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中四贤的个人简介
《书谱》概总为“汉魏有钟、张之绝,晋末有二王之妙”。四人被称为古代书家“四贤”。中国书法四贤,是指张芝、钟繇、王羲之和王献之。东汉末年的“草圣”张芝,曹魏时期的隶、楷书家钟繇,东晋末年的王氏父子,可堪称“古之特绝”。书法大家王羲之对古人书法有这样的评述:“顷寻诸书,钟、张信为绝伦,其余不足观。”而王羲之则兼取钟、张之精华,将书法艺术推向新的境界。
三国钟繇
钟繇(151~230),中国三国时魏书法家。字元常,颍川长社(今河南省长葛县)人。明帝时进太傅,封定陵侯,人称钟太傅。谥成侯。
钟繇书法学习曹喜、蔡邕、刘德升。他博取众长,擅长隶书、楷书、行书。对书法的章法和结体有深入周密的研究。其书法的艺术特点是:巧趣精细,茂密幽深,自然天成,无雕琢气。其楷书笔法和结体上带有浓厚的隶书气息,风格古朴,被历代奉为楷模。被北宋《宣和书谱》誉为备尽法度,为正书之祖。钟繇与东汉张芝,东晋王羲之、王献之合称为书中四贤;又同王羲之并称钟王。
钟繇书法真迹未传下来,古临本有《荐季直表》,毁于民国年间,只有影印本传世。刻帖有《宣示表》、《贺捷表》、《力命表》、《墓田丙舍帖》等。相传魏《上尊号碑》、《受禅表碑》亦为钟繇所书。《宣示表》是钟繇书法的代表作品,流传的刻本传为王羲之所临,此帖字形略扁,法度严密,带有晋以后书法风格,可能为晋人临写所致。《宣示表》收入《淳化阁帖》、《大观帖》等丛帖中。《贺捷表》又名《戎路表》、《贺克捷表》,是钟繇书法中最具有特色的作品,书于建安二十四年(219),此书保留许多隶书笔意,是隶楷递变过程中的书体。《贺捷表》有《郁冈斋》帖本。《力命表》,楷书8行,《快雪堂帖》中刻有此帖的王羲之临本。
东汉张芝
张芝(?~约192),中国东汉书法家。字伯英。敦煌酒泉(今甘肃酒泉)人。出身官宦家庭,其父张焕曾任太常卿。张芝擅长草书中的章草,将古代当时字字区别、笔画分离的草法,改为上下牵连富于变化的新写法,富有独创性,在当时影响很大,有草圣之称。书迹今无墨迹传世,仅北宋《淳化阁帖》中收有他的《八月帖》等刻帖。
东晋王羲之
王羲之(321―379年,或303―361年),字逸少,号澹斋,原籍琅琊临沂(今属山东),后迁居山阴(今浙江绍兴),官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史,是东晋伟大的书法家,被后人尊为“书圣”。
他认为养鹅不仅可以陶冶情操,还能从鹅的某些体态姿势上领悟到书法执笔,运笔的道理。有一天清早,王羲之和儿子王献之乘一叶扁舟游历绍兴山水风光,船到县禳村附近,只见岸边有一群白鹅,摇摇摆摆的模样,磨磨蹭蹭的形态。王羲之看得出神,不觉对这群白鹅动了爱慕之情,便想把它买回家去。王羲之询问附近的道士,希望道士能把这群鹅卖给他。道士说:“倘若右军大人想要,就请代我书写一部道家养生修炼的《黄庭经》吧!”王羲之求鹅心切,欣然答应了道士提出的条件。这就是“王羲之书换白鹅”的故事。
二十岁时,有个太尉郗鉴派人到王导家去选女婿。当时,人们讲究门第等级,门当户对。王导的儿子和侄儿听说太尉家将要来提亲,纷纷乔装打扮,希望被选中。只有王羲之,好像什么也没听到似的,躺在东边的竹榻上一手吃烧饼,一手笔划着衣服。来人回去后,把看到的情况禀报给郗太尉。当他知道东榻上还靠着一个不动声色的王羲之时,不禁拍手赞叹道:这正是我所要的女婿啊!于是郗鉴便把女儿郗浚嫁给了王羲之。这故事便成了“东床”和“令坦”两个典故。
在他身上出现的成语还不只这些,据说有一次,他把字写在木板上,拿给刻字的人照着雕刻,这人用刀削木板,却发现他的笔迹印到木板里面有三分之深。这就是成语“入木三分”的由来。
王羲之一生最好的书法,首推【兰亭集序】。那是他中年时候的作品。
东晋有一个风俗,在每年阴历得三月三日,人们必须去河边玩一玩,以消除不祥,这叫做[修]。永和九年的三月三日,王羲之和一些文人,共四十一位,到兰亭的河边修。大家一面喝酒,一面作诗。
作完了诗,大家把诗搜集起来,合成一本【兰亭集序】,公推王羲之作一篇序文。这时王羲之已醉了,他趁着酒意,拿起鼠须笔,在蚕茧纸上,挥起笔来。这篇序文,就是后来名震千古的【兰亭集序】。此帖为草稿,28行,324字。记述了当时文人雅集的情景。作者因当时兴致高涨,写得十分得意,据说后来再写已力不能逮。其中有二十多个“之”字,写法各不相同。宋代米芾称之为“天下行书第一”。传说唐太宗李世民对《兰亭序》十分珍爱,死时将其殉葬昭陵。留下来的只是别人的摹本。今人所见,皆为《兰亭序》临摹本。王羲之的书法作品很丰富,除《兰亭序》外,著名的尚有《官奴帖》、《十七帖》、《二谢帖》、《奉桔帖》、《姨母帖》、《快雪时晴帖》、《乐毅论》、《黄庭经》等。其书法主要特点是平和自然,笔势委婉含蓄,遒美健秀,后人评曰:“飘若游云,矫苔惊蛇”,王羲之的书法是极美的。
东晋王献之
王献之(344年-386年),东晋书法家、诗人、大臣,晋简文帝司马昱的驸马。字子敬,小名官奴,汉族,祖籍山东临沂,生于会稽(今浙江绍兴),王羲之第七子。官至中书令,为与族弟王珉区分,人称王大令。与其父并称为“二王”。王献之自幼聪明好学,在书法上专攻草书隶书,也擅长绘画。他自小跟随父亲练习书法,胸有大志,后期兼取张芝,别为一体。他以行书和草书闻名,但是楷书和隶书亦有深厚功底。由于唐太宗并不十分欣赏其作品,使得他的作品未像其父作品那样有大量留存。他的草书,更是为人称道。俞焯曾说:"草书自汉张芝而下,妙人神品者,官奴一人而已。"他的传世草书墨宝有《鸭头丸帖》、《中秋帖》等。清朝乾隆皇帝将它收入《三希帖》,视为"国宝"。
他还创造了"一笔书",变其父上下不相连之草为相连之草,往往一笔连贯数字,由于其书法豪迈气势宏伟,故为世人所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