饶娥的个人简介
饶娥――唐代孝女,唐朝的时候,在离乐安河虎山潭不远的小村,住着一户饶姓人家,祖祖辈辈打渔为生。到了饶绩手里,家中已一贫如洗,开元初年父辈盖起来的茅屋因无线翻修,已经歪斜。安史之乱的爆发,连年战火不断,田园荒芜,民不聊生。饶绩卖掉一篮名贵的“虎山鳊鱼”,还换不回半斗稻谷。妻子积劳成疾,一病不起,与世长辞。只留下他和幼小的儿女琼贞相依度日。饶 娥――唐代孝女
出生琼贞出生于唐天宝八年(749年),小时候天真活泼,温柔可爱,且孝敬父母,村里人非常怜爱她,唤他饶娥。母亲去世后,饶娥对父亲更加孝敬。每天天刚亮,她就为父亲煮好了粥。带着小黄狗帮父亲把渔网渔叉渔篓送上小船,目送着父亲和小舟消失在虎山的背后,她才匆匆回来,坐上布机,纺织葛布。她想用自己的巧手帮着父亲把这个家重新振兴起来。
感动河神唐宝应元年(762年)的一天早晨,饶娥醒来,顺手推开窗户,只见东边虎山顶上弥漫着雾气,不知为什么,她的心里感到很闷。她怕惊醒了父亲,轻轻地来到厨房。她知道缸里已经没有米,但还是揭开了缸盖,面对着黑乎乎的缸底,她难为无米之炊。想到父亲整天劳累也要跟她一样挨饿,眼泪就像断了线的珠子一样直往下淌。忽然,一只温暖的大手搭到了她的肩上,父亲已经站到了她的身旁。她再也控制不往自己,一下子扑在父亲怀里抽泣起来:“都是女儿无能,不能帮爹爹分担忧愁。”
饶绩用葛布巾帮孩子抹去脸上的泪水,说:“女儿,爹亏待你了。待爹今天多打一些鱼,砍上一担柴,换回米来,家里就有吃的了,爹还要给你扯上几尺绢。”
说罢,饶绩到门后收捡了渔具,掮上禾担就要走,小黄狗紧紧地跟在他后面。
饶娥劝阻父亲:“可能要变天了,爹爹还是不要去了。”
饶绩看了看阴沉下来的天空,犹豫了一会儿,还是要去。
“爹爹慢走。”饶娥从小坛子里找出两团南瓜干,又帮父亲的酒葫芦里斟了一些酒,说:“爹爹,外面凉,你带上暖暖身子。”
父亲走后,饶娥又拿起机梭织起布来。
过了一个多时辰,天空却越来越暗。
突然,一阵狂风啪的一声把窗户吹开,窗外,虎山上乌云密布,风暴就要来临。
饶娥心急如焚,急忙跪到观音菩萨像前,心里暗暗地祈祷菩萨保佑父亲平安。
一道闪电之后,雷声夹着山风的呼啸滚滚而来,暴雨如注。
饶娥坐在布机前,下意识地摸着机梭,再也没有心思织布。
小黄狗突然哀号着从栅栏里钻进来,靠到饶娥的身边。
饶娥摸摸小黄狗的前额,说:“是不是有人打你了?”
小黄狗一急,连叫几声,聪明的眼睛里流下了泪水,它立起身,一口把饶娥手中的梭子衔到嘴里,扯断了棉纱,就往暴风雨中跑去。
饶娥知道出了什么事情,她哽咽着上气不接下气地跟着小黄狗一直跑。
老天好像生怕淋着了这位可怜的姑娘,雨点一下子收敛了。
来到渡口,只见黄涛汹涌,河面上没有一个人影。急流冲击着虎山的峭壁,发出雷霆般的咆哮。茫茫大河,爹爹你在哪里?饶娥已经声嘶力竭,昏倒在青石板上。
不知过了多少时候,饶娥隐隐约约地感到像是有人在抚摸自己的手。她吃力地睁开双眼,身边只有小黄狗。
小黄狗见饶娥醒了,又哀叫起来,它拽住饶娥的衣襟用力扯。
饶娥又跟着小黄狗往渡口下游的河滩上跑去。跑了两里多路,小黄狗停了下来,它朝着对岸直叫。
饶娥抹去眼中的泪花,顺着小黄狗朝着的方向望去,只见对岸原来袅娜亭立在山崖边的柳树已经被洪水淹没了一半,几块船板漂浮在树梢上。她定睛一看,那摇摇晃晃的破乌蓬上,有自己亲手缝补的白底蓝花的葛布。
饶娥明白,它是山洪突然暴发,父亲一下子来不及躲避,水流湍急,小船一下子撞碎在虎山上了。
“爹爹、爹爹.....你在哪里?”饶娥放声大哭,“可怜你,爹爹,风雨出外为女儿,虎山葬身命好惨.....”
饶娥的哭声惊动了乡亲们,村里人都来到河滩上。
老婆婆抱着泪如泉涌的饶娥,心痛地说:“孩子,你别哭伤了身子。”
老伯伯召集了村里所有的渔船,往上游直找到铜山港口,往下游找到莲湖洲,想尽一切办法打捞,怎么也找不到饶绩的踪影。
河水慢慢地变得平静下来,天渐渐黑了,乡亲们都劝饶娥回去。可是饶娥执意不肯,后生们与姑娘们都留下来陪她,月牙儿悄悄地从虎山坳里冒出来,饶娥无声的泪水流淌在沙滩上,与同伴们的泪水汇在一起,在淡淡的月影下,整个沙滩都变得晶亮晶亮。
饶娥哭了三天三夜,乡亲们寻找了三天三夜.....饶娥从老婆婆的怀中醒来,她奄奄一息,眼里流出的不是泪水,已是血水,她挣扎着坐了起来,大声喊道:“河神,河神,还我爹爹.....还我爹爹.....”
刹那间半空响起一个霹雳,大片大片的乌云汇集到一起,白昼一下子变得如同黑夜,大雨倾盆。
约莫一个时辰,大雨突然停了,天空重现出亮色。一个后生指着河面说:“大家看,那里什么?”
一阵波涛涌上沙滩,浮出一个人来,那个后生眼尖,跑上前去:“是饶叔,饶叔!”
饶娥立了起来,颤颤颠颠地冲上前去,扑倒在父亲身上,又号啕大哭起来:“爹爹,爹爹,你带儿走,你带儿走.....”
姑娘们含泪戏阻饶娥,饶娥渐渐地哭声越来越小,忽然,连最后的一丝声息也没有了.....
老婆婆蹲下去,抱起饶娥,心痛地为她揩云脸上的泪水,帮她合上双眼,说:“苦命的孩子,你感动了河神,为你送回了爹爹,你就同你爹爹一起去,世世代代照顾你爹吧.....”
泪滩从此,人们把那块河滩称作“泪滩”,把饶娥居住的小村改名为泪滩村(今属接渡镇)。每年8月15日中秋之夜,泪滩的河水中会出现两个月亮,把乐安河照得通亮。这一奇景就是著名的乐平十景之一“泪滩双月”。古往今来,很多名人到此观赏,无不为之叫绝、倾倒。
饶娥祠人们为了纪念这位只活了14岁的孝女饶娥,为她建立了饶娥祠,中唐著名的文学家柳宗元为饶娥撰写了《饶娥碑记》,宋朝廷赐颁“显孝”匾额。饶娥祠前的桂花树已有千年,经历了历史的风风雨雨,它开得格外茂盛,香溢百里。
饶娥山
饶娥山只是一座很普通的山,位于风景秀丽的乐安河畔。1200多年前,因为民女饶娥感天动地的孝行,唐德宗李适钦准由官府拨银修建饶娥庙,钦赐“天下至孝”牌匾,并命时任礼部员外郎的大文学家柳宗元为其撰写碑文;宋代皇上赐封其“显孝”牌匾,地方为饶娥建庙、立祠祭祀。饶娥孝道流传至今而不泯,饶娥山因此得名并出名了。
唐代以来,饶娥誉为全国第一孝女,成为尊老敬老的典范被广泛传颂。近日,记者来到饶娥故里乐平市接渡镇泪滩村,探访这位传奇孝女的传奇故事。
石阶留下动人传说
从乐平市驱车20公里,在青山掩映下,崭新富有朝气的小村落展现在记者眼前。泪滩村共有90余户人家,其中绝大多数都已经外出打工,目前村内青壮年在家的仅有2人,其中一人还是村小组组长。地处大山深处的泪滩村有着2000多年的历史,这造就了他们安土重牵的性格,在这么封闭的大山深处,赚到了钱的村民大兴土木造新房。
饶娥祠位于泪滩村不远的饶娥山半山腰,为祭祀唐代孝女饶娥而建。沿着那条长满美丽记忆、而又被先人的足迹打磨得溜光圆滑的山岭石阶,记者仿佛进入时光隧道,耳边响起饶娥失去父亲的恸哭声。石阶的一头连接饶娥祠,一头连接乐安河码头,相距不到50米,14岁的民女饶娥在1245年前上演了一场惊天地泣鬼神的孝行。
由于无人专门看护,饶娥祠显得很破败,祭祀台上,刻了一副木雕:一个年轻女子在织布,旁边一只狗咬着一只木梭。这个尚未编成戏剧的故事,其实是一件真人真事的写照。村民告诉记者,后人为了纪念这位孝女,于唐大历五年为她塑像立祠,始称孝娥庙,俗称饶娥祠。唐文学家柳宗元,宋丞相马廷鸾,乐平县令魏仲兕,乡贤李士会等皆勒碑碣。饶娥祠历一千二百余年,曾几经兴废。原祠长为十丈,宽为三丈,祠内设有饶娥神位,神钟,香炉等,祭祀台上高悬饶娥故事的木雕,这是死者的荣耀,是乐平乡民的骄傲。现祠仅存三丈见方的前半截,木雕等珍贵文物毁坏于“文革”期间。
如今的泪滩村,以程姓为主,村民程持春掌管村谱的收录工作。“饶姓在泪滩村只有一户,就是饶娥父女。两人死后,村里再也没有饶姓人。”程持春告诉记者。
饶娥故事
版本之一程持春提供的这本发黄的村谱上记载:相传唐代宝应年间,接渡虎山脚下住着相依为命的父女二人。父亲饶绩捕鱼为业。一天,随饶绩出门的狗,突然跑回家中,对着正在织布的饶娥哀哀戚戚地悲鸣不休,然后一口咬住织布梭将饶娥引到江边。饶娥这才知道父亲不慎落水身亡。饶娥顿时悲恸欲绝,痛哭三天三夜,哭声使得河里的鱼虾浮了上来,天上的鸟坠入河里,最后饶娥气绝身亡。乡亲们被饶娥的至孝所感动,聚集钱财,买了棺木,将父女二人葬在虎山脚下。消息传到官府,饶娥迅速成为封建社会的孝悌典型,《唐书》为其作传,唐代大文学家柳宗元为她撰写诔文,叙述饶娥生前事迹,表示哀悼,相当于今天的致悼词。宋朝廷颁赐了一块极显荣耀的匾额,上面镂着“显孝”二字,此后历朝历代都把饶娥尊为孝女大力宣扬,并且给她建庙立祠,饶娥恸哭的地方被命名为“泪滩”相沿至今。
版本之二乐平县志记载:饶娥(公元749―公元762年)女,字琼贞,唐代长城乡(今接渡泪滩村)人。饶娥自幼丧母,与父饶绩相依为命,十岁时就会做饭、洗衣、织布,勤俭孝顺。其父以耕种为生,兼操捕鱼。一天,饶绩在江上捕鱼,船覆落水,沉入江中,下落不明。饶娥连续三天在江边痛哭寻找,水食不进,痛不欲生。第四天饶绩尸首浮出江面,乡邻认为是饶娥的孝行感动了天神,才使绕绩尸首浮出。父死后,饶娥决意随父而去,并绝食而终。
版本之三在接渡镇广泛流传的另一个版本是:相传唐宝应壬寅年(公元762年),有一天,当地农夫饶绩乘船去河对岸砍柴,途中突然遇暴雨狂风,船被刮翻,人被淹死。其14岁的女儿饶娥闻讯后,急忙赶到河滩。恸哭了三天三夜,直哭得眼肿嗓哑,血泪满滩。后在乡亲们的帮助下,饶娥将父亲的尸体就近安葬。为表孝心,饶娥终生未嫁,郁郁而终。
泪滩双月奇观
人们为了纪念这位孝女,为她建立了饶娥祠。饶娥祠前的桂花树已有千年,经历了历史的风风雨雨,它开得格外茂盛,香溢百里。饶娥死后,人们把那块河滩称作“泪滩”,把饶娥居住的小村改名为泪滩村。每年中秋之夜,每逢月白清风的中秋夜,可见水中两个清晰的月影碰撞,隐后复现,循环往复,奇幻异常,堪称今古奇观。这一奇景就是著名的乐平十景之一“泪滩双月”。古往今来,很多名人到此观赏,无不为之叫绝、倾倒。
孝行吸引历代文人墨客
乐平清代名人石景芬,字志祁,号芸斋,乐平县涌山镇人,生于清嘉庆六年(公元1801年)。二十三岁进京应试,中道光壬午科(公元1822年)进士。殿试时,道光皇帝发现石景芬的字写得端庄秀丽,十分欣赏,亲自点他为翰林。当时乐平重修唐代孝女饶琼贞的祀庙“饶娥祠”,乐平知县请石景芬书写唐代文学柳宗元所作《饶娥碑记》,以供石刻。他为弘扬孝道这一传统美德,工工整整地缮写了《饶娥碑记》全文,请名匠用青石版刻成。成为家乡一件珍贵的文物,也是一件书法艺术品。
所幸的是,上世纪80年代,乐平市在组织大批人员对历史文物古迹进行普查时,发现了为全国第一孝女――饶娥撰写的《饶娥祠》碑文,并加以保管。
岁月淹没了饶娥墓,如今饶娥墓址无法确定。根据乐平县志记载,宋代理学家程时登为饶娥写的墓碑书有《题唐显孝饶娥墓》,内容是:悠悠孤愤倚中流,饱阅川陵四百秋。水际丛祠犹昨日,人间g土几荒丘。故乡爱说饶饶姓,往事空传柳柳州。满目夕阳凝睇久,桐花飞落钓鱼舟。松阴庭户枕清波,小立碑亭校旧讹。一念纲常行宇宙,几番风雨起山河。世间如此丈夫少。天下从渠女妇多。倚遍栏杆千古意,登临不敢更高歌。
宋代文学家范仲淹曾题诗曰:“有唐孝女名饶娥,哭得亡灵上碧波。古波清风明月夜,令人不忍听渔歌。”
民间官方隆重祭祀“孝神”
忠、孝、节、义被儒家奉为人伦的纲常,其思想观念在民间有极深的影响。但在民间,忠、孝、节、义的一些观念毕竟还是打了不少折扣的。例如忠君的思想就淡薄很多,这一类“神”,除了官方倡奉的以外,民间自发供奉的就很少,但是,民间唯独对“孝”的思想和行为十分崇尚。
据民间传说,唐宋年间,当时有渔村的地方都有饶娥的纪念小庙,后人也有“鄱湖女神”之说。散见于鄱阳湖各地的“娘娘庙”,乍听其名,还以为是供奉王母娘娘或九天玄女娘娘,进入庙内一看,才知供奉的竟是孝女饶娥。饶娥庙成了人们所景仰的地方神,可见民间对这位孝女的崇尚。
唐代以来,地方官员定期到饶娥祠,隆重祭祀饶娥孝行。到了宋代,更加盛行。公元1246年,宋理宋赵昀同时加封曹娥为纯懿夫人,饶娥为德懿夫人。1274年,饶娥死后500多年,时任右丞相的马廷鸾(乐平人)亲赴饶娥庙主持岁祭大典。这是规格最高的祭祀活动。既是政治家、又是文学家的马廷鸾亲写祭文:日吉兮辰良,芳菲菲兮满堂。蕙肴丞兮兰籍,奠桂酒兮椒浆……我生之初尚无为,我生之后唐世衰。有父溺死兮谁者怜之,呼天与地兮涕涟濡。至险不测涛与风,至幽不仁鱼与龙,至孝不昧感慨通。愚公老矣山为平,精卫藐然海为倾。枕吾戈兮缚尔缨,猛志毅兮妖氛澄。昊天克巩兮靡人弗胜,涌娥之烈兮摇我心旌。爱国名臣马廷鸾在《饶娥庙祀神歌》中,他既倾情推崇饶娥的至烈至孝,文中又流露出国之安危的淡淡忧愁,文中结尾更有一股超然正气,表达自己为国为民不畏艰难,鞠躬尽瘁的凛然决心。
马廷鸾一生著述无数,然这篇《饶娥庙祀神歌》却倾注了他全部的人生情感,也因之成就了《饶娥庙祀神歌》成为他一生的代表作,无论是文学性还是艺术性,他的其他作品都无出其右,被誉为“宋之离骚”。
莫让饶娥销声匿迹
从柳宗元这篇碑记来看,其内容与浙江曹娥碑的故事相类似。饶娥与曹娥,同以孝道而驰名,都成了当时人们所景仰的地方神。
曹娥、饶娥两大古代烈女,其相似处颇多。一姓曹,一姓饶,音相似;两人都名娥;两人都十四岁;曹娥的故事发生在端午节,而饶娥的故事发生在中秋节;故事发生的情节几乎一模一样;两人身后所得到的待遇也基本相似;曹娥庙、饶娥庙都经过无数次兴废与异地重建。曹娥庙在北宋、元、明、清、民国都进行过重修重建,最后一次是1984年开始,1987年基本完工,并辟为旅游点向公众开放,现已成为浙江省的精品旅游点。
令人痛心的是,饶娥庙在唐、南宋、明、清时也进行过重修与重建,但最近100多年间却无人过问,任其消亡。原来脍炙人口的饶娥,如今鄱人却几乎无人知晓,也使世人只知有曹娥,而不知有饶娥,这不仅是饶娥的悲哀,也是赣鄱历史文化传承的一大悲哀。□
饶娥庙祀神歌
作者:马廷鸾 年代:宋
我生之初尚无为,我生之后唐世衰。
有父溺死兮谁者怜之,呼天与地兮涕涟。
至险不测涛与风,至幽不仁鱼与龙,
至孝不昧感即通。岂人之灵兮,
不若之雄。惟天地之无穷兮,
哀吾生之弱龄。往者吾不及兮,
来者吾不获观其败与赢。愚公老矣山为平,
精卫藐然海为倾。枕吾戈兮缚尔缨,
猛志毅气妖氛澄。昊天克巩兮靡人弗胜,
诵娥之烈兮摇我心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