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晓林(安徽)的个人简介
彭晓林(1906―1975),字谷泉,安徽庐江县杨岗乡斗笠(今皂岭)村人。生平
1927年任小学教员。1937年
冬赴延安,民国27年3月至民国28年(1939)9月在延安陕北公学、抗日军政大学、马列学院学习,民国27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39年9月抗日军政大学毕业分配到鲁西,任鲁西行政专员公署教育科长,194 0年8月后,任朝城、阳谷县抗日民主政府秘书。东阿、泰西抗日县政府县长,冀鲁豫第一(泰运) 、第六(运东)专员公署秘书主任,1947年7月到河南,曾任潢川专员公署副专员。1950年10月始,任中共河南省治淮总指挥部委员会副书记兼副总指挥、河南省治淮指挥部工程部部长、河南省水利厅厅长、水电部治淮委员会主任和党组书记,中共河南省委秘书长,中共中央治淮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书记、代书记,国务院治淮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等职。
其他
1950年从事治理淮河工作后,曾派技术人员组成沙颍河流域查勘队,1965年冬负责淮河流域规划中心组,采取 查勘与规划相结合,完成了苏北到山东的沂沐泗流域规划。1966年负责进行安徽淮北的新汴河规划。“文化大革命”期间遭受无情打击和批判,仍顾全大局,常支持弱体病躯深入水利施工工地作调查研究,协调沿淮各省水利部门工作。1974年初会同皖苏两省工作人员到奎濉河上游的两省边界实地踏勘,协商签订边界协议,多次同豫皖两省协商治理小郢沟等三条小河,为根治王引河创造条件。1975年河南发生暴雨洪灾后,癌症已侵入他的脑部,在经常头晕、疼痛的情况下,几次乘飞机到现场看水情、灾情,忍着病痛到郑州汇报工作。赴河南、安徽参加调查汇报会,组织上决定他到北京住院治疗,这期间,水电部开会研究淮河大水后治理方案,他得悉后要儿子扶着到部里开会,发表了自己的意见。回医院的第二天,他就不能讲话,在病危昏迷中以微弱的声音说:“加……高……两米……”仍然想着复建板桥水库的设计方案,想着根治淮河大业。他在治淮工作中,大部分时间住基层,生活俭朴,住房简陋,外出常挤公共汽车。他严格要求子女,关心同志,体恤灾民。1975年10月22日在北京病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