邰喜德的个人简介
邰喜德(公元1927年~2000年) 男,蒙古族,原名包乌云达赍,1927年生于黑龙江省泰赉县六区嘎尔洲屯。两岁时过继给姑父家,改姓邰。幼读书,日本投降后,1945年10月参加了东北自治军,1946年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历任战士、班长、军事教员、排长、副连长、团参谋长、军分区作训科长、副团长等职。
简介
邰喜德,蒙古族。 战斗英雄。 黑龙江泰来人。1945年参加东北 人民自治军。次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东北民联军骑兵团参谋、内蒙古军区骑兵团参谋长。1946年4月在解放 齐齐哈尔攻占八里岗子截击逃敌的战斗中,带领两名战士牺牲。他边战斗边喊话,活捉敌少将一人、队长三人,招降百余人。缴获汽车六辆、炮四门、机枪八挺。1947年在四平以北大注战斗中,率骑兵连冲击。面对敌强大火力,一马当先,连续砍杀五名 机枪射手、两名炮手,歼敌中十余人,为后续部队打通了前进通路,立特等功。1950年被内蒙古军区授予一等英雄称号。同年出席 全国战斗英雄代表会议。后任内蒙古军区分区科长、骑兵团副团长, 内蒙古自治区 赤峰市 红山区政协副主席。
浴血奋战
解放战争时期的特等战斗英雄、政协 内蒙古赤峰市原副主席邰喜德,出自泰赤兀氏。邰喜德,又名奥云达来,出身贫苦,少年时为人放马,练就了一身好 马术,参军后多次荣立 战功。1946年在解放齐齐哈尔的战斗中,邰喜德所在连奉命攻占八里岗子,年仅18岁的邰喜德带两名战士组成突击组冲向敌军。他们先喊话,争取了流动 岗哨,十余名敌军放下武器,同时弄清了敌人当夜的口令。继续突进中,与乘六辆卡车的国民党军遭遇。激战中两名战友牺牲,邰喜德的子弹也 打光。他临危不惧,急中生智,利用敌人口令趁 夜幕闯入敌阵,以仅剩的四枚手榴弹和一支空手枪,以敌制敌,虚实兼用,智擒国民党军少将一人,队长三人,招降其所部一百余官兵,缴获汽车、大炮、机枪等许多作战物资。1947年12月在四平以北同国民党军的战斗中,他奉命带一个连乘马冲击。他一马当先,一人杀死四十余敌军缴五挺机枪和两门 迫击炮,为后续部队打通了前进道路。1948年,东北民主联军领导机关给他记特等功,授予英雄奖章。1950年,中央军委授予他骑兵 英雄勋章;内蒙古军区授予一等英雄称号。邰喜德的传奇经历,在祖国各地广为流传,他的英雄事迹已编入《 中国大百科全书》。泰赤兀氏族,是蒙古最后一批氏族之一。氏族名称姓氏始于原始社会后期,蔓延于整个奴隶帛时代。由于手头资料有限,这里只整理了其后期一部分。 成吉思汗建成蒙古汗国, 标志着蒙古社会进入了封建社会时代。 封建制是大汗专权,削弱诸侯势力。为此, 十进制的军民组织制度出现了,首领由大汗任命,氏族名称姓氏到此结束。
战斗传奇
邰喜德以传奇式的战斗英雄而闻名。他先后参加了齐齐哈尔、四平、辽西、辽沈等大小战斗200余次,乘马冲锋40余次,两次负伤,多次立功,跃马 横刀,战绩显赫。1946年在解放齐齐哈尔战斗中,他奉命带两名战士攻占八里岗子,冲锋中迫使10余名国民党士兵放下武器,又与6辆满载国民党部队的汽车 相遇,在接火中两名战士牺牲,他用仅有的4枚手榴弹,威逼敌人 投降, 英雄虎胆,敌人慑服,此战擒敌少将1名、中队长2名、招降士兵120名、缴获汽车6辆、炮4门、机枪8挺。同年10月在 榆树台战斗中, 他一个人缴获迫击炮1门、步枪、 冲锋枪10支、轻机枪2挺。1947年12月在四平北大洼战斗中,他奉命带领一个连冲击敌阵,他高喊"活在马上,死在马上, 马刀见血,为党立功"的口号,左冲右突,挥刀斩杀,一人毙敌40余人,缴获轻重机枪8挺、迫击炮2门,为后续部队杀开一条血路。此战,他立特等功1次,获东北民主联军 英雄奖章1枚,师团 通令嘉奖。1948年在 清河门、 义县战斗中又立大功1次。1950年8月内蒙古军区授予他一等战斗英雄称号。1950年9月出席全国战斗英雄代表会议,被选为主席团成员,受到 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等国家 领导人的接见。在“反右派”斗争中受到触及,1957年转业到地方。1987年5月任原 赤峰市政协副主席,1989年离职休养。2000年2月病故,终年73岁。
抗战事迹
1946年4月
在解放齐齐哈尔市的战斗中,他带领2名战士组成突击组,巧妙近敌开展政治攻势,首先争取了10余名国民党士兵放下 武器。1947年12月,在 吉林四平以北大洼地区歼灭国民党军第79军第271团战斗中,邰喜德奉命率骑兵第2连为部队开通冲锋道路,他冲入敌阵,连续毙伤40余人,缴获轻机枪3挺、重机枪2挺、60迫击炮2门。
1948年2月
东北民主联军领导机关为他记特等功,并授予“英雄奖章”。1950年8月,内蒙古军区授予他“一等英雄”称号。
1950年9月
邰喜德出席 中华人民共和国 全国战斗英雄代表会议,后转业到地方工作。1947年下半年,解放战争的进程发生了重大转折。我 人民解放军在各个战场上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在东北,我军继秋季攻势取得重大胜利后,紧接着向国民党军队展开了强大的 冬季攻势。12月,著名的四平战役打响了。四平是当时辽北省政府所在地,扼中长、四洮、四梅铁路的交点,是东北交通、工业及军事重镇。其东北部山峦重叠,西南郊河流纵横,地势险要,是长沈线的要冲,沈阳的重要屏障,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国共双方在此进行了几次 拉锯 战,反复争夺,几易其主。这次是双方第四次在四平地区交战,所以这次战役又叫“ 四战四平”。此战对改变敌我双方在东北的态势,争夺东北战场的主动权至关重要。邰喜德这时已是团部的参谋了,所在的骑兵团奉命以北大洼地区向敌人展开迅猛攻击,为主力部队冲开一条通道。大洼地区是四平外围的一片开阔地带,没有有利地形可依托,骑兵又没有重武器,进攻前不能予敌以强大火力压制。很显然,要通过这块完全暴露在敌人射界之下的地带,犹如踏入死亡的深渊。骑兵使用的自制马刀为铁制,木刀室外包白牛皮,较日本三十二年式马刀长,战士们俗称“八八刀”。解放战争中,内蒙古骑兵共编有5师,其中一些部队参加了辽沈和 平津战役,特别是 黑山阻击战。曾任骑兵第五师政委的席达告诉我,骑兵第二师蒙古族战士邰喜德(后为 赤峰市政协副主席)创造了一次战斗用马刀手刃敌军2 7名的战绩(一说为40余名)被评为全国 战斗英雄。解放战争和解放后,直至六十年代中期,骑兵大多沿用缴获侵华 日军骑兵的三十二年式 骑兵军刀。此刀全长1.02米,刀身不镀铬(除木质部分外)、刀鞘均为铁质,并烤蓝,带鞘全重1.42公斤。作为“堪用品”在部队平叛和剿匪作战中,颇受广大官兵的欢迎。值得一提的是日本三十二年式骑兵军刀,被日军称为“甲”型军刀,还有装备日军士官和宪兵的“三十二式乙型”军刀,长0.92米,重为1.35公斤,同时为我骑兵所用。战士们称“甲”型为1号刀,称“乙”型为2号刀。而身高膂力强的战士喜欢用1号刀。
战功
1950年,邰喜德被评为 第一届全国英模代表,全国战斗英雄、也是骑兵英雄的代表。邰喜德,身经200多次战斗,40次骑马冲入敌阵,用马刀劈死敌人60多人,曾单身骑马在战场上俘获了国民党官兵100多人,其中一名少将,立过特等功,并荣获过“英雄奖章”。在全国英模会上,他做了“活在马上、死在马上、马刀见红,为人民立功”的发言,引起了很大反响。当年的“画马专家”徐悲鸿特地前往他的住地,为这位骑马英雄画了像。 在骑兵2师师史上的《骑兵2师英模名录》上我看到,像邰喜德、 郝特老这样的骑兵英雄还有内蒙古二等战斗英雄、 勇敢奖章获得者、功荣立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