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永亮的个人简介
1975年参加工作。1982年毕业于陕西师范大学中文系,留校任教。1984、1987年攻读中国古代文学研究生,获硕士、博士学位。1995年评为教授,翌年担任博士生导师。曾先后赴北京大学、日本名古屋大学、京都大学、大阪大学、德国特立尔大学、马来西亚拉曼大学、台湾大学、台湾中央大学、铭传大学、香港浸会大学等高校进行学术访问和讲学。
基本内容
个人履历
尚永亮,男,汉族,1956年生。祖籍河南,长于西安。
目前职务
现为武汉大学二级教授,珞珈学院特聘教授,武汉大学学位委员会、学术委员会、人文社科委员会委员,兼任教育部高等学校中文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日本京都大学、德国特立尔大学、法国巴黎第七大学等多所高校的客座教授,中国唐代文学学会副会长,中国柳宗元研究学会会长、中华诗教学会副会长、湖北省屈原学会副会长。享受国务院政府津贴,入选五个一人才,为湖北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
成就与荣誉
讲有《唐代文人生活与创作》等课程,出版专著十余部,主编多部丛书和教材,发表学术论文180余篇,其中数十篇被多种报刊转载、评介,亦为海内外学者多次引用,具有较大的社会影响。曾承担国家、教育部、陕西省、湖北省及211工程社科基金项目以及横向课题多项,其论著先后获陕西省、湖北省人文社科研究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2项,教育部人文社科奖三等奖1项,以及武汉人文社科优秀奖、中南五省区人民出版社优秀图书奖等;其参编的《中国文学史》获北京市第六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特等奖、第五届国家图书奖、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优秀教材一等奖。
主要著作及译著
1980-1989年作品1、《生命在西风中骚动――中国古代文人与自然之秋的双向考察》,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
2、《十年生死两茫茫――古代悼亡诗百首译析》(合著),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
3、《李白诗歌鉴赏》(合著),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9。
1990-1999年作品4、《元和五大诗人与贬谪文学考论》,台北,文津出版社,1993。
5、《唐诗观止》(主编),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
2000-2010年作品6、《庄骚传播接受史综论》,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0。
7、《唐代文人的精神风貌》(合著),台北,文津出版社,2000。
8、《唐代文人的仕宦生涯》,台北,文津出版社,2000。
9、《唐代诗学》(合著),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0。
10、《李白的客寓意识及其诗思》(合译),中华书局2001。
11、《司马相如传》(合著),北京,东方出版社,2001。
12、《人与自然的对话》(合著),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1。
13、《柳宗元诗文选评》,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
14、《贬谪文化与贬谪文学》,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2004。
15、《唐代诗歌的多元观照》,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5。
16、《中国文化奇人传》(主编),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5。
17、《李东阳评传》(合著),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6。
18、《唐宋诗分类选讲》(主编),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19、《唐五代逐臣与贬谪文学研究》(主撰),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
20、《柳宗元集》(合撰),凤凰出版社,2007。
21、《唐诗艺术讲演录》,广西师大出版社,2008。
22、《先秦汉魏六朝诗歌精选》(主编),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23、《中唐元和诗歌传播接受史的文化学考察》上下卷(合著),武汉大学出版社,2010。
主要论文及译文
1980-1989年作品1、《论〈哀郢〉的创作和屈原的放逐年代》,《陕西师大学报》1980(4)。
2、《刘勰对屈原及其辞赋的态度》,《陕西师大学报》1982(1)。
3、《辨〈人间词话〉之真》,《江汉论坛》1983(2)。人大报刊复印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1983(2)。
4、《庄子研究三十年》,《国内哲学动态》1983(11―12)。
5、《评徐迟〈九歌――古代社会各阶级的画廊〉》,《长江文艺》1983年1期。人大报刊复印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1983(3)。
6、《论孟郊诗的风格及其成因》,《陕西师大学报》1985(2)。
7、《庄子的浪漫主义特色及其成因》,《中州学刊》1986(1)。
8、《闻一多对庄子的礼赞、解剖和扬弃》,《江汉论坛》1986(11)。
9、《天人感应与神秘思维》,《陕西师大学报》1988(增刊)。
10、《悲秋意识初探》,《陕西师大学报》1988(4)。
11、《屈原生年榷论》(合撰),《吉林师院学报》1988(3-4)
12、《黄仲则的心态及其诗词的深层意蕴》,《文学评论》1988(5)。人大报刊复印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1989。
13、《中国古代悼亡诗初探》,《江汉论坛》1989(4)。
14、《两种思维的冲突与史学家的苦闷》(合撰),《人文杂志》1989(1)。
15、《古代悲秋文人生命样态综论》,《宝鸡师院学报》1989(3)。
16、《蒋士铨评传》(合撰),《中国历代著名文学家评传》,山东教育出版社,1989。
1990-1999年作品17、《悲秋意识与忧患意识异同论》,《社会科学》1990(2)。
18、《元和贬谪文学艺术特征初探》,《陕西师大学报》1990(4)。人大报刊复印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1991(3)。
19、《冷峭:柳宗元审美情趣和悲剧生命的结晶》,《江汉论坛》1990(9)。
20、《论元和贬谪诗人的后期心态》,《文史哲》1991(3)。
21、《白居易对自然的态度及其内在矛盾》,《漳州师院学报》1991(3)。
22、《孤愤:元和贬谪文学的精魂》,《固原师专学报》1991(4)。
23、《雄直劲健:刘禹锡诗文的风格主调》,《中州学刊》1991(4)。
24、《论元和五大诗人的参政意识和政治悲剧》,《人文杂志》1991(1)。人大报刊复印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1991(5)。
25、《元和诗人与贬谪文学》,《文学遗产》1992(2)。
26、《司马相如赋的主体特征和模式作用》(合撰),《陕西师大学报》1992(1)。人大报刊复印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1992(5)。
27、《元稹品节片论》,《唐都学刊》1992(2)。
28、《关于柳宗元与佛教》,《文学评论》1992(5)。
29、《论白居易对屈原陶潜的取舍态度及其意识倾向》,《中州学刊》1993(2)。
30、《论白居易所受佛老影响及其超越途径》,《陕西师大学报》1993(2)。
31、《贬谪与贬谪文学论纲》,《漳州师院学报》1993(3)。收入《贬谪文学论集》,中国文联出版社2000。
32、《贬谪诗人生命沉沦初考》,《延安大学学报》1994(1)。
33、《论元和君相与政治兴衰》,《文史哲》1995(4)。人大报刊复印资料《中国古代史研究》1995(9)。
34、《忠奸之争与感士不遇――论屈原贾谊的意识倾向及其在贬谪文化史上的意义》,《社会科学战线》1997(4)。人大报刊复印资料《文化研究》1998(1)。
35、《〈牡丹亭〉中情的变化与表现手法的差异》,《淮阴师院学报》1998(2)。
36、《收功实者常于西北――十年来陕西〈史记〉研究之新进境与新特点》,《百年学科沉思录》,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
37、《柳宗元刘禹锡两被贬迁三度经行路途考》,《唐代文学研究》第7辑,广西师大出版社1998。
38、《现代化进程与自我失落》,《日本学刊》1999(3)。
2000年作品39、《文学庄子二十年》(合撰),《中州学刊》2000(1)。人大报刊复印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2000(6)。
40、《东汉对〈楚辞〉的解读和关于屈原的论争》,《天府新论》2000(3)。
41、《寓意山水的个体忧怨和美学追求》,《文学遗产》2000(3)。人大报刊复印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2000(9)。收入《贬谪文学论集》,中国文联出版社2000。
42、《刘禹锡咏史怀古诗的类型和特点》,《东南大学学报》2000(3)。
43、《论王叔文集团的革新困境及其失败原因》,《淮阴师院学报》2000(4)。
44、《论柳宗元的生命悲感和性格变异》,《文史哲》2000(4)。
45、《蝉意象的生命体验》(合撰),《江海学刊》2000(6)。
2001年作品46、《魏晋名士绍庄之作述论》,《社会科学辑刊》2001(1)。
47、《司马迁对庄屈之接受及〈史记〉二传的文献价值》,《文学前沿》,第3期,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48、《矛盾的庄子与庄子的悖论》,《苏州大学学报》2001(1)。人大报刊复印资料《逻辑学》2001(4)。
49、《〈庄子〉在两汉之传播与接受》,《文学评论》2001(3)。
50、《人生困境中的执著与超越》,《社会科学战线》2001(4)。
51、《唐代诗学走势简论》,《光明日报》2001年7月25日。
52、《专制政治压力下的生命体验和心性变化》,《武汉大学学报》,2001(5)。人大报刊复印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2002( 4)。
53、《庄子与名士风流》,《古典文学知识》,2001(6)。
2002年作品54、《论庄子的个体关怀和人生思考》,《东南大学学报》2002(2)。
55、《从对屈贾陶的接受态度看中唐贬谪诗人心态》,《唐代文学研究》第九辑,广西师大出版社,2002。
56、《评陈友冰先生〈海峡两岸唐代文学研究史〉》,《文学评论》2002(3)。人大报刊复印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2002( 9 )。
57、《唐代诗学论纲》,《长江学术》第一辑,长江文艺出版社,2002。人大报刊复印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2002( 8 )。
58、《魏晋名士的注《庄》解《庄》及其误读》,湖南社会科学,2002年第1期。收入《文学传播与接受论丛》,中华书局,2006。
59、《魏晋玄学与庄学新变》,《中州学刊》2002(4)。
60、《魏晋时期人物特称现象的文化分析》(合撰),《社会科学战线》2002(6)。
2003年作品61、《圆外方中:柳宗元被贬后的心性设计与主客观矛盾――以与杨诲之“说车”诸书为中心》,《江海学刊》2003(1)。人大报刊复印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2003(5)。
62、《孤鸿情结:观照苏轼其人其词的一个新视点》(合撰),《词曲研究的新拓展――中国首届词曲比较研究国际学术会议论文集》,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收入《中国苏轼研究》第二辑,学苑出版社2005。
63、《中国古典文学研究的五个层面》,《光明日报》2003年7月30日。
64、《论钱钟书对韩愈李贺诗的艺术发微》,《中国诗学》第八辑,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
2004年作品65、《柳宗元及其诗文简说》,《古典文学知识》2004(1)。
66、《唐知名诗人之层级分布与代群发展的定量分析》(合撰),《文学遗产》2003(6)。人大报刊复印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2004(2)。
67、《八代诗歌分布情形与发展态势的定量分析》(合撰),《东南大学学报》2003(6)。人大报刊复印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2004(3)。
68、《文情诗画间的营构与追求――苏雪林〈灯前诗草〉艺术略论》(合撰),《武汉大学学报》2004(1)。
69、《从接受学角度看钱钟书的韩愈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4(3)。人大报刊复印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2004(9)。收入《古典文献研究丛刊》第二辑,学苑出版社,2003。
70、《王维孟浩然隐逸之辨》(合撰),《江汉论坛》2004(8)。
71、《唐人的后院――从唐诗中的“药”看唐人生活与创作》(合撰),《华中师大学报》2004(5)。
72、《柳宗元研究百年回顾》(合撰),《文学评论》2004(5)。
73、《论“以意逆志”说之内涵、价值及其对接受主体的遮蔽》(合撰),《文艺研究》2004(6)。《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05(1)。收入《文学传播与接受论丛》,中华书局,2006。
74、《柳宗元诗歌接受主流及其嬗变――从另一角度看苏轼“第一读者”的地位和作用》(合撰),《人文杂志》2004(6)。人大报刊复印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2005(3)。
75、《皎然诗论及其新变》,《唐代文学研究》第十辑,广西师大出版社2004。
76、《中国古典文学研究的两个二十年》,《中国古代文学研究高层论坛论文集》,中华书局,2004。
2005年作品77、《“长河”与王维〈使至塞上〉中的几个问题》,《长江学术》第7辑,长江文艺出版社2005(1)。
78、《开天、元和两大诗人群交往诗创作及其变化的定量分析》,《江海学刊》2005(2)。人大报刊复印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2005(7)。
79、《欧梅对韩孟的群体接受及其深层原因》(合撰),《四川大学学报》2005(4)。
80、《日本汉学研究的几个特点及其启示意义》,《中州学刊》2005(5)。人大报刊复印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2005(12)。
81、《〈楚辞〉在西汉的传播地域与接受群体》,《中国诗歌研究》第3辑,中华书局2005。
2006年作品82、《“元和体”原初内涵考论》(合撰),《文学评论》2006(2)。人大报刊复印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2006(7)。收入《文学传播与接受论丛》第二辑,中华书局2007。
83、《壶天境界与中晚唐士风的嬗变》,《东南大学学报》2006(2)。人大报刊复印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2006(8)。
84、《义堂周信の杜甫受容について》,日本京都大学《中国文学报》第七十册,平成十七年十月。
85、《论“元和体”之形成与接受学的关联》(合撰),《福建论坛》2006(6)。收入《古典文献的考证与诠释》,台湾学生书局2006。
86、《选题与视角:古代文学研究值得关注的重要问题》,《ISSUES OF TAR EASTERN LITERATURES》,Saint Petersburg 2006.
87、《唐代逐臣别诗中的回归情结、艺术表现及成因探析》(合撰),《文学评论丛刊》第9卷(1)
88、《论前期五山文学对杜诗的接受与嬗变》,《中华文史论丛》2006(4)。收入《文学传播与接受论丛》第二辑,中华书局2007。
2007年作品89、《自然与时空――漫议中国古代时空观及其文学表现》,《珞珈讲坛》2,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
90、《唐宋贬谪诗的发展嬗变与特点》,《山西大学学报》2007(3)。
91、《接受美学视野下的元和诗歌及其研究进路》,《陕西师大学报》2007(5)。
92、《唐五代贬官之时空分布的定量分析》,《上海大学学报》2007年第6期。人大复印资料K22《魏晋南北朝隋唐史》2008年第2期转载。
93、《数据库、计量分析与古代文学研究的现代化进程》,《文学评论》2007年第6期。 人大复印资
料J2《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2008年第2期转载。《中国文学年鉴》(2008)摘要。《中国社会科
学文摘》2008年第4期收录。
94、《唐五代文人逐臣分布时期与地域的计量考察》,《东南大学学报》2007年第6期。《高等学校文
科学术文摘》第25卷2008第1期摘介
2008年作品95、《唐五代贬官规律与特点综论》(合),《华中师大学报》2008年第1期。《中国教育报》2008年4
月18日第4版摘介
96、《论白居易的政治体认、人生解悟与独善观――以白氏之贬及其超越意识为中心》,《湖北师范学
院学报》2008年第5期。
97、《论言意、意象及其在中国诗歌中的表现》,《云南大学学报》2008年6期。
2009年作品98、《20世纪以来刘禹锡研究综述――以生平、作品及文集的文献学考索为中心》(合),《文献》
2009年第2期。
99、《清话的魅力》,《中国文化研究》2009年第2期。
100、《元遗山与白乐天的诗学关联及其接受背景》,《文学遗产》2009年第4期。人大复印资料J2《中
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2009年第11期转载。
101、《论宋初诗人对白居易的追摹与接受》,《社会科学辑刊》2009年第4期。 人大复印资料J2《中国
古代近代文学研究》2009年第12期转载。
102、《论王若虚对白居易的接受及其得失》,《社会科学》2009年第9期。
103、《论方回之崇白及其对白诗的评点》,《北京大学学报》,2009年第5期。《罗宗强先生八十寿辰
纪念文集》收录,中华书局2009年版。
104、《日本汉诗对王维诗之空寂幽玄美的受容》(合),《江西社会科学》2009年第8期。
2010年作品105、《“诗中有画”辩――以王维诗及相关误解为中心》,《社会科学研究》2010年第1期。
106、《苏轼与白居易的文化关联及差异》,《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0年第1期。《新华文摘》2010年
第12期转载。
109、《明初选家之唐诗观及其渊源论略――以高〈唐诗品汇〉对元和诗人之选评为中心》,《陕西师
范大学学报》2010年第2期。日本《中唐文学会报》第十六号收录。
110、《“白俗”论之两宋流变及其深层原因》,《学术研究》2010年第5期。
111、《中唐乐府讽谕诗之价值评判与元白张王之优劣异同――从接受学角度对清人相关论述的一个梳理
和检讨》,《北京大学学报》2010年第4期。
112、《20世纪以来刘禹锡思想、文学研究述论》(合),《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第4期。
113、《明清诗坛论争与元和诗歌选录――以元和十大诗人诗的入选和体裁分布为中心》(合),《社会
科学》2010年第9期。
114、《贬谪文化在北宋的演进及其文学影响――以元v贬谪文人群体为论述中心》(合),《中华文史
论丛》2010年第3期。
115、《从“浅俗”之否定到多元之阐释――清前中期白居易诗接受的阶段性变化及其要因》,《复旦学
报》2010年第5期。
116、《从选本看元和诗歌在唐宋金元的传播接受――以元和十大诗人作品入选率及其变化为中心》
(合),《求是学刊》2010年第5期。
117、《名篇与选本――以元和十大诗人被选诗为中心的定量分析》(合),《学术论坛》2010年第9
期。
118、《论吴梅村对元白长篇的创作接受――兼论梅村体与长庆体之异同》,《文史哲》2010年第6期。
119、《明中后期对白居易诗接受向度的承接与转变》,《人文中国学报》第16期,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9月版。
译文1、《白居易和陶渊明》(译文),《唐代文学研究年鉴》1987。
2、《民间故事的形态学与变形论》(译文),《结构主义神话学》, 陕西师大出版社1988。
3、《中国古典诗中的春和秋》(译文),《日本学者中国文学研究译丛》(5),吉林教育出版社1990
4、《〈史记〉中所表现的司马迁的因果报应思想和命运论》(译文),《司马迁与史记论集》,陕西人民出版社1995。
5、《读〈刺客列传〉――主题与变奏》(译文),《司马迁与史记论集》,陕西人民出版社1995。
6、《客寓的诗思――认识李白的基准》(译文),《湖北大学学报》1999(6)。
7、《李白的长安体验――关于两度进京说的诸问题》(译文),《漳州师院学报》 1999(4)。
8、《“谪仙人”之称谓及其意义》(译文),《荆州师院学报》2000年第1期。人大报刊复印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2000(10)。
9、《作者之梦与读者之梦》(译文),《长江学术》第9辑,长江文艺出版社2005。
编著1、《楚辞研究集成――楚辞评论资料选》(合撰),湖北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2、《司马迁与〈史记〉论集》(主编),陕西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3、《中国古典名著精华》6册(主编),陕西师大出版社1993年版。
4、《青少年史通》10册(主编),未来出版社1994年版。
5、《明诗话全编》(参编),江苏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
6、《宋诗话全编》(参编),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
7、《中国古典文学观止丛书》10册(主编),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8、《唐诗观止》(主编),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9、《先秦两汉文观止》(主编),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10、《诸子百家金言辞典》(主编),巴蜀书社1999年8月版。
11、《中国文学史》(参编,撰写隋唐文学卷第六、七、八、九章),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12、《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卷》(主编),武汉出版社2003年版。
13、《高等语文》(参编)。江苏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14、《中国文化奇人传》(主编),河北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15、《文学传播与接受论丛》(主编),中华书局2006年版。
16、《唐宋诗分类选讲》(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
17、《先秦汉魏六朝诗歌精选》(主编),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18、《唐诗三百首·男性读本》(合编),岳麓书社2010年版。
19、《大学语文》(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8月版。
20、《大学语文教学参考》(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9月版。
此外,分别参加《唐诗鉴赏辞典》、《写作大辞典》、《诗经楚辞鉴赏辞典》等十余部书籍的撰稿工作。
获奖1、《论〈哀郢〉的创作和屈原的放逐年代》,获1981年陕西省社科论文优秀奖。
2、《生命在西风中骚动――中国古代文人与自然之秋的双向考察》,该书所属之“羊角丛书”获国家“金钥匙”奖一等奖、第二届“希望杯”图书优秀奖。
3、《元和五大诗人与贬谪文学考论》,获陕西省1996年人文社科研究二等奖。
4、《唐代诗学》,中南五省区人民出版社优秀图书奖,2001。
5、《忠奸之争与感士不遇》,湖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2001。
6、《寓意山水的个体忧怨和美学追求》,湖北省第三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2003。
7、《贬谪文化与贬谪文学》,教育部第四届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三等奖,2006。
8、《论“以意逆志”说之内涵、价值及其对接受主体的遮蔽》,湖北省第五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2007。
9、《元和体原初内涵考论》,湖北省第六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2009。
10、《数据库、计量分析与古代文学研究的现代化进程》,武汉第十一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优秀奖。2009。
11、《元和诗歌双向接受史的文化学考察》,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优秀等级,2007。
12、《中国文学史》(参编),获第五届国家图书奖、教育部优秀教材一等奖、北京市第六届哲学社科成果特等奖。
此外,分别获2004、2006、2007、2008年湖北省优秀硕士、博士、学士学位论文指导教师奖。入选湖北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湖北省五个一人才、享受国务院政府津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