区别仅为头尾颜色稍微不同,前者为红色,后者为白色。研究人员认为,传说绝非空穴来风,有时还可补正史之不足。
马洲村龙舟夜游的民俗掌故
与官田社相距数公里远的马洲村,是潘荣的外婆家。在这里,农历五月初四晚上,游江的各龙舟要挂保家灯、架八仙桌,把庙里供奉的水仙王请到船上,并派穿青长衫的老家长专门伺候。当地人说龙舟夜游这一古俗也是源于潘荣。摄影爱好者庄振东、庄水泉收集到一个民俗掌故:潘荣母亲姓庄,系马洲人氏。有一年端午节,她带小潘荣回娘家,白天看划龙舟,晚上到庙里烧香拜水仙尊王(即屈原的化身)。
由于人太多,小潘荣一不小心被挤进九龙江中,幸好袖口挂在一竹排上,才没被冲走,但右手却被竹杈划了一大口子。小潘荣得救后指着水仙尊王神像对大人说:是这个老爷爷把我托出水,我才没让水冲走!人们一听都说:水仙王显灵啦!是水仙王救了小潘荣。
由于潘荣不辱使命且盛宣朝廷威德,英宗皇帝大悦,于 天顺七年(1462年)夏末秋初举行国宴庆祝。酒宴上,英宗看到潘荣手臂上的疤痕,笑问其故,潘荣如实回答,并说:“如果没有 马洲水仙王,可能也不会有今天的潘荣。”英宗金口大开:“朕给他加封,赐u2018 黑地白月旗u2019,让水仙尊王保护 马洲百姓安康,合境平安。”因此,古时每当 漳州划龙船时,必须让这“ 黑地白月旗”先过新桥,这是定例。
闽人首任册封使青史留名
古俗尚待考证,但作为闽人第一任册封使,潘荣早已青史留名,他所著《中山八景记》是流传下来最早的一部册封使录,弥足珍贵。早在隋朝,中原与 琉球的商贸发展、人民往来已十分活跃,朝廷曾派出大臣 朱宽劝说琉球王进贡臣服。明洪武五年(1372年)12月,明太祖即派遣杨载出使琉球,通知即位建元,同时承认琉球中山王察度的国王地位,此乃册封琉球之始。后来,琉球国王嗣立,皆请命册封,形成制度。闽南与琉球一衣带水,在明前就有了密切的交往。据考古资料,在 石垣岛出土的闽南白瓷碗,其年代属南宋中期到元代中期。到洪武年间,明政府在泉州设立 市舶司,管理对琉 朝贡贸易,在晋江口岸设立来远驿,专门接待琉球贡使,当年的月港、泉州港是中琉交往的重要港口。就琉球所购物品来说,有众多产自闽南,如 漳州的天鹅绒、永春的夏布、德化的瓷器、惠安的苎麻。关于潘荣出使琉球的意义,福建师大历史系王晓云、谢必震在《闽南与琉球关系略考》文中论述道:因为“福建地邻琉球,当避嫌”,所以历来明朝选册使时都把闽人排斥在外。潘荣成为闽人第一任册封使,说明明廷已意识到福建与琉球的密切联系是中琉友好交往的重要组成部分。厦门大学杨国桢教授指出:潘荣作为琉球册封使的重要意义在于“提供了一个闽籍册封使和闽籍航海人员结合有利无害的实例,从而为闽籍官员担任册封使开辟了道路。”后来清朝八次册封琉球,其中有四次由闽籍官员四人分别担任正副册使,他们之所以能成行,这其中重要的一点是潘荣的开路之功。
“七海扬帆”研究人员告诉记者:从琉球博物馆馆藏古画中,可以看到“奉旨归国贡船”上的旗帜,与 马洲、官田的龙船旗,长宽比例基本一致,同为深色底,外部都有窄窄的框,上面也有白月、白日。古画上的贡船旗是大明皇帝所赐,潘荣出使琉球立功后还朝,皇帝把相同款式的旗赐给他以示表彰,应在情理之中。
潘荣留在漳州的史迹
作为重要历史人物,潘荣在漳州家乡如今竟已被人遗忘,有关史迹在逐渐丧失,只留下一处处地名,引发人们的思索。潘荣明正统年间进士及第,任吏部 给事中,其故居现在仍取名为给事巷(在渔头庙,今 芗城区北京路北段)。渔头庙原是潘荣的家庙,因庙址在鱼盐市场上,从前流经漳州的西溪水,可以从 南河通达东西闸贯通城里。庙前原有个都宪坊,是明嘉靖年间朝廷为他立的旌表牌坊,现已不存。潘荣生性恬淡敦厚,做官四十年,经历四朝皇帝,奉职皆无过错,累迁至南京 户部尚书。 弘治元年(1488年)告老还乡时,孝宗皇帝赐“月廪岁夫如制九年”(九年内照发薪米和用人费),他在东铺头(今新华西路)新建府第,人们普遍称之为尚书府,其府第通大街的小巷称为尚书巷,地名至今沿用。此巷如今已布满新楼,破烂不堪的尚书府跻身其间,得不到任何修缮,显得极为窘迫,随时可能在旧城改造中被夷为平地。潘荣78岁逝世,追赠 太子少保,赐祭葬。其墓在今龙海市 九湖镇 岭兜村后的小山上,地名因此叫做尚书岭,墓碑篆文为“明故资善大夫南京户部尚书赠太子少保潘公墓”。墓前路口有一个半月形的池塘,面积约三亩左右,人称为尚书潭,至今尚存。可惜的是,原有墓前仪制石羊、石马、 石翁仲,及社口路头一座三丈多高的墓道碑,于“文革”时被破坏。有人也乘机挖掘墓穴,见潘荣尸身完好,袍服如故,尚未腐烂(见空气后不久,袍服即化为灰)旋即又将其掩埋。棺中出土宝剑一把,光彩如新。
古文
潘荣,字尊用,龙溪人。正统十三年进士。犒师广东,还,除吏科给事中。
景泰初,疏论停起复、抑奔竞数事。帝纳之。寻进右给事中。四年九月上言:“致治之要,莫切于纳谏。比以言者忤圣意,谕礼部,凡遇建言,务加审察。或假以报复,具奏罪之。此令一下,廷臣丧气,以言为讳。国家有利害,生民有得失,大臣有奸慝,何由而知?况今巨寇陆梁,塞上多事,奈何反塞言者路。望明诏台谏,知无不言,缄默者罪。并敕阁部大臣,勿搜求参驳,亏伤治体。”疏入,报闻。
天顺六年使琉球,还,迁都给事中。成化六年三月偕同官上言:“近雨雪愆期,灾异迭见。陛下降诏自责,躬行祈祷,诏大臣尽言,宜上天感格。而今乃风霾昼晦,l气赤而复黑,岂非应天之道有未尽欤?夫人君敬天,不在斋戒祈祷而已。政令乖宜,下民失所;崇尚珍玩,费用不经;后宫无序,恩泽不均;爵滥施于贱工,赏妄及于非分,皆非敬天之道。愿陛下日御便殿,召大臣极陈缺失而厘革之,庶灾变可弭。”时万妃专宠,群小夤缘进宝玩,官赏冗滥,故荣等恳言之。帝不能用。是年迁南京太常少卿。
又七年,就擢户部右侍郎。寻改右 副都御史、总督南京粮储。积奇羡数万石以备荒。十七年召为户部左侍郎,寻署部事。 英国公 张懋等四十三人自陈先世以大功锡爵,子孙承继,所司辄减岁禄,非祖宗报功意。荣等言:“懋等于无事时妄请增禄,若有功何以劝赏?况频年水旱,国用未充,所请不可许。”事乃寝。中官 赵阳等乞两淮盐十万引,帝已许之。荣等言:“近禁势家中盐,诏旨甫颁,而阳等辄违犯,宜正其罪。”帝为切责阳等。
南京 户部尚书 黄镐罢,以荣代之。孝宗嗣位,谢政归。赐月廪、岁夫如制。九年卒,年七十有八。赠 太子太保。
夏时正,字季爵,仁和人。正统十年进士。除 刑部主事。景泰六年以郎中录囚福建,出死罪六十余人。中有减死、诏充所在滨海卫军者,时正虑其入海岛为变,转发之山东,然后以闻。因言:“凡福建减死囚,俱宜戍之北方。”法司是其言,而请治违诏罪。帝特宥之。时正又言:“通番及劫盗诸狱,以待 会谳。淹引时月,囚多瘐死。请令所司断决。”诏从之,且推行之天下。
天顺初,擢大理寺丞。久之,以便养,迁南京大理少卿。成化五年迁本寺卿。明年春命巡视江西灾伤。除无名税十余万石,汰诸司冗役数万,奏罢不职吏二百余人,增筑南昌滨江堤及丰城诸县陂岸,民赖其利。尝上奏,不具赍奏人姓名,吏科论其简恣。帝宥其罪,录弹章示之。遂乞休归。僦居民舍,布政使 张瓒为筑西湖书院居之。家食三十年,年近九十而卒。
时正雅好学。闲居久,多所著述,于稽古礼文事尤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