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高道情

时间:2023-12-24 13:45:00编辑:小蔡

上高道情的个人简介

上高道情是流传于江西省宜春市上高县的汉族民间曲艺之一。其形式简便,内容精练,旋律动听。相传明初来上高定居的外地难民中有一批民间艺人,身背竹筒,配一定节奏敲打说唱,这批艺人定居以后,其说唱艺术经几十代人革新和传承,清初又与瑞州道情揉合,终于形成以板箱二胡为主要乐器、既能演唱民间小曲、也能说唱长篇传书、自拉自唱的上高道情。其艺术特点是说唱结合,使用方言,以唱为主,词尾压韵。

基本介绍

文化遗产名称:上高道情

所属地区: 江西 · 宜春 · 上高县

遗产编号:Ⅴ-2

遗产类别:曲艺

申报日期:2006

申报人/申报单位:宜春市上高县

遗产级别: 省

概述介绍

上高道情是流传于上高县域的民间曲艺,形式简便,内容精练,旋律动听。相传明初来上高定居的外地难民中有一批民间艺人,身背竹筒,配一定节奏敲打说唱,这批艺人定居以后,其说唱艺术经几十代人革新和传承,清初又与瑞州道情揉合,终于形成以板箱二胡为主要乐器、既能演唱民间小曲、也能说唱长篇传书、自拉自唱的上高道情。其艺术特点是:说唱结合,以唱为主,使用方言,词尾压韵。

乐器介绍

上高道情同一般道情类似,它叫说书,最早也没有音乐伴奏,只是以一个竹筒制作的道具,后来就由说到唱,成为说唱曲艺,又以木制的箱琴代替渔鼓伴奏,这便产生了道情音乐。上高道情从清末至民国时期,不仅内容上有所变革,人员也由单人说唱发展到多人合唱,在箱琴伴奏基础上加入锣鼓、钹作为打击乐,由走村串户的立唱变成了上门坐唱,直到上世纪五十年代,又由二胡取代了箱琴的板胡,在打击乐的基础上又加进了唢呐,笛子、三弦等乐器合奏,曲调由比较简单的[原板]发展到[子板]、[快板]等,同时吸收了当地民间小曲和地方剧曲调,把戏曲中的[甩腔],民间小调中的[哭板]、[骂调]揉进上高道情中,不仅能说唱优秀传统曲目也能说唱现代新曲目。

盲人艺队

上高县盲人曲艺队兴起于1952年。那年,上高县把散居在乡村的盲艺人组织起来,成立了“上高县盲人曲艺队”。当时,盲艺人只有7人,而正是这7人创造出了今日的上高盲人曲艺队。50余载,盲人曲艺队在社会各界的关怀帮助下得到发展,拥有队员16人,演出了《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三个代表”放光辉》、《农村税费改革就是好》等200多个曲目,演出场次两万多场,多次参加省、地曲艺汇演,都得到了好评和奖励。10多家国家及省市电视、电台及报刊先后报道了上高盲人曲艺队的事迹,影响巨大,还涌现了张邦灶、况余憨、朱森林、金友喜、罗炳然等一批才艺超群的盲艺人。

上一篇:萨米·谢赫

下一篇:裘恩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