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宗仁的个人简介
钱宗仁,1944年生于湘乡市东郊乡浒洲村。毕业于北京工业学院。
基本内容
1955年考入湘乡第二中学,各科成绩优秀。1961年参加全国高考,总分列全省前10名,清华大学招生小组正准备录取,因政审中有“追求资产阶级享受”而作出“不宜录取”的结论。1963年,回二中复习两个月,以社会知识青年的名义参加高考,被哈尔滨工业大学精密仪器系录取。当时正值“四清”,公社党委书记认为富农子弟入大学是“阶级斗争”新动向,不准上学,并去函要求取消入学资格。哈工大十分惜才,把钱编入6312班跟班学习,同时派专人去湘乡进行调查协商,经过一个多月的反复协商,公社坚决不允许,12月,哈工大在万不得已的情况下派专人把他送回湘乡。1964年高考,9次去公社申请报名,9次被拒之门外。高考的前一天,他特地跑到县城的考场外看了一遍,痛哭了一场,并写了一首《别考场》的诗:“理想崇高志永恒,常将寸步比长征。六年求学关山阻,三次临场剑戟横。如此登科笑范进,毋宁报国走u2018零丁u2019。深藏答案待时到,卷面平平路不平。”
从此,他的全部精力都耗在成才之路的艰难险阻之中了,经历了常人所想象不到的磨难与苦楚。1964年8月,他只身到了新疆阿克苏实验林场当了一名工人,在戈壁滩上植树造林。白天,他辛苦劳动;晚上,用一个墨水瓶做了一盏小油灯,坚持学习。每个星期天,都步行十几里去阿克苏图书馆看一天书,读了不少中外名著,并开始写作。第二年,在《新疆文学》及《新疆日报》上发表文艺作品;为场里的文艺宣传队创作了大量节目。
文化大革命中,被列为“黑七类”,屡遭游团、批斗、脚镣手铐和严刑拷打,在任何恶劣的情况下,坚持默默地背诵诗词、数理化公式。1970年5月,当作“阶级敌人”被押回湘乡改造。在水利建设中,往往应用数理知识协助大队、生产队制定最佳方案,收到了良好效果。他想要学艺而得不到公社手管会批准,便自学木工、漆工,竟成了远近闻名的大师傅。
1974年落实政策,重返阿克苏实验林场,在戈壁滩上筑路。这段时间比前段要安定,抢时光继续自学。利用废纸及两本字典,研究汉字的笔划结构,1975年制成“汉字笔顺号码检字法”,当时较为先进并具有发展前途,因为无人推荐而被埋没。
1978年,他数学方面惊人的解题能力被当地老师及教育部门发现,调林场子弟学校以工代教。这时候,他的妻子迁去阿克苏,没有工作,又有了孩子,家庭负担十分繁重,他仍然坚持自学,常常一手抱着小孩,一手演算题目,还要挤出时间去打家具,卖钱接济生活。他实行5小时睡眠制,三年里牢记了5000个英语单词(中学时学俄语),做了20册练习题,写出40多本笔记,至1981年学完了8门大学课程,4月参加新疆广播师范大学毕业考试,以几乎全是满分的成绩取得了毕业证书。9月又考取西北大学数学系刘书琴教授的研究生,在该专业26名考生中名列第一。为了争取这个名额,他花去近半年时间,奔走于新疆、西安、北京、湖南等地,写了申请材料几十万字,得到许多知名学者、专家、记者的推荐和支持,但终因年龄超过两岁而未被录取。1982年,北京工业学院杨维奇教授决定破格招收他为研究生,并征得教育部的同意,又因档案被丢失,折腾来,折腾去,还是没有成功。尽管他屡遭挫折,精力耗尽,还是在微薄的工资里节约些钱去买学习资料,每天吃饭、洗脸、走路、上厕所都利用作学习时间,不惜用生命去换取知识。阿克苏地委宣传部长宣惠良很了解很赏识很佩服他这个人才,花了20个月的时间为他奔走呼号,打通了许多关节,到1983年春才把他调入塔里木农垦大学当了一名数学教师,才使他结束了20年的坎坷生涯,成为了干部。他念念不忘学习,后经学校同意,去北京工业学院数学系进修。
1984年4月,上海《文汇月报》第4期发表了《胡杨泪》,介绍了钱宗仁二十年的艰苦奋斗历程,称他是“一株扎根在阿拉尔的胡杨,一个被忽略的倔强的灵魂”。当时担任中共中央组织部副部长的李锐同志看过以后,忍不住立即作文向《人民日报》推荐,《人民日报》登出之后,全国各大报纸30多家相继转载,不少省广播电台先后全文转播,全国千千万万的读者无不深受感动。海外许多人士接连来函,表示免费支持他留学深造,他都婉言谢绝,决心要终身报效祖国。1985年3月他调入《人民日报》当记者。他努力学习新闻理论,熟悉报纸业务,实践记者采访,涉猎新闻学、社会学和人才学,着手撰写这方面的心得和文章。正准备9月1日到海外版副刊上班,不料8月26日外出时晕倒,住入北京军区医院,诊断为肝癌晚期。10月1日凌晨2点溘然长逝,享年四十一岁。